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45例),再把重伤组分为并发DIC组(12例)与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射66例多发伤患者分别于伤后1、3、7天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F1+2浓度。结果 轻伤组与重伤组血浆F1+2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F1+2水平逐渐降低,DIC组伤后F1+2水平持续升高,DIC组F1+2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结论 创伤后急性期F1+2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F1+2水平变化对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D一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与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设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伤后1、3、7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F1+2浓度,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分析方法测定血浆D一二聚体浓度. 结果 轻伤与重伤组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F1+2、D-二聚体水平逐渐降低,DIC组F1+2、D-二聚体水平持续升高并显著高于非DIC组.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在伤后1、3、7 d均呈明显的正相关. 结论 创伤后急性期F1+2、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早期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创伤后瘦素及其受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创伤后瘦素(leptin)及其受体(oh-R)的变化,初步探讨二者在创伤恢复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7月-2008年3月收治的52位创伤患者依据AIS-ISS评分分为3组:①轻伤组(ISS〈16或AIS≤2,n=21);②重伤组(16≤ISS〈25或AIS=3,n=17);③严重伤组(Iss≥25或AIS〉3,n=14)。以1个月来无感染病史的7位健康人作为对照。采集患者人院第1天(D1)、第3天(D2)、第6天(ID3)以及对照组成员(D0)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瘦素及ob-R水平。结果严重伤组SIRS、MODS、脓毒症发生率均高于重伤组及轻伤组(P〈0.05)。随创伤程度的加重,各时相点瘦素与ob-R水平也随之增高。D1时,重伤组、轻伤组、对照组间瘦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3组均显著低于严重伤组(P〈0.05)。D2时,重伤组和轻伤组瘦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3组均显著低于严重伤组(P〈0.05)。D3时各组间比较结果与D1相同。ob-R水平D1、D2、D3时4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创伤后瘦素及ob-R水平均随创伤程度的加重而增加,测定创伤后瘦素水平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判断创伤程度及预后。与瘦素相比,ob-R的变化持续时间更长,对损伤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及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1in,TM)、蛋白C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早期多发伤患者64例,按严重创伤程度评分( ISS)分为重伤组(ISS≥16分)和轻伤组(ISS< 16分),比较分析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变化,同时检测血浆TM和蛋白C水平,分析与凝血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另选择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死亡和生存患者血浆TM和蛋白C水平的变化. 结果 重伤组PT和APTT较轻伤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与血浆TM和蛋白C的水平变化均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死亡患者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生存患者,蛋白C明显低于生存患者. 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与血浆TM和蛋白C的活化相关,血浆TM和蛋白C水平对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方法将2007年8月-2008年3月收治的52例多发伤患者根据ISS评分分为轻度创伤组(ISS〈16,n=24)、中度创伤组(16≤ISS〈25,n=15)、重度创伤组(ISS≥25,n=13),同时设对照组(健康志愿者,n=10),分别于创伤后第1、3、6天采集外周血,采用酶学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记录创伤后输血量、第1天输液量,记录感染并发症、SIRS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度创伤组伤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无明显变化,中、重度创伤组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在伤后第1天均明显升高(P〈0.01),且重度创伤组高于中度创伤组(P〈0.01),随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逐渐下降,中度创伤组在伤后第6天已基本恢复正常(P〉0.05),而重度创伤组伤后第6天仍显著高于正常(P〈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949,r=0.871,r=0.951,P〈0.01);输血量与IFABP及D-乳酸水平呈正相关(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562,r=0.534,r=0.465;r=0.507,r=0.468,r=0.312,P〈0.01);IFABP和D-乳酸水平与SIRS发生呈正相关(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542,r=0.566,r=0.469;r=0.488,r=0.606,r=0.421,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创伤越重,由失血导致的肠通透性变化越显著,肠屏障功能损害越严重,SIRS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清及内毒素对巨噬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将带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NF-κB重组质粒转染至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24小时后用创伤或正常血清、创伤或正常血清+内毒素(LPS)刺激该细胞6小时。本研究分4组:20例正常人外周血清为正常血清组,2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1、3、7天外周血清为创伤血清组,同时设正常血清+内毒素组,创伤血清+内毒素组。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分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的活性。结果 各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的检测结果:创伤血清组、正常血清+LPS组和创伤血清+LPS组均显著高于正常血清组(P〈0.01),创伤血清+LPS组也显著高于创伤血清组和正常血清+LPS组(P〈0.01)。创伤血清组和创伤血清+内毒素组伤后1天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明显增高,伤后3天达高峰,伤后7天降低,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创伤后并发器官损害病人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显著高于无器官损害者,其死亡率也较高。结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清及内毒素刺激可明显增强巨噬细胞NF-κB活性。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检测可早期预测严重多发伤后的脏器功能不全或MODS。  相似文献   

7.
多发伤患者血清促炎介质水平与创伤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多发伤患者发病过程中TNF-α、IL-8、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ER)的变化及其与创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ISS,将其分为轻伤组(ISS<16分),重伤组(16分≤ISS<25分),严重伤组(ISS≥25分).在入院后各时段测定其血清TNF-α、IL-8、CRP、CER的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血清TNF-α、IL-8、CRP、CER在伤后早期即升高,4~7 d后达高峰.各组促炎介质水平若下降后再升高,则预示创伤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将发生.结论 ISS的增高与致炎因子血清水平增高呈明显的正相关,通过测定TNF-α、IL-8、CRP、CER水平有助于对创伤并发症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性T细胞(NKT)的变化及意义。方法3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按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排序分为严重组(15例)和危重组(15例),于伤后1、4、7天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NKT细胞的比率,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ASA法)检测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浓度,并与健康组进行对比。结果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1-7天外周血NKT细胞比率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伤后第4天,危重组外周血NKT细胞比率极显著高于严重组(〈0.01),Spearm an相关分析显示NKT细胞比率与ISS呈正相关(r=0.76,P〈0.01)。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IFN-γ浓度持续下降,而IL-4浓度持续上升。结论NKT细胞比率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明显升高,其在减少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类细胞因子分泌增加Th2类细胞因子分泌及抑制创伤免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多发伤患者发病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ER)的变化意义及其与创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10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将其分为轻伤(ISS<16分)、重伤(ISS≥16分)、严重伤(ISS≥25分).在入院后1、2、3、4、5、6、7、8天测定其血清TNF-α、IL-8、CRP、CER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别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血清中TNF-α、IL-8、CRP、CER在伤后早期即升高,4~7天后达高峰后开始下降.各组促炎介质水平若下降后再升高,则预示创伤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将发生.结论 ISS评分的增高与致炎因子血清水平增高呈明显的正相关,通过测定TNF-α、IL-8、CRP、CER血清水平有助于对创伤并发症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四肢严重创伤患者早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其与伤后前DIC、DIC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将35例患者分为重伤组(AIS评分≥3分,20例)和轻伤组(15例),另选取1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35例患者又分为前DIC组10例、DIC组3例,其余22例.35例患者于伤后第1、3、6天空腹采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液PAI-1、TF及ATⅢ浓度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重伤组和轻伤组PAI-1在伤后第1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F浓度在伤后第1、3、6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伤组明显高于轻伤组(P<0.05),ATⅢ在伤后第1、3、6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重伤组明显低于轻伤组(P<0.05).DIC组TF在伤后各时间点、PAI-1在伤后第1天明显高于前DIC组(P<0.05),而ATⅢ在伤后第1、3天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前DIC组(P<0.05).伤后TF水平与DIC、前DIC的发生呈明显正相关,ATⅢ水平与DIC、前DIC的发生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创伤后急性期TF、ATⅢ、PAI-1水平变化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对这三项指标进行检测有助于预测四肢伤患者病情进展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