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淋巴管是头颈部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近年来随着一些淋巴管内皮分子标记物及与淋巴管形成关系密切的一些调节因子的发现,对肿瘤淋巴管形成及作用机制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头颈部肿瘤与淋巴管的生成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肿瘤相关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是目前研究肿瘤生物学行为热点之一。VEGF-C被称为特异促淋巴管生成因子,本文就其分子结构以及VEGF-C促淋巴生成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通过对VEGF-C特异促淋巴新生功能的了解,寻找抑制该功能的可能途径,以达到扼制肿瘤淋巴转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肿瘤相关淋巴管分布与肿瘤淋巴道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肿瘤相关淋巴管分布与淋巴通道转移的研究进展,包括是否存在新生淋巴管,肿瘤淋巴转移是循新生淋巴管还是残余扩张的淋巴管,是类似血行通道的主动人侵还是压力下的被动播散等有待深入研究。最后展望抗新生淋巴管的意义。其中未知远多于答案。  相似文献   

4.
房居高 《耳鼻咽喉》2002,9(6):375-376
肿瘤淋巴管生成是最近发现的肿瘤的生长现象,它和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肿瘤的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对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LSCC)瘤内淋巴管生成与淋巴转移的关系,为LSCC转移和预后的判定以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病理学方法计数LSCC组织中淋巴管密度,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统计学方法对淋巴管密度(LVD)和患者性别、肿瘤TNM分期、VEGF-C表达和肿瘤分化程度进行分析,得出相关性结论.结果:喉癌瘤体内有新生淋巴管存在,喉癌组织中VEGF-C mRNA的平均水平与正常组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瘤组织比正常组织高4~5倍,而且喉癌组织内VEGF-C的水平与瘤内LVD高低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D在患者的性别,临床T分期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各组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N分期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SCC瘤组织中存在小的增殖性淋巴管且LSCC瘤内LVD的增高与肿瘤淋巴转移有关;VEGF-C mRNA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要比正常对照组织高,且VEGF-C mRNA的高表达可能会通过促进瘤内淋巴管的增生来促进喉癌的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6.
转移是多种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淋巴管是肿瘤细胞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淋巴管标记物的发现使肿瘤淋巴管生成、淋巴管生成因子与肿瘤转移关系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实验动物模型和人体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都证实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可以通过抑制淋巴管生成而控制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7.
转移是多种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淋巴管是肿瘤细胞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淋巴管标记物的发现使肿瘤淋巴管生成、淋巴管生成因子与肿瘤转移关系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实验动物模型和人体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都证实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可以通过抑制淋巴管生成而控制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肿瘤相关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是目前研究肿瘤生物学行为热点之一.VEGF-C被称为特异促淋巴管生成因子,本文就其分子结构以及VEGF-C促淋巴生成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通过对VEGF-C特异促淋巴新生功能的了解,寻找抑制该功能的可能途径,以达到扼制肿瘤淋巴转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多数人类癌可转移扩散到区域淋巴结,淋巴结的侵袭扩散与临床预后直接相关,并且血管上皮生长因子C在多种癌原发灶的高表达与肿瘤细胞扩散到区域淋巴结有关。关于淋巴管内皮激活和淋巴血管形成的观点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着重阐述在分子检测和淋巴结微转移特征的进展。同潜在的微环境因素一样,例如趋化因子,它能影响肿瘤细胞的位移和转移生长方式。也论述了淋巴管介导的肿瘤细胞的播散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0.
肿瘤淋巴管生成是最近发现的肿瘤的生长现象 ,它和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密切的关系 ,研究肿瘤的淋巴管生成的机制 ,对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过去认为血管发生(angiogenesis),在肿瘤生长和演进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现在有一种更新的观点认为淋巴管生成在肿瘤扩散过程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大量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发现淋巴系统是肿瘤转移的最初途径,尤其在实体瘤。淋巴管生成(Lymphangiogenesis),就是新的淋巴管形成,可以发生在正常的组织形成和病理过程诸如:感染、伤口愈合、淋巴管水肿和肿瘤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兔声门上型喉癌动物模型并探讨兔VX2声门上型喉癌淋巴管生成规律。方法:建立VX2声门上型喉癌动物模型,应用VEGFR-3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全自动图像分析仪检测60例兔VX2声门上型喉癌中心区、交界区及正常喉黏膜淋巴管的数密度和面密度,分析其规律。结果:中心区未见到有腔淋巴管的生成,正常喉黏膜仅检测到少量淋巴管,交界区有大量淋巴管生成扩张。交界区与正常黏膜区淋巴管密度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兔VX2声门上型喉癌淋巴管生成特点模拟了人声门上型喉癌淋巴管生成规律特点,即在交界区有大量淋巴管生成,这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癌细胞可经此路径转移到区域淋巴结,测定声门上型喉癌淋巴管密度对判定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一结论为在动物身上行抑制淋巴管生成的抗肿瘤药物的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下咽癌肿瘤及转移淋巴结中VEGF、PDGF和MVD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咽癌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灶肿瘤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小板来源的内皮生长因子 (PDGF/dThdPase)、Ⅷ因子测定微血管密度 (MVD)表达的差异。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ASB法检测 4 8例下咽鳞状细胞癌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灶中VEGF、PDGF/dThdPase、MVD的表达差异。结果 :原发灶中VEGF平均阳性标识率为 2 5 .38% ,淋巴结中为 2 1.5 2 %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DGF/dThdPase阳性标识率为2 9.5 9% ,淋巴结中为 4 0 .75 % ,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MVD测定均数为 34.9,淋巴结中均数为2 1.2 ,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以高低分组记数后VEGF在病理分级、生存与死亡组中有显著性差异 ;MVD在生存与死亡组、早晚期分组、T分期组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以标示指数和血管计数 ,VEGF、PD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结论 :MVD、VEGF可作为临床预测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PDGF在淋巴结中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灶 ,MVD在原发灶中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多数人类癌可转移扩散到区域淋巴结,淋巴结的侵袭扩散与临床预后直接相关,并且血管上皮生长因子C在多种癌原发灶的高表达与肿瘤细胞扩散到区域淋巴结有关.关于淋巴管内皮激活和淋巴血管形成的观点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阐述在分子检测和淋巴结微转移特征的进展.同潜在的微环境因素一样,例如趋化因子,它能影响肿瘤细胞的位移和转移生长方式.也论述了淋巴管介导的肿瘤细胞的播散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喉鳞状细胞癌 (LS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mRNA及蛋白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semi RT 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 0例LSCC组织中VEGFmRNA及蛋白的定量表达及MVD。结果 :VEGF的表达无论在基因水平还是蛋白水平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组都显著高于不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1)。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伴颈淋巴结转移组的MVD计数显著高于不伴颈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1)。LSCC组织中MVD计数升高与VEGF高表达呈正相关 (r =0 .94 8 4 ,P <0 .0 5 ) ,且二者与颈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 :VEGF表达和瘤内MVD有良好的相关性 ,提示VEGF高表达对LSCC微血管生成起重要作用 ;VEGF高表达和瘤内高MVD与LSCC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二者有可能成为预测LSCC转移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抗VEGF及其受体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成为LSCC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声门上型喉癌淋巴管生成的规律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全自动图像分析仪检测50例声门上型喉癌中心区、交界区及正常喉黏膜淋巴管的数量和形态,分析其规律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中心区未见到有腔淋巴管的生成,正常喉黏膜仅检测到少量淋巴管无法计数密度,交界区有大量淋巴管生成扩张。交界区淋巴管密度与T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T1~2低于T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分化低于低分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分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0低于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声门上型喉癌在交界区癌间质和癌旁均有淋巴管生成,癌细胞可经此通路转移到区域淋巴结,此结论为处于试验阶段的抑制淋巴管生成的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检测交界区淋巴管数量可帮助医生正确评估预后,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形态结构特点及密度与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全自动图像分析仪及透射电镜观察,对75例喉癌及癌周组织、8例正常喉组织毛细淋巴管形态结构特点及密度进行了观察和定量研究.结果 各型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密度、管径及管腔面积均较正常组织明显增高,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组较无转移组亦明显增高;喉癌声门上型癌周毛细淋巴管密度与声门下型无显著差异,而二者均显著高于声门型.电镜观察示正常喉组织毛细淋巴管具有较高通透性,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通透性更高,呈不同程度扩张及变性破坏改变,内皮细胞连接开放率较正常组织明显增高.结论 喉癌颈淋巴结转移与癌周毛细淋巴管形态结构特点及密度密切相关,为探讨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过程、机制以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淋巴管形成及组织蛋白酶-D(Cath-D)的表达与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ath-D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使用肾小球足突细胞膜蛋白作为淋巴管内皮标记物,标记喉癌组织中淋巴管并测量淋巴管密度,以其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结果:①Cath-D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黏膜、喉癌组织以及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无颈淋巴结转移中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年龄及临床分型分组中无明显差异。②毛细淋巴管密度在癌周正常组织与癌旁以及在临床分期、临床分型、有无颈淋巴结转移中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年龄及病理分级分组中无明显差异。结论:①微淋巴管密度增高及Cath-D表达增高能促进喉癌的颈淋巴结转移;②微淋巴管密度增高和Cath-D表达增高在喉癌组织中有一定相关性,在喉癌淋巴结转移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微淋巴管密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VEGF-C的表达与微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喉癌组织及15例声带息肉中的VEGF-C的表达;检测47例喉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结果VEGF-C在Ⅰ、Ⅱ、Ⅲ级病理分级的阳性率分别为55%、72.22%、88.89%,表达与肿瘤分化明显相关(P<0.05)。VEGF-C在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2.35%和60%,差异显著(P<0.05)。喉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在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分别为15.38±5.68和10.41±4.23,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VEGF-C的表达与喉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及喉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喉及下咽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FLT-4)的表达情况,以及它们在肿瘤淋巴转移、微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49例喉及下咽部痛组织中VEGFC、FLT-4及淋巴结中VEGF-C蛋白表达和相对含量。结果:喉及下咽部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均P〈0.05),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均P〈0.05),与临床T分期无关。FLT-4表达与VEGF-C阳性表达呈同向性改变,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喉及下咽部癌组织中,FLT-4阳性脉管数与病理分级及临床T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喉及下咽部癌组织中淋巴结微转移组,VEGFC、FLT-4表达与无转移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C在喉及下咽部癌组织中,通过其特异性受体FLT-4导致淋巴管增生,促进肿瘤淋巴转移,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检测VEGF-C、FLT-4,对肿瘤诊断、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