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在胆囊切除术后问题病因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6例胆囊切除术后问题病人行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管结石者行括约肌切开术(EST)和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后取石;对乳头炎性狭窄者行EST或EPBD治疗;对乳头旁憩室压迫乳头开口和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OD)者行EPBD治疗;对乳头肿瘤和肝门胆管癌行胆管内支架(EMBE);对化脓性胆管炎、继发性胆总管多发结石、结石难以一次取净及术后胆瘘、胆管中段狭窄者行ENBD。结果 371例(96.1%)ERCP成功。未发现异常30例。胆管结石243例,235例经1-3次内镜取石后取净。乳头炎性狭窄39例,经EST或EPBD治疗1次成功。乳头旁憩室压迫乳头开口9例,SOD 7例,行EPBD治疗1次成功。胆管中段狭窄16例,11例行ENBD成功。乳头肿瘤6例,肝门胆管狭窄5例,行内支架治疗后黄疸减退。胆囊切除术后胆瘘6例,行ENBD治疗成功,避免再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溃疡6例。胆囊管结石残留4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5.7%。结论 ERCP能及早发现胆囊切除术后问题确切病因并给予相应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胆囊切除术后出现黄疸或胆管炎的31例病人,利用EPBD结合取石篮、取石球囊或总攻方法,使梗阻于胆总管下段的结石排人肠道。结果 31例病人全部顺利实施EPBD,共排除结石37颗,4例行2次扩张术,术后病人均痊愈出院,复查B超无结石残存或胆管扩张。结论 经内镜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安全、无创、有效,有望成为治疗LC术后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 4月至 1998年 3月 ,我科实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 ,LC )10 0 0例 ,其中 7例术后早期并发急性胰腺炎 ,均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 (endoscopicsphincterotomy ,EST)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本组 7例 ,男 2例 ,女 5例 ,年龄2 5~ 63岁。发生于LC后 12h以内者 3例 ,12~2 4h者 4例 ,均符合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 :上腹部疼痛、压痛 7例 ,上腹部反跳痛 4例 ,恶性、呕吐 5例 ,黄疸 5例。血清淀粉酶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有部分患者胆囊切除术后出现或重新出现与术前类似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不适、右上腹疼痛等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 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引起PCS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一是胆胆管相关因素,如胆管结石、胆囊管残端过长、再生胆囊、胆道良性狭窄、胆道感染等;二是胆道外病因,包括肠道易激惹综合征、消化性溃疡、肝脏疾病、腹腔内粘连、冠状动脉疾病、膈疝等。临床诊断包括:B超、静脉胆道造影、胃肠道钡餐检查、CT、ERCP、MRCP、MRI等,一般都可找到确切的病因。通过药物、内镜或手术治疗能取得满意效果。有的病人也可由精神因素引起,需进行精神病因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内镜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6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病人行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管结石者行EST和EPBD后取石;对乳头炎性狭窄者行EST或EPBD治疗;对乳头旁憩室压迫乳头开口和SOD者行EPBD治疗;对乳头肿瘤和肝门胆管癌行EMBE;对化脓性胆管炎,继发性胆总管多发结石、结石难以一次取净及术后胆瘘、胆管中段狭窄者行ENBD.结果: 83例(96.5%)ERCP成功.未发现异常7例.胆管结石45例,其中41例经1~3次内镜取石后取净.乳头炎性狭窄4例,经EST或EPBD治疗1次成功.乳头旁憩室压迫乳头开口7例,SOD 2例,行EPBD治疗1次成功.胆管中段狭窄4例,2例行ENBD成功.乳头肿瘤4例,肝门胆管狭窄5例,行内支架治疗后黄疸减退.胃十二指肠溃疡3例.胆囊管结石残留2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6.97%.结论: ERCP能及早发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确切病因并给予相应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管瘘的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胆囊管瘘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LC术后胆囊管瘘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均为女性,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行LC。临床表现分别为原有心律失常的加重,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胆汁,以及脐部穿刺孔溢出胆汁样液。确定诊断的时间分别是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20天。2例再次行腹腔镜手术,套扎关闭开放的胆囊管,腹腔冲洗并引流;1例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并经内镜乳头切开及置入胆道支架。3例均获治愈。结论 LC术后胆囊管瘘临床表现多样,B超可以发现腹腔积液,确定诊断依赖于MRCP和ERCP。微创手术可以安全有效地处理这一并发症。腹腔镜再手术可以有效地关闭开放的胆囊管;内镜下引流的方法要有有效的腹腔引流的配合。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 9岁。因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既往有高血压、心肌前壁梗死及不全性肠梗阻)。手术顺利,术后无不适。术后第3天,散步30min后喘憋,不能平卧。体格检查:血压2 4 0 / 1 2 0mmHg ,双肺散在干鸣音,心率1 5 8次/min ,心电图提示SⅠQⅢ波及广泛导联的T波低平,血氧饱和度6 0 %。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立即给予吸氧、速尿2 0mg静脉小壶滴入,硝酸甘油静脉点滴。30min后喘憋症状减轻,血压1 5 0 / 80mmHg ,心率1 30次/min ,血氧饱和度70 % ,双肺干鸣音减少。因反复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并逐渐加重于术后第5天转入高血压科… 相似文献
8.
胆囊切除术后迷走胆管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迷走胆管瘘的诊断、术中预防及术后处理.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1例胆囊切除术后迷走胆管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管发生胆管瘘者4倒,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术中未放置腹腔引流管发生胆管瘘者(不包括迟发性胆管瘘)4例,其中2例行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引流,1例行B超定位下穿刺引流结合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1例行腹腔镜手术.迟发性迷走胆管瘘3例,其中2例分别行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1例患者症状轻,行保守治疗.结论 重视对迷走胆管瘘的认识,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管至关重要.术中仔细辩别,对可疑胆管瘘处以贯穿缝合,利用网膜局部覆盖结扎可有效防止胆管瘘复发. 相似文献
9.
内镜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内镜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86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行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管结石者行EST和EPBD后取石;对乳头炎性狭窄者行EST或EPBD治疗;对乳头旁憩室压迫乳头开口和SOD者行EPBD治疗;对乳头肿瘤和肝门胆管癌行EMBE;对化脓性胆管炎,继发性胆总管多发结石、结石难以一次取净及术后胆瘘、胆管中段狭窄者行ENBD. 结果 83例(96.5%)ERCP成功.未发现异常7例.胆管结石45例,41例经1~3次内镜取石后取净.乳头炎性狭窄4例,经EST或EPBD治疗1次成功.乳头旁憩室压迫乳头开口7例,SOD 2例,行EPBD治疗1次成功.胆管中段狭窄4例,2例行EPBD成功.乳头肿瘤4例,肝门胆管狭窄5例,行内支架治疗后黄疸减退.胃十二指肠溃疡3例.胆囊管结石残留2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6.97%. 结论 ERCP能及早发现胆囊切除术后问题,确切病因并给予相应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0.
由于胆囊切除适应证放宽,开腹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广泛开展,胆囊切除术后残余病变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具体发病率尚无法统计。现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胆囊切除术后残余病变30例的发生原因,预防和治疗进行分析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临床上,将胆囊切除术后再次出现持续性右上腹部疼痛、餐后腹胀、胆道感染和胆道梗阻等症状者笼统定义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是指Oddi括约肌动力障碍引起的腹痛、肝脏或胰腺酶升高、胆道扩张或胰腺炎发作,是引起PCS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黄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0月~2001年12月施行LC术2047例中11例术后黄疸的原因及处理。结果 本组术后黄疸的发生率为0.54%(11/2047),原因为胆漏(5/11,45.4%)、胆总管结石残留(2/11,18.2%)、急性胰腺炎(2/11,18.2%)、胆管炎性狭窄(1/11,9.1%)及急性肝功能损害(1/11,9.1%)。分别采用内镜下手术、开腹手术和保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LC术后黄疸原因以胆漏及胆总管结石残留最为常见,及时对因处理可有效解除症状。 相似文献
13.
临床有部分患者胆囊切除术后出现或重新出现与术前类似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不适、右上腹疼痛等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 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引起PCS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一是胆胆管相关因素,如胆管结石、胆囊管残端过长、再生胆囊、胆道良性狭窄、胆道感染等;二是胆道外病因,包括肠道易激惹综合征、消化性溃疡、肝脏疾病、腹腔内粘连、冠状动脉疾病、膈疝等。临床诊断包括:B超、静脉胆道造影、胃肠道钡餐检查、CT、ERCP、MRCP、MRI等,一般都可找到确切的病因。通过药物、内镜或手术治疗能取得满意效果。有的病人也可由精神因素引起,需进行精神病因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李际辉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4,3(3):171-17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后胆囊管瘘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3例LC术后胆囊管瘘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均为女性 ,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行LC。临床表现分别为原有心律失常的加重 ,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胆汁 ,以及脐部穿刺孔溢出胆汁样液。确定诊断的时间分别是术后第 1天、第 2天和第 2 0天。 2例再次行腹腔镜手术 ,套扎关闭开放的胆囊管 ,腹腔冲洗并引流 ;1例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 ,并经内镜乳头切开及置入胆道支架。 3例均获治愈。结论 LC术后胆囊管瘘临床表现多样 ,B超可以发现腹腔积液 ,确定诊断依赖于MRCP和ERCP。微创手术可以安全有效地处理这一并发症。腹腔镜再手术可以有效地关闭开放的胆囊管 ;内镜下引流的方法要有有效的腹腔引流的配合 相似文献
16.
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内镜处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内镜在处理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0年11月间,对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腹痛和黄疸患者行ERCP,胆囊切除术后行ERCP的平均时间为95天.对明确为胆道并发症者,作以下治疗:①对于胆道残余结石,行EST或EPBD后取石.②对于胆管部分狭窄者,用内镜胆道扩张和内支架治疗.③对于胆总管完全横断者,行ERBD后继以外科手术.④对于胆漏者,行EST和ENBD治疗后辅以经皮腹腔引流.结果:224例胆道并发症者中,胆道残余结石169例(占75.4%),165例结石排出.胆总管部分狭窄37例(占16.5%),随访1年,25例均取得满意效果.胆总管完全横断12例(占5.4%),7例行ERBD,待黄疸减退后全部行外科手术.胆漏6例(占2.7%),5例避免再次外科手术,1例内镜治疗后2天症状无减轻而接受手术治疗.结论:胆囊切除术后临床上怀疑有胆道并发症,应尽早行ERCP检查.内镜对胆道残余结石和小的胆漏的疗效确切,对胆道部分狭窄的患者,首选内镜内支架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ERCP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收治的临床诊断为PCS的116例行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有治疗性ERCP指征的80例(68.97%)进行内镜治疗。结果全组116例胆管显影率为100%,胰管显影97例(83.62%)。PCS原因为胆总管结石56例(48.28%),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及憩室内乳头19例(16.37%)、胆囊管残留过长并胆囊管结石15例(12.93%),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13例(11.20%)、Oddi’s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4例(3.45%),十二指肠乳头肿瘤3例(2.59%),胆总管损伤狭窄2例(1.73%),硬化性胆管炎1例(0.86%),胆管癌1例(0.86%),残留胆囊伴结石1例(0.86%)及慢性胰腺炎伴胰管结石1例(0.86%)。行EST取石57例次,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治疗20例次,内镜下胆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23例次,内镜下胆管内自膨性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1例次,胰管括约肌切开取石1例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内镜治疗的80例中,75例获得随访3—12个月,74例(98.67%)症状缓解。结论ERCP是PCS病因诊断的金标准,PCS是ERCP治疗的适应证,对有内镜治疗指征的患者,治疗性ERCP是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但手术后少部分患者仍有上腹疼痛,甚至伴发热、黄疸,再次B超、CT、胃镜检查,亦未发现异常,常诊断为“胆道术后综合征”,临床上治疗效果不佳。对这部分患者我们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检查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意外性胆囊癌的二次手术方式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自1995年1月~2005年1月因诊断为胆囊良性疾病而行胆囊切除,因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而二次行胆囊癌根治术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7例均因胆囊良性疾病行开放性单纯胆囊切除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术后病理:胆囊腺癌13例,鳞癌3例,鳞腺癌1例。初次手术Nevin病理分期:Ⅰ期2例,Ⅱ期4例,Ⅲ期8例,Ⅳ期3例。二次手术发现淋巴结转移11例,3例有肝转移和远处转移,胆囊床转移2例,胆管转移1例,二次手术Nevin病理分期:Ⅰ期2例,Ⅱ期3例,Ⅲ期1例,Ⅳ期8例,Ⅴ期3例,术后随访半年到5年,6例死亡,存活11例。结论术中对于胆囊标本的仔细检查可以减少意外性胆囊癌的发生率。二期根治性手术对于部分意外性胆囊癌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任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1):64-64
目的对针式内镜胆囊切除术进行评价.方法全组75例,均为有症状的胆石症病人(不包括伴有腹膜炎、超声提示胆囊壁增厚伴胆囊周围液体积聚、以及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的病人),随机分为普通腹腔镜组(38例),针式内镜组( 37例).普通腹腔镜手术切口包括1个10mm的脐部切口和另外3个5mm的切口.针式内镜组切口包括脐部10mm,右侧腹2mm,右肋缘下3mm,上腹部2mm的切口各一个.用2mm 钳提起胆囊底,用3mm钳提起Hartmann囊,用1 7mm的球型电凝进行分离.钳夹胆囊动脉和胆囊管时,将摄像镜头换成3mm的针式内镜.接着游离胆囊时,再换回直径10mm、刃长2mm的剪刀.两组切口均以布比卡因浸润.测量伤口长度后,覆盖相同的敷料.根据统一的止痛方案, 依个体需要,每日给予萘普生375mg, bid;或肌注哌替啶1mg/kg,q6h.2周后随访.采用复合效应线形模型(mixed effects linear model)对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资料经SPSS 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