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价值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0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对123例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急诊血管造影,初次造影末发现出血灶的病例,灌注扩血管药物后复查。根据造影检查前临床是否有出血表现,将其分为甲、乙两组作对比分析。术中按不同出血原因和部位再采用动脉栓塞或(和)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结果 出血活动期病例出血检出阳性率为90.8%,出血静止期病例出血检出阳性率为47.2%;动脉栓塞治疗即时止血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即时止血率为82.7%。结论 消化道出血在出血活动期急诊血管造影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出血静止期,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动脉栓塞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2.
消化道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方法和价值.方法对61例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急诊血管造影,术中根据不同出血原因和部位,分别再采用动脉栓塞或/和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结果动脉栓塞治疗29例,即时止血率为100%,3例治疗1周后再出血;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32例,即时止血率为82.7%,25例(78.13%)48h后再出血.两种治疗术后病人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消化道出血在急诊血管造影的同时行动脉栓塞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止血措施,缩血管药物灌注后出血复发率虽高,但能为临床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3.
介入诊断和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介入诊断和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19例患者采用动脉药物灌注治疗或动脉栓塞治疗。结果:DSA检查阳性19例占60%。其中肿瘤7例,动脉瘤8例。弥慢性肠黏膜病变和球溃疡出血3例,Crohn’s病1例。13例DSA检查阴性占40%。对19例(包括DSA阴性7例)采取动脉栓塞或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10例得到完全止血,9例止血不彻底。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动脉血管加压素灌注和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和价值。方法:报告26例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血管造影诊断及导管介入栓塞治疗。栓塞剂使用明胶海绵和弹簧圈。结果:26例中23例明确了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7例,下消化道出血6例,病变性质为:肿瘤性病变2例,血管性病变13例,非特异性炎症溃疡8例,造影阴性3例。23例中21例栓塞后即刻止血,动脉栓塞成功率为91.3%,无胃肠道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动脉造影对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定性有重要的价值,动咏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5.
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是常见急诊病种之一,常因患者出血量大、病情重、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判断困难,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均为一大难题。自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etion angiography,DSA)和经血管介入治疗以来,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一部分患者还能同时进行出血动脉栓塞和/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止血,起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止血的双重作用。笔者结合现在介入放射学技术及材料的发展,就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陵 《放射学实践》2002,17(2):107-109
目的:探讨介入方法在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1例经过内及钡剂检查来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通过显示对比例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来确定出血原因及部位。同时对出血处用胶海棉栓塞或用保留导管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结果:全组11例,其中10例见对比剂外溢1例同时见肿瘤染色,7例显示病理血管。1例未能明确诊断。3例用明胶海棉栓塞治疗,8例采用保留导管灌汪血管加压素治疗,均达到止血效果。结论:介入治疗下消化道出血,可以快速作出定位诊断,且止血效果好,见效快,并发症少,既安全又可靠。  相似文献   

7.
下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及栓塞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1996年2月~2002年2月间,对4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并对其中15例诊断明确患行灌注或栓塞治疗。结果 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变30例,诊断准确率71.4%(30/42),30例中,小肠出血10例,大肠20例;对其中3例肠道血管畸形患行明胶海绵栓塞治疗,成功率100%;12例行动脉内血管加压素灌注,8例出血停止,4例无效,有效率66.7%。结论 选择性血管造影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最有效可靠的检查手段,动脉内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内镜下止血失败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2年2月苏北人民医院介入科对23例内镜下止血失败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行血管造影及血管腔内治疗,对明确有对比剂外溢的出血直接征象的患者行栓塞治疗.对于肠道血管增多、扭曲、紊乱的间接征象的患者行留置导管泵药治疗.结果 23例患者造影阳性发现为19例,其中16例为行内镜下钛夹治疗失败的患者,造影检查发现对比剂外溢的直接出血征象,栓塞治疗后出血均得到控制,随访1个月内未出现再发消化道出血症状.3例造影发现间接出血征象的患者行留置导管泵入缩血管药物3~7 d,经导管泵入垂体后叶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患者出血逐渐停止,2例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再次出现出血症状.4例造影未有阳性发现的患者行经验性栓塞术后继续行内科止血治疗,止血效果欠佳.结论 对于内镜下治疗失败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可以行选择血管腔内治疗,尤其是对内镜下发现明确出血的患者效果更佳.术前的内镜检查对超选择性插管造影检查发现异常血管病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华  宋中金 《放射学实践》1997,12(4):149-151
目的:明确下消化道出血原因及止血治疗。材料与方法:对21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病人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并经导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明胶频繁绵条栓塞。结果:血管造影诊断阳性率为97%,16例病人治疗后均止血。结论:血管造影是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垂体后叶素灌注短期(1周)止血效果显,但易复发,栓塞治疗更重要的在于确定病变部位以利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造影、栓塞及灌注在难治性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22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病人,按Seldinger′s技术进行造影诊断及导管内治疗。结果:22例中20例显示了在造影时有造影剂外溢(90.9%)。17例进行了栓塞和加压素灌注的病人,15例有效,有效率为88.2%(15/17),其余5例单纯灌注,1例有效。总效率72.2%(16/22)。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有助于胃肠道出血的定位和定量,血管内栓塞和灌注加压素是一种少创伤和有效的止血方法。尤其是手术条件不好的病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铃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来确定出血原因及部位,对出血处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和留置导管灌注小剂量垂体后叶素维持12h止血治疗。结果 DSA诊断阳性率75%(24132),其中肠伤寒2例,肠结核1例,血管性病变14例,肿瘤7例。阳性者介入手术成功20例,手术成功率83.3%,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结论 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对诊断不明确或保守治疗无效的下消化道出血有着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价值,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小剂量垂体后叶素灌注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诊疗对急性出血的诊断与治疗价值。 方法对67例急性出血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行选择性及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和血管内栓塞术,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8例,下消化道出血12例,子宫出血17例,肝肾出血5例,急性咯血1例,术后急性腹腔内出血4例。 结果67例患者经一次选择性动脉造影获得明确诊断66例,诊断阳性率98.51%(66/67)。选择性动脉造影显示对比剂外溢出血直接征象37例,直接征象阳性率55.22%(37/67)。发现假性动脉瘤13例,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染色21例,子宫瘢痕染色及孕囊染色12例,血管结构不良出血1例。诊断明确后均成功止血。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治疗4天后复发出血,经第二次选择性动脉造影及介入栓塞侧支供血后成功止血。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率98.51%(66/67)。 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栓塞术对急性出血可明确出血部位,而且可迅速有效止血,是一种安全易行、迅速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的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资料与方法 经选择性动脉DSA后明确消化道出血部位或原因共57例,对非肿瘤性出血采用相应供血动脉栓塞或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肠道肿瘤及介入治疗止血不彻底者行外科切除。结果 非肿瘤性出血41例,肿瘤出血16例,其中44例经动脉栓塞或灌注血管加压素治疗,25例得到完全止血,14例止血不彻底,5例复发,共有32例经外科切除后得到病理诊断,分别为贲门溃疡1例,十二指肠溃疡7例,小肠憩室炎7例,小肠平滑肌瘤8例和平滑肌肉瘤7例,恶性淋巴瘤1例,脾动脉真性动脉瘤1例。结论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对多数非肿瘤性出血应用选择性动脉栓塞可以得到完全止血,预防栓塞并发症的关键是尽可能超选择和选用较大的栓塞颗粒。  相似文献   

14.
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及导管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明确下消化道出血原因及止血治疗。材料与方法:对21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造出血病人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并经导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明胶海绵条栓塞。结果:血管造影诊断阳性率为76%,16例病人治疗后均止血。结论:血管造影是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垂体后叶素灌注短期(1周)止血效果显著,但易复发,栓塞治疗更重要的在于确定病变部位以利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消化道出血中的DSA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7例原因不明消化道出血行DSA检查,10例行栓塞治疗,5例行垂体后叶素灌注。结果:有阳性发现者15例(阳性率88%),15例均明确出血部位,其中11例明确病变性质(73%)。结论:DSA对原因不明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DSA下栓塞治疗或垂体后叶素灌注对急性期止血和择期手术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的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26例急性消化道出血,经选择性血管DSA检查,并对其中14例,经导管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或栓塞治疗。结果:阳性19例,阴性7例。14例经介入治疗后,11例得到完全止血,2例止血不彻底,1例48h后再出血。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特别是小肠部位的出血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合理选择造影时机,可以提高对出血检出的阳性率;并经导管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或栓塞治疗后,止血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17.
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经导管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经DSA诊断的上消化道出血5例,4例采用立止血 明胶海绵栓塞,1例仅灌注立止血。下消化道出血14例,4例采用立止血 明胶海绵栓塞,10例仅灌注立止血。结果:动脉栓塞治疗的病例,止血率为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灌注立止血的24h内止血率为80%,2例48h后再出血。结论:经动脉栓塞和灌注立止血治疗消化道出血是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无明显副作用,在无法行靶血管栓塞的情况下,局部注入立止血也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消化道出血中DSA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DSA诊断与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了DSA检查,对动脉性出血的28例患者根据出血的原因和部位,应用不同栓塞剂或缩血管药进行介入治疗。结果:38例中发现血管源性出血23例,肿瘤性出血9例,阳性率84.2%,假阴性3例(7.89%),阴性3例。介入治疗28例患者止血成功率96.42%,术后随访3~6个月无并发症及复发。结论:DSA在消化道出血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动脉栓塞或缩血管药灌注治疗出血性病变创伤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诊断及栓塞治疗胃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方法。资料与方法1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均为腹部外科手术后急性消化道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急诊行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其中消化道出血前2例有感染征象,2例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升高。结果11例栓塞后迅速止血;1例消化道出血栓塞胆囊动脉6h后再出血,再次造影发现胃十二指肠动脉残端假性动脉瘤破裂,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残端后止血。栓塞后复查造影示假性动脉瘤供血动脉完全闭塞,假性动脉瘤未见显影;栓塞术后3例有一过性上腹部疼痛。术后随访3~46个月,无复发及并发症。结论血管造影诊断及经导管栓塞是诊断及治疗胃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迅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急诊选择性动脉造影与栓塞在腹部创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造影与栓塞在腹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腹部创伤行121支血管造影,其中48例行选择性动脉栓塞,6例仅用立止血1~2ku局部灌注。结果121支血管造影中56支血管有损伤表现,52例54支靶血管经栓塞和(或)立止血局部灌注,术后出血停止,有效率96.3%(52/54)。2例栓塞术后手术治疗。18例肾脏损伤栓塞术后1个月作静脉肾孟造影(IVU)检查显示患肾功能正常。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与栓塞治疗对腹部损伤有诊断明确、止血迅速、疗效肯定、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