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医部全录》治疗泄泻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医部全录》中治疗泄泻的处方用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 筛选得到治疗泄泻的156首处方,涉及中药132味,其中频次≥10的中药共30味.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辛、甘为主,归经以脾、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统计出高频药物组合32个、核心药...  相似文献   

2.
《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在我国现存的古代“类书”中,它是最大的一部,存卷为一万卷。虽然明代的《永乐大典》有二万二千多卷,可惜现在残存仅有三分之二,同时,《大典》不是按类书规格来编辑的,它还有“丛书”性质,通常把一整部书取其书名第一字,按这个字的韵目收了进去。而《集成》是按“类书”性质编纂的,其它为唐代的《艺文类聚》一百卷,宋代的《太平御览》一千卷,《册府元龟》一千卷,自然也就不能与《集成》匹敌了(见付表1)。《集成》编录在上列类书  相似文献   

3.
《医部全录》为《古今图书集成》的一部分,是我国历代以来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全书内容包括医经注释、诊法、脏腑身形、各科疾病的理论经验,以及有关医学的艺文、记事和名医传等,内容丰富,眉目清楚,是一部常用的中医工具书,对医学工作者学习和研究中医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风后抑郁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是中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症状表现为多种精神和躯体的情感障碍。中风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中风患者中占40%~50%,该病不仅增加患者精神上的痛苦,而且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给患者的生活和预后带来严重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1]。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所有治疗中风的方剂进行常用药物、药对及配伍规律等方面的用药规律分析,以期为中风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病症索引目录收载的主治病症为"中风""中风闭证""中风脱证"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总结高频药物、高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异病同治”理论,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近十年中风后尿失禁(post-stroke urinary incontinence,PSUI)及尿潴留(post-stroke urinary retention,PSUR)的针刺选穴规律,用于指导临床。[方法] 以中国知网、万方、Cochrane Library等7个中英文数据库为对象,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使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选穴信息,同时运用不同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关联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文献206篇,其中PSUI文献147篇,PSUR文献59篇,结果显示针刺治疗两种疾病所取穴位高度相似,分布主要在胸腹、腰骶部,关元穴出现频数最高,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腧穴使用最多。根据关联规则分析,PSUR、PSUI两组关联性最高的腧穴组合分别是“中极-关元”“关元-气海”。复杂网络核心处方显示,两组的核心处方为“关元、中极、三阴交”组合。[结论] 针刺治疗PSUI、PSUR符合中医“异病同治”理论,具有一定的取穴规律,两者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为主,两者选穴均集中于腹部和腰骶部,循行于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用药规律分析。方法:运用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1996—2016年文献,最终符合标准的文献184篇,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分别对药物的使用次数、类别、功效、性味、归经、证型及治则治法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84篇文献中共使用中药132味,使用频次为1 760次。使用频次超过50次以上的中药依次为川芎、地龙、丹参、红花、赤芍、天南星、当归、桃仁、大黄、水蛭、半夏、石菖蒲、黄芪、天麻;其中活血化瘀药、熄风止痉药、补虚药居前3位;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计频率96.9%;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88.0%;归经以入肝、心、脾、肺为主,累计频率97.8%:证型分布前3位者依次为痰瘀互阻型、气虚血瘀型、风痰瘀阻型。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以痰瘀同治、补气活血化瘀、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其中常用活血化瘀、熄风止痉、补虚的药物,遵循痰瘀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现代医案中中风的用药规律和病机特点。方法 :对近现代出版的医案集、临床类著作进行收录,将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因子分析。结果:频数分析发现临床常用药有石菖蒲、当归、甘草、钩藤、川芎等;常用的药物种类有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化痰药等。因子分析结果提示:气血阴阳虚衰、肝气盛、痰邪、瘀血各因子既可单独致病又常常相兼致病,形成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结论:临床治疗中风既要注意培补气血以扶正,同时也要注意肝气盛、痰瘀在中风发展过程的重要影响,需辨证准确,分清标本虚实,选药精当,方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陈颖  杨智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0):1123-1123,1187
中风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常常由于病情危重、失治或误治而遗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在临床中重用鸡血藤煎汤代水熬药治疗此病,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利用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古今中风医案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其辨治中风的规律。方法 检索、收集、整理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2月收录的中风医案集,结合《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进行筛选提取医案数据,对中风高发证型、中药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结果 共纳入中风医案404例,涉及医案集48本,中药340味,总用药频次4 937次,高频证型3种(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阴虚风动证),药性常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味居多,药物归经主要为肝、脾、心经。高中心度值药物10味。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显示,辨证与方剂、中药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治疗以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等方剂为主。结论 古今医案提示中风多与肝、脾、心密切相关。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阴虚风动证为核心证型。用药有明显的集中趋势,多用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陈修园《南雅堂医案》中36个中风医案的中药、病因、病机、治法的整理和分析,总结陈氏中风医案的用药规律。陈氏认为中风的病因以六淫为主,病机主要为津液代谢失常、邪正盛衰和阴阳失调,并提倡以补法治之,以补益气血为主。并从大量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闭证与脱证的基本治疗原则。用药详备。  相似文献   

13.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沿革及应用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经过理论的萌芽和实践、金元时期的创立和发展、明清时期的丰富和普及、近现代的研究和认识等4个阶段的发展,成为了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升降浮沉的形成因素包括药物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药物的气味厚薄、质地等因素决定了药物的升降浮沉,而药物的用药部位、炮制、配伍、特殊性等因素影响药物的升降浮沉。同时,此理论作为临床用药的重要原则,临床应用的主要依据是病因和病机,此外还需考虑病位和病势、四时等因素。因此,中药升降浮沉的临床择药法则为审势择药、顺性选药、适时用药、舟楫载药等,以纠正失调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治疗杂病的专著<金匮要略>一书,系北宋年间林亿等据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残存书籍中发现的<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金匮玉函要略方>整理而成.在此之前,<金匮要略>的内容多散见于<脉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医籍中,而关于此书校注发挥的研究专著,元末以前尚不多见.但此书对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影响极为深远,诚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所言:"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新安医家徐春甫所著《古今医统大全》中治疗消渴方剂的用药规律,以及高频药对治疗消渴的相关机制。方法 基于《古今医统大全》搜集治疗消渴的66首方剂构建中药数据库,使用Office 2016、IBM SPSS Modeler 18.0及SPSS 26.0分别对所用中药进行使用频数、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分类、关联规则、聚类规则及药物因子的分析,通过BATMAN-TCM对高频关联药对人参-麦冬的潜在靶点进行疾病与KEGG生物学通路富集的两种功能分析。结果 66首治疗消渴方剂中共使用中药148味,用药频数达563次,使用频数前5位分别是人参、甘草、天花粉、茯苓、麦冬。所用中药药性以寒温并用,药味以甘、苦、辛并举,归经以脾(胃)、肺(大肠)、肾(膀胱)经为主,前两种功效类别为补虚药与清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7对中药2项关联组合,16组3项关联组合,其中人参-麦冬是2项关联中支持度最高的用药组合,关联图中人参-甘草-麦冬之间关系紧密。聚类分析得到9组药物,因子分析得到10个公因子。生物信息学分析出人参-麦冬药对潜在靶点关联的疾病247种,KEGG通路157条,与消渴相关的疾病有4种,相关通路有14条。结论 徐春甫以及各古代医家结合消渴阴虚燥热的基本病机,法以养肺降火润燥、清热理气和胃、滋阴补肾固精,寒温并用治疗消渴,治疗以白虎加人参汤、三黄丸、人参白术汤、六味地黄丸之类等方为主,人参-麦冬药对治疗消渴存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14条可能的作用通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河图学说及《灵枢》太少阴阳体系的四象体质理论,以阴阳为基点,以人的生理、病理特性为依据,将人的体质划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类。中风为临床中常见的危重症,且目前临床存在着治疗方法单一、复发率高等问题,与患者体质特性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四象体质特点及其阴阳盛衰,浅析了四象体质与中风的关系,并提出了通过调节阴阳诊治中风之道,为临床辨治中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现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处方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旨在总结现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腧穴运用规律、配伍规律以及特定穴的运用规律,以期为临床选穴组方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在检索1978—2011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解析针灸处方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所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其使用频次、配伍组合、分部和特定穴分类等。结果:选穴频次最多的为合谷、足三里、曲池、肩髃等手足阳明经穴,并且以曲池、合谷、足三里、肩髃、阳陵泉等相互配伍最为常见。涉及的主要经脉为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太阳经、手少阳经、足太阴、督脉等。分部取穴以下肢部和上肢部穴位使用频次最多。选穴以特定穴的选取为主,其中以五输穴为多,交会穴次之。结论:中风偏瘫治疗规律为多选阳经腧穴,首选阳明经穴;局部取穴多选上下肢部腧穴;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并以五输穴和交会穴为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神经电生理与调控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及梳理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4个中文数据库(CNKI、Wanfang、VIP、CBM)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相关文献,建立中风后呃逆的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SPSS 21.0和Clementine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选穴规律。结果 经过筛选共有1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统计出200条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针灸处方,共涉及穴位88个,总频次1 143次,穴位使用频次最多的是内关、足三里、中脘,选穴位置以胸腹部为主,任脉穴位使用次数最多。通过关联规则技术得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的是内关-中脘-足三里。结论 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组方具有规律性,且与单纯性呃逆的选穴规律的差别体现在选穴部位和穴位配伍上,中风后呃逆更注重脑腑协同作用及神经功能的调节,本研究为临床上使用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选穴提供理论支持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古今图书集成>是清代陈梦雷等编撰的一部大型类书,规模宏大,内容赅备,几乎包涵了当时社会的全部学问.它集传统文化之大成,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中<古今图书集成·医部>约1 000万字,520卷,单独成套,是全书最切用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石学敏针灸验案特辑》中治疗中风中经络期偏瘫临床用穴规律,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 整理2018年3月出版的《石学敏针灸验案特辑》中治疗中风中经络期偏瘫的病案,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网络关联规则及聚类谱系树状分析。结果 治疗中风中经络期偏瘫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内关、三阴交(均为6.28%),归经频次最高的为足少阳胆经(14.65%),腧穴部位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上肢部(32.37%),腧穴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28.54%);对使用频次前17位的腧穴进行高频腧穴关联规则分析,设置参数后,得组合64个;石学敏院士临床治疗中风中经络期偏瘫腧穴配伍以内关-三阴交-人中-委中-极泉-尺泽-风池-完骨为最常用且效果显著的主穴配伍。结论 石学敏院士治疗中风中经络期偏瘫选取的腧穴所属经脉以阳经为主,部位多为经气经过并留止的四肢部和经气相互交贯的头颈部,特定穴多选用交会穴,各腧穴之间的配伍体现了疏经调脏、调节阴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