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对拔牙创愈合及牙槽嵴形态改建的作用.方法:选用18只健康成年犬,拔除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左侧拔牙创内充填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实验组,右侧拔牙创不处理作为对照组,同体对照;拔牙后分别于第4、12、24周各处死6只动物,头颅标本行螺旋CT扫描,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测量拔牙创CT值及牙槽嵴吸收值;切取拔牙创组织制作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各时间点实验组拔牙创C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牙槽嵴吸收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表现无明显差异.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促进拔牙创愈合,保持牙槽嵴高度,有利于后期的牙种植或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牙槽嵴裂植骨术中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能否提高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植骨术后效果。方法对63例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共72侧裂隙以自体髂骨松质骨行牙槽嵴裂植骨术,术中同时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术后至少3个月时按照Bergland标准评价其上颌前部咬合片,统计临床成功型所占的比例,并与按相同手术方法植骨但未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的植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脱细胞真皮基质组的临床成功率为75%,高于对照组(51%)。其中单侧牙槽嵴裂组53侧裂隙的成功率为81%,高于对照组(56%);双侧牙槽嵴裂组19侧裂隙的临床成功率为58%,与对照组(42%)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在牙槽嵴裂植骨术中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以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韩雪松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2,17(1):43-47
牙齿拔除后,牙槽骨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剩余牙槽骨发生吸收,牙槽突的的宽度和高度明显降低,造成骨量不足,给临床修复带来诸多困扰。目前,国内外学者应用各种方法对牙槽嵴萎缩进行了大量的预防性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即刻种植、牙槽窝填塞等几种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种植技术的普及应用及其良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医师着力探寻可以降低种植治疗的难度及风险,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手术接受度的诊疗策略。牙槽嵴保存技术随之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临床试验也证实牙槽嵴保存技术能有效减缓拔牙术后牙槽嵴的吸收,达到维持牙槽嵴体积形态的目的。目前关于牙槽嵴保存的综述都集中在手术术式、材料应用以及相关程序的选择上。本综述针对非牙周炎患牙与牙周炎患牙牙槽嵴保存技术,从组织学和形态学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以期为临床上处理不同拔牙位点牙槽嵴保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脱钙牙基质改良三明治术增高牙槽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初步探讨脱钙牙基质(DDM)在牙槽嵴萎缩症中使用改良三明治增高牙槽嵴术中的应用可能性。方法杂种犬6只,随机分为3组。拔除所有的前磨牙,在下颌前磨牙区,施改良三明治增高牙槽嵴术。在术后4、9、14周依次处死2只动物,所有标本都经大体观察、放射线片连续检查、组织学观察、电镜观察。结果采用种植体固定和DDM植入的改良三明治术增高牙槽嵴(2.98±0.18)mm。14周后,DDM已基本吸收形成骨。结论DDM能够促进三明治区的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6.
7.
8.
拔牙后,牙槽窝自然愈合会导致牙槽骨的吸收和重建,牙槽骨出现水平和垂直向的尺寸变化可能会使后续的种植修复过程复杂化。鉴于拔牙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缩小的问题,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牙槽嵴保存术来维持牙槽骨的形态,促进牙槽窝内新骨形成来减缓剩余牙槽骨的吸收,为后期种植修复提供良好的生物学基础。拔牙后牙槽窝处理措施的不同,生物材料的选用,拔牙窝的封闭方式,局部解剖等因素影响着牙槽嵴保存术的成功及保存效果。本文就牙槽嵴保存术实施成功及预后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模型间接测量法评价前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嵴骨量及软组织量的变化。方法 纳入29名患者共32颗符合拔牙适应症的前牙,实验处理组牙拔除术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生物膜(海奥)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对照组行常规拔牙术后未予特殊处理。全部患者拔牙术前取石膏模型,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CBCT并再次取石膏模型,通过CBCT和模型测量对比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及软组织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 通过CBCT测量结果对比,牙槽骨高度在唇侧和腭侧牙槽骨的高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后实验处理组唇侧和腭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16.31± 0.94mm和18.61 ± 1.10mm,牙槽骨宽度在根长的20%、70%测量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4.43 ± 0.32mm和4.79 ± 0.37mm,但在根长50%处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高度在上颌牙龈缘最高点及下颌牙龈缘最低点处对照组(9.26 ± 0.40 mm)显著高于处理组(P<0.05),但在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处软组织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前牙拔牙同期进行位点保存术处理,对拔牙后牙槽嵴高度、宽度和牙龈软组织的保存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石倚天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11,20(4):208-211
充足的牙槽骨宽高度和骨质量是种植体植入的前提条件。但拔牙后局部牙槽骨的改建和吸收极易造成骨量和骨质减少,影响种植体植入。牙槽嵴保存技术有利于拔牙后牙槽骨的愈合,减少骨吸收,为后期种植修复创造条件。本文将对近年来牙槽嵴保存的方法、疗效及后期种植体植入效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异体脱细胞组织补片置入拔牙创预防术后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异体脱细胞组织补片局部应用对阻生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300例拔除阻生牙的患者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牙拔除术后,甲组向拔牙窝置入异体脱细胞组织补片,乙组为空白对照,术后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甲乙两组干槽症发生率分别为1.3%和8.7%,甲乙两组术后出血率分别为0.7%和6.0%,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甲乙两组术后肿胀发生率分别为8%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异体脱细胞组织补片局部应用对阻生牙拔除后干槽症和出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对预防术后肿胀无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制备方法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Dispase和Tritonx-100处理大鼠皮肤,探索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条件。方法:将大鼠皮肤用Dispase 4℃条件下孵育,去表皮后,再用Tniton X-100室温孵育,并不停地摇荡,取标本,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单独应用Dispase处理大鼠皮肤即使作用72h,仍不能将皮肤中的所有细胞成分去除,如再用Triton X-100处理.可有效地去除皮肤中的细胞成分。结论:大鼠皮肤经Dispase4℃条件处理48h,去表皮后,再用Triton X-100室温处理48h并不停地摇荡,可完全去除大鼠皮肤中的所有细胞成分,得脱细胞真皮基质。 相似文献
13.
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对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的临床观察。方法:将2006—2008期间,80例因腮腺良性肿瘤需行腮腺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在术中植入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植入物。术后1年随访,进行碘-淀粉实验,判断2组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40例患者中,仅1例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中有35例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为87.5%。2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术中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可以有效减少腮腺切除术后的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和面部凹陷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DM)组织补片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和面部凹陷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腮腺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组织补片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组织补片组腮腺切除术后在腮腺切除创面置入ADM组织补片,对照组行常规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1年统计2组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主观症状及客观测定阳性例数和患者对面部外形的满意例数。结果术后1年复查时组织补片组和对照组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主观症状的例数分别为1例和10例,客观测定阳性的例数分别为2例和16例,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对面部外形的满意例数分别为22例和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DM局部应用对预防腮腺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及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胚鼠脱细胞真皮构建口腔黏膜固有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胚鼠脱细胞真皮构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固有层的可行性。方法:取胚鼠皮肤制备脱细胞真皮支架,将体外培养的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复合入胚鼠脱细胞真皮支架中,分别于接种后的1、4、7 d行HE染色、荧光显微镜及电镜检测。结果:胚鼠脱细胞真皮支架行HE染色显示未见细胞残留,表皮-真皮结合面保存波浪状基底膜样结构,HE、荧光显微镜及电镜检测均显示成纤维细胞复合入胚鼠脱细胞真皮支架后可黏附、生长、增殖。结论:以胚鼠脱细胞真皮体外构建的口腔黏膜固有层具有较好的组织构架,为进一步研究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相互作用机制和构建全层口腔黏膜提供良好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脱细胞真皮基质用于前牙即刻种植扩增角化龈的临床效果。方法唇侧骨板垂直缺损不超过牙根长度1/3的单颗前牙即刻种植病例20例,拔除患牙即刻种植,利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双层封闭植牙创口,并与周围黏膜加压严密缝合,2~3周拆线,8~12周行冠修复。冠修复后3、6个月,从龈缘高点到膜龈联合线测量种植牙角化龈的宽度,和邻牙及术前角化龈的宽度进行比较,并对种植牙的龈乳头进行美学评价。结果 20颗种植牙的角化龈宽度与种植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与相邻牙也无明显差异,膜龈联合线自然;17例种植牙的龈乳头达到Jemt氏分类的2级、3级。种植前,20颗种植牙的角化龈宽度为(4.460±0.220)mm,冠修复后3个月为(4.451±0.245)mm,正常邻牙是(4.410±0.189)mm。冠修复后3个月,种植位点角化龈平均宽度与正常邻牙比较(t=1.283,P=0.215)、与术前比较(t=0.584,P=0.5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修复后6个月,种植位点角化龈宽度为(4.448±0.223)mm,正常邻牙为(4.404±0.197)mm,种植位点角化龈宽度与正常邻牙比较(t=1.620,P=0.122)、与术前比较(t=1.144,P=0.2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脱细胞真皮基质可用于前牙即刻种植的创口封闭,能作为屏障膜有效引导骨组织再生,并能很好地保持种植位点的角化龈宽度,龈乳头的美学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拔牙后牙槽骨骨密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年龄、性别等因素对拔牙创牙槽骨愈合速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不同年龄组的男性、女性的牙槽骨骨密度。结果 :35~44岁年龄组 ,男女之间牙槽骨骨密度值无显著差异 ,45~54岁年龄组 ,男女之间拔牙第 1个月牙槽骨骨密度值无显著差异 ,而2个月以后男性牙槽骨骨密度值高于女性 ;55~64岁年龄组男性牙槽骨骨密度值高于女性。结论 :年龄、性别对牙槽骨骨密度变化有显著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男性牙槽骨愈合速度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使用珊瑚骨粉复合组织补片进行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武警总医院口腔种植科门诊采用微创技术拔除磨牙的患者45例,试验组20例,拔牙窝内植入珊瑚骨粉,组织补片覆盖表面关闭拔牙窝;对照组25例,拔牙后常规处理。1、3、6个月复诊,观察拔牙窝愈合情况。拔牙前及拔牙6个月后进行口内取模灌注石膏模型并拍摄X线牙片,分别测量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使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两组拔牙前至6个月期间牙槽嵴高度、宽度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两组间牙槽嵴高度、宽度变化的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临床观察除有一例组织补片脱落外,试验组其他拔牙窝均愈合良好,牙槽骨丰满,牙龈色、形、质与邻牙协调;而对照组牙槽嵴吸收、萎缩,高度降低、宽度显著缩小。统计学分析试验组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改变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上述改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牙槽嵴高度、宽度的变化相比,二者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珊瑚骨粉复合组织补片有效保存了进行种植牙修复所必需的骨量,是进行拔牙后位点保存术的合适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拔牙后即刻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预防术后牙槽骨吸收,保持牙槽嵴高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例需同时拔除下颌两侧相同部位后牙的患者,按左右分组,左侧为拔牙后立即填塞颗粒型纳米羟基磷灰石,右侧为拔牙后传统搔刮血块充盈对照。4周、12周分别复诊,摄X线片检查。对牙槽窝的愈合,牙槽嵴高度进行观察。结果:16例患者创口愈合良好。两组比较,12周后实验组X线片见牙槽窝处的X线阻射影与周围牙槽骨密度相近,界限不清,恢复的牙槽嵴与周围基本平齐,牙槽高度恢复良好。对照组牙槽嵴高度明显降低,实验组牙槽嵴高度降低不明显。结论:拔牙创内即刻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不影响创口愈合,能促进新骨的形成,很好地维持牙槽嵴高度,为以后进行义齿修复提供一个良好的基骨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