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后循环脑梗死(PCS)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129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PCS患者的人口学、入院NIHSS评分、血管危险因素等资料,随访3个月以了解患者预后,统计危险因素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常见的依次为高血压(83.7%)、高脂血症(56.6%)、吸烟(39.5%)及高血糖(39.5%)。有0~7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分别占4.65%、10.85%、23.26%、27.13%、24.81%、4.65%、3.88%和0.78%。多数患者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入院NIHSS评分与3个月预后独立相关(OR=1.58,95%CI 1.28~1.96),而各血管危险因素均不与患者的预后独立相关。结论 前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并无实质差异,对PCS患者进行干预时应注重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危险因素影响PCS的发生但不能决定患者的预后,不能仅依据危险因素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后循环脑梗死(PCS)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29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PCS患者的人口学、入院NIHSS评分、血管危险因素等资料,随访3个月以了解患者预后,统计危险因素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常见的依次为高血压(83.7%)、高脂血症(56.6%)、吸烟(39.5%)及高血糖(39.5%)。有0~7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分别占4.65%、10.85%、23.26%、27.13%、24.81%、4.65%、3.88%和0.78%。多数患者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入院NIHSS评分与3个月预后独立相关(OR=1.58,95%CI1.28~1.96),而各血管危险因素均不与患者的预后独立相关。结论前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并无实质差异,对PCS患者进行干预时应注重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危险因素影响PCS的发生但不能决定患者的预后,不能仅依据危险因素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在平舆县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接受治疗的195例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预后良好组124例,预后不佳组71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性别,有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临床资料,并对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神经功能缺失,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功能缺失,合并高血压病、心房颤动、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有关,积极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状态、控制高血压、心房颤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改善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PCCI)患者发病与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8月至2015年10月海南省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梗死部位分为PCCI组(156例)和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CCI)组(202例),然后对PCCI患者根据发病3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分为预后良好组(评分大于或等于60分,105例)和预后不良(评分小于60分,51例)组.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PCCI发生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糖化血红蛋白(HbA1c)≥8.5%,同型半胱氨酸(Hcy)>15μmol/L是患者发生PC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袁(NIHSS)评分大于12分,HbA1c≥8.5%,Hcy>15 μmol/L,发病至溶栓时间超过4.5h是PCCI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A1c和Hcy升高均是PCCI患者发病和生存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应对其进行早期溶栓,尽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尚志红 《中原医刊》2011,(23):62-63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0年阜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553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在病后1年内对患者进行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估,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果155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病后1年内无残障或轻度残障(mRS0~3分)者占76.3%,严重残障(mRS4—5分)者占19.9%,死亡占3.8%。mRS和BI两种评估方法一致性较好(P〈0.01)。BI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单病灶、卒中史、并发症、糖尿病史5个因素与病后1年的预后相关。结论年龄小、单发病灶、既往无糖尿病和脑卒中史,无并发症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魏伟 《当代医学》2012,(29):80-8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4年7月~2010年3月在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的50例连续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信访、电话等方式随访.结果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者11例,排除4例,资料不完全患者8例.对患者进行随访的最长时间为46个月,最终纳入分析的患者为27例,其中预后良好15例,预后不良12例.结论患者的年龄是不良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改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商丘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抗血小板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双嘧达莫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ADAS-Cog)、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ADAS-Cog、NIHS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LT、MPV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较显著,可有效促进临床症状缓解,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开发并验证一种新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评分系统-前后循环梗死评分系统(anterior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image score,APCIIS)。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前循环AIS组(n=109)及后循环AIS组(n=54)。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前循环AIS及后循环AIS患者预后情况的危险因素。以血栓负荷评分(the clot burden score,CBS)及基底动脉闭塞评分(the basilar arter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core,BATMAN)为参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该新型评分(APCIIS)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 在前循环AIS组,APCIIS的预后评估价值虽然未能优于CBS,但显示出相对更高的敏感度86.8%、特异度90.1%及曲线下面积0.939。在后循环AIS组,APCIIS的预后价值优于BATMAN评分。结论 APCIIS是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1种方便可靠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包括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TIA)和脑梗死。国外研究认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与前循环相似,而我国关于这方面的报道比较少见。我们收集了236例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旨在探讨PCI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刘贤志 《医学文选》2004,23(2):136-138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时的空腹血糖水平分为非高血糖组 1 3 0例和高血糖组 96例 ,分别对其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高血糖组的病死率 ( 43 .75 % ,42 /96例 )明显高于非高血糖组 ( 1 3 .85 % ,1 8/1 3 0例 )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 P <0 .0 1 ) ;死亡组的血糖值 [( 8.73± 1 .1 2 ) mmol/L ]也显著高于存活组 [( 6.46± 1 .2 1 ) mmol/L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 P<0 .0 5 )。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早期血糖水平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都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37-4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PCI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126例PCIS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3例,阿司匹林)和观察组(63例,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阿尔茨海默症评估量表(ADAS-Cog)评分、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差异。并在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预后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ADAS-Cog评分、PLT、FIB水平及全血黏度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总不良预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提高PCIS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且具有良好安全性,临床可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其仅次心脏病和癌症。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已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如果抢救和治疗及时、合理,患者预后会较好。近年来,随着药物的不断深入研究及临床运用,溶栓治疗的广泛推广应用,以及后期康复治疗干预,使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现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影响。方法将78例首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晚1次,追踪1年,观察两组病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45例1年复发率1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5%(χ^2=2.4971,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有明确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南于脑血管动脉硬化所致颅内或颅外血管狭窄引起的脑损伤,包括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大量研究证实神经生长因子(ner、regrowthfactor,NGF)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之一,对神经细胞的发育、成熟和存活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近些年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对神经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相关性作一综述。结果表明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发育、繁殖,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魏依娥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6):128-129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加液体静滴,每日1次,14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液体静滴,每日1次,14d为一个疗程,治疗14d后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93.8%,对照组有效率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任何副反应。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好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疗效、并发症.方法 对10例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AS),术后即刻造影评价并随访1-21个月.结果 (1)10例患者的10支血管,均成功完成支架植入,即刻造影显示支架位置良好,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100%.即刻造影显示支架置人后6支血管无残余狭窄,4支血管残余狭窄10%-20%,10支血管平均残余狭窄<10%.(2)10例患者中1例发生了缺血性卒中和血压下降;1例发生了心率减慢、血压下降;1例发生了穿刺部位血肿.(3)10例患者术后随访1-21个月,均未出现与所治疗血管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颈部血管超声和TCD未发现治疗血管再狭窄.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新方法,其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何茂春  姚显明  杨强 《西部医学》2012,24(2):378-37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对83例已确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经确诊的83例患者中,超声和CT诊断颈动脉狭窄分别为41和43例,椎动脉狭窄分别为34例和38例。结论对于颈部血管狭窄,颈部超声和C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对于椎动脉病变,二者联合使用能更全面的诊断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脑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事件相关电位(ERP)的特征、发病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1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观察组)、3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及32例健康者(健康组)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事件相关电位检查.结果 (1)MoCA总分:观察组为(19.82±1.38)分,对照组为(24.76±1.27)分,与健康组(26.04±1.1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语言、抽象思维、延迟记忆等5个亚项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而实物命名和时间地点定向力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P300潜伏期:观察组、对照组与健康组相比显著延长(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P300潜伏期与MoCA总分呈负相关(r=-0.64,P<0.01).结论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中认知功能亚项的评估以及P300潜伏期的检测,对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糖尿病脑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吴晔  温良  金心 《中国现代医生》2013,(33):94-96,F0003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术(STA—AAGbypass)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9例实施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术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资料。包括术前及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的脑血管情况、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显示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术中所见、随访结果。结果术前DSA显示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和(或)闭塞,后循环和(或)颈外动脉和(或)对侧前循环部分代偿,术中多普勒检测颞浅动脉-角回动脉吻合处血流通畅。术后DSA示颞浅动脉-角回动脉吻合通畅,CTP各项参数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3~20个月,无新发脑缺血事件及死亡。结论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术前及术后需DSA全面评估颅内外血管情况及CTP评估脑血流动力学情况,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丁略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20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丁略地尔注射液150mg,对照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10m1,两组均静脉滴注,1次/日,14天为1疗程。监测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眩晕症状改善迅速快,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而且治疗组NIHSS评分,后循环血流速度、搏动指数以及患者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丁咯地尔能快速、有效地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