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2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病检查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有造影指征的脑血管疾病(出血性/缺血性)患者256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分析造影结果。[结果]诊断情况,缺血性疾病197例:造影发现异常143例,阳性率72.59%(143/197);出血性疾病12例:1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现异常7例,阳性率58.33%(7/12)。总阳性率74.16%(143+12/209)。[结论]全脑DSA检查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与MRA相比更能明确病变部位、形态、性质及侧枝循环情况,是介入干预前的必备手段。 相似文献
2.
王芳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71-71,68
探讨DSA脑血管造影患者的护理通过观察和分析3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手术前、后的病情特点,总结出该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护理要点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一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均进行CTA与DSA检查比较CTA与DSA颅内动脉瘤诊断率及所测量瘤体大小,并观察CTA与DSA对不同部位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CTA所测量的瘤体直径、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率及对不同部位的颅内动脉瘤诊断率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可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早期确诊,联合DSA可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5.
6.
刘奇龙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22,(11):114-1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舒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比较磁共振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及对病变部位的检出结果,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 300例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脑梗死156例,短暂性脑缺血84例,后循环缺血34例,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梗死157例,短暂性脑缺血95例,后循环缺血42例,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485处异常或病变,其中脑梗死307处,短暂性脑缺血122处,后循环缺血56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出456处异常或病变,其中脑梗死282处,短暂性脑缺血126处,后循环缺血48处,两种检查方式均为右侧和左侧颈内动脉发生病变的占比较高,而两种检查方式不同类型病变检出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梗死、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200例神经内科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回顾,探讨脑血管造影主动脉弓型与操作成功的正确方法选择.方法 回顾2010年6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神经内科住院200例DSA病例,探讨脑血管造影的最合理方法.结果 通过仔细分析主动脉弓型变化,根据不同造影导管[5FVER(单弯)/H1(猎人头)/SIMMONS]特性,选用一种或辅助两种及导管血管内塑形方法,大大提高DSA成功率及检测率.结论 通过观察主动脉弓型,可合理选择造影导管和操作手法,提高脑血管造影成功率,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像素移位技术在脑血管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行脑血管造影患者的常规自动重建三维DSA图像和通过像素移位技术进行处理后生成的三维DSA图像,并由3位影像学专家采用双盲法对不同方法产生的图像质齄(优质、可接受、差)和诊断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常规自动重建的优质图像31例,差质图像18例,发现微小动脉瘤5枚;而应用像素移位技术重建后得到优质图像52例,差质图像7例,发现微小动脉瘤14枚,两种方法生成的图像质量和发现微小动脉瘤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像素移位技术,重建三维图像能使脑哪管三维DSA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提高了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全脑血管造影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64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脑动脉颅内段、颅外段病变分布情况.结果 164例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阴性53例(32.32%),动脉硬化性改变23例(14.02%),血管狭窄或闭塞84例(51.22%),非动脉硬化性改变(烟雾病)4例(2.44%).颈内动脉系统TIA以颅内段血管狭窄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以颅外段血管狭窄为主.结论 颅内段血管病变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颅外段血管病变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颅内血管瘤的情况,评价3D-CTA与DSA对颅内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2年2月18例经手术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3D-CTA和DS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比较二者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以及在动脉瘤细节显示上的优劣性。结果利用3D-CTA共检出动脉瘤21个,其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大、中动脉瘤均为100.0%,小动脉瘤分别为100.0%、55.8%、90.5%;DSA共检出动脉瘤22个,其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大动脉瘤均为100.0%,中动脉瘤分别为92.6%、100.0%、98.2%,小动脉瘤分别为100.0%、88.6%、96.6%。两者比较,总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小动脉瘤的诊断方面3D-CTA不及DSA。而3D-CTA对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颈显示、瘤壁钙化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细节显示方面明显优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mm的颅内动脉瘤,3D-CTA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的首选,但对于≤2mm的动脉瘤的,3D-CTA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能量脑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30例经DSA证实为脑动脉瘤患者的双能量脑动脉CTA影像学特点,比较双能量脑动脉CTA和DSA检查对脑动脉瘤诊断准确性.结果 双能量脑动脉CTA能较好地显示脑动脉瘤的直接征象,对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动脉瘤征象显示优于常规脑动脉CTA扫描.对瘤体及瘤颈的测量与DSA有较高的一致性,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脑动脉CTA辐射剂量为19.1~25.4(21.7±0.5) mSv.结论 双能量脑动脉CTA能够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及瘤颈,对脑动脉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型和成人型烟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的特征及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儿童及成人20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特点。结果 成人颈内动脉(I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双侧对称受累较儿童显著多见(P〈0.01);ICA以狭窄为主,ACA、MCA段闭塞明显增多,成人闭塞比例较儿童更高(P〈0.05)。儿童44.44%,成人72.73%脑底有大量烟雾状血管;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增粗者儿童77.78%,成人81.82%;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的代偿:儿童组44.44%,成人组36.36%。结论 儿童型和成人型烟雾病患者的DSA表现明显不同,儿童型颈内动脉病变较轻,侧支代偿较差,临床表现以缺血多见;成人型颈内动脉病变较严重,侧支代偿较好,临床表现以出血为主。基底部烟雾状血管的广泛发展、扭曲紊乱与脑出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烟雾病(MMD)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确诊的MMD患者的临床表现、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结果.结果 162例MMD患者中,表现为脑卒中132例(81.48%),其中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0例,脑室出血48例,脑实质出血52例,蛛网膜下隙出血10例,急性硬脑膜下血肿2例;表现为单纯偏头痛发作8例(4.94%);表现为单纯癫痫发作22例(13.58%).MMD患者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1)以颈内动脉分支为中心,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大脑前、中、后动脉近段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此为本病的主要表现.(2)颅底异常血管网是本病最具特征性的改变.(3)侧支循环的表现.结论 CTA和DSA都可以用于MMD的诊断,DSA是诊断MMD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与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术中采用欧普乐喉罩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颅内动脉瘤DSA和GDC栓塞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气管导管组(T组)和欧普乐喉罩组(O组).观察患者入介入室后10min(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3 min(T3)、拔管前即刻(T4)、拔管后3 min(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气道峰压,并于以上各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检测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拔管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T组T2、T3HR、MAP较T0明显升高(P<0.05),而O组升高不明显(P>0.05);O组在T2~T5时HR、MAP均明显低于T组(P<0.05 . O组T3~T5E和NE明显低于T组(P<0.05),T3-5T组E和NE高于T0(P<0.05),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O组安静拔管例数明显多于T组(25例比5例)(P<0.01),而发生呛咳的例数明显少于T组(5例比24例)(P<0.01).结论 欧普乐喉罩操作简单,插入与拔出时咽喉部刺激性小,诱导及苏醒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循环干扰轻,通气可靠,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颅内动脉瘤DSA诊断与GDC栓塞术的麻醉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与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术中采用欧普乐喉罩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颅内动脉瘤DSA和GDC栓塞术患者60例,ASA分级I~Ⅲ级,随机分为气管导管组(T组)和欧普乐喉罩组(O组)。观察患者入介入室后10min(To)、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3min(T3)、拔管前即刻(T4)、拔管后3min(L)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书O:)和气道峰压,并于以上各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检测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拔管和术后并发症。结果T组T2、T3HR、MAP较R明显升高(P〈0.05),而O组升高不明显(P〉0.05);O组在T2~T,时HR、MAP均明显低于T组(P〈0.05)。O组B~T5E和NE明显低于T组(P〈0.05),T3~T5 T组E和NE高于To(P〈0.05),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毕O组安静拔管例数明显多于T组(25例比5例)(P〈0.01),而发生呛咳的例数明显少于T组(5例比24例)(P〈O.01)。结论欧普乐喉罩操作简单,插入与拔出时咽喉部刺激性小,诱导及苏醒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循环干扰轻,通气可靠,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颅内动脉瘤DSA诊断与GDC栓塞术的麻醉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7例经DSCT血管成像诊断的各种主动脉病变资料,利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T)技术重组图像,判定主动脉病变情况,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对照。结果:双源CT血管成像良好的显示了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其他病变。14例主动脉夹层,MPR较好地显示夹层和血栓范围以及弓部血管受累情况;表面覆盖显示(SSD)见内膜片螺旋状剥离,可以区分真假腔,20例主动脉瘤,SSD清晰显示动脉瘤的范围和周围血管的关系;MPR显示壁内血栓的范围;MIP则显示了血管壁的钙化和血管内支架的位置及支架周围情况。MPR较好显示了假性动脉瘤与管腔的关系及动脉破口,主动脉壁内血肿4例,大动脉炎3例,主动脉缩窄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7例,正常6例。与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结果基本相近。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是评价主动脉病变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李玉旺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2):29-31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因素,与大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结合磁共振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3组分水岭脑梗死临床特征无显著性差异,8/10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有严重血管狭窄,29/42皮质下型分水岭脑梗死有严重血管狭窄,6/6混合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有严重血管狭窄。结论分水岭脑梗死与脑血管狭窄有密切关系,低血压与其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沙鼠脑组织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表达及血清抗体含量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变化。方法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60只沙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分别在缺血再灌注后(IR)6h、1、3、7d的各时间点分批处死动物,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血清抗体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沙鼠脑内HSP27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ll.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沙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随缺血时间增加,神经元变性、坏死加重,胶质细胞增生明显,呈现损伤加重倾向。免疫组化检测正常对照组HSP27的阳性细胞为1.52±0,23,假手术组沙鼠脑组织中为1.74±0.2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胶质细胞胞浆和神经元中。缺血10min分别再灌注6h、1、3、7d后脑组织中HSP27阳性细胞逐渐增加,在3d时最多(35.12±2.39),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抗夹心法检测血清HSP27量:假手术组在在6h,l,3,7d后抗体量变化很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缺血后再灌注组在6H,lD,3D,7D后,抗体量先逐渐上升,然后慢慢下降。结论沙鼠脑组织HSP27在脑缺血再灌注后表达较正常组、假手术组表达升高,提示HSP27表达的增加可能对机体起一定的保护作用。沙鼠血清HSP27抗体量在在脑缺血再灌注后表达较正常组、假手术组表达也升高,表明HSP27血清抗体可能对机体有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继发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脑梗死是否存在缺血耐受现象.方法 136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有同侧TIA史的38例患者(有TIA组)及无同侧TIA史的98例患者(无TIA组),测定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阳性表达率,头颅MRI测量梗死面积,并评定其入院时及发病第30天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有TIA组患者人院时CD62P阳性表达率低于无TIA组[(4.21±0.43)%比(6.01±0.03)%,P<0.05].有TIA组患者梗死面积较无TIA组小(P<0.05 o有TIA组患者发病第30天时ADL评分低于无TIA组[(21.12±1.45)分比(30.83±3.47)分,P<0.05].结论 继发于TIA的脑梗死存在缺血耐受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妇产科术后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因妇产科术后出血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剖宫产术后15例,子宫切除术后4例.结果 19例患者均为子宫动脉出血,全部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并进行栓塞治疗,均一次性栓塞止血成功,所有患者均无器官缺血坏死、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DSA在妇产科术后出血的诊断及介入治疗上具有微创性、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恢复快、更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在妇产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