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武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开展前瞻性研究,按照皮质脊髓束损伤级别将患者分为A组(41例,皮质脊髓束分级损伤为1~2级)和B组(41例,皮质脊髓束分级损伤为3~4级)。对比患者病灶处、大脑脚与健侧对应区域各向异性值(FA);分别于康复前、康复治疗6周后进行DTI检查,测量病灶处、大脑脚患侧及健侧FA,计算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与生活指数评分。结果 82例患者病灶处、大脑脚患侧FA低于健侧,且大脑脚患侧、健侧FA均高于病灶处;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大脑脚、病灶处皮质脊髓束FA值、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均升高,且B组FA值、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指数评分均低于A组,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大脑脚、病灶处皮质脊髓束r FA值均高于治疗前,且B组rFA值低于A组;B组运动功能评分增加百分比、生活指数评分升高百分比均低于A组(均P<0.05)。结论 将DT...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肌骨肿瘤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43例肌骨肿瘤患者,均行MRI与DTI扫描,观察两种检测方法的影像结果,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肌骨肿瘤良恶性检出率、诊断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结果:43例肌骨肿瘤患者中19例良性肌骨瘤,24例恶性肌骨瘤。良性肿瘤实质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大于恶性肿瘤实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0,P<0.05),良性肿瘤实质区各项异性分数(FA)值、相对各向异性(RA)值显著小于恶性肿瘤实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76,t=5.049;P<0.05);良性肿瘤边缘区ADC值、FA及RA值显著小于恶性肿瘤边缘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9,t=3.307,t=4.327;P<0.05);DTI恶性检出率、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良恶性诊断准确率高于MRI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14,x2=6.454,x2=4.892,x2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其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在弥散张量成像中,每一体素内水分子的弥散用一个张量进行描述。利用张量的几何性质可对脑白质的细微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弥散张量成像可用于对脑白质病变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诊断。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成影响轴突再生。核磁共振成像方法作为无创伤手段,已经被普遍应用于脊髓损伤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弥散张量成像方法在脊髓损伤的应用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廖凯  饶家声  李晓光 《中国卫生产业》2011,8(16):106-107,110
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成影响轴突再生。核磁共振成像方法作为无创伤手段,已经被普遍应用于脊髓损伤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弥散张量成像方法在脊髓损伤的应用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院》2014,(5):108-108
<正>研究发现,神经根若被突出或膨出的椎间盘压迫,在扩散张量图像上表现为神经根纤维束的截面积减小,纤维束发生断裂及聚拢,无法显示分支。中国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田欣博士所在课题组进行的一项关于"Scanning pattern of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and an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of spinal nerve roots"的研究,首次将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用于评价神经根功能,建立了弥散张量成像显示神经根的扫描模式和神  相似文献   

7.
张倩  夏永华 《现代保健》2013,(8):122-123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磁共振功能成像新技术。DTI利用水分子扩散原理,通过评估水分子在体内的三维弥散状态,显示纤维柬在脑实质内的走行,并通过对比纤维束走行的改变反映,  相似文献   

8.
弥散张量成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散张量成像可用来测量水分子的弥散特性。本文介绍了弥散加重成像 (DWI)和弥散张量成像 (DTI)的原理 ,以及如何用最小二乘算法从DWI中获得DTI ,然后再从DTI中获得其弥散特性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弥散张量成像可用来测量水分子的弥散特性。本文介绍了弥散加重成像 (DWI)和弥散张量成像 (DTI)的原理 ,以及如何用最小二乘算法从DWI中获得DTI ,然后再从DTI中获得其弥散特性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明确诊断为脑梗死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磁共振扫描仪,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依照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将患者分成三组,在患者起病后的不同时期,发病后3 d内(急性期)、发病后8-14 d(慢性早期)、发病后30~60 d(慢性期)依照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级别皮质脊髓束损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进行比较,评价该神经束的受累情况与脑梗死患者预后变化的关系。结果:随着发病时间的不断延长,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在不同时期,B、C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可准确定位梗死灶,有助于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儿童脑性瘫痪是患病率和致残率高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也得到提高,但因其对缺氧、黄疽、低血糖等的耐受能力低下,脑瘫的发生率并未降低,反而呈增高趋势,早产和产前因素逐步成为脑瘫的主要病因。由于病因及损伤时间不同,会使发育中的大脑产生不同的病理改变,导致不同的脑瘫类型。目前临床诊断脑瘫主要依据其高危因素、神经系统症状、肌张力异常、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及神经影像学异常。常规磁共振成像可发现脑内病变,但对脑组织内部结构不能进行深入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该文围绕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对于脑瘫患儿在诊断、评估、预后价值判断方面作以综述,便于将来对脑瘫患儿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对颈椎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椎损伤患者60例,均实施CT及MRI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MRI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CT对附件骨折的检出率高于MRI(P<0.05);MRI对脊髓创伤、脊椎旁软组织创伤的检出率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结论CT与MRI对颈椎损伤诊断有重要意义,两者各具优势,可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64例TIA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进行MRI检查,随访26周,比较两组病灶检出阳性率以及治疗后2周病灶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MRI检查对Wernicke脑病(W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证实的WE患者的临床及MRI检查资料。结果 12例WE患者,病变累及双侧丘脑内侧及第三脑室周围5例,中脑导水管周围、桥脑被盖4例,乳头体2例,双侧大脑脚1例。上述病例表现为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5例,稍长T1长T2信号7例,信号边缘均模糊不清,4例中心区域信号欠均匀;FLAIR呈稍高或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5例,4例ADC图呈低信号,1例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4例,ADC图均呈低信号;2例DWI呈等信号,ADC图均呈稍低信号。结论 WE早期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但具有典型的MRI表现,头颅MRI检查尤其是DWI,对于该病早期诊断及临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和T2 mapping成像3种新型磁共振(MR)功能成像技术在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2例骨性关节炎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另选50名健康志愿者将其纳入健康对照组。采用3.0T MR成像系统进行DWI、DTI和T2 mapping成像技术,测量膝关节股骨及胫骨的内外侧软骨面和髌骨软骨面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和弛豫时间(T2)值,并进行软骨损伤分级诊断。结果:健康对照组均为0级正常软骨,观察组软骨损伤Ⅰ级16例(占17.39%),Ⅱ级38例(占41.30%),Ⅲ级24例(占26.09%),Ⅳ级14例(占15.22%)。观察组在股骨内侧面、股骨外侧面、胫骨内侧面、胫骨外侧面和髌骨面的ADC值和T2值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DC值=16.679,t=14.538,t=17.055,t=11.612,t=10.930;tT2值=25.104,t=29.683,t=17.866,t=16.527,t=24.424;P<0.05);FA值均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54,t=17.773,t=16.010,t=17.101,t=17.079;P<0.05)。结论:DWI、DTI及T2 mapping成像,对于无明显形态学改变的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设计可固定患者头部磁共振成像(MRI)专用的核磁共振(MR)头颅固定器,用于临床MRI影像数据采集中,以减少患者运动伪影,提高MRI影像质量.方法:在患者进行头颅MRI摆位时,将MR专用头颅固定器置于线圈内壁两侧,使患者头部固定于线圈内表面而无法移动.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MRI检查中依从性差的96例患者,按照是否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CO中毒家免模型的脑部影像学变化规律,探讨CO中毒迟发性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CO制备急性CO中毒动物模型,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动态观察21d内染毒家兔的脑部损伤情况。结果 家兔染毒后1h内MRI上即出现异常信号,以扩散成像(DWI)最为明显。随着中毒恢复,MRI上异常信号亦逐渐消失,但少数动物脑部仍可持续观察到有异常信号存在;部分家兔在经历一段时间无明显异常期后,于染毒后10—14d在DWI上重新观察到异常信号出现。结论 用磁共振成像法首次验证了CO染毒家兔中出现迟发性脑损伤,从而为迟发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的成功提供了可靠依据,且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氟骨症性椎管狭窄的MRI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氟骨症性椎管狭窄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Gyroscan Intera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6例氟骨症性椎管狭窄的患者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有明显的氟骨症并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其中脊髓受压胸段2例、胸腰段3例、腰段硬膜囊受压1例,受压的脊髓灶状变性1例,脊柱椎骨信号强度减低5例,后纵韧带增厚3例,黄韧带增厚5例,前纵韧带增厚4例,椎间关节膨大3例,椎间盘突出2例、膨出2例。结论MRI能清晰地显示脊髓的受压和变性,对氟骨症性椎管狭窄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MRI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的MRI资料和病理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为B细胞淋巴瘤,16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较清楚,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轻。MR平扫T1WI等信号12个,略低信号16个,T2WI呈等低信号21个,略高信号7个;DWI呈高信号20个。14例行1H-MRS检查,11例肿瘤实质区均出现典型中度减低的NAA峰,明显升高的Cho峰,10例出现高耸的特征性的Lip峰。增强扫描,18个病灶明显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强化,典型的出现"缺口征"及"尖角征"。13例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结论 PCNSL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对于PCNSL的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非典型慢性化脓性骨髓炎(CPO)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接诊的83例骨感染和骨肿瘤患者影像资料,将采用CT影像检查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磁共振影像检查的患者纳入观察组,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两组影像进行盲法诊断。结果:两组的CPO、骨样骨瘤及骨肿瘤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非典型病例诊断准确率为96.5%,高于对照组(75.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20,P<0.05)。结论:对比于CT检查,MRI检查可以有效地提高非典型CPO的诊断准确率,在与骨样骨瘤、骨肉瘤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