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杨延芳 《眼科新进展》2004,24(4):307-308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的白内障手术特点、术式选择及手术方法技巧。方法 对 30例 33眼玻璃体切割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观察术后视力、眼底情况的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33眼中 ,术后视力≥ 0 .5者 3眼 ,0 .3~ 0 .4者 12眼 ,0 .1~ 0 .2 5者 11眼 ,数指~ 0 .1者 7眼 ;并发症 :玻璃体出血 1眼 ,后囊膜破裂 1眼 ,脉络膜脱离 1眼 ,视网膜脱离复发 1眼。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后的白内障 ,选择超声乳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晶状体后囊中央及局部玻璃体切割预防后发性白内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预防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发性白内障 (以下简称后发障 )的形成 ,我院自 1997年以来 ,对 31例 (33眼 )白内障患者施行常规手术同时行后囊膜中央及局部玻璃体切割术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1例 (33眼 )白内障患者中男 19例 2 0眼 ,女 12例 13眼 ;年龄 4~ 5 9a,最小 4a,平均 2 9a。先天性白内障 9例 11眼 ;外伤性白内障 17例 ,均为眼球穿通伤角膜裂伤缝合术后 ,其中 1例联合球内异物取出 ;糖尿病性白内障5例。视力 :手动~ 0 .1者 2 5例 2 7眼 ,0 .12者 4例 4眼 ,0 .2者 2例 2眼。晶状体混浊形态 :晶状体皮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房灌注下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Ⅱ期人工晶状体(IOL)缝线固定术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对30例30眼玻璃体切割术后6~12mo无晶状体眼的患者行前房灌注下后房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1.5a。

结果:患者30例30眼在前房灌注下,成功实施了后房缝线固定IOL植入术,术中出现睫状体出血1例,术后玻璃体出血1例,脉络膜脱离2例。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得到提高,视力≥0.3者24例(80%),其中视力≥0.5者8例(27%); 视力<0.3者6例(20%),其中视力<0.1者2例(7%)。

结论:前房灌注下行此类手术,术中眼压控制稳定,手术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恢复视功能的可靠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硅油取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32眼硅油填充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取硅油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8(平均9)mo。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光感~数指/眼前者3眼,0.02~0.1者10眼,〉0.1~0.2者12眼,≥0.3者7眼。所有患者均无视网膜脱离、角膜内皮失代偿、人工晶状体移位或硅油残留等。结论: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硅油取出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治疗晶状体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晶状体脱入玻璃体内的患者30例(30眼),其中眼球钝挫伤引起的晶状体全脱位25眼,针拨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全脱位2眼,白内障摘出术中晶状体核脱入玻璃体内3眼。根据脱入玻璃体内的晶状体核硬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及人工晶状体悬吊植入术,必要时行硅油填充。术后随访0.5~1a,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本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及人工晶状体悬吊植入术19例(19眼);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悬吊植入术10例(10眼);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及硅油充填术1例(1眼)。术后视力:0.1~0.3者16眼,0.3~0.5者9眼,0.5以上者5眼;术后继发青光眼3眼,经降眼压治疗后恢复正常范围。术后随访期间未发现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人工晶状体偏位等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悬吊植入术治疗晶状体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窦文文  邹贺  张辉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8):1545-1547
目的:探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脱位范围>2个象限的患者,Ⅰ期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3mo矫正视力>0.3者,Ⅱ期行小切口两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07/2016-12我院白内障科就诊的34例34眼白内障合并晶状体脱位范围>2个象限的患者,Ⅰ期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3mo后矫正视力>0.3者,Ⅱ期行小切口两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分别观察患者术后1wk,1、3mo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散光度、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随着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患者各期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后3mo最佳矫正视力0.1~<0.3者1眼,0.3~<0.5者8眼,0.5~<0.7者16眼,>0.7者9眼,达到或接近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wk,1、3mo眼压处于正常范围内.手术并没有明显增加角膜的散光度.结论:对于白内障合并晶状体脱位范围>2个象限的患者,Ⅰ期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3mo后矫正视力>0.3者,Ⅱ期行小切口两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能有效确切地提高视力,稳定眼压,术后并发症少,是较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李斌  李琦  李林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4):748-749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合并白内障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39眼合并白内障的PDR患者行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根据眼底情况是否植入人工晶状体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视网膜病变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随访3mo~2a,视力<0.1者12眼,0.1~0.2者14眼,0.2~0.5者9眼,>0.5者4眼,与术前视力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2~3mo眼底荧光造影检查,27眼眼底激光斑清晰,新生血管萎缩,无明显荧光渗漏,12眼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瘤以及荧光渗漏,16眼存在不同程度的黄斑水肿。手术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医源性视网膜裂孔、高眼压、后囊膜混浊、玻璃体再出血。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时机。方法 对160例(2. 10眼)白内障合并糖尿病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随访时间4~3 6月。结果 术中后囊破裂1眼(0 .48% ) ,悬韧带断离2眼(0 . 95 % ) ;术后1周视力<0 . 1者8眼,0. 1~0 .4者99眼,0. 5~0. 9者92眼,1. 0~1 .5者11眼,术后3月视力<0 . 1者8眼,0 . 1~0 . 4者2 6眼,0 . 5~0 9者117眼,1. 0~1. 5者5 9眼;术后1周前房反应15眼(7. 14 % ) ;术后3月视网膜脱离3眼(1 .43 % )。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尽早进行手术,不仅可以使其恢复良好的视力,还有利于早期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摘除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方法:采用小切口先天性白内障单纯囊外摘除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58例97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使晶状体后囊中央形成约3~5mm的囊膜缺损区,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以避免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结果: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50眼:术后1mo矫正视力≥0.6者18眼,0.5以下42眼;术后3mo矫正视力≥0.6者20眼,0.5以下46眼;术后6~12mo矫正视力≥0.6者21眼,0.5以下50眼。术后lmo第1次复查,无1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3mo周边部后囊膜浑浊40例,撕囊区清亮。6~12mo16眼发生新生膜,10眼少量玻璃体脱出于前房,玻璃体轻度浑浊,瞳孔不圆18眼,人工晶状体偏位10眼,无1眼发生视网膜脱离。 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一种经济、安全、高效的防止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不能配合激光治疗的儿童,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囊袋张力环在马凡综合征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囊袋张力环在马凡综合征合并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18例 ( 2 9眼 )马凡综合征合并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接受超声乳化吸出术 ,将囊袋张力环植入晶状体囊袋后 ,再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随访 6~ 18月 ,2 7眼 ( 93 .1% )保持了良好的居中性。术后 1月最佳矫正视力≥ 0 .7者 2眼 ,0 .3~ 0 .6者 2 2眼 ,<0 .3者 5眼。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囊袋张力环应用于马凡综合征合并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手术 ,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防止人工晶状体偏位 ,而且保留了完整的晶状体后囊 ,避免或减少玻璃体脱出 ,有效地减少了马凡综合征患者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 16例眼外伤行晶状体、玻璃体手术后 ,无晶状体眼患者行持续灌注下 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手术安全 ,无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 16眼 ,男 9例 ,女 7例 ,年龄 8~42 a,平均 17.8a。右眼 9例 ,左眼 7例。眼球钝挫伤 4例 ,眼球穿孔伤 12例 ,其中眼球内异物 5例。眼外伤合并晶状体混浊、脱位、玻璃体积血、眼内异物行晶状体切割术 13例 ,联合玻璃体切割 11例 ,其中联合眼内异物取出 5例 ,联合行视网膜手术 2例 ;眼外伤晶状体混浊、玻璃体积血、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行晶状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表麻下对30例37眼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和手术并发症。随访6~12mo。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者共22眼(59%),≥0.5者共12眼(32%)。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0.50D共23眼(62%);±0.50D<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1.00D共12眼(32%),±1.00D<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2.00D共2眼(6%)。术中仅2眼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1眼出现双眼干扰症状,后囊混浊2眼。8例患者术后第1d角膜轻度水肿,在3~5d内自行消退。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者,无眼压升高者。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3.
观察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非正常晶状体眼因无足够后囊膜支撑而施行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疗效。 方法:使用美国ALCON公司CZ70BD悬吊式人工晶状体对8例9眼非正常晶状体白内障患者(过熟期白内障3眼,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半脱位4眼,马凡氏综合征2眼)因术中无后囊膜支撑施行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对8例8眼Ⅰ期白内障术后非正常晶状体眼患者(伴有瞳孔异常的无晶状体眼7眼,人工晶状体严重偏位1眼)施行Ⅱ期人工晶状体悬吊术,观察其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情况。随访1~6mo。 结果:术中或术后5眼(29%)出现前房或玻璃体少量出血,10d左右基本吸收;术后1眼(6%)发生脉络膜脱离,1mo恢复;切口微漏致低眼压2眼(12%),加压包扎5d恢复。术后1d,裸眼视力>0.1者13眼(76%);术后10d,裸眼视力>0.1者17眼(100%),术后10,30d,裸眼视力>0.3者分别为11眼(65%)和12眼(71%)。 结论: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是治疗易发生无后囊膜支撑的非正常晶状体眼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36眼合并白内障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其中气体填充6眼,硅油填充4眼;观察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手术后患者随访1~12(平均4.5)mo。术后36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视力≥0.1有6眼(17%);0.02≤视力<0.1有24眼(67%),光感至数指有6眼(17%)。术中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早期高眼压5眼(14%),虹膜后粘连3眼(8%),因后发性白内障行YAG激光后囊膜光切术12眼(33%)。1眼于术后1mo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除高眼压患者,术后无明显角膜水肿或角膜内皮失代偿。术后未发生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出血。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4 5例 4 5眼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2 5例 2 5眼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术 ,2 0例 2 0眼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 ,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患眼视力、黄斑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 3月 ,所有患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最佳矫正视力 0 .0 1~ 0 .1者 6眼 ,0 .2~ 0 .3者 18眼 ,0 .4~ 1.0者 2 1眼 ,术后早期并发症为角膜水肿 3眼 ,黄斑区视网膜水肿 3眼 ,术后远期并发症为后发性白内障 11眼 ,需Nd :YAG激光治疗 ,黄斑裂孔重新裂开 2眼。结论 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安全、临床效果好、术后并发症轻微 ,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三联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手术治疗。方法:青光眼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浅前房患者17例17眼,术后出现浅前房的时间20d~4mo,平均1.6±0.5mo;术前眼压28.2~43.3(平均33.2±5.7)mmHg(1mmHg=0.133kPa);视力:<0.05者7眼,0.05~者5眼,0.1~0.3者3眼,>0.3者2眼。有明显瞳孔后粘连者16眼。3眼行单纯无灌注前段玻璃体切割术,14眼行无灌注前段玻璃体切割+6∶00位虹膜根部切除术,其中2眼行二次以上手术,随访12mo。结果:术后一次性前房形成率88.2%(15/17),需行二次手术11.8%(2/17);视力:<0.05者3眼,0.05~者2眼,0.1~0.3者7眼,>0.3者5眼;术后平均眼压14.7±3.4mmHg,所有患者均无浅前房、滤过泡渗漏、脉络膜脱离及脉络膜上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瞳孔后粘连是三联手术后浅前房的主要原因,无灌注前段玻璃体切割+虹膜根部切除术是治疗三联手术后浅前房的有效、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中保留晶状体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视网膜脱离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接受了玻璃体切割术的32例32眼患者,其中14例因合并白内障或前段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术中切割了晶状体,另外18例保留了晶状体。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定术前和术后2wk内角膜内皮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对细胞的4项定量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细胞形态学改变以术后无晶状体眼更明显。从细胞参数改变上看,术后4项定量指标有改变,与术前相比,有晶状体眼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晶状体眼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时,晶状体的屏障功能减少了多因素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保留晶状体可对角膜内皮细胞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眼不同时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09-01/2011-12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眼不同时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1例51眼,其中A组17例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3~6mo行硅油取出;B组13例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C组21例硅油取出术后择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术后3mo时屈光误差情况。结果:三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分别为(0.873±0.256)D,(0.828±0.134)D,(0.473±0.121)D,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A组及B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超眼轴测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眼在取油后择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屈光误差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眼科中心2a余接受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眼外伤合并晶状体脱位的40例40眼受术者资料,并对其术中并发症,术后视力、眼压等进行统计分析。术后随访时间3mo~2a;结果: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经角膜缘取出术"19例19眼中1例1眼因视神经挫伤术后矫正视力不提高未植入人工晶状体,其余18例18眼均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其中疗效显著者8例8眼(44%),有效者5例5眼(28%),效果欠佳者5例5眼(28%)。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术"21例21眼中2例2眼因视神经挫伤术后矫正视力不提高未植入人工晶状体,其余19例19眼均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其中疗效显著者16例(84%),有效者2例2眼(11%),效果欠佳者1例1眼(5%)。两组疗效显著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87,df=1,P=0.029<0.05),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经角膜缘取出术"中并发症视网膜损伤,5例5眼(26.3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93,P=0.042<0.05),球内出血3例3眼(16%),两者比较具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术"可使眼外伤合并晶状体脱位患者眼球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手术,且可将对眼球组织的损伤进一步减小,从而很大程度上挽救和提高了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Ⅰ/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03/2017-04于我院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患者67例76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Ⅰ期玻璃体切割+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硅油填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Ⅱ期硅油取出术)和B组(Ⅰ期玻璃体切割+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硅油填充,Ⅱ期硅油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改善、眼压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3mo,两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无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3mo,两组患者眼压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玻璃体出血(3% vs 5%)、脉络膜出血(0% vs 2%)、视网膜脱落(6% vs 2%)、视网膜裂孔(6% vs 10%)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Ⅰ/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