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宝诒,晚清著名温病学家,其学识宏博,医术精湛,对伏气温病的研究尤为深邃,所著<温热逢源>大倡伏气之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柳宝诒的<温热逢源>、<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医案>、<柳宝诒医论医话>进行梳理,以春温为例,对其论治伏温的特色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内经>中存在大量的对偶句,且具有"不劳经营,率然对尔"的特点,<内经>中以"阴阳"为代表的对偶词也随处可见.归纳、分析<内经>的对偶辞格,探求其规律,对于准确理解原文、研究医理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在"三伏"酷暑阳气旺盛之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敷贴,可达到预防和治疗哮喘在冬季发病的目的.2003~2007年,我院对126例哮喘患者进行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1 伏气化热,四时皆有,有常有变张锡纯论伏气化热,倡<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说而有所发挥.他认为伏气化热四时皆有.春天发病者,多因冬天感受邪气,伏而化热,至春天阳气萌动化热而成温病,此即"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意.  相似文献   

5.
古代医家对肝阳上亢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久远,早在<内经>中已有"阴虚而阳盛"、"肝气上从"等论述.继<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又从不同侧面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并为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病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孟庆云 《中医杂志》2004,45(12):948-948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一些时间节律,当代称之为生物钟.<内经>有年生物钟、月生物钟、周生物钟和日生物钟.<伤寒论>的"七日自愈"之说就是对<内经>周生物钟认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练云明  陈琮 《光明中医》2007,22(12):1-2
通过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的研读,归纳出<内经>"四时"理论在养生保健,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疾病等方面的论述.<内经>"四时"理论与"阴阳"、"五行"理论一样,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四关辨析     
李艳梅  高树中 《中国针灸》2005,25(5):340-342
"四关"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继<内经>之后,诸代医家有引用"四关"者,并对"四关"一词给予解释.但笔者认为后世医家对"四关"一词的理解都与<内经>原意不符.本文提出对<内经>中"四关"一词的认识以供同道参考,并指出正确理解"四关"一词的含义对治疗五脏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内经>"奇恒之府"之中有女性生殖器官女子胞,而无男性生殖器官,从<内经>流传、<内经>全文、读音、解剖以及生理功能上看,"奇恒之府"中的"胆"应为"卵"之误,"卵"为男性睾丸.  相似文献   

10.
哮喘是呼吸道的过敏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的"哮"、"喘"、"痰饮"等疾病范畴.中医学所指的哮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哮喘包括由心脏、肺等多种疾病引起的喘息症状,即"喘证";狭义的哮喘即中医"哮病".<内经>中虽无哮病,但有"喘鸣"之类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别论篇>"……起则熏肺,使人喘鸣",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金匮要略>则称为"上气",具体描述了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方药,且将其归属于"伏饮".  相似文献   

11.
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性辛味苦,气温,有毒.<汤液本草>谓"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功善温经、止痛、理气、燥湿.<本经集注>记载吴茱萸"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相似文献   

12.
张登本 《中医教育》2005,24(6):55-57
<内经选读>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本教材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内经>概论部分的3章内容,分别对<内经>的概况、学术体系、思维方法予以导论性地简要介绍,可使学生或其他读者能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内经>学术体系的脉络.  相似文献   

13.
从古书对内外的使用探讨《内经》之名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在将"内"与"外"并用时,常有轻重主次之别.当一部书分为内外时,称其"内"者多为主要部分,为作者的主旨要义之所在,而称其"外"者则带有馀论或附论的性质,<内经>之与<外经>亦当属此类.明于此,不仅仅是出于对<内经>名义理解的需要,对我们今后寻找和辨认<外经>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江玉  王明杰 《四川中医》2008,26(6):30-31
"玄府"首见于<内经>,原指汗孔而言.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借用"玄府"旧名,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玄府概念,对玄府理论的认识独树一帜,对玄府闭塞的治疗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血瘀治络的理论始于<内经>、<难经>,东汉张仲景时期得以发展,真正将"通络法"成功地灵活运用到临床当属清代叶天士.在其代表作<临证指南医案>中,针对络病的不同证候,宗<内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之旨,贯以"络以通为用"的原则.二者虽名称不同,而其内涵却有不少共同之处.相互的学术渊源关系,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5.
1 <内经>和法的含义 <内经>中没有关于和法的专篇论述,但在162篇原文中,载有"和"字内容就多达57篇,涉及"和"内涵的篇章则更为广泛.笔者对<内经>含有"和"的原文内容粗略归纳,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调、和谐,指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平衡协调.  相似文献   

16.
《内经》"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先机扶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经>"治未病"原则,是在中国古代趋吉避凶的防患观念指导下产生的,它构成中医预防学的理论基础.对<内经>"治未病"概念进行解析,即是对中医预防学理论体系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7.
吕直 《养生月刊》2010,31(4):362-363
<内经>说:"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恬恢无为,乃能行气".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内经>养生学的主旨强调行气;而行气养生的具体方法,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即已成形,只不过"师氏藏之"而未能见之于<内经>,但却记载于战国时期的文物--<行气玉佩铭>之中.  相似文献   

18.
经典中医医籍<内经>记载的"浸淫",张仲景<金匮要略>、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和孙思邈<千金方>描述的"浸淫疮",都是早期中医对湿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痿证含义 痿证,今又称痿病.<内经>开历代之先河,对痿证进行了专篇讨论.但由于<内经>时期证的概念尚未成熟,书中并未提出"痿证"这一名词,而是将该证统称为痿或痿疾.如:"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素问·痿论>),是以"痿"统称所有痿证;"故痿疾者,取之阳明"(<灵枢·根结>),则是以"痿疾"称之.具体而言,<内经>中的痿证又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  相似文献   

20.
营卫理论起源于<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难经·二十三难>说:"血为营,卫为气."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内经>、<难经>理论,而且对营卫不和的种种表现,作了详尽论述,确立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方法.后世医家均推崇此方,谓千古第一方,冠群方之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