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吗啡诱发条件位置性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大鼠海马CA1区NMDA受体亚型NR2A、NR2B的变化,探讨NR2A、NR2B在吗啡精神依赖形成过程的作用与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恒量法(10mg/kg)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吗啡8 d建立大鼠CPP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CA1区NR2A、NR2B的表达.结果 SC 10 mg/kg吗啡8 d建立大鼠CPP模型,吗啡组海马CA1区NR2A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NR2B表达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吗啡诱导大鼠CPP海马CA1区NR2B表达增加,NR2B可能参与吗啡诱导CPP形成.  相似文献   

2.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5):419-422
目的:探讨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不同易感性的孕晚期吗啡暴露的子代鼠脑伏隔核(NAc)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2B亚基水平。方法:孕晚期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吗啡组(M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首剂量为2 mg/kg,逐日递增1 mg/kg,至6 mg/kg维持,头颈部皮下注射。N组孕鼠以同样的方式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取上述2组体质量接近的子代鼠各70只,正常喂养至8周龄。每组子代鼠采用恒量法(3 mg/kg)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吗啡7 d进行条件位置偏爱(CPP)训练,训练结束24 h后对CPP效应进行检测。根据吗啡条件化训练后CPP分值(CPP测试值-CPP基数值)的大小将M组子代鼠分为高偏爱组(n=10)、中偏爱组(n=30)、低偏爱组(n=10)。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高,低偏爱组和N组子代鼠伏隔核区NR2B亚基的表达。结果:1预测试时,各组的CPP基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高偏爱组CPP分值(552.6±132.6)s明显高于低偏爱组(223.4±55.14)s和N组子代鼠(42.93±31.78)s(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Western blotting结果示高偏爱组子代鼠的NR2B亚基表达量(0.81±0.01)均明显高于低偏爱组(0.64±0.01)和N组子代鼠(0.55±0.01,P<0.01)。结论:产前吗啡暴露的子代鼠吗啡CPP易感性高可能与伏隔核的NR2B亚基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吗啡诱发条件性位置偏爱激活时大鼠伏隔核、前额叶皮层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和c-Fos表达的变化.方法 以剂量递增法连续皮下注射(SC)吗啡6d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第7天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d,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单次SC 4mg·kg-1吗啡激发已消退的CPP.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吗啡激发CPP重现时大鼠伏隔核、前额叶皮层p-CREB和c-Fos的变化.结果 (1)吗啡可使大鼠产生CPP效应,吗啡4mg·kg-1可使已消失的CPP效应激活;(2)与对照组相比吗啡诱发的CPP激活时大鼠伏隔核、前额叶皮层p-CREB(161.18±5.37,179.75±7.68)和c-Fos(176.63±8.42,185.11±5.61)的表达增加,与N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伏隔核、前额叶皮层p-CREB和c-Fos蛋白表达参与了吗啡的CPP重现.  相似文献   

4.
吗啡依赖大鼠戒断后的觅药行为与前脑区Fos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吗啡依赖大鼠长期停药后的觅药行为和前脑区Fos蛋白表达。 方法 :大鼠皮下注射吗啡使其成瘾 ,停药 35天后进行条件性地点偏爱实验 (CPP) ,并检测前脑区域Fos蛋白表达。 结果 :慢性吗啡处理组大鼠的地点偏爱明显强于对照组 ,在扣带回前区 (Cg)、伏隔核 (NAc)、终纹床核腹外侧 (BNST VL)、杏仁核核心部(ACE)和基底外侧部 (ABL)的Fos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 :地点偏爱行为与吗啡相关环境暗示引起的前脑区激活有关 ,预先吗啡处理可影响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吗啡诱导的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神经元可塑性改变对吗啡奖赏记忆形成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吗啡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kg)和盐酸吗啡(10 mg/kg),注射后0、2、4、8h断头取脑,Western Blot分析mPFC区Arc/Arg 3.1蛋白变化;另取大鼠60只,分别腹腔注射0、5、10或20 mg/kg吗啡,Western Blot(n=5)分析mPFC区Arc/Arg 3.1蛋白变化;免疫组化法(n=5)检测mPFC区Arc/Arg 3.1阳性细胞数量变化;Golgi-cox改良法(n=5)检测mPFC区神经元棘突数量变化;再取大鼠40只,经8天生理盐水、吗啡交替训练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吗啡模型组大鼠在每次吗啡注射前15 min给予mPFC区注射Arc/Arg 3.1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AS,n=10)及其对照(CS,n=10),观察其对吗啡CPP评分的影响.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10 mg/kg吗啡注射后2 h mPFC内Arc/Arg 3.1蛋白水平、Arc/Arg 3.1阳性细胞数、棘突数量[(1.01±0.04) vs (1.58±0.18),P<0.01;(42.80±7.63) vs (74.47±8.02),P<0.01;(17.27±5.64) vs (39.47±7.56),P<0.01]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5、10或20 mg/kg吗啡注射后2h均可诱导mPFC的Arc/Arg 3.1蛋白水平显著增加,无剂量依赖效应;对于吗啡CPP模型组大鼠,与mPFC区注射CS相比(0.74±0.02),AS显著降低吗啡CPP的评分(0.51±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单次吗啡注射可以诱导大鼠mPFC区Arc/Arg 3.1蛋白表达增加并伴有神经元可塑性的增强,增加的Arc/Arg 3.1蛋白介导了吗啡奖赏记忆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地卓西平对吗啡依赖大鼠部分脑区突触素Ⅰ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等分为2组.吗啡组大鼠腹腔注射盐酸吗啡,2次/d,起始剂量5 mg/kg,逐d递增5 mg/kg,至第10 d达50mg/kg;干预组大鼠在每次注射吗啡(同吗啡组)前30 min腹腔注射地卓西平0.075 mg/kg.末次注射后3 h及72h,2组各取6只大鼠取脑并冰冻切片,留取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中脑导水管灰质(PAG)、杏仁核(AMG)、海马CA1区(HIPCA1)的脑片,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突触素Ⅰ mRNA的表达.结果:末次注射后3 h,干预组大鼠AMG、HIPCA1突触素Ⅰ mRNA的表达高于吗啡组;72 h时,干预组大鼠NAc、HIPCA1突触素Ⅰ mRNA的表达高于吗啡组(P均<0.05).其他脑区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卓西平可促进吗啡依赖大鼠部分脑区突触素Ⅰ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抑制吗啡依赖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吗啡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前额皮层(PFC)内酪氨酸羟化酶(TH)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及电针的调节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每组5只,模型组、电针治疗组采用吗啡自身给药成瘾大鼠模型。电针治疗组选取双侧L5、L2夹脊穴,20 min/d,电针连续治疗10 d;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不予电针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VTA、NAc、PFC内TH、GFAP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区VTA、NAc、PFC内TH及VTA内GFAP含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治疗组大鼠脑区VTA、NAc、PFC内TH及VTA内GFAP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啡成瘾后大鼠相关脑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了相应改变,电针治疗可调节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异常表达,对吗啡成瘾大鼠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DA、5-HT及MAO在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联合应用致大鼠成瘾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依赖大鼠产生CPP效应的关系。方法随机将36只大鼠分为六组:正常对照组,甲基苯丙胺组(2 mg/kg),氯胺酮低剂量(15 mg/kg)组,氯胺酮中剂量(30 mg/kg)组,甲基苯丙胺+氯胺酮低剂量(2 mg/kg+15 mg/kg)组,甲基苯丙胺+氯胺酮中剂量(2 mg/kg+30 mg/kg)组,每组每天给予相应的药物,连续10 d,建立大鼠位置偏爱模型;ELISA检测DA、5-HT及MAO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大鼠在伴药箱中逗留的时间均明显增多(P<0.01),成功建立位置偏爱模型。ELISA检测结果显示,在大鼠前额叶皮质、伏隔核、中脑腹侧被盖区中DA、5-HT及MAO的表达趋势基本相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A组表达增强(P<0.01);与MA组相比,联用组的DA、5-HT及MAO表达均呈一致性降低(P<0.01)。结论 DA、5-HT及MAO表达水平降低与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联合给药的依赖大鼠CPP效应没有显著提升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吗啡(morphine,Mor)点燃条件位置性偏爱(conditioned plac epreference,cPP)重现大鼠海马CA1区多巴胺(dopamine,DA)递质的变化,揭示海马CA1区DA递质的变化与吗啡点燃诱发cPP重现的关系.方法用恒量法(10mg/kg)给大鼠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吗啡8d建立CPP模型;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d,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单次SC2.5mg/kg吗啡点燃已消退的CPP.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吗啡点燃CPP重现大鼠海马CA1区DA递质的变化.结果SC10mg/kg吗啡8d建立CPP,生理盐水训练10d使已形成的CPP消退,小剂量吗啡(2.5mg/kg)使消退的CPP重现;吗啡点燃CPP重现大鼠海马CA1区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结论吗啡点燃CPP重现时大鼠海马CA1区DA增加,小剂量吗啡诱发大鼠CPP重现行为可能与海马CA1区中DA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重现大鼠海马区突触后致密质-95(PSD-95)的蛋白和DNA表达,观察PSD-95对吗啡成瘾记忆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吗啡CPP模型,自然消退后,通过环境来诱发CPP的重现,应用免疫组化和RT-PCR的方法,观察吗啡CPP重现组大鼠海马区PSD-95的表达,并与吗啡CPP消退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吗啡CPP环境激发组,吗啡CPP消退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以及吗啡CPP环境激发组与吗啡CPP消退组相比,海马区PSD-95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吗啡CPP重现和消退大鼠海马区PSD-95表达明显降低,海马区PSD-95可能未参与成瘾记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舟山眼镜蛇毒细胞毒素Ⅳ对吗啡诱导的已形成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的影响及其自身是否引起CPP。方法:(1)雄性SD大鼠皮下注射吗啡(10mg/kg)训练8d,形成稳定的CPP模型后,实验组给予不同剂量的细胞毒素Ⅳ(0.0275~0.08mg/kg),观察其对吗啡已形成的CPP的影响。(2)雄性SD大鼠细胞毒素Ⅳ0.08mg/kg、0.04mg/kg)训练8d,训练方式同吗啡组,第10天测定CPP,观察其是否形成CPP。结果 吗啡(10mg/kg)可诱导大鼠产生明显的CPP,细胞毒素Ⅳ高、中、低剂量组均不能引起CPP;不同剂量的细胞毒素Ⅳ可明显抑制吗啡已形成的CPP。结论 一定剂量的细胞毒素Ⅳ连续用药可拮抗吗啡已形成的CPP,且自身不引起CPP,表明该细胞毒素有治疗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性及戒断症状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4):310-313
目的:检测孕晚期吗啡暴露对子代鼠吗啡成瘾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孕晚期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吗啡组(M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M组孕鼠在孕12~18 d每天9∶00和17∶00两次皮下注射吗啡,首剂量为2 mg/kg,逐日递增1 mg/kg,至6 mg/kg维持。N组孕鼠以同样的方式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取上述2组体质量接近的子代鼠50只正常喂养至8周龄。每组子代鼠先采用恒量法(吗啡剂量3 mg/kg)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吗啡7 d进行条件位置偏爱(CPP)训练,训练结束24 h后对CPP效应进行检测;之后继续采用递增法(吗啡首剂量4 mg/kg,逐日递增1 mg/kg)以同样方式注射吗啡连续训练7 d至10mg/kg,训练结束24 h后对子代鼠再次进行CPP效应的检测。结果:1预测试时,两组的CPP基数值[分别为(99.2±22.96)s和(86.1±20.27)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7 d的吗啡恒量训练后,M组子代鼠CPP测试值(284.6±58.93)s相对于基线值(99.2±22.96)s明显增高(P<0.01),而N组子代鼠CPP测试值(116.6±36.95)s与基线值(86.1±20.27)s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继续经过7 d的吗啡递增量训练后,M组和N组子代鼠CPP测试值[分别为(432.3±74.21)s,(221.0±58.26)s]与CPP基线值[分别为(99.2±22.96)s,(86.1±20.27)s]相比均出现差异(P<0.01,P<0.01),M组子代鼠CPP测试值(432.3±74.21)s与N组(221.0±58.26)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组子代鼠CPP分值(331.4±69.47)s明显高于N组子代鼠CPP分值(124.8±58.68)s(P<0.05)。结论:孕晚期吗啡暴露可增加子代鼠对吗啡的成瘾易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硫酸氨基葡萄糖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镇痛及脊髓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硫酸氨基葡萄糖在临床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分为三组。阳性对照组:通过给大鼠左后足跖部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AA)。治疗组:左后足跖部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后第2d开始每日灌胃剂量2ml生理盐水含硫酸氨基葡萄糖100mg/kg连续28d,阴性对照组:左足跖部皮下注射0.1ml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每日灌胃2ml生理盐水。于造模后10、12、15、17、19、21、28d检测大鼠右足热痛阈。28d后处死大鼠检测脊髓NR2B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右足热痛阈升高,脊髓NR2B蛋白表达降低。结论:硫酸氨基葡萄糖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腹腔暴露2,5-己二酮(2,5-HD)大鼠脊髓组织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蛋白的表达,探讨其致毒机制。 方法  将4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将2,5-HD溶于0.9%生理盐水,经腹腔注射染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染毒剂量分别为100 mg/kg,200 mg/kg和400 mg/kg,注射量为0.3 mL/100 g,对照组以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天1次,每周5 d,共染毒5周。染毒过程中,每周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价。通过TUNEL-Hoechst 双染技术观察脊髓组织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 结果  神经行为学观察显示,在染毒第5周,100 mg/kg,200 mg/kg和400 mg/kg 2,5-HD染毒组大鼠的步态评分值分别为1.80,2.80和3.9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UNEL-Hoechst 双染结果显示,在染毒组大鼠脊髓切片可见绿色阳性细胞,其凋亡指数(AI)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染毒剂量增高而增加。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2,5-HD染毒大鼠脊髓组织Bax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Bcl-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经腹腔暴露2,5-HD可诱导大鼠脊髓组织细胞凋亡,其机制与上调Bax蛋白表达和下调Bcl-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PHC)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及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方法 (1)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MOR组),纳洛酮促戒断组(NAL组),PHC治疗组(PHCl,2,3组),对照组(NS组),每组8只.剂量递增法连续5 d皮下注射吗啡(10~50mg/kg,每日2次)及纳洛酮催促戒断(5 mg/kg),建立吗啡躯体依赖大鼠模型.实验第6天上午,纳络酮催促戒断前30min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PHC(0.5,1.0,1.5 mg/kg).观察各组大鼠在20 min内的体质量丧失情况及戒断症状.(2)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诱导组(MOR组),PHC治疗组(PHC1,2,3组),对照组(NS组),每组8只.连续7d交替皮下注射吗啡(10mg/kg,每天1次)或生理盐水,诱导大鼠的吗啡位置偏爱效应.实验第8天停用吗啡,NS组与MOR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PHC治疗组则分别腹腔注射PHC 0.5,1.0,1.5 mg/kg.各组大鼠行CPP测试.结果 (1)PHC治疗组能明显缓解吗啡依赖大鼠的催促戒断症状,其体质量丧失[(8.53±1.20)g、(7.36±1.06)g、(5.40±1.79)g,(12.63±2.22)g,F=83.16,P<0.01]和戒断症状评分[(25.36±3.11)分、(21.38±3.50)分、(17.06±1.78)分,(31.69±2.76)分,F=256.56,P<0.01)]明显低于NAL组,且呈剂量依赖性.(2)PHC治疗组的灰区停留时间与MOR组比较显著缩短[(529±83)s、(460±107)s、(418±97)s,(643±111)s,F=13.22,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PHC急性治疗能剂量依赖的抑制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和条件性位置偏爱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慢性吗啡处理大鼠伏隔核、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吗啡处理大鼠伏隔核及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将10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吗啡组(腹腔注射吗啡,起始剂量5 mg/kg,2次/d,逐d递增5 mg,至第10 d为50 mg/kg)及对照组(用相同方式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末次注射后6 d取伏隔核及海马CA1区.制作电镜标本后在透射电镜下定性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结果:吗啡组大鼠伏隔核神经元核膜欠清晰,部分线粒体结构模糊,部分内质网有轻度扩张,而对照组正常;吗啡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部分核膜结构节段性模糊不清,部分线粒体结构模糊,嵴消失,甚至空泡变,而对照组正常.结论:慢性吗啡处理大鼠伏隔核、海马CA1区神经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超微结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受体(GR)对大鼠丙泊酚觅药行为的影响,探讨丙泊酚精神依赖性的发生机制。方法:24 只SD大鼠用固定比率(FR1)强化程序建立丙泊酚精神依赖性模型,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RU486 10 mg/kg组、RU486 20 mg/kg组和RU486 40 mg/kg组,观察腹腔注射不同剂量GR拮抗剂RU486对大鼠自身觅药行为学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大鼠伏隔核(NAc)内多巴胺转运体(DAT)的蛋白表达水平。另取24 只SD大鼠用FR1程序建立自身给予蔗糖行为模型后随机均分为对照组、RU486 10 mg/kg组、RU486 20 mg/kg组和RU486 40 mg/kg组,观察腹腔注射不同剂量GR拮抗剂RU486 对大鼠自身给予蔗糖行为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GR拮抗剂RU486 腹腔给药可剂量依赖性减弱大鼠丙泊酚自身觅药行为(P <0.01),并降低大鼠NAc内DAT的蛋白水平表达(P <0.05)。与对照组比,RU486 腹腔给药不影响大鼠自身给予蔗糖行为(P >0.05)。结论:GR拮抗剂可能通过影响NAc内DAT水平从而减弱大鼠丙泊酚觅药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丝胶对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核因子-κ B(NF-κ B)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丝胶治疗组和导升明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均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诱导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25mg/kg/d,3d)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待模型建成后,丝胶治疗组大鼠给予丝胶(2.4g/kg/d,35d)灌胃治疗,导升明组大鼠给予导升明(200mg/kg/d,35d)灌胃.Westem blot法检测视网膜NF-κB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视网膜NF-κB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模型组大鼠NF-κB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丝胶治疗组和导升明组大鼠NF-κB蛋白和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丝胶可通过下调NF-κB表达,发挥对糖尿病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腹腔暴露2,5-己二酮(2,5-HD)大鼠脊髓组织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蛋白的表达,探讨其致毒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将2,5-HD溶于0.9%生理盐水,经腹腔注射染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染毒剂量分别为100 mg/kg,200 mg/kg和400 mg/kg,注射量为0.3 mL/100 g,对照组以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天1次,每周5 d,共染毒5周。染毒过程中,每周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价。通过TUNEL-Hoechst 双染技术观察脊髓组织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结果神经行为学观察显示,在染毒第5周,100 mg/kg,200 mg/kg和400 mg/kg 2,5-HD染毒组大鼠的步态评分值分别为1.80,2.80和3.9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TUNEL-Hoechst 双染结果显示,在染毒组大鼠脊髓切片可见绿色阳性细胞,其凋亡指数(AI)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染毒剂量增高而增加。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2,5-HD染毒大鼠脊髓组织Bax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Bcl-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经腹腔暴露2,5-HD可诱导大鼠脊髓组织细胞凋亡,其机制与上调Bax蛋白表达和下调Bcl-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地卓西平对吗啡依赖大鼠部分脑区突触素I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等分为2组。吗啡组大鼠腹腔注射盐酸吗啡,2次/d,起始剂量5mg/kg,逐d递增5mg/kg,至第10d达50mg/kg;干预组大鼠在每次注射吗啡(同吗啡组)前30min腹腔注射地卓西平0.075mg/kg。末次注射后3h及72h,2组各取6只大鼠取脑并冰冻切片,留取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中脑导水管灰质(PAG)、杏仁核(AMG)、海马CA1区(HIPCA1)的脑片,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突触素ImRNA的表达。结果:末次注射后3h.干预组大鼠AMG、HIPCA1突触素ImRNA的表达高于吗啡组;72h时,干预组大鼠NAc、HIPCA1突触素ImRNA的表达高于吗啡组(P均〈0.05)。其他脑区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卓西平可促进吗啡依赖大鼠部分脑区突触素I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抑制吗啡依赖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