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信息系统对全院床位管理,通过模块控制实行急诊、门诊分开办理,遵循先急诊后普通入院流程,对危重、急诊患者优先收到专业科室,对非危重患者专科收治,专科无床采用跨科收治患者,一定要满足“空间相临、专业相近、非危重”的原则跨科收治模式,兼顾学科平衡,注重住院流程中的环节管理.加强住院单的规范管理,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关注整体流程的监督和质量控制,进一步明确医院管理者、医师、护士的职责,充分利用信息质量监管系统实行三级质控体系减少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安全.这样有效解决急诊留观患者收治难和床位短缺和浪费的问题,提高床位的使用率,为医院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
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根据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医改试点的要求,医院成立住院服务中心利用院内HIS系统平台,实现床位资源进行动态调配,对当日住院患者进行入院管理的功能。掌握全院各科床位真实情况,将住院后完成的部分检查、检验项目在住院当日完成,缩短术前等候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床位资源调配,协助缩短平均住院日及相关指标的完成。达到住院通知有人管,患者住院有人带,闲置床位有人调,提高床位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医院床位统一调配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住院部床位统一调配是提高床位利用率,解决病人住院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医院资源的有效手段之一。笔者结合单位的实际,介绍床位统一调配的措施:床位统一调配设立的背景;设立整体化模式病房;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床位协调员的设置;床位统一调配的步骤。通过6年来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充分利用了医院资源;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减轻了病人的负担。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患者“住院难”、“看病贵”,而医院因科室“冷热不均”带来的床位紧缺或闲置问题,提出“大病区小科室”管理模式。通过统一调配全院床位资源,加快床位周转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患者就医感受,同时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信息系统对全院进行床位管理,探讨在医院中实行床位集中管理的效果.方法 以瑞安市人民医院为研究对象,首先设置建造住院服务中心,然后构建信息系统优化床位管理,以急诊患者住院及时率作为主要监控指标,根据数据对比,采取改进措施来最大限度保证紧急患者及时入院接收治疗.结果 全院紧急患者入院及时率达到目标值95%,内科系统从85%增长到91%.结论 利用床位管理系统对床位进行集中管理可以有效解决急诊留观患者收治难和床位短缺浪费的问题,能够缩短急诊患者的滞留时间,提高床位的使用率,为医院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型综合性医院军人患者住院需求和收治规律,为更好地整合床位资源、提高军人住院服务的效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2 年收治住院军人患者4 526 例次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住院军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职别以师团职为主,收容方式以门诊入院为主,67.60% 军人患者在就诊当天收住院。住院需求较大的科室有心内科、妇产科、呼吸科、肿瘤科、普外科、骨科、眼科、耳鼻喉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等。结论 军人患者大多能够及时住院,通过住院管理部门对全院床位进行有机整合和调配,有望提高床位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三级医院多维度精细化管理提高住院床位运营效率和效益的方法。方法:某院通过成立"一站式住院服务中心",针对住院床位统一调配中遇到的问题,从优化入院流程、明确各科室的床位配置及属性,制定绩效考核方案等多维度,探索管理办法;通过病床使用率、床位周转率、平均住院日、病例组合指数(CMI)均值、单位床位的医疗收入占比等指标,对床位进行精细化管理。结果:患者只跑一次即可完成住院全部手续;2016-2018年3项指标趋好:(1)床位周转次数同比提高0.39%;(2)CMI(平均权重)由1.01增至1.07,表明收治患者的疾病复杂程度和治疗难度逐年提高;(3)单位床位医疗收入结构比从34.59%增至34.80%,增长幅度0.6%,表明住院床位的经济效益结构稳步改善。结论:多维度精细化床位管理办法可以提高床位周转率、提升危重疑难患者收治、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能力,从而使医院的经济运行结构更加趋于合理、高效。  相似文献   

8.
打破床位自留地的旧观念,保留医生开入院证的权力,实现床位统一调配成为解决医院床位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床位利用模型"对我院采用床位统一调配制度情况下的床位工作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估,讨论床位统一调配制度情况下的床位工作特点,促进床位利用率的最太化.  相似文献   

10.
跨科收治是指属某专科治疗的患者因本科无空床而占用他科床位,但仍由原科医生治疗,由病床所属科室护理的行为[1].江苏省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自2008年起通过跨科收治患者,有效地缓解了部分科室床位紧张和患者待床矛盾,使原来患者较多的科室没床位、患者少的科室空床的现象得到了改变,实现了全院床位资源共享,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跨病区收治患者存在安全隐患[2],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风险,针对这些问题,江苏省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九病区护理组总结和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以区慢性病防治院为桥梁,构建具有深圳福田特色的分级诊疗体系,并初步评价其实施效果。 方法 通过建立区域性医联体、出台分级诊疗实施方案、确立区慢性病防治院的桥梁作用,负责分级诊疗的协调、培训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成立学科联盟、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双向转诊服务流程和区域医疗协同机制、加快分级诊疗信息化建设等系列措施,以慢病先行推进深圳市福田区分级诊疗模式构建。 结果 经过1年的实施,构建了具有深圳福田区特色的分级诊疗体系,以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为桥梁的分级诊疗运行情况良好。搭建了分级诊疗平台,各辖区内各医疗机构实现了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在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较好地落实了"优先挂号、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服务。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整合的学科共同体内涵得到明显提升。实施分级诊疗以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就诊人数比实施前同期增长18.2%和26.9%。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人数增长速度是实施前同期新增高血压人数的3倍以上,新增糖尿病人数的2.18倍以上。实施分级诊疗前,没有患者下转回社康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实施分级诊疗后,下转患者3 057人。 结论 深圳市福田区构建的以慢性病防治院为桥梁、全方位推进分级诊疗的模式效果显著,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12.
Labelling a hospital admission with a single disease code based on the selection of the patient's principal diagnosis poses problems for clinicians, administrators and epidemiologists. The use of a case-mix grouping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 allows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principal diagnosis by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the length of stay of the patient in hospital. This system requires as its entry point a decision on which diagnosis is the principal one. The definition of principal diagnosis in Australia differs from that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DRGs were developed. We describe a study to determine how often the use of the Australian definition leads to the allocation of a different DRG.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分级诊疗作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其意义已得到充分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探索工作。江苏省自2015年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目的 通过调查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就医意愿,探讨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引导患者就医流向、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提供循证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江苏省6个城市,采用典型抽样法在每个城市选择4家医疗卫生机构,2017年11—12月采用偶遇抽样法对上述4家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门诊患者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基层首诊意愿及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评价进行调查。结果 有42.5%(738/1 738)门诊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39.9%(694/1 738)门诊患者知晓基层首诊制度。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态、职业类型、医疗保险类型、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地区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地区是影响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的因素(P<0.05)。48.6%(845/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4%(893/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综合医院。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与不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对首诊机构的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率较低、基层首诊意愿低,双向转诊中转上不转下问题突出。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规范双向转诊制度流程、完善分级诊疗支撑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吴勤德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0):1229-1238
背景 目前,分级诊疗制度成为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了解其研究热点和研究演化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系统地梳理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演变进程,把握其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1-7月,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分级诊疗”“分级医疗”“阶梯医疗预防网”“划区分级分工医疗制”“划区分级分工医疗服务制”“分级分工医疗制”“社区首诊”“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工诊疗”“分工医疗”“有序医疗”“有序诊疗”“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医疗服务体系+分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为关键词系统检索与我国分级诊疗制度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1949-01-01至2019-07-31。采用Excel保留并分析数据,对纳入文献的作者、题名、文献来源、发表机构、发文量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CiteSpace获取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研究成果的期刊、机构合作、作者分布;通过高频关键词分析,确定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时区图、聚类词和突现词确定研究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变化。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 233篇,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中国全科医学》(287篇,23.28%),发文量前5位的期刊均来源于北京大学《中文核心要目总览》(合计729篇),超过总发文量的一半。研究成果高产机构主要围绕以华中科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为核心的4个机构合作群;核心作者共有68位,共发文457篇,占文献总数的37.28%;“社区卫生服务”“医联体”“影响因素”“全科医生”一直是分级诊疗研究领域的热点名词。1949-1978年出现了“爱国卫生运动”“床位”“门诊病人”聚类标签和“效果评价”“影响因素”“医疗”关键词;1979-2008年出现了“医疗”“医疗保险制度”聚类标签和“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关键词;2009-2018年出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险”聚类标签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级诊疗”等关键词。结论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研究文献数量增加速度加快,但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提升。机构间合作较多,但作者间的合作交流较局限,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逐渐多元化,研究方向不断细化;如何通过更紧密的交流协作,从制度层面寻找一个另辟蹊径的创新之路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我国分级诊疗的背景及信息技术应用,在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分级诊疗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的分级诊疗体系总体框架,论述了该体系的数据中心、分级诊疗信息系统、远程医疗、临床业务协同、公众健康服务等主要功能,以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的发展,促进我国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床位统一管理 跨科收治病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大医院“看病难”、“住院难”是目前患者面临的难题。医院床位实行统一管理,允许跨科收治病人,可以合理调配资源,减少病人等待时间,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章通过对跨科收治病人做法的利弊分析,结合所在医院的实践,提出了做好跨科收治病人,缓解大医院就医紧张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分级诊疗制度已经成为破解我国医改难题的重要战略之一,而卫生信息化则是实现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技术支撑。阐述了卫生信息化在打通分级诊疗两个通路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实现分级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各地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过程中的卫生信息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重塑入院服务流程及资源配置,提高床位使用率与服务满意度。方法:流程再造与系统改造,打通服务壁垒,融合互联网思维,线上线下并行的服务创新。结果:新服务流程加快了床位协调水平与周转率,配套资源利用率提升明显。结论:新管理模式缩短了平均住院日,提高了患者服务满意度,推进了医院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