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材》2017,(5)
目的:分离和鉴定木香根腐病的病原菌,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氮源、温度、pH等条件对根腐病病原菌产孢和菌丝生长的影响,以期掌握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病原菌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测序,在Genbank中经Blast搜索相似性序列,以ITS序列经MEGA 6.0程序构建其分子系统发育树,确定引起木香根腐病的病原菌15b为镰刀菌属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iceris isolate。结果:菌株15b最适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DA,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光照对菌丝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24 h黑暗条件有利于促进孢子产生;菌丝致死温度为61℃、10 min。结论:Fusarium oxysporum f.sp.ciceris isolate是引起木香根腐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白庆荣  姜旭宇  高洁 《中草药》2014,45(21):3165-3171
目的研究蝙蝠葛新病害—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和药剂敏感性。方法组织分离法获得分离物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病原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r DNA-ITS序列分析确定病菌分类地位;研究培养基种类、温度、p H值、碳氮源、光照对菌丝生长和菌核产生的影响;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病菌对1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蝙蝠葛靶斑病由Streptobotrys caulophylli引起。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菌核形成最佳培养基为PDA和PSA培养基;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28℃,最适温度25℃;菌核产生适宜温度范围10~30℃,最适温度30℃;p H 4~9适宜菌丝生长,p H5~11菌核产生数量最多;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氮源为L-谷氨酰胺;菌核生长最佳碳源为菊糖和蔗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全黑暗利于菌核形成。病菌对腐霉利、嘧菌环胺、异菌脲、咯菌腈、甲霜·锰锌、唑醚·代森联的敏感性较高,其有效中质量浓度(EC50)<1.0 mg/L,EC90<5.0 mg/L。结论首次报道蝙蝠葛靶斑病的病原菌为S.caulophylli;确定了适合菌丝生长和菌核产生的培养基种类、温度、p H值、碳氮源以及光照条件;腐霉利、嘧菌环胺、异菌脲、咯菌晴、甲霜·锰锌、唑醚·代森联6种药剂可作为病害田间防治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3.
三七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9,(9)
目的:旨在分离鉴定三七苗期根腐病病原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从而了解该病原菌的发病条件,为该病原菌引起的三七病害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集三七根腐病幼苗,用PDA培养基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2株真菌。通过对菌落、菌丝和孢子形态观察及ITS序列的比对,对其中1株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温度、pH、光照、碳源及氮源等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该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将病原菌回接一年生三七植株,发现其有很强的致病性。该病原菌在30℃、pH 5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最快,可有效利用多种碳和氮源,其中以淀粉、乳糖为最佳碳源,硝酸铵为最适氮源。孢子在30℃、pH 6~7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结论:明确了三七苗期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确定了该病原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4.
2019年在河南省温县地黄种植园发现一种地黄叶枯病。采集具有褐色病斑症状的地黄植株,从叶部感病部位分离、纯化出3株病原菌。通过对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典型特征观察以及ITS、EF1-α、Tub多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出3株病原菌,分别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其中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尚未见有侵染地黄的报道,是地黄叶部病害的新型致病菌。为明确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光照、pH、温度、培养基、碳源和氮源在5 d的培养期内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并探究了菌丝生长的致死温度。研究结果表明,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菌丝在12 h光照/12 h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在5~4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1均可生长,最适生长pH 7.0;在多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其中燕麦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对多种碳氮源均可利用,其中利用率最高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利用率最高氮源为硝酸钠;菌丝致死温度51℃,10 min。该研究结果可为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引起的地黄病害田间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和鉴定三七黑斑病病原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确定三七黑斑病的病原菌为Alternaria alternata Keissl.。根据致病性测定,选择强致病力菌株A和B用于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菌株A和B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2℃,pH值范围为2~11,在燕麦培养基、有机氮作为氮源、12 h光暗交替等条件下生长最好,生长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28℃,最适pH分别为11和10,最适碳源分别为马铃薯淀粉和麦芽糖。菌株A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铵,产孢最适培养基为燕麦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11,12 h光暗交替更有利于孢子产生;菌株B几乎不产孢。1%葡萄糖溶液可促进菌株A分生孢子的萌发生长,孢子在25℃,相对湿度达93%,pH为4,光暗交替等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结论:明确了三七黑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 Keissl.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燕麦培养基,25~28℃,12 h光暗交替下培养有利病菌生长、产孢及其萌发,高湿度下分生孢子大量萌发。  相似文献   

6.
赵银瓶  胡开治  李娜  韩量  韦中强  肖波 《中草药》2015,46(3):424-427
目的明确雷丸菌丝生长的影响因素,为人工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在不同温度、碳源、氮源、p H、培养基质等培养条件下测定雷丸菌丝日生长量。结果 25℃、p H 6.0~7.0条件下菌丝生长快;1%~3%的碳源,菌丝生长速率差异不显著;蛋白胨、酵母粉等氮源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玉米粉无抑制;竹叶为雷丸栽培种较适宜的栽培主料,玉米粉的促生长作用明显。结论温度、氮源和基质对雷丸菌丝生长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铁皮石斛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和鉴定铁皮石斛根腐病病原菌,测定碳、氮源、温度、pH及光照等条件对根腐病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以期掌握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采回的典型病株进行分离鉴定,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引起铁皮石斛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真菌;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7;最适碳源是葡萄糖和蔗糖;菌落生长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和硝酸钾,产孢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全黑暗条件能促进菌丝生长和孢子的产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8℃、10 min。结论:引起铁皮石斛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um。  相似文献   

8.
陆宁 《中药材》2005,28(9):748-750
三七圆斑病分生孢子产孢温度为14℃~20℃,最佳温度为18℃;孢子萌发温度为4℃~31℃,最佳温度为18℃;孢子致死温度55℃,10 min;光照对菌丝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分生孢子的产生、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艳  晋玲  杜弢  雒军  曾翠云  陈红刚 《中药材》2018,(2):256-260
目的:旨在明确甘肃省栽培秦艽斑枯病病原菌分类地位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确定病原分类地位,利用常规植物病原学培养的方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秦艽斑枯病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黑褐色,55.3~125.8μm×51.7~115.3μm(平均83.3μm×83.2μm);分生孢子细镰刀形、披针形,具1~5个隔膜,多为3个,大小18.8~30.6μm×2.4~3.5μm(平均23.5μm×3.2μm)。通过ITS、LSU、RBP2和β-tubline多基因位点构建系统发育树,将秦艽斑枯病病原菌鉴定为龙胆壳针孢Septoria gentianae Thüm.。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0~35℃、5~30℃和15~2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0和15℃;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连续黑暗有利于孢子萌发和病菌产孢;此菌在相对湿度75%以上时均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适宜p 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5.0~8.0,最适p H为6.0、6.49和6.5;土壤浸渍液以及秦艽叶或根浸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结论:秦艽斑枯病是秦艽生长中的主要病害,在栽培过程中应注意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0.
紫翁羽病为太子参的主要根部病害之一。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太子参紫纹羽病的病原菌种类,2017—2021年持续从福建省太子参主产区采集具有太子参紫纹羽症状的块根及菌核,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分子鉴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开展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室内药剂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从采集的块根样本中共分离获得78株紫纹羽菌株,形态学初步鉴定属于1种类型;从病原菌中选取2株代表菌株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均与桑卷担子菌Helicobasidium mompa聚在一起。该菌菌丝适宜培养基为OA、生长温度为25℃、pH 6、草酸铵作为氮源,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 99.1%丙环唑和98.7%嘧菌脂抑菌效果最佳,抑菌率50%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6.85、12.24μg·mL-1。可见,福建太子参紫纹羽病的病原菌为桑卷担子菌H.mompa。培养基种类、生长温度、pH、氮源等对菌丝生长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