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和胰腺β细胞渐进性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类糖尿病。目前,口服降血糖药物有二甲双胍和磺酰脲。近年来,出现了一类治疗糖尿病的新药噻唑烷二酮。它可提高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改善胰腺β细胞的功能。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配体,能够结合核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激活基因的转录,从而调节脂肪细胞的分化和脂肪细胞的形成,以及葡萄糖和油脂的代谢。目前,对噻唑烷二酮作用的确切分子机制还不太清楚。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独给药或与二甲双胍、磺酰脲及胰岛素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通过快速降低膳后血糖水平,从而改善对血糖生成的控制,并能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邓晓初 《中国药业》2003,12(7):65-66
目的:观察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对21例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原降糖治疗基础上加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治疗5月~1.5年,监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肝肾功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和体重指数(BMI)。结果:FPG、2hPG和HbA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原用降糖药减量或停用可维持疗效BMI增加(P<0.05),与胰岛素联用者可出现水肿和严重低血糖症。结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用,均可稳定持久降低血糖,老年T2DM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对与胰岛素联用者应密切监测血糖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该类药物可增强机体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在降糖效果上与磺脲类和二甲双胍类相当,但对胰岛B细胞的保护性远远要好于磺脲类和二甲双胍类,而且对心血管有着良好的保护作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最主要的副作用是水肿和皮下脂肪增多。  相似文献   

4.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类新型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通过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达到良好控制血糖的作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还可以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1的水平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改善2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的可能性。方法2型糖尿病并发血脂异常患者82例,分为4组,第1组18例为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第2组23例,用二甲双胍加罗格列酮治疗;第3组19例,用二甲双胍加辛伐他汀治疗;第4组22例,用二甲双胍加罗格列酮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的血脂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第2组三酰甘油(TG)下降10.5%,总胆固醇(TC)下降11.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15.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7.8%;第3组TG下降30.0%,TC下降20.7%,LDL-C下降35.2%,HDL-C上升32,5%;第4组TG下降45.2%,TC下降32.1%,LDL-C下降37.5%,HDL-C上升25.8%。4组之间比较,第3组的降脂效果优于第1,2组(P〈0.05),第4组的血脂调节效果优于其他3组(P〈0.05)。结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的血脂代谢异常,但不能取代他汀类药物用于降脂治疗。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联合他汀类药物可能为治疗2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述噻唑烷二酮类(TZDS)药物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在Ⅱ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副作用和临床使用。方法:文献学方法。结果:噻唑烷二酮类(TZDS)药物通过多种机制提高了胰岛素抵抗及Ⅱ型糖尿病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了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结论:噻唑烷二酮类(TZDS)药物具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但使用时应注意其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王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612-613
目的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以便在临床应用该药时尽量避免其副反应。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50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5例,对照组服用二甲双胍或格列本脲,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结果经过治疗12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情况。显示出实验组患者的骨密度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改善2型糖尿病代谢紊乱,但存在降低患者骨密度的风险,临床是应用该药物时,尽可能要多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8.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有降低血糖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改善糖代谢作用的化合物,本文对其近年来的生物学特性结构、分布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循证医学证据的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张丹  余学锋 《药品评价》2010,7(13):20-23
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作为胰岛素增敏剂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该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增加肝脏和外周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同时TZD还能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TZD类药物是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二者自2000年上市以来,总的来说患者的耐受性良好,体重增加和水肿是该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是一组胰岛素增敏剂,其家庭成员目前有:曲格列酮、吡格列酮、罗格列酮、恩格列酮、希格列酮等。它通过增加靶组织(肝、肌肉、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增加胰岛素的作用。这些化合物在胰岛素抵抗的遗传和非遗传的模型中明显地降低血浆葡萄糖、胰岛素、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的水平。胰岛素抵抗与  相似文献   

12.
噻唑烷二酮类抗Ⅱ型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一类抗糖尿病新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噻唑烷二酮类新药的研究开发状况,建议我国国内抗糖尿病新药的研究应重视抑制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作用机制的新药开发。  相似文献   

13.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义生 《世界临床药物》2008,29(11):641-646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是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主要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临床资料一致表明,这类药物中的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均可显著增加心力衰竭风险.资料显示,罗格列酮可能增加缺血性心脏病变包括心肌梗死(MI)的发病风险,虽然该绝对风险极低,但吡格列酮则不增加该风险.此外,TZD可抑制骨形成,加速骨丢失,增加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四肢骨折风险.本文总结近年来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以及荟萃分析的TZD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以期对TZD的临床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14.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除具有减轻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外,还可对胰腺β细胞产生直接的益处,能促进β细胞存活和β颗粒再形成,维持β细胞数量及减少胰岛淀粉样沉积,并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及炎性反应。由于TZD对β细胞数量和功能均发挥明显的保护作用,因而该药的早期干预对延缓β细胞衰竭及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显示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邱能  罗有福 《药学进展》2007,31(10):439-446
综述了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药效机制、毒性和副作用及作用机制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生理效应和作用机制是医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该类药物除主要用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外,在心血管疾病、炎症、牛皮癣、肿瘤等疾病的预防或治疗方面也显示出良好前景。在毒性和副作用方面,除了具有肝毒性和液体潴留、体重增加等毒性和副作用以外,该类药物还可导致骨质丢失。  相似文献   

16.
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长期应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能会增加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nediones,TZDs)药物是新型的胰岛素增敏剂,它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和胰岛β细胞功能,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治疗.最近研究显示,它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稳定斑块,抑制斑块破裂.本文将从TZDs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过程中的影响,简要介绍它的抗As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噻唑烷二酮类药对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94例体质量指数(BMI)≥25.1 kg/m2,并且使用非磺脲类促泌剂(诺和龙)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方案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加用马来酸罗格列酮4 mg/d组(A组)和盐酸吡格列酮30 mg/d组(B组)以及对照(保持原治疗方案不变)组(C组),连续观察16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脂和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A、B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好转(P<0.01),各组的不良反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各项指标均优于C组(P<0.05).结论:不同的胰岛素增敏剂可以同样明显地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脂代谢.  相似文献   

19.
一项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循环》期刊上的回顾性分析、观察性试验结果指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二甲双胍对糖尿病与心脏衰竭老年患者有益。科罗拉多州丹佛健康医学中心的Frederick A.Masoudi医生与其同事表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二甲双胍这类的胰岛素敏感化药物,经常使用于治疗有心脏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尽管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反对这项做法,但这是否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仍然是未知的。  相似文献   

20.
李宏亮  杨文英 《药品评价》2008,5(1):23-24,28
Nissen教授去年5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一篇Meta研究,称文迪雅(罗格列酮)会大幅度提高患者心血管方面的风险,引起了多方争论。美国FDA随后展开调查,最后要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今后都必须在说明书中增加新的“加框警告”,以提醒医生和患者洼意此类药物可能带来的心力衰竭风险,但TZD心血管风险的争议远未结束。2007年EASD大会上,有关讨论再次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