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基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PET/CT)多模式对亚实性肺结节(SSPN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22例SSPNs患者,均行PET/CT扫描及胸部薄层CT扫描,根据PET/CT融合图像、胸部薄层CT和PET/CT融合图像联合胸部薄层CT的3种不同成像方法对SSPNs的性质进行诊断,然...  相似文献   

2.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融合了PET功能显像与CT解剖显像的优点。PET功能显像可反应组织器官及病灶的生理代谢情况,但图像质量较差,分辨率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CT解剖显像可起到定位病灶的作用,解决了单独PET显像的缺点,二者融合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实现疾病的临床诊断、分期判断及疗效检测。目前,随着PET/CT的广泛应用,其在肿瘤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望将分子影像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则化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OSEM)(正则化OSEM)迭代算法对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图像质量和标准摄取值(SUV)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核医学科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44例肿瘤复查患者的PET图像,图像重建采用OSEM迭代法...  相似文献   

4.
核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γ相机和SPECT只能进行常规单光子显像,PET和双探头SPECT符合显像系统既能进行单光子显像,又能进行正电子符合显像,PET/CT系统的出现不仅提供高质量的衰减校正图像,保证了正电子显像校正数据的可靠性,而且能进行同机图像融合,提高了影像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本文简要介绍了核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程,PET和PET/CT的原理以及在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顾欣  赵晋华 《医疗卫生装备》2014,(3):162+164-162,164
X线-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PET/CT)是将PET的功能代谢显像与CT的解剖结构显像2种不同的影像技术相融合,实现PET、CT图像的同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许威毅 《医疗装备》2022,(22):24-26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确诊的80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检查、全身骨显像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并完成1年随访,以病理学检查或随访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80例患者中,共检出162个病灶,其中骨转移病灶91个,良性骨改变71个;经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全身骨显像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或随访结果具有较强一致性(Kappa=0.774),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或随访结果具有强一致性(Kappa=0.963);以病理学检查或随访结果为金标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全身骨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PET/CT)四维显像时选择不同年龄和不同采集时相对肺部肿瘤的影响。方法:对80例肺部结节患者行PET/CT四维显像,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采集时相分为6时相组和10时相组,观察两组显像成功率。结果:较年长的患者适合用采集时相少的四维采集方法,而较年轻的患者适合用采集时相多的方法。结论:PET/CT四维显像时需根据患者年龄选择采集时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骨显像和PET/CT骨显像结果的差异及可能的原因。方法:对2例病例均先后行SPECT骨显像和PET/CT骨显像,并对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骨骼对18F-fluoride(PET/CT骨显像剂)和99mTc-MDP(SPECT骨显像剂)的摄取机理类似,均可以反映局部血流量及骨代谢更新的活跃程度,由于18F-fluoride与骨的亲和力强于99mTc-MDP,因此PET/CT图像具有比SPECT更高的系统分辨率和系统灵敏度。结论:PET/CT骨显像灵敏度和分辨率均高于SPECT,但由于其检查费用较高及自身受18F的短半衰期限制,因而其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PET全称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反映病变的基因、分子、代谢及功能状态的显像设备。它是利用正电子发射体的核素标记一些生理需要的化合物或代谢底物如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受体的配体及水等作为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临床中使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CT)进行鉴别,能够有效的提升鉴别的准确性、敏感度,探讨18-氟(18-F)PET/CT对肺部不同大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ET/CT检查的90例肺部结节患者,并有明确的病理随访结果,其中肺癌患者有51例(腺癌32例、鳞癌8例、腺鳞癌2例、大细胞癌3例、小细胞癌1例、临床诊断肺癌5例);良性病变39例,包括腺瘤、错构瘤、肉芽肿等。根据结节大小分为3组,计算PET/CT对不同大小肺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90例患者中PET/CT正确诊断为83例,总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51%、88.62%、92.21%、92.92%、91.21%。PET/CT的假阴性病例3例,假阳性病例4例。结论 PET/CT对肺部不同结节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建技术对PET/CT中PET图像空间分辨率的影响。方法:采用PET/CT模拟临床条件进行图像数据采集,对分布于椭圆柱分辨率模体长轴方向上的5条线源及6层横断面行PET/CT扫描;选择滤波反投影(FBP)法和VUE Point HD迭代算法进行PET图像重建。迭代算法中增加点扩散函数(PSF)和飞行时间(TOF)两种新技术对图像进行重建,以线源半高宽(FWHM)表示重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计算5条线源6个层面上径向FWHM,求平均值。结果:在临床采集及重建条件下,使用PSF技术前、后中心位置图像空间分辨率分别为4.95 mm、4.28 mm;TOF技术使用前、后中心位置图像空间分辨率分别为4.95 mm、5.19 mm;FBP算法重建图像空间分辨率为4.63~7.45 mm;VUEPointHD算法空间分辨率为4.07~6.58 mm。结论:PSF技术能够有效提高PET图像空间分辨率,而TOF技术对图像空间分辨率无显著影响。重建算法对PET图像空间分辨率的影响较大,故需依据临床需求和经验选择来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受检者体内18F-脱氧葡萄糖使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进行扫描,评价技术因素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充分理解获得高质量PET/CT图像的必要条件,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采用GE公司Discovery LS16型PET/CT一体扫描仪对患者进行2D数据采集,对原始数据进行图像重建,使用CT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随机选取2005~2009年期间受检患者9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伪影分为自身因素和设备技术因素,自身因素所致伪影中以运动伪影和高密度物质伪影最常见;设备技术因素伪影以截断伪影、放射性污染及注射点外漏较多见。不常见的生理性摄取包括乳腺摄取、子宫内膜摄取和脂肪摄取。结论受检者体内足够的放射性计数以及规范化操作是获得高质量PET/CT图像的前提和保证,且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3.
基于相似性测度的4D-CT重建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基于相似性测度实现周期运动靶区的4D-CT重建。方法 自制能模拟呼吸运动的体模,用16排螺旋CT机对体模进行螺旋扫描和电影(Cine)模式扫描;用VC++程序设计语言和VTK工具包,开发了CT图像分相位排序的4D-CT重建软件系统;根据相邻图像互信息量的计算(即相似性测度),把Cine模式扫描的CT图像按相位进行了排序并分别对不同相位的CT图像序列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不同相位CT序列的3D重建明显地消除了运动伪影,与静态扫描重建结果相近。随时间变化的多个相位的3D-CT构成了4D-CT序列。结论 基于相似性测度能在普通CT上实现4D-CT重建,其重建过程不受CT机本身的软硬件限制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组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胸部外伤临床拟诊肋软骨骨折患者组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和薄层重建,于工作站上进行VR、MIP、MPR三维图像重组,对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所有受检者均获得较满意的重组图像,12例胸部外伤患者,CT共发现肋软骨骨折14处,肋骨骨折19处。螺旋CT三维重组图像能清晰显示骨折部位、数目及断端移位情况;肋软骨骨折三维重组图像表现特征包括肋软骨钙化中断伴断端错位和肋软骨条状略高密度影中的线样低密度骨折线。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能清晰显示肋软骨骨折的部位、形态,为检测肋软骨骨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重建矩阵对18F-FDG PET图像质量和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的影响,以持续获得高质量的PET图像。方法:选择符合美国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标准的模体进行体模实验,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核医学科行18F-FDG PET/CT全身扫描的40例患者(共96处病灶)图像进行临床实验。对重建矩阵分别为128×128、150×150、192×192、256×256、512×512和600×600时的PET图像质量采用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对比度、信噪比及肝脏SUVmax、SUVmean、SUVSD、CVliver值和病灶SUVmax进行评估。结果:(1)不同重建矩阵所得模体PET图像微球均清晰可见,重建矩阵为192×192时,模体PET图像信噪比取得最大值,CV值取得最小值。(2)重建矩阵为192×912和256×256时,临床实例PET图像病灶清晰度和肝脏均匀度较高。不同重建矩阵所得病灶SUVmax和肝脏SUV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57,P=0.581;F=0.002,P>0.999),肝脏SUVmax、SUVSD和CVlive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879、19.51、37.34,P均<0.0001)。重建矩阵为256×256时,病灶SUVmax取得最大值,且肝脏SUVmean趋于稳定。结论:18F-FDG PET图像质量和SUV值受重建矩阵影响较大,重建矩阵为256×256时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重建矩阵为192×192时图像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泛影葡胺溶液在不同CT扫描条件下对PET/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向5个乳胶容器中分别注入体积分数为5%、10%、15%、20%和40%的1:7服泛影葡胺溶液,依次将其密闭置于圆柱形水模内进行PET/CT成像。利用CT扫描数据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并比较不同管电压CT扫描条件下PET图像的差异。结果:体积分数为15%、20%和40%的泛影葡胺充盈区在经CT衰减校正的PET图像上表现为高浓聚伪影.标准摄取值比本底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体积分数为5%、10%的泛影葡胺充盈区则无明显伪影,反映了随着泛影葡胺浓度的升高CT衰减校正伪影随之增强;对于体积分数为40%的口服泛影葡胺溶液,随着CT扫描所使用的管电压的升高.经CT衰减校正的PET图像上的伪影随之减弱.标准摄取值降低。结论:体积分数大于15%的泛影葡胺溶液在PET/CT成像中标准摄取值升高,图像表现出伪影;PET/CT成像中CT扫描所采用的管电压越高,高浓度泛影葡胺溶液产生的伪影越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are Dose 4D技术(动态曝光剂量调节技术)对PET/CT图像质量和病灶栓出能力的影响。方法:20例接受PE优T全身检查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CT扫描和使用Care Dose 4D技术CT扫描。由2位有经验的医师共同阅片确定每位患者病变的位置和数目,图像质量由2位医师独立判断。结果:分析共得到的40帧图像。常规CT扫描图像上共检出直径0.6~8.0cm的病灶102个,所有病灶均能被使用Care Dose 4D技术CT扫描图像识别,即2种扫描方法对病灶检出能力无明显影响。2种扫描方法对图像质量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使用Care Dose 4D技术扫描的辐射剂量较常规扫描明显降低。结论:在PET/CT全身检查中,Care Dose 4D技术在不影响病灶检出能力和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较常规CT扫描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普通多螺旋CT上实现4D—CT重建,研究中采用VC++程序设计语言和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开发了基于Cine扫描的4D—CT图像重建系统。利用本系统,根据体表轮廓和肺组织的体积变化确定CT图像在呼吸周期中的相位,按相位分组排序后,实现4D—CT重建,其重建过程不依赖于外在的呼吸监测装置、不受Ct机本身的软硬件限制,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病人体重与采集时间对PET/CT图像质量和病灶检出能力的影响。方法:16例接受PET/CT检查的患者按体重分为2组:≤75kg组(8例)和>75kg组(8例);所有患者在CT扫描后按2~3min/床位依次进行2次PET扫描。由2位有经验的医师共同阅片确定每位患者病变的位置和数目,图像质量由2位医师独立判断。结果:共得到的32帧图像被分析。3min/床位PET/CT图像上共检出直径0.6~8.0cm的病灶112个,所有病灶均能被2min/床位的图像识别,即2组不同体重患者的所有病灶均能被2种采集时间的图像识别。2min/床位的图像质量均较3分钟/床位图像差,尤其是在>75kg组患者。结论:对2组不同体重患者,2min/床位和3min/床位的采集时间对病变的检出能力无明显影响,但对图像质量稍有影响。根据需要可考虑选择2min/床位的采集时间。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imed to quantify the amount of change in Standardised Uptake Values (SUVs) of PET/CT images by simulating the set-up as closely as possible to the actual patient scanning.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an anthropomorphic phantom, which contained an amount of radioactivity in the form of Fluorodeoxyglucose (FDG) in a primary plastic test tube and one litre saline bags, including the insertion of bony structures and another two test tubes contain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iodine contrast media. Standard scanning protocols were employed for the PET/CT image acquisition. The highest absolute differences in the SUVmax and SUVmean values of the saline bags were found to be about 0.2 and 0.4, respectively. The primary test tube showed the largest change of 1.5 in both SUVs; SUV max and SUVmean. However, none of these changes were found to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clinical literature also contains no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the changes of this magnitude would change the final diagnosis. Based on these preliminary data, we propose that iodine contrast media can be used during the CT scan of PET/CT imaging, without significantly affecting the diagnostic quality of this integrated imaging mod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