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早期手术联合抗脑血管痉挛药物防治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某院经手术治疗的60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应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估预后.结果 患者早期手术后有9例出现脑血管痉挛,术后3个月随访56人,脑动脉瘤无复发及再破裂迹象,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生活自理(4~5分)者51例,不能生活自理(2~3分)者4例,死亡(1分)者1例.结论 早期手术联合抗血管痉挛药物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致残率及致死率,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术前、术后行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和脑梗塞。结合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内脑室内积血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有1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6.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1例,发生率为36.67%;头部CT发现由脑血管痉挛引起脑梗塞7例,发生率约为23.33%。结论:TCD为检测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术后脑内血肿和脑室内积血有关;TCD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延迟性脑缺血、脑梗塞的发生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高发的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致死致残率亦非常高。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于破裂与否的动脉瘤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易发生脑血管痉挛。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GB)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不但可以在术中发挥保持脑保护的作用,还可以降低脑血管张力,改善阻滞侧脑循环、改善脑血流、缓解脑血管痉挛,进而逆转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所致的延迟性缺血性损伤,而超声引导SGB使SGB定位更加精准,用药剂量更小,术中血管和神经损伤更少,更适合临床应用,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相似文献   

4.
张天一  刘峰  龙俊  龙舟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736-1737
目的:观察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再出血的危险性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9年的80例动脉瘤患者,根据在手术或栓塞治疗前是否使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动脉癌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分成2组,比较2组患者再次出血的危险性。结果:第Ⅰ组中共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4例,第Ⅱ组中共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5例。结论: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没有增加患者再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的外科治疗,就其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治疗方法、围手术期处理和治疗策略进行探讨。方法对10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在发病3d内选择可控性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囊性动脉瘤,带膜支架置入治疗梭形动脉瘤、宽颈动脉瘤或巨大动脉瘤以及显微手术夹闭。术后采用脑脊液引流等方法,积极治疗引起脑血管痉挛的病因,防止脑血管痉挛和脑出血。结果 10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治疗72例,显微手术夹闭28例。术后98例临床痊愈,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76例,Ⅱ级13例,Ⅲ级7例,Ⅳ级2例,Ⅴ级2例。全组死亡2例,死亡率2%。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应于急性期有选择地采用最佳的外科治疗,术后治疗的策略应着重于早期处理SAH,防治脑血管痉挛(CVS)及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降碍(DIND)。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夹闭和栓塞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 对12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2组,显微瘤颈夹闭组90例,血管内栓塞组33例.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对治疗方式、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动脉瘤尺寸、部位、数量、Hunt分级、监护时间、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研究,明确影响脑血管痉挛及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子.结果 在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组中,100%的患者发生了脑血管痉挛,75.6%的患者发生了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在血管内栓塞组中,84.8%的患者发生了脑血管痉挛,45 5%发生了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是年龄较大,小动脉瘤,发病至入院时间短,Fisher 分级3、4级,Hunt和Hess分级Ⅲ、Ⅳ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独立预测因子是动脉瘤位于后循环,Hunt和Hess分级Ⅱ、Ⅲ、Ⅳ级.结论 和显微瘤颈夹闭术比较,血管内栓塞治疗术所致脑血管痉挛程度较轻,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也降低.  相似文献   

7.
脑动脉瘤破裂后,病情恶化或致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再出血及脑血管痉挛。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破裂脑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已有提早的趋势^[1-2],急性期动脉瘤夹闭手术不仅能清除蛛网膜下腔的出血,防止或减轻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生,而且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并发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早期形成急性脑积水给以脑室外引流,早期介入栓塞动脉瘤,防止再出血,可以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方法对3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入院后头颅CT显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急诊行脑室外引流术引流血性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缓解脑血管痉挛,病情缓解后尽早行全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可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急诊行脑室外引流可迅速降低颅内压缓解脑血管痉挛,但减压后待患者病情平稳,应早期行介入栓塞动脉瘤,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可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多见动脉瘤破裂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其患病率高达70%,其中17%~40%将并发神经功能障碍[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血管痉挛和SAH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脑血管痉挛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大为降低.但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准确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明确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现将SAH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可能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观察术后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43例颅内动脉瘤中,1例为未破裂动脉瘤,42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Ⅰ级9例,Ⅱ级18例,Ⅲ级11例,Ⅳ级3例,Ⅴ级2例。3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8例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4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手术采用Yasargil入路或颞下、枕下入路。结果43例均成功夹闭动脉瘤。出现血管痉挛、脑梗死致偏瘫、失语3例,有精神症状1例,动眼神经麻痹5例。随访3-24个月,恢复良好36例,轻残2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早期手术可以避免动脉瘤再次出血,减轻脑血管痉挛。HuntⅢ级以内者手术效果较为显著,Ⅳ级以上者术后致残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1.
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41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未破裂动脉瘤1例;Hunt-HessⅠ级9例,Ⅱ级16例,Ⅲ级11例,Ⅳ级3例,Ⅴ级2例;行DSA检查29例,行CTA检查8例,行MRA检查4例,手术采用改良的Yasargil入路。结果:41例患者均成功夹闭动脉瘤。出现血管痉挛、脑梗死致偏瘫、失语3例,有精神症状1例,动眼神经麻痹5例。随访3~24个月,恢复良好35例,轻残2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早期手术可避免动脉瘤再次出血,减轻脑血管痉挛。HuntⅢ级及以下疗效显著,Ⅳ级以上者术后致残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70岁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5例〉70岁经CT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按Hunt-Hess分级,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级及以上13例。经数字减影造影(DSA)发现动脉瘤48个。依据动脉瘤的不同结构和不同位置,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结合栓塞与球囊辅助栓塞;术后予"3H"、"尼莫地平"预防血管痉挛治疗,同时治疗基础疾病。结果成功栓塞44个动脉瘤,栓塞成功率为91.67%。术后评分优良37例,轻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可以有效治疗〉70岁患者破裂颅内动脉瘤,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64排容积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IAN)破裂出血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效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开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92例患者,患者术前进行3D-CTA造影扫描,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手术治疗,以显微神经手术所见的结果为金标准,将术前3D-C...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09年3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患者60例临床资料。结果:DCVS在SAH后3~4d发生,于第2周达高峰,至少持续40d。SAH并DCVS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无明显关系,SAH后基底池内的高密度影与DCVS的发生密切相关,DCVS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无关。结论:基底池中凝血块的存在是产生DCVS的直接原因。DCVS的发生于第2周达高峰,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推注能显著降低SAH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夹闭破裂颅内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经验及体会。方法48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采用罂粟碱溶液冲洗,术后采取腰大池持续引流、尼莫地平经深静脉持续泵入、适度的3H治疗等综合措施。结果48例患者,术后6例(12.5%)发生脑血管痉挛;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34例(70.8%),轻残11例(22.9%),重残3例(6.3%),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病例。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术后,积极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经颅多普勒(TCD)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0年3月~2007年6月间234例脑动脉瘤破裂术后的患者在3d内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120例行人工脑脊液脑池冲洗,对照组114例常规腰穿引流血性脑脊液,所有患者术后第1、3、5、7、10d应用TCD进行监测,根据TCD监测到的脑血管痉挛程度调整治疗方案,并对比疗效。结果:TCD可及时发现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判断痉挛的程度,追踪其发展过程并指导治疗,治疗组患者中重度脑血管痉挛和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CD监测可早期发现脑血管痉挛,指导医师及时调整治疗,人工脑脊液冲洗治疗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黄程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7):757-758,761
目的:探讨早期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30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控制颅内压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程度分别于伤后12~24h行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外引流术。结果:经治疗后,30例患者中治愈25例,轻残4例,中残1例。结论: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外引流术,可早期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解除和预防脑血管痉挛因素,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