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 156例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患者,均记录18导联心电图(ECG),部分患者行运动心电图检查,继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部分患者同时接受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结果 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78.6%;特异性36.1%;假阳性率63.9%;假阴性率19.7%;阳性预测值58.9%;阴性预测值为59.1%。CAG前ECG有缺血性改变的患者中。CAG未见明显管腔狭窄占43.4%(49/113);临床有发作性胸痛,ECG无缺血性改变的患者中,CAG显示相应血管有粥样硬化狭窄者40%(17/42);CAG显示3支血管病变,ECG无缺血性改变的占19.4%(7/36)。结论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应重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冠心病的心电图诊断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相关性,选择100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根据胸闷、胸痛等心绞痛临床症状及心电图ST-T改变分为A、B、C三组,采用Judkin法对三组患者行冠脉造影术,结果A组患者的CAG阳性率最高,达81.8%,B组48.3%,C组14.8%,C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有典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缺血改变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作时胸痛合并心电图ST段压低的冠心病(CHD)发生概率。方法对仅在PSVT发作时发生胸痛或ST段压低而行冠状动脉造影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共58例患者纳入,其中单纯胸痛患者22例,单纯ST段压低者14例,既有胸痛又有显著ST段压低者22例。结果冠脉造影狭窄例数:单纯胸痛组0例;单纯ST段压低组1例;胸痛合并ST段压低组3例。该组CHD发生率高于其它两组,但发生概率仍较低,仅占13.6%。结论PSVT发作时出现胸痛合并ST段压低,其CHP发生率高于单纯胸痛或单纯ST段压低者,但发生概率较低,对该类患者是否应在射频消融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仍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研究具有冠心病(CHD)危险因素的不典型缺血性胸痛患者12导动态心电图的改变.方法: 对54例具有CHD危险性因素的不典型胸痛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缺血性ST改变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1)所有患者中冠脉造影阳性29例,占54%;动态心电图存在缺血性ST改变的患者33例,其中冠脉造影阳性者占73%;(2)动态心电图存在缺血性ST改变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证实冠状动脉3支以上病变中阳性率86%;双支病变中阳性率78%;单支病变中阳性率65%.结论: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改变可较好的反映心血供情况,有较高的冠脉造影阳性率.其对多支确变患者的诊断阳性率优于单支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析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55例临床初步诊断为女性ACS患者的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及部分18导联心电图动态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55例女性患者与85例男性患者的CAG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140例ACS患者中,冠脉存在有意义狭窄者132例,未明显狭窄病变8例,多支血管病变多于单支病变,以中、重度血管病变为主;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以前降支(LAD)病变或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下壁AMI以右冠状动脉(RCA)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下壁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时提示合并LAD病变.其中55例女性ACS患者中,冠脉存在有意义狭窄者50例,未明显狭窄病变5例.85例男性ACS患者中,冠脉存在有意义狭窄者82例,未明显狭窄病变3例.55例女性CAG阳性率为90.9%.85例男性患者阳性率为96.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女性ACS患者ECG对冠脉血管病变诊断符合率低于男性患者,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电图改变与相应冠脉有关联,能为ACS治疗干预和进一步CAG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脉造影(CAG)与不同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106例患者以症状分为心肌梗死、典犁心绞痛、不典型胸痛三组;以心电图改变分为有ST-T改变组及无ST-T改变组.分别计算CAG阳性率,同时汁算合并不同危险因素患者CAG阳性率,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心肌梗死组CAG阳性率为100%,典型心绞痛组CAG阳性率为88.73%,心电图有ST-T改变组CAG阳性率为92.21%,典型心绞痛合并心电图ST-T改变组的CAG阳性率为93.85%,合并2个或2个以上危险因素患者CAG阳性率为88.89%.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及危险因素分析在冠心病的诊断中都有各自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时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规律。 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 1 36例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的心电图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 (CAG)资料。 结果 :1 36例患者中 ,1 0 8例术后心电图发生改变 ,占 79.4 1 %。不同病变范围组的心电图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该研究分别从临床症状、诊断冠状动脉的优势类型、病变部位及手术前后累及导联数的改变等几个方面 ,具体探讨了不同病变范围组之间在介入手术前、后的心电图变化。结果提示 ,二支病变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和非ACS患者支架置入前后的心电图改变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2 5 ) ,单支病变时 ,典型胸痛、不典型胸痛及无胸痛者置入支架后心电图改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心电图有改变者术前、术后导联数对比分析结果 ,在单支、二支及多支病变组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 结论 :通过观察手术前后心电图的改变 ,可了解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心肌血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徐宏平  张占海  李杰 《中原医刊》2005,32(16):40-41
目的通过观察对比多项心导管介入与单一介入治疗对病人的影响,了解多项心导管介入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观察组85例,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7例、糖尿病5例;对照组96例,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2例,糖尿病9例。①对合并高血压病人,冠状动脉造影(CAG)后,取后前位,后撤6FJL4至L1、2间,以造影剂充盈的肾/肾盂/输尿管作为参照物,寻找双肾动脉开口;②脑血管造影检查及治疗后(弹簧圈封堵/颈动脉支架术)行CAG及肾动脉造影;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PSVT时,出现胸闷、不稳定型心绞痛、血压下降,特别是左侧旁道者。PSVT终止后仍出现心绞痛,导管射频消融术术前行CAG术及肾动脉造影术,对PSVT终止后未出现心绞痛者可于RFCA术后进行。结果两组间在病种、年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85例,共检出肾动脉狭窄3例,合并脑血管患者中检出CAD2例,合并RFCA患者中检出CAD2例,阳性率8.24%;对照组96例,检出肾动脉狭窄3例,合并脑血管患者中检出CAD3例,合并RFCA患者中检出CAD2例,阳性率8.33%。总阳性率8.29%。术中共用造影剂50~176ml,平均(63±26)ml。二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927,P>0.05)。结论同时行多项心导管介入检查及治疗在临床上安全、可行,不增加患者的危险性;增加的检查治疗项目可减少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初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决定是否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重要性。方法 对临床初诊为CHD患者的心电图和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表现有CHD临床症状的66名患者中,心电图检查无心梗及ST—T特征性改变者12人,冠状动脉造影后无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者12人,符合率为100%,心电图检查有心梗及ST—T改变者54人,冠状动脉造影后确定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者41人,符合率为76%。结论 对心电图表现无特征性改变、具有CHD临床症状的患者,行CAG检查可有效排除CHD;对心电图表现有特征性改变的CHD患者,及早行CAG检查。可为CHD患者尽早做出正确诊断,明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为及早行介入疗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关系.方法:118例住院CHD患者,对常规ECG检查结果与CAG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8例患者,CAG阳性62例中ECG有ST-T 改变者47例,CAG阴性56例中ECG有ST-T改变者29例.ECG检查的敏感性为75.8%,特异性为48.2%,假阳性率为51.8%,假阴性率为24.2%,阳性预测值为61.8%,阴性预测值为64.2%.CAG检查冠状动脉狭窄62例,其中单支病变30例(48.4%)、双支病变17例(27.4%)、三支病变15例(24.2%); ECG检查的阳性检出率随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多丽增高,ECG检查冠状动脉狭窄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66.7%(20/30)、82.4%(14/17)和86.7%(13/15).结论:ECG可作为CHD筛选检查的首选方法,但有局限性,凡怀疑冠心病且有手术条件的应及早行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提高心房颤动患者CHD的诊断水平。方法对80例心房颤动患者分别行18导联心电图(ECG)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比较ECG有缺血型ST-T改变的心房颤动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ECG有缺血型ST-T改变48例,阵发性房颤28例(58.3%),持续性房颤20例(42.7%);有缺血型ST-T改变阵发性房颤28例中确诊为CHD者4例(14.3%);持续性房颤20例中确诊CHD者10例(50.0%)。结论不能仅通过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患者为CHD,争取开展CAG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患者常规心电图(ECG)ST-T改变,探讨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初步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104例,对其常规心电图有ST-T改变者运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将其诊断结果进行分组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常规心电图检查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作用。结果:所有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81例,其中心电图ST-T改变者47例,而冠脉造影阴性者23例,其中心电图ST-T改变者10例,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冠脉造影阳性者38例的单支病变中有12例出现心电图ST-T改变,43例多支病变中有14例出现ST-T改变,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诊断冠心病依据常规心电图ST-T改变具有局限性,因其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均较高,应慎重,应及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  相似文献   

13.
谢文增  张洁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5):575-575,595
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射频消融术(RFCA)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0例PSVT者,根据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RFCA。结果:120例PSVT复发2例,总成功率98.5%,复发率1.5%。未出现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结论:RFCA是根治PSVT的有效方法,成功率高,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痛发作时心电图avR导联、V1导联ST段改变对诊断左主干病变的阳性预测价值。方法 6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A组(左主干病变导致ACS组)35例和B组(左前降支近段病变导致ACS组)26例,两组患者胸痛发作时均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冠状动脉病变血管与相应心电图变化的关系。结果 A组ST段在avR导联、V1导联均抬高,且avR导联/V1导联ST段抬高>1,发生率高于B组(P<0.05);35例左主干病变患者中24例胸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avR导联、V1导联ST段抬高且avR导联ST段抬高>V1导联ST段抬高,敏感性68.5%。结论胸痛发作时avR导联、V1导联等ST段抬高并ST段抬高avR导联/V1导联>1,对ACS患者左主干病变的早期诊断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69例结果,根据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检查进行RFCA.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76例,总成功率97.7%,复发率3.4%,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93例,总成功率98.9%,复发率4.4%.术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无1例因为并发症死亡.结论:RFCA是治疗PSVT的有效方法.并发症和术者的熟练程度、消融靶点的位置、患者全身情况和解剖变异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即刻心电图(IECG)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2例CAD患者分别在胸痛发作及静息状态行心电图检查,并比较STT变化,同期内(<2周)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CAG相比IECG检查诊断CAD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4%、78.9%。结论:IECG对CAD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CAG的筛选及补充手段,对于CAD的介入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有其时间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和非典型胸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心理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整群抽样法,对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选影术(CAG)检查的59例老年胸痛患者术前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进行心理状态评估,观察老年冠心病和非典型胸痛患者CAG术前焦虑抑郁等情绪改变;同时,结合CAG结果,比较CAG阳性与阴性老年患者在一般情况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结果59例老年患者中术前有焦虑症状者26例,占44.1%;有抑郁症状者10例,占16.9%;既有焦虑又有抑郁者8例,占14.2%。CAG检查阳性者43例,阴性者16例,CAG阴性率27.59%。CAG阳性组焦虑症状较CAG阴性组更明显(HAMA平均分:16.1±7.2比11.1±6.6,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和非典型胸痛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程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3):2958-2959,2988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有体表心电图慢性ST-T改变且做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83例,以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任一支狭窄≥50%者为阳性,将患者分为阴性组(32例)、单支病变组(28例)、双支病变组(10例)、三支病变组(13例)。各组病例的年龄、性别、化验检查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各组病例心电图ST-T改变异常导联数、ST段移位绝对值之和、异常导联数+ST段移位绝对值之和、ST段时间,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51例(61.45%),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中,单支病变28例,双支病变10例,多支病变13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32例(38.55%)。41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18例(43.90%),其中14例女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只有4例(28.57%),明显低于男性患者的51.85%。结论:(1)体表心电图慢性ST-T改变诊断冠心病有一定局限性,应慎重,不能作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特征。(2)伴有慢性ST-T改变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的特异性低。(3)高血压引起心电图ST-T改变与继发性心肌肥厚致心肌相对缺血有关,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低。(4)增加计算指标(异常导联数、ST段时间、ST段移位、异常导联+ST段移位),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方向宏  曲虹  张其高 《安徽医学》2004,25(5):422-423
目的 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临床心电图 (ECG )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为临床分析病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 97例ACS患者的ECG与冠状动脉造影 (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ECG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部位、狭窄程度的联系。结果  97例ACS患者CAG显示多支病变多于单支病变 ,中重度狭窄占总数 69% ( 67/97) ,无明显病变占 13 .4% ( 13 /97) ,分别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X综合征 ,ECG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诊断符合率较低 ,结论 ECG虽有一定局限性 ,但与相应冠状动脉有关联 ,故能为ACS治疗干预和进一步CAG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常规心电图(ECG)在诊断中老年人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 对103例50岁以上住院患者做ECG及冠状动脉造影(CAG),二者结果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3例中ECG与CAG均提示冠状动脉有病变43例(41.7%),其中心肌梗死28例,心肌缺血15例;ECG无典型心肌梗死改变,但有ST-T改变,而CAG提示无明显病变者30例(29.1%);ECG提示正常30例(29.1%),其中CAG提示有病变者12例(40.0%),多为左前降支病变. 结论 ECG用于中老年人诊断冠心病简便易行、快捷、便宜.但对中老年人ECG检查无阳性发现而有临床症状者,应高度警惕冠状动脉病变,尤其是左前降支的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