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终池持续引流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5 2例 ,随机分成 2组 ,终池持续引流组 (A组 ) 2 6例 ,常规腰椎穿刺组 (B组 ) 2 6例 ;另设正常对照组 (C组 ) 12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B两组不同时点及C组的脑脊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含量 ,同时行经颅多谱勒检查 ,检测痉挛指数。结果 A组引流量明显多于B组 (P <0 .0 1)。第 1天A、B两组脑脊液中CGRP含量无差异 (P >0 .0 5 ) ,但两组CGRP含量均低于C组 (P <0 .0 5 ) ;A、B两组痉挛指数无差异(P >0 .0 5 ) ,但均高于C组 (P <0 .0 5 )。第 3天 ,CGRP含量B组低于A组 (P <0 .0 5 ) ,A组低于C组(P <0 .0 1) ;痉挛指数B组高于A组 (P <0 .0 5 ) ,A组高于C组 (P <0 .0 1)。第 5天 ,CGRP含量B组低于A组 (P <0 .0 1) ,A组低于C组 (P <0 .0 5 ) ;痉挛指数B组高于A组 (P <0 .0 5 ) ,A组高于C组 (P <0 .0 5 )。第7天 ,CGRP含量B组低于A组 (P <0 .0 1) ,A组略低于C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痉挛指数B组高于A组(P <0 .0 1) ,A组高于C组 (P <0 .0 5 )。结论 终池持续引流能降低CGRP含量的下降幅度和明显降低脑血管的痉挛指数 ,对减轻脑血管痉挛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复方嗜酸乳杆菌片与布拉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S.Boulardii)散剂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H.pylori阳性患者240例随机分为3组,A组:埃索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 000 mg+呋喃唑酮100 mg,口服每日2次,疗程10天;B组:在A组三联10天基础上,加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1 000 mg,口服每日3次,总疗程14天;C组:在A组三联10天基础上,加用S.Boulardii散剂500mg,口服每日2次,总疗程14天.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程结束4周后观察H.pylori根除率.结果 A、B、C组H.pylori根除率按意向性(ITT)分析分别为62.5%、76.2%、83.8%,按方案(PP)分析分别为64.1%、79.2%、85.9%,B组、C组PP根除率明显高于A组(P<0.05),C组ITT和PP根除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B、C组明显低于A组(19.5%、7.7% vs 34.6%,P<0.05),C组明显低于B组(P<0.05).B、C组对药物的耐受程度明显高于A组(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或S,Boulardii散剂联合三联疗法均可提高H.pylori根除率,后者安全性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3.
苦参碱联合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苦参碱联合α 2b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2 3 1例 ,随机分成苦参碱 +α 2b干扰素组 12 2例 ,给予苦参碱 150mg + 10 %葡萄糖液 2 50mL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共 3个月。同时给予α 2b干扰素 50 μg肌注 ,每天 1次共 10d ,以后 50 μg肌注 ,隔日 1次 ,疗程 3个月。干扰素组 10 9例 ,单用α 2b干扰素治疗 ,剂量、疗程与治疗组相同。在治疗结束时 ,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 ,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ALT及AST基本相同 (P >0 0 5) ;HBeAg阴转率分别为 65%及 45% (P <0 0 5) ;抗HBe阳转率分别为 60 %及 3 7% (P <0 0 5) ;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 70 %及 47% (P <0 0 5)。结论 :苦参碱联合α 2b干扰素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胰腺肽和乙肝疫苗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作用机理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7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大剂量干扰素α-2b和胸腺肽及乙肝疫苗联合治疗;B组单用相同剂量干扰素α-2b治疗,疗程均为24周,随访6个月。结果 治疗结束时A与B两组ALT复常率均较高,但HBeAg、HBV DNA阴特率及随访(6个月)ALT复常率HBeAg,HBV DNA阴转率A组均优于B组。结论 干扰素α-2b和胸腺肽与乙肝疫苗联合治疗CHB,可缩短干扰素的使用时间,而且疗效持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LMD)联合干扰素(IN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二者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方法将185例HBV-DNA和HBeAg阳性的CHB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LMD与INF联合治疗,B组单用LMD治疗,C组单用INF治疗。A、B两组LMD均为100mg/d,口服,12个月为1疗程,但A组于LMD治疗第7个月开始加用INF 3MU,3次/周,6个月为1疗程;C组单用INF 3MU,3次/周,6个月为1疗程。三组均在1疗程结束时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结果疗程结束时,A、B两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差异无统计显著性(P>0.05),A组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显著性(P<0.05);A、C两组比较,A组以上四项指标均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显著性(P<0.05)或高度统计显著性(P<0.01)。随访结束时,A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显著性(P<0.05)或高度统计显著性(P<0.01)。结论LMD联合INF治疗CHB疗效明显优于单用LMD或INF,是CHB患者安全而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对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怀宏  秦东阳  高岩 《临床荟萃》2001,16(23):1060-1061
目的 :通过干扰素单用与联合病毒唑对慢性丙型肝炎 (简称慢性丙肝 )疗效的观察 ,探讨慢性丙肝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 :6 4例确诊为慢性丙肝的患者分成两组。单用干扰素组为对照组 ,共 2 5例 ,本组用 α-干扰素 30 0万 U,肌肉注射 ,每日 1次 ,15天后改为隔日 1次 ,疗程 6个月。联合病毒唑组为治疗组 ,共 39例 ,本组在用α-干扰素的同时加用病毒唑。病毒唑按 15 mg/ (kg· d)计算用量 ,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连用 3个月停药。α-干扰素用法同对照组。结果 :1近期疗效 :治疗结束时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 0 % ,治疗组为 84.6 % (P<0 .0 5 )。 2远期疗效 :停药半年后 ,对照组复发率为 6 0 % ,治疗组为2 7.3(P<0 .0 5 )。结论 :联合用药能提高慢性丙肝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 ,病毒唑可作为慢性丙肝治疗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及抗纤维化的疗效。方法 :98例慢性乙型肝炎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5 1例 ,对照组 47例 ,治疗组采用干扰素α - 2a(IFNα 2a) 5 0 0万u/d ,连用 15d后改隔日 1次 ,疗程 6个月 ,同时加用苦参素注射液 40 0mg/d ,疗程 3个月。对照组单用IFNα 2a ,剂量疗程相同 ,在疗程结束时 ,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 (HBV)标志及血清肝纤维化等指标变化。结果 :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 (ALT)复常率为 82 .3%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4.310 ,P <0 .0 5 )、HBeAg阴转率分别为 5 4.9%与 34 % ,HBVDNA阴转率分别为 5 8.8%与 40 .4%。治疗组血清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 (PCⅢ )、Ⅳ型胶原 (Ⅳ C)等指标与单用干扰素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α 干扰素联合苦参素可能具有抑制病毒复制 ,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功效 ,建议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种治疗方案 ,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法莫替丁联合思密达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140例急性胃粘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60例,法莫替丁20mg,静脉滴注,2次/d,思密达3g/次,口服,3次/d,疗程7天;B组42例,单用法莫替丁20mg,静脉滴注,2次/d,用至7天,C组38例,单用西米替丁400mg,静脉滴注,2次/d,用至7天。结果 A组、B组和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71.4%和57.9%。A组和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和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5天疾病缓解率A组、B组和C组分别为83.3%、59.5%和52.6%。A组和B组、A组和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胃镜下A组胃糜烂修复时间明显短于B组和C组(P<0.01)。结论 法莫替丁联合思密达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疗效肯定,明显好于单用法莫替丁和单用西米替丁。  相似文献   

9.
硫酸镁对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流心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硫酸镁对缺血 再灌流心肌损伤的治疗作用 ,探讨更有效减轻再灌流心肌损伤的治疗措施。方法 采用Langendorff离体大鼠心脏灌流模型 ,心脏缺血 (停灌 ) 30min、再灌流 12 0min ,2 4只大鼠随机分成 3组 ,A组 :给Krebs-Henseleix (NKH)灌注液为对照组 ;B组 :再灌流开始至结束给予硫酸镁 ( 1 5mM)治疗 ;C组 :缺血前 5min及再灌流全程给予硫酸镁( 1 5mM)治疗。结果 B组、C组心脏功能 (LV +dp/dtmax,LV -dp/dtmax,LVDP)恢复显著优于A组 (P <0 0 5 ) ;C组再灌流后 2h心肌梗死范围减小 ,C组为 ( 2 8 75± 5 0 1) %、A组为( 38 98± 9 0 8) % ,P <0 0 5 ;C组肌酸激酶 (CK)活性增加 ,C组为 ( 1 0 1± 0 31)IU/mg蛋白、A组为 ( 0 75± 0 0 9)IU/mg蛋白 ,P <0 0 5 ;此外心律失常发生C组亦明显减少 ,C组 ( 0 81±0 5 3)次、A组 ( 2 31± 1 5 5 )次 ,P <0 0 5。结论 硫酸镁对缺血 再灌流损伤有保护作用 ,并与给药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丙泊酚联合应用氯胺酮或芬太尼麻醉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工流产术时丙泊酚联合应用氯胺酮或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方法 :30 0例ASAI级行人工流产术患者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0 0例。A组 0 .9%生理盐水 10ml 丙泊酚 1.5~ 2mg/kg麻醉 ;B组静注氯胺酮0 .2mg/kg 丙泊酚 1.5~ 2mg/kg ;C组静注芬太尼 2mg/kg 丙泊酚 1.5~ 2mg/kg。结果 :麻醉起效、维持及苏醒时间 3组比较无差异 (P >0 .0 5 ) ,麻醉后心率 (HR)和无创平均动脉 (MAP) ,B、C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A组则明显升高 (P <0 .0 1) ,脉搏氧饱和度 (SpO2 )则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麻醉效果达优良者B、C组明显多于A组 ,其中A组有 12例效果为差级 ,需追加异丙酚 1mg/kg后完成手术。结论 :丙泊酚联合应用氯胺酮或芬太尼较单用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洛汀新和波依定治疗糖尿病高血压12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洛汀新联合波依定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方法  12 9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A组口服洛汀新 10~ 2 0mg ,1次 /d ;B组口服波依定片 10mg ,1次 /d ;C组口服洛汀新 5~ 10mg ,波依定 5mg ,1次 /d。治疗 6周。 结果  3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但C组降压疗效更明显 ,与A、B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洛汀新联合波依定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终池持续引流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及脑血管痉挛指数的影响。方法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5 2例 ,随机分成 2组 ,终池持续引流组 2 6例 (A组 ) ,常规腰穿组 2 6例 (B组 ) ,正常对照组 12例 (C组 )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B两组不同时点及C组的血浆中ET及CGRP的含量 ,同时行经颅多谱勒检查 ,检测痉挛指数。结果 第 1天A、B两组血浆中ET及CGRP含量无差异 (P >0 0 5 ) ,但两组ET含量均高于C组 (P <0 0 5 ) ,CGRP含量均低于C组 (P <0 0 5 ) ,第 1天A、B两组痉挛指数无差异 (P >0 0 5 ) ,但均高于C组 (P <0 0 5 ) ,第 3天ET含量B组高于A组 (P <0 0 5 ) ,A组高于C组 (P <0 0 5 ) ,CGRP含量B组低于A组 (P <0 0 5 ) ,A组低于C组 (P <0 0 5 ) ,痉挛指数B组高于A组 (P <0 0 5 ) ,A组高于C组 ,第 5天ET含量B组高于A组 (P <0 0 5 ) ,A组高于C组 (P <0 0 5 ) ,CGRP含量B组低于A组 ,A组低于C组 (P <0 5 ) ,痉挛指数B组高于A组 (P <0 0 5 ) ,A组低于C组 (P <0 0 5 ) ,第 7天ET含量B组高于A组 (P <0 0 1) ,A组略高于C组 ,但P >0 0 5 ,痉挛指数B组高于A组 (P <0 0 1) ,A组高于C组 (P <0 0 5 )。结论 终池持续引流较常规治疗方法能有效地抑制血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干扰素联合二氧化碳(C0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治疗A组患者用C02激光祛除疣体后局部注射干扰素100万U,每3天1次,共10次;治疗B组用C02激光祛除疣体后肌注干扰素100万U,每3天1次,共10次;对照组单用C02激光治疗,3组均观察3个月内尖锐湿沈的复发率。结果:治疗A组和治疗B组3个月内的复发率分别为18.92%和20.51%,均比对照组显著性降低(P<0.01),治疗A组和治疗B组的复发率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扰素安全、有效,能降低尖锐湿疣的复发率,不同的给药途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雷公藤甲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抵抗型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对糖皮质激素抵抗型 (SR)支气管哮喘 (哮喘 )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哮喘症状和肺功能的影响 ,探讨雷公藤甲素对SR哮喘有无治疗作用。方法 SR哮喘患者 16例 ,随机分组为A、B 2组 ,每组各8例。 2组患者均予口服丙卡特罗 5 0~ 10 0 μg/d和茶碱 4 0 0mg/d ,并急性发作时吸入沙丁胺醇 2 0 0~ 80 0 μg/d。A组患者同时联合应用雷公藤甲素 33μg/次 ,口服 ,每日 3次。疗程 4周。疗程开始及结束时分别行血清干扰素 (IFN) γ、白细胞介素 (IL) 4、IL 5水平测定 ,哮喘临床积分和肺功能检查。结果 治疗后 ,A组患者血清IFN γ和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 (FVC % )、第 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 )、最大呼气流量 (PEF % )、5 0 %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 V50 % )、2 5 %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 ( V2 5% )均显著增高 ,哮喘临床积分和血清IL 4、IL 5显著降低 (与A组治疗前比较P <0 .0 1;与B组治疗后比较P <0 .0 5 )。B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变 (P >0 .0 5 )。结论 雷公藤甲素是治疗SR哮喘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LMD)并干扰素α(IFN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效果。方法将160例HBV-DNA和HBeAg阳性的CHB病人随机分为A、B、C共3组。A组给予LMD 100 mg/d,联用IFNα5 MU,3次/周;B组单用LMD 100 mg/d;C组单用IFNα5 MU,3次/周,3组均12个月为一疗程。3组均在6个月及疗程结束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6个月时,A组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9.646、11.332,P〈0.05);A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χ2=24.158,P〈0.05)。疗程结束时,A组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5.684、13.907,P〈0.05),A组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变异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意义(χ2=5.688,P〈0.05);A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意义(χ2=5.649~7.016,P〈0.05)。结论 LMD联合IFNα是HBeAg阳性CHB病人安全而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其YMDD变异率低于单用LMD,疗效明显优于单用LMD或IFNα。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干扰素α单用和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组 32例 ,给予干扰素α 1b 5MU ,肌肉注射 ,每周 3次 ,共 2 4周 ,拉米夫定 1 0 0mg口服 ,每日 1次 ,共 4 8周 ;干扰素组 30例 ,拉米夫定组 2 4例。观察 3组HBe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HBeAg转换率及谷丙转氨酶 (ALT)复常率。结果3组病人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无明显差异 ,HBeAg阴转率联合组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 (P <0 .0 5 ) ,HBeAg复发率三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结束时 ,HBV DNA阴转率联合组及拉米夫定组明显高于干扰素组 (P <0 .0 5 )。随访 2 4周 ,HBV DNA复发率 ,拉米夫定组明显高于干扰素组及联合组 ,联合组ALT的反跳率明显低于干扰素组及拉米夫定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干扰素α或拉米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好 ,联合用药抑制ALT反跳优于单用干扰素或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及评价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并同期化疗和全程常规分割放疗并同期化疗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 :1998年 9月至 2 0 0 1年 9月 ,92例确诊为中、晚期食管癌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A组 (n =46) :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 +同期化疗 ,化疗方案 :顺铂 (DDP ,2 0mg/m2 ,第 1~ 5天 ) +5 氟脲嘧啶 ( 5 FU ,5 0 0mg/m2 ,第 1~ 5天 )。每 4周 1疗程 ,共 3疗程。于第 1疗程结束时开始放疗 ,开始为常规分割 :2Gy/次 ,1次 /d ,每周 5d ,前后对穿等中心照射 ,放疗剂量至 3 6Gy/ 18次后改为后程加速超分割成角照射 :1 5Gy/次 ,2次 /d ,总剂量 (DT) 66~ 69Gy/2 8~ 2 9次 ,40~ 42d。B组 (n =46) :常规分割放疗 +同期化疗。化疗方法及放疗起始时间同A组。放疗为全程常规分割放疗 ,2Gy/次 ,1次 /d ,总剂量为 66~ 70Gy/ 3 3~ 3 5次 ,47~ 5 0d。结果 :放疗结束时食管癌原发灶消退情况 ,A组与B组相比 ,肿瘤完全消退分别为 86 96% ( 4 0 / 46)对 67 3 9% ( 3 1/ 46) ;肿瘤部分缓解分别为 13 0 4% ( 6/46)对 3 2 61% ( 15 / 46) ,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χ2 =3 95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灶消退情况 ,A组跟B组相比 ,完全缓解分别为 88 2 4% ( 15 / 17)对 66 68% ( 10 / 15 ) ;部分缓解分别为 11 76%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种根除幽门螺杆菌(HP)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经快速尿素酶确诊HP感染的17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选用1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其中A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0.5 g每日1次+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共7 d;B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2次+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第1~5日);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2次+克拉霉素0.5 g每日2次+替硝唑0.4 g每日2次(第6~10日);C组: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2次+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第1~5日);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0.5 g每日1次+替硝唑0.4 g每日2次(第6~10日),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HP。结果 A组根除率为87.3%,B组根除率为92.6%,C组根除率为96.2%。A组与B组、C组根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方案中,B组、C组采用的治疗方案根治率高于A组治疗方案,B组和C组治疗方案在此次试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 β2 微球蛋白 (β2 Mictroglobulin ,β2 M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anineaminotransferase ,AL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5 3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 Pugh分级标准分为 3组 :①A组 (A级 ) :8例 ;②B组 (B级 ) :2 8例 ;③C组 (C级 ) :17例。对照组 :2 0例。均采用放射免疫法和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血清 β2 MG、ALT的含量。结果 :A组、B组、C组及对照组血清 β2 MG、ALT检测结果比较 ,A组与对照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B组与A组及对照组比较 ,B组高于A组及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C组与A组、B组及对照组比较 ,C组高于A组、B组及对照组 ,有显著性的差异 (P <0 .0 1)。血清 β2 MG与ALT水平呈正相关 (γ =0 .75 2 1,P <0 .0 1)。结论 :随肝硬化Child pugh分级增加 ,血清 β2 MG及ALT水平增高 ,检测血清 β2 MG水平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 (BAL)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 91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病人随机分为 4组 :门诊治疗组 (A组 ) 2 6例 ,门诊对照组 (B组 ) 2 3例 ,住院治疗组 (C组 ) 2 2例和住院对照组 (D组 ) 2 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BAL治疗。观察 4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 (P <0 .0 1) ,C组疗效也明显高于D组 (P <0 .0 1) ,而A组与C组的疗效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过程中 ,有时出现短暂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和心率增快。大部分病例经 1~ 2次BAL治疗后 ,症状消失。结论 :BAL治疗支气管扩张感染 ,具有提高疗效 ,缩短疗程 ,安全和可靠的优点 ,值得在门诊病人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