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体会。方法将68例老年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置入鼻胃管胃肠减压术,观察组实施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比较2组患者每日胃肠减压量,腹胀症状缓解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每日胃肠减压量显著多于对照组,腹胀症状缓解时间及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和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短,治疗总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与可行性。方法收集西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均实施非手术治疗。将2013-12—2015-12间住院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鼻胃管胃肠减压。将2016-01—2018-01间住院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经胃镜置入鼻型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结果观察组术后胃肠减压量、腹痛缓解时间、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在胃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实施胃肠减压,梗阻缓解快,总有效率优于鼻胃管胃肠减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在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4例接受非手术治疗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鼻胃管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组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行胃肠减压治疗。比较2组患者腹胀、腹痛改善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及X线平片示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腹胀、腹痛改善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及X线平片示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和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非手术治疗中,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行胃肠减压,对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和提升治疗效果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对43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取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腹部症状缓解时间(2.08±0.46)d,恢复排气排便时间(3.65±1.96)d,气液平面消失时间(5.29±1.96)d。依据疗效评判标准本组总有效率95.35%(41/43)。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解除梗阻成功率高,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腹部术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7-01间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接受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的7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根据不同胃肠减压方式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鼻胃管胃肠减压,观察组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肠减压。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减压量、术后腹痛缓解情况、肛门恢复排气及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症状改善迅速,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核性腹膜炎并发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入院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并发肠梗阻患者48例,随机分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组(观察组)24例,传统鼻胃管治疗组(对照组)24例,记录两组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肛门自主排气排便时间、立位腹平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中转手术情况、平均住院日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为(2.6±1.80)d,观察组为(1.2±0.24)d;对照组自主排气排便时间为(5.4±2.1)d,观察组为(2.2±1.50)d;对照组立位腹平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为(6.7±2.15)d,观察组为(2.4±1.40)d;对照组中转手术率为8.3%,观察组无中转手术病例;对照组住院时间平均为(10.2±3.7)d,观察组为(5.6±1.6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梗阻导管在结核性腹膜炎并发肠梗阻的患者中较传统鼻胃管疗效更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术中小肠内排列应用于多发小肠破裂手术,是否有效预防粘连性肠梗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3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多发破裂手术患者,按是否术中插入肠梗阻导管分为肠梗阻导管组63例和鼻胃管组72例,统计术后24小时的引流管液体积,48小时腹围变化,白细胞恢复时间,CRP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随访8月至5年内间断腹胀发生率,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结果肠梗阻导管组24小时胃肠减压量较鼻胃管组明显增多(P0.05),48小时腹围增幅明显小于鼻胃管组(P0.05),白细胞恢复时间、CRP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小于鼻胃管组(P0.05)。术后随访,间断腹胀有3例(4.7%),粘连性肠梗阻2例(3.1%),鼻胃管组间断腹胀15例(20%),粘连性肠梗阻10例(13.8%),两组统计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肠梗阻导管术后小肠内排列可减轻腹部闭合伤多发肠破裂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且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可作为具有粘连性肠梗阻高危因素手术的术中选择。  相似文献   

8.
肠梗阻导管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40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成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组和鼻胃管组。观察腹胀改善情况(腹围)、胃肠减压量、腹部X线平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等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组患者的胃肠减压量(1021.2±265.4)ml/d较鼻胃管组(642.5±325.4)ml/d明显增多,且腹围(15.2±5.5)cm减少较鼻胃管组的(5.7±3.6)cm更明显,气液平面消失时间(10.3±8.5)d较鼻胃管组的(15.6±11.7)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能更有效胃肠减压,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30例,其中15例在术前行肠梗阻导管肠减压治疗,术中行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支架排列,作为观察组;另外15例术前行胃肠减压治疗,术中未进行肠排列,仅应用防粘连材料,作为对照组。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的概率等,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术后排气时间(1.52 ± 0.87)d,术后2年内复发概率6.7%;对照组的术后排气时间(2.63 ± 0.59)d,术后2年内复发概率40.0%。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在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2年内复发概率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1.52 ± 0.87)d vs (2.63 ± 0.59) d (P=0.013)、1例 vs 6例(P=0.001)]。 结论肠梗阻导管肠排列能有效的促进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并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下经侧孔快速交换法与传统鼻胃管减压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病人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予以传统鼻胃管减压治疗,研究组予以DSA引导下经侧孔快速交换法置管减压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恢复指标(排气时间、拔管时间、进食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X线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疼痛程度(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的差异。结果 等级资料秩和检验显示,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排气时间、拔管时间、进食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X线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8.61±20.38)小时、(80.35±20.26)小时、(82.49±21.59)小时、(88.66±23.55)小时、(3.49±0.75)天、(4.31±1.16)天和(6.53±1.1)天,对照组分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对50例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给予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统计置管时间,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负压引流量,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术后第3、6天统计导管进入长度,并复查腹部X线片观察导管头端位置。结果 50例均一次性置管成功,平均置管时间(22.57±6.93)min,患者耐受性均良好,无消化道出血及穿孔发生。45例(45/50,90%)术后腹痛、腹胀明显缓解,平均缓解时间为(9.64±8.33)h。术后第1天负压引流量为(1 500±450)ml,第2天(750±120)ml,第3天(257±112)ml。术后第3天,导管平均进入长度为(195.97±14.63)cm,腹部X线片示导管头端位于远段空肠(第3组小肠);术后第6天,平均导管进入长度为(240.55±17.65)cm,导管头端位于远段回肠。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2.80±1.01)天,平均排便时间(3.52±1.26)天。结论 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肠管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在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91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组(生长抑素+肠梗阻导管组),B组(生长抑素+鼻胃管减压组),C组(肠梗阻导管组)和D组(鼻胃管组).常规治疗包括禁食、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全胃肠外营养以及应用抗生素.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善宁)0.6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500 ml持续静脉滴注,同时联合置入肠梗阻导管取代普通鼻胃管行肠内减压.观察和比较4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胃肠减压量、自主排气、排便时间和中转手术率.数据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各组平均腹痛和腹胀的缓解时间分别为3.6±1.5,5.3±1.8,5.8±1.7和8.4±2.2d (F=28.715,P=0.000);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4.5±1.9,5.7±1.4,6.0±1.1和7.8±1.7 d(F=23.857,P=0.000);A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平均胃肠减压量分别为A组:632±102 ml/d;B组:410±86 ml/d,C组:1020±148 ml/d和D组590±97 ml/d.在C组,患者的胃肠减压量明显增加(F值分别为17.367,16.347,P=0.000),而A组则明显减少(F值分别为11.687,10.399,P=0.000).4组中转手术率分别为0(0/22),10% (2/19),9%( 3/23)和22% (6/27),A组中转手术率明显低于D组(x2=5.571,P=0.018).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静脉持续泵入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可加速改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复杂性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行性及潜在优势。方法:回顾性收集符合复杂性粘连性肠梗阻纳入标准、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后梗阻未缓解并行手术治疗者65例,随机分为腹腔镜治疗组31例,开腹手术治疗组34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治疗效果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SA评分及手术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1例腹腔镜探查患者共中转5例,34例行开腹手术治疗。在术后并发症率、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腹腔镜组优于开腹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随访复发率(7.7%)低于开腹组(14.7%),具备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复杂性粘连性肠梗阻安全、微创、效果可靠,可显著减低术后复发率,可作为复杂性肠梗阻的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对急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7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分为观察组44例(采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和对照组43例(采用普通鼻胃管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以评判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总体而言,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4)。观察组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排便缓解时间及腹部X线平片示肠梗阻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且48 h内腹痛腹胀缓解率、置管第1天引流量、24 h腹围缩小量及24 h内胃肠减压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可有效引流肠内容物,较早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为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探讨大黄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疗效。2017年8月—2019年5月,黏连性小肠梗阻105例,随机分为4组:27例采用鼻胃管治疗(对照Ⅰ组),26例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对照Ⅱ组),26例采用大黄联合鼻胃管治疗(对照Ⅲ组),26例采用大黄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组)。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中转手术情况、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结果显示,在腹胀痛缓解时间和恢复排气时间及胃肠减压量,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明显递减趋势(P0.05)。观察组中转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Ⅲ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Ⅰ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P0.05)。结果表明,大黄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征,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时机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06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分为A组(n=58,患者发病48小时内手术)和B组(n=48,患者发病48小时后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临床总有效率(96.55%)高于B组(85.42%)(P0.05);A组术后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消失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较B组短(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5%)显著低于B组(16.67%)(P0.05)。结论手术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首选有效治疗手段,而发病48内进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更佳,更有利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实施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总有效率96.30%(26/27),1例无效转手术治疗后痊愈。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创伤小,临床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架和梗阻导管治疗左半大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的疗效以及治疗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左半大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支架组和导管组,每组70例。支架组在内镜下放置金属肠道支架减压治疗,导管组在肠镜及X线辅助下采用经肛放置肠梗阻导管治疗。梗阻消失后对患者实施一期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梗阻缓解手术情况、梗阻改善情况以及一期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效果。结果导管组中患者梗阻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支架组(c2=2.387,P=0.003),操作时间及手术费用明显低于支架组(t=21.754、165.009,均P0.01);导管组中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明显长于支架组(t=18.017,P0.01);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0、1.314、1.880,均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624,P=0.430)。结论采用金属肠道支架治疗左半大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腹痛腹胀缓解快,而采用经肛放置肠梗阻导管手术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所需费用低且操作时间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腹腔镜粘连松解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手术指证的8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实施腹腔镜手术,对照组实施常规开腹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三科2005年4月至2010年12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9例机械性小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组41例,传统手术组88例。 结果 两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组术后5年复发率为5.0%(2/40),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18.8%(16/85),P<0.05],且复发时间(42.5±7.8)个月明显晚于传统手术组[(20.3±11.8)]个月(P<0.05)]。 结论 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防治肠梗阻复发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