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取隔姜灸疗法,对照组31例单纯服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本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显效率为90.O%,总有效率为100%,优于对照组(显效率35.48%,总有效率90.32%)。【结论】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疾病,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特征。本病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并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本病属中医“久痢”、“泄泻”、“腹痛”、“肠痹”、“肠游”等范畴。  相似文献   

3.
目的:(1)探讨番泻叶煎剂联合氢化可的松造成大鼠脾肾阳虚动物模型的最佳剂量。(2)结合现代研究,把中医证型与西医疾病结合起来,找到建立UC(脾肾阳虚型)模型的造模方法。方法:(1)采用不同浓度(8%、15%、20%、25%、30%)番泻叶煎剂2 m L/100 g灌胃和氢化可的松10 mg/kg颈部皮下注射15 d造脾肾阳虚动物模型。(2)用2,4二硝基氯苯-乙酸法造大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3)2周后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形态学评分及光镜评估。结果:实验各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出现大便稀溏、进食减少、体重减轻、肛温降低、弓背蜷缩、神态萎靡、反应迟钝、四肢不收、毛色枯槁、活动减少等脾肾阳虚的症状,但以15%番泻叶组造模效果最好。病理切片提示二硝基氯苯-乙酸法能够形成典型的慢性UC。结论:用15%番泻叶联合氢化可的松、二硝基氯苯(DNCB)-乙酸法建立脾肾阳虚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效果好,模型简单易行,重复性好,其症状与人UC(脾肾阳虚型)症状相似。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温补固涩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9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泄泻、久痢、肠风、脏毒范畴。慢性溃疡性肠炎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笔者1994年以来用温补固涩法对69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 ,因病程长 ,反复发作 ,临床多表现为中焦和脾肾阳虚 ,肝脾失调 ,邪滞肠道。运用温中涩肠 ,调肝理脾 ,温肾固涩的中医中药治疗 ,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脾肾阳虚型:表现为下痢稀薄或夹有黏冻或五更泄泻,腹部隐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无力,形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作者师从全国著名肛肠科专家田振国教授学习,现将导师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方及临床应用体会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结肠、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一般认为其发病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1].临床以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症状为特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以感染因素有关,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本文运用中医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内服、灌肠取得较好疗效. 1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肠癖"、"痢疾"、"泄泻"、"肠风"等范畴,病因与六淫邪袭,尤其是湿热之邪,饮食所伤,情志郁结,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初期发病多实,久病多虚,主要责之脾气、肾阳,标实责之于热壅滞、肝气郁结或气滞血瘀.  相似文献   

9.
六经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 ,临床上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属于中医“久利”、“肠癖”等范畴。笔者自 1 995年来运用中医六经辨证理论 ,对 45例溃疡性结肠炎进行辨证治疗 ,取得较好的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87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符合 1 993年太原会议诊断标准 [1] 。将符合以上纳入标准的患者 ,随机分为六经辨治组 (治疗组 ) 45例和西药治疗组(对照组 ) 4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情程度、分型方面比较见表 1 ,经统计学处理 ,P>0 .0 5 ,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因病程长,反复发作,临床多表现为中焦和脾肾阳虚,肝脾失调,邪滞肠道。运用温中涩肠,调肝理脾,温肾固涩的中医中药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王爱华教授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省名中医王爱华教授认为脾胃气虚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热毒为下血之因,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肠疡为局部病理表现,日久则病及于肾,脾肾双亏,提出健脾助运是根本、调气和血辅其治、清热化湿贯其中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阻、食滞等为标;临床上可分为脾胃阳虚和脾胃阴虚两型;脾胃阳虚证以温胃健脾为法,药用香仁、厚朴、干姜、川芎、丁香、炙甘草等加减。脾胃阴虚证以养阴益胃为法,方用沙参养胃汤加减。  相似文献   

13.
临床观察发现,溃结的治疗在以脾为基础的同时结合从肝肺二脏论治疗效显著。文章将着重从溃结的发病与肝肺的生理病理关联,阐述溃结的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健脾合剂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方法:选取健脾合剂治疗组100例及健康对照组100例。健脾合剂(党参、白术、山楂、陈皮、麦芽等,本方由本院中药制剂室协助配制),1剂/d,取汁450mL,分3次饭后服用。2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判定疗效。结果:UC患者治疗前的CD4+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CD3+和CD8+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经治疗临床症状缓解,其CD4+细胞数回落,CD3+和CD8+细胞数回升。UC患者治疗前的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经治疗后回落。100例UC患者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2个疗程间总有效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健脾合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疗效高、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的主要中医证候.方法观察44例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证候及肾功能情况.结果正虚证中气阴两虚型出现率最高.畏寒肢冷、夜尿清长等反映脾肾阳虚的症状出现频率较高,各占61.36%,在失代偿期肾功能损害尚不严重之时,上述症状即出现且在50.00%以上.邪实证中血瘀证型出现率最高,在失代偿期血瘀型的出现率即远高于同期其他邪实证型,在50.00%以上,并随疾病发展进一步升高.结论慢性马兜铃酸肾病证候特点是:在一般慢性肾功能不全常见的气阴两虚基础上阳虚与血瘀症状出现早而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证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菌群的影响,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湿困证UC模型组、参苓白术散组、阳性对照药组。采用传统中医学病因与现代医学病因相结合的方法复制UC模型,给药治疗后,提取结肠内容物细菌总DNA,应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基因扩增(ERIC-PCR)技术进行菌群分析。结果 4组大鼠的结肠内容物菌丛存在整体差异,模型组ERIC-PCR指纹图谱DNA条带较少,存在6条分布较一致的主带;而其他3组ERIC-PCR指纹图谱DNA条带较多,且主带位置分布无统一趋势,其中参苓白术散组ERIC-PCR指纹图谱与正常组最为接近。结论 UC可能存在较单一的肠道优势菌,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证UC结肠菌群的失衡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可使肠道优势菌种类增加,恢复菌群平衡状态,从而促进损伤肠组织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多为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治疗难度大,现代临床治疗UC的方法多种多样。文章主要对近几年该病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探索溃疡性结肠炎(UC)脾气虚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UC脾气虚证和湿热证患者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UC脾气虚证存在脂质代谢紊乱,与UC湿热证患者比较,UC脾气虚证血清中1-油酰基甘油磷酸胆碱、溶血磷脂、鞘氨醇、N-棕榈酰磷酸乙醇胺、棕榈酰肉碱、O-花生四烯酰缩水甘...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张小萍教授运用脾胃气化学说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虚,标实为湿热、疫毒、寒湿侵犯肠腑。其发生发展与脾胃的纳化失常、燥湿失衡、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有关,临床常以调升降,清内邪;理出入,抗外邪;顾纳化,复脾胃;兼燥湿,固肠腑等法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金匮要略》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辨治,为临床提高疗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分析相关条文以及现代研究成果,提出《金匮》对于UC的认识,阐述其治疗原则以及相关理法方药的理论依据,根据脉象和相关症状来判断UC预后情况。[结果]UC病因病机包括素体虚弱,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积滞致痢,湿热互结,迫血妄行,或邪正相持,迁延不愈。治疗上应分清表里先后,同时应兼顾脾肾。热盛内滞者应清泻热结、荡涤积滞,湿热互结者应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脾肾阳虚者应温中散寒、涩肠止血。邪实壅盛者预后一般,内邪欲解者预后良好。阳气不复者预后较差。[结论]通过探讨《金匮》中UC的辨治,对于临床治疗UC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