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健脾法在糖尿病中的运用巫浣宜(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100009)糖尿病在中医称消渴,病变脏腑与肺、脾(胃)、肾有关系,特别是本病与脾的关系更为密切,已得到很多学者的高度重视。糖尿病的病因很多,饮食不节伤脾是从古至今公认的病因之一。《外台秘要·消渴方》...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中医病机和治则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涉及多个脏腑系统,其发病与脾肾亏损、血行瘀滞等密切相关。从脾肾论治为主.强调活血化瘀,应是提高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前期属中医“脾瘅”范畴,在此时积极治疗可延缓或阻断向糖尿病发展。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中药、经脉-脏腑治疗的结合,应用于糖尿病前期可延缓病情进展为糖尿病。该文从对糖尿病前期的中医认识、经脉-脏腑理论、中药治疗理论及内服转外用理论等方面详细探究穴位贴敷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选穴及选药依据,认为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糖尿病前期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具有绿色、无创、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效果好等特点,且可避免患者依从性不高等问题,发挥中医药优势,减轻医疗负担,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论治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三消"理论,转而向脏腑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发展。立论肝脾的脏腑辨证,不仅强调肝脾之阳即肝气、脾气的作用,更加重视肝脾之阴即肝血、脾阴的作用。据此理论,临床在治疗肝脾失调类型的糖尿病时,在疏肝理气,健脾和中的同时,还需顾护肝脾之阴。  相似文献   

5.
目前,糖尿病的病机与中医古籍所记载的"消渴"不完全一致,且从单一脏腑功能受损探讨糖尿病病机并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糖尿病病机在于脾、肾、肝三脏的功能失调,脾土壅滞、肾水亏竭、肝木不长,是糖尿病病机的三个环节,三者环环相扣,又互为因果,其共同作用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瘀血理论及其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肾病属中医“水肿”范畴,本病系在糖尿病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糖尿病病程日久,久病必虚,久病及肾,久病必瘀。脾肾两虚,水精输布失常,气化不利。发病之初,阴虚为本,涉及肝肾。病变后期,阴损及阳,伤及心脾。脾肾等脏腑虚损,痰瘀互结,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故糖尿病肾病是一种本虚标实之证,脏腑虚损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本文从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探讨了血瘀的涵义。提出了治疗血瘀证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是糖尿病引起颅内神经病变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以上睑下垂,眼球上视、内视及下视不能,复视,部分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为临床表现的眼球运动障碍性疾病[1-3]。西医治疗以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循环为主,疗效不明显。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痿病”范畴,古代及现代医家[2,4-5]多认为,禀赋不足、脏腑亏虚、气血逆乱、痰气郁结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脾、肾,三者互相影响,密切相关。在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原则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脏腑辨证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治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阳痿涉及多个脏腑系统,其发病与脾肾亏损、血行瘀滞等密切相关。从脾肾论治为主,强调活血化瘀,应是提高糖尿病阳痿临床疗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启庭辨治糖尿病肾病经验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高阳  李琪 《河南中医》1997,17(1):31-32
刘启庭老中医认为:糖尿病病位在肾,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影响心,肝,脾等脏腑,其病机特点,早期阴虚为本,涉及肝肾;病变后期阴损及阳,脾肾阳虚,病变晚期,肾体受损,肾阳衰败,浊毒内停,而致气阴阳俱虚,脏腑功能严重失调。而气虚血瘀贯穿本病的始末。  相似文献   

10.
吴同玉  李宇涛  李灿东  朱龙 《中医杂志》2011,52(22):1976-1978
"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在理论上,涎和唾可以分主于脾肾,又可以为脾肾共同所主,或者与全身脏腑均有联系;有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脾和肾,病性性质以气阴两虚和湿热、瘀血为主,多为虚实夹杂。就糖尿病肾病的病变脏腑部位与病变性质探讨唾液的性状,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主要病变脏腑在于脾脏,脾失健运、精不正化是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病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中医脾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应以从脾论治为基础,健脾、运脾的治法应贯穿糖尿病治疗的始终,顾护脾胃、保全津液是糖尿病中医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闫璞  张宁 《环球中医药》2020,13(7):1239-1242
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以水肿、蛋白尿及肾功能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病位不仅与肾相关,而且涉及心、肝、脾、肺。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肺脾肾三脏均与糖尿病肾脏病患者水液代谢失常相关。心主生血、主行血,与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血脉瘀滞及气血亏虚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行。因此,在糖尿病肾脏病辨治中以脏腑辨证为纲,根据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各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痰饮水湿的停留部位、外感及内伤的病因及诱因进行病位、病性的多方面辨证分析,针对性更强,可起到事半功倍之功。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多因消渴日久,缠绵不愈,气血耗伤,阴损及阳,脏腑虚损,络脉瘀阻所致。脾为坤土,肾为本元,脾虚不制,肾虚不化,脾肾阳虚,津液输布障碍是病机关键。临床治疗须健运中土,补坎中真阳,与活血化瘀、利水祛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笔者以调补脾肾为主 ,结合辨病治疗 2型糖尿病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病因病机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 ,主要病理为气阴两虚 ,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经云 :“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病变的脏腑主要累及肺脾肾 ,而以脾肾为主。糖尿病患者多有神疲气短、虚胖乏力、腰膝酸软、日渐消瘦等症 ,多由脾失健运 ,精气不升 ,生化无源之故。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弱 ,运化失职 ,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而滋养五脏则肺燥阴虚 ,胃失濡润 ,肾失滋源而见口渴多饮之证。正如李东垣 :…  相似文献   

15.
刘启庭主任医师,系山东省名中医,业医四十余载,学验俱厚,尤擅长治疗糖尿病,现将其用药经验加以整理,以飨同道。一、益气重在气化刘师认为,虽然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关键在于气化功能失职。责之于脏腑,主要是脾肾气虚。盖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虚衰,气化失职,气不化则津不行,津不上达,故口渴不止,愈饮愈渴;水气不化,水液直趋膀胱,而为之小便,则饮一溲一。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之精微,精微不布,不能满足机体的营养供应,胃便代偿性地加倍受纳,故多食善饥,愈食愈瘦。脾肾不足,中气不升,固摄失权,…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整体观念、脏腑辨证及脏腑整体观发现,以肺脾为核心的脏腑功能调和,则阴平阳秘,精神乃至;若肺脾核心的脏腑功能虚损,则阴阳失衡,肺病由生。采用肺脾为核心的脏腑整体观辨证哮病发现,脏腑功能失调为哮病的发病根源,外邪侵袭为致病外界条件。哮病主病在肺,涉及诸脏。肺脾功能正常则诸脏各司其职、各守其位,故肺脾为核心的脏腑功能和谐是阴平阳秘、哮病不发的关键。肺脾为核心的脏腑功能失调,引发气机紊乱、津液不归正化,聚而为痰,郁久化热,如此痰饮、郁热相兼为患,标本虚实繁复错杂,故哮病常呈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之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对脾胰相关理论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中西医结合角度对脾胰关系的论征.从中医脏腑五行辨证理论来推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从脾论治,兼顾益肾之法对该病进行辨证论治。结论以脾胰相关理论是对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发展.对该病诊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浅谈糖尿病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传统观点认为其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涉及肺、胃、肾等脏腑。从脾胃论治糖尿病虽早有论述,但或从胃火燥热加以论述,或笼统地概以脾胃功能失调。对脾与胃在糖尿病的各自作用,以及糖尿病各个时期脾胃作用尚未作明确阐述。笔者试从脾胃分论来论述脾胃在糖尿病各期的各自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肝脾相关理论是中医脏腑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肝脾两大功能系统在生理功能、病理传变方面存在密切关联。肝脾相关理论体现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病程始终,肝脾不调直接影响糖尿病本身,又是黄斑水肿发生的主要诱因。糖尿病发展为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肾虚及肝、"母病及子"的传变过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黄斑水肿则是肝病及脾、"木克土"的传变过程,因此,防治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宜在益肾固本、缓解糖尿病的基础上,以疏肝健脾为重。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防治老年人糖尿病验案举隅张述基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大连116024)人到老年,脏腑功能逐渐减弱,其中脾肾功能衰退是决定人体衰老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糖尿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乏力、消瘦(或体重减轻),头晕,腰膝酸软。舌淡黯苔白欠润或少苔,脉弦或弦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