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管心房调搏终止尖端扭转型室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食管心房调搏终止尖端扭转型室速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7例尖端扭转型室速发作时根据病情使用利多卡因、硫酸镁、氯化钾、异丙基肾上腺素等药物,室颤时用电除颤复律等综合治疗措施,当上述方法无效时改用经食管心房调搏术。结果25例起搏成功,停止起搏后转为窦性心律,完全控制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发作,2例未成功。结论经食管心房调搏可以终止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成功率高,安全可靠,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一种QRS波尖端围绕等电位线扭转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常发生于获得性或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患者,并易发生室颤致心源性猝死. 方法该研究分析了24例先天性LQTS患者的111次TdP发作的心电图,通过分析TdP发作之前三个连续的R-R间期(C_0为发作起始早搏的联律间期,C_1为发作前面第一个R-R间期,C_2为发作前面第二个R-R间期)之间的关系,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长QT(QTU)综合征(LQTS)4例,并探讨LQTS与早期后除极(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EAD)的关系。 1 心电资料 4例LQTS中,女3例,男1例。年龄11~33岁。有明确的LQTS家族史;文中2例为母女,1例男性伴先天性耳聋。以往有激动致晕厥。4例无结构性心脏病,第一次发作前未用过任何药物,电解质检查正常。心电图(ECG)及24小时Holter检查:4例ECG在窦性心律时QTc间期分别为480ms、484ms、549ms及566ms。晕厥时有尖端扭转型室速(TDP)发作的记录,其中2例发作前有频发性室早(VPC)形成的短-  相似文献   

4.
1984年以来,我们收治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病人19例,年龄23~68岁(平均44.8岁)。病因为冠心病心绞痛2例,急性心肌梗塞6例,心肌病2例,急性心肌炎3例,洋地黄中毒3例,奎尼丁中毒、高心病及甲状腺机能减退性心脏病各1例。血清钾低于正常12例(2.6~3.5mmol/L)。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7例,窦性静止及窦房阻滞各3例,高度及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室性早搏9例,阵发性室速5例,TDP发作前13例出现Q-T间期延长,TDP发作时室率为180~  相似文献   

5.
了解安装双腔起搏器 (DDD)及程控起搏频率后对心房颤动(AF)发作的影响 ,对 45例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AF者安装DDD起搏器 ,并根据AF发作前心动周期PP或P′P间期计算心率 ,以此为基础增加 5次 /分心跳 ,程控患者起搏频率 ,追踪观察安装DDD起搏器前、后及程控起搏频率后 ,每月平均AF发作次数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安装DDD起搏器后AF发作次数较安装起搏器前减少 (2 .8±1.92vs 4.3± 2 .3 1次 /月 ,P <0 .0 5 ) ,12例未发作。程控起搏频率后AF发作较安装起搏器前AF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2 .2± 1.48vs 4.3±2 .3 1次 /月 ,P <0 .0 1) ,19例未发作 ;较程控起搏频率前AF发作例数明显减少 (P <0 .0 5 ) ,7例未发作。结论 :病窦综合征伴阵发AF患者安装DDD起搏器及适当程控起搏频率可预防AF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何种心脏起搏模式能有效预防病态窦房结 (病窦 )综合征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作。方法 :对 4 5例安置心房按需起搏器 (AAI)及房室顺序起搏器 (DDD)的病窦综合征房颤患者进行了平均 3.3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4 5例病窦患者仅 1例出现房颤 (2 .2 % )。对 5个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的结果提示 ,超速持续心房起搏可以抑制病窦患者房颤的发生。结论 :心脏起搏抑制房颤发生的机制可能与快频率起搏加速心房内传导、抑制了房性期前收缩、消除了窦性心动过缓和心脏长 短间歇有关。双心房或AA起搏方式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预防房颤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107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107例不同模式起搏器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07例不同模式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术中疗效及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模式心脏永久起搏治疗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总有效率97.1%)。生理性起搏(DDD及AAI模式)的治疗效果优于非生理起搏(VVI模式),分别增加左室射血分数48.3%,6.9%(P<0.01);手术并发症二者相仿,但非手术并发症VVI(7.9%)明显多于DDD及AAI模式 (4.6%)。结论:心脏永久起搏能有效改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DDD及AAI模式优于VVI模式。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先天性QT延长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发作方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5例因反复晕厥而确诊为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病人的心电图 ,其中 16例记录到尖端扭转型室速开始发作的图形。结果 共记录到尖端扭转型室速 14 9阵 ,130阵为间隙依赖性。结论 间隙依赖性尖端扭转型室速曾经被认为是后天获得性QT延长综合征标志 ,研究表明其在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速发作中也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两种起搏方式[单心房按需(AAI)起搏和双腔按需(DDD)起搏]对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入AAI组(57例)和DDD组(86例).在起搏器植入前、植入后6个月,之后每年1次的随访中,根据随访期间的健康状况填写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量表).38例完成3年随访,且SF-36量表资料完整的患者被纳入生活质量研究.结果:与起搏器植入前相比,起搏器植入术后6个月,患者除躯体疼痛稍下降外,生活质量其余各维度均较起搏器植入术前提高,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患者总体健康评分增高,同时AAI组总体健康评分也高于DDD组(P均<0.05);起搏器植入术后2年,起搏器患者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及社会功能的评分均较起搏器术前显著增高(P均<0.05);两两比较显示,除了AAI组总体健康评分显著优于DDD组外(P<0.05),两组患者其他各维度的评分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起搏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AAI起搏方式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DDD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三腔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为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5例患者植入三腔(双房同步)心脏起搏器。方法经左镄骨下静脉穿刺,依次植入冠状静脉窦、右心室、右心房起搏电般导线,测试达到标准后,经Y型转接器将冠状窦电极和右心房电极组成新的心房双极电极,植入后分别进行DDD和双房AAT起搏。结果植入后,DDD起搏方式对2例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较少的病例疗效显著.改为双房AAT起搏后,余3例均有疗效,其中2例疗效明显.起搏器植入及随访4~6个月中未出现合并症。结论三腔心脏起搏器能有效地防治因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该型起搏器植入技术有一定难度,但合并症少,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9岁,持续性心悸1年,伴晕厥两次。发作时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QT间期延长。入院后给予抗凝并口服胺碘酮转复房颤治疗,期间突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同步直流电复律14次,考虑交感风暴。后置入临时起搏器,给予静脉推注美托洛尔5mg并静脉滴注维持,室性心动过速未复发,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经抗凝并口服美托洛尔治疗后,植入双腔永久起搏器快速起搏心房,随访4个月无房颤及室性心动过速发作。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各种原因所致房室传导阻滞、显著心动过缓、长QT间期并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脏骤停等急危症或外科手术中保驾时多需要立刻置入临时起搏器维持基本心率,本文旨在讨论床旁起搏电图引导下置入临时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正> 患者女性,35岁,工人,反复胸闷、心悸、头晕伴阵发性晕厥十五年。临床诊断:慢-快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伴阿-斯综合征发作。因药物控制不满意,于1988年5月安装秦明公司Pinnacle101型心脏起搏器,术后间断服用异搏定或小剂量心得安控制过速型心律失常。门诊随访,病情一直稳定,起搏功能良好。1991年7月中旬,患者在做上肢活动时突感心前区疼痛伴心悸、头晕及右胸壁安装起搏器部位皮肤、肌肉搏动。急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频发房性早搏,起搏脉冲幅度较前明显减小,电信号仅有部分起搏心室,起搏器磁铁频率仍为72次/分,初步考虑起搏器不全移位收住院。  相似文献   

14.
长QT间期综合征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报道长QT间期综合征(LQTS)伴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12~80(平均57)岁。临床诊断:冠心病10例,高血压心脏病1例,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肾炎各2例,肝脓疡3例,席汉氏综合征、电击伤及先天性LQTS各1例。诱因:发热感染8例,厌食呕吐18例,紧张、情绪激动5例,洋地黄过量1例,应用胺碘酮1例、氯喹2例,低血钾19例,低血镁3例。多数患者有二种以上诱因。基础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8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正常心律7例。TDP发作时QRS波群形态多变,主波方向围绕基线扭转,常能自限停止,但易复发。QTc间期在0.44~0.68s之间,U波明显17例。伴有多源室性早搏(简称室早)23例。TDP由室早始动呈RonT12例,呈RonP10例。TDP频率100~300bpm,发作持续数秒至105  相似文献   

15.
张哲  曹明 《心脏杂志》2003,15(2):112-112
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TDP)是一种恶性致命性心律失常 ,治疗不当常带来严重后果。自 1999- 0 5以来 ,作者采用电复律及临时起搏治疗 4例停歇依赖型 TDP患者 ,疗效满意。1 对象和方法 住院 TDP患者 4例 ,均为女性 ,年龄 32~4 6岁。 3例为低血钾所致 ,1例患心肌炎。家系调查均无晕厥及猝死病史。病例均为急性发病 ,反复晕厥 ,心动过缓 ,心率34~ 5 2· min- 1 。 3例有低血钾。室速发作时 ,QRS波极性呈时相性改变 ,QRS波在等电位线上下扭转 ,频率均超过 2 0 0· m in- 1 。室速发作前后 Q- T间期延长 ,有长 -短心室周期及慢搏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房感知起搏器(AAI)的临床应用状况和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2002年在长征医院进行起搏治疗的175例SSS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中132例患者分成AAI、双腔感知起搏器(DDD)、心室感知起搏器(VVI)三组,定期门诊随访,观察房颤、中风、心力衰竭、起搏器综合征、手术并发症、起搏电极脱位、生活质量改善以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等临床情况. 结果175例SSS患者中共有AAI适应证42%(73例),但仅有13%(22例)置入AAI起搏器.AAI组的房颤、中风、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VVI组.AAI组中未发现新发生的AVB. 结论AAI起搏较其他起搏方式更有利于SSS的预后.应该注意纠正临床上AAI起搏器应用率偏低的不合理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倍他乐克联合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继发性长QT综合征尖端扭转性室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2年1月进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的18例继发性长QT综合征尖端扭转性室速患者为对照组,选取同期进行倍他乐克联合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18例患者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晕厥发作次数、QT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事件年发生次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频率及持续时间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中度及高度危险层患者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晕厥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QTc及心脏事件年发生次数均低于对照组,且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频率及持续时间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倍他乐克联合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继发性长QT综合征尖端扭转性室速中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房感知起搏器(AAI)的临床应用状况和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2002年在长征医院进行起搏治疗的175例SSS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中132例患者分成AAI、双腔感知起搏器(DDD)、心室感知起搏器(VVI)三组,定期门诊随访,观察房颤、中风、心力衰竭、起搏器综合征、手术并发症、起搏电极脱位、生活质量改善以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等临床情况。结果:175例SSS患者中共有AAI适应证42%(73例),但仅有13%(22例)置入AAI起搏器。AAI组的房颤、中风、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VVI组。AAI组中未发现新发生的AVB。结论:AAI起搏较其他起搏方式更有利于SSS的预后。应该注意纠正临床上AAI起搏器应用率偏低的不合理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起搏模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方法将以心动过缓为主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298例,择期置入心房按需型起搏(AAI,31例)、心室按需型起搏(VVI,35例)、房室全能型起搏(DDD,126例)和房室全能型频率应答起搏(DDDR,106例)模式的起搏器。起搏器置入即刻及随后每6个月进行定期随访,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动态ECG、症状限制性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298例患者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提高(P<0.05)。AAI和DDDR模式下,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提高(P<0.05);DDD和VVI模式下,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可以改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遗传性长QT综合征(以下简称遗传性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以下简称ICD)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这两种治疗在预防患者猝死中的差异。方法对我院从2003年6月到2013年6月出院诊断为遗传性LQTS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植入了永久起搏器或ICD的全部21例患者,结合门诊、电话和程控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状况、手术并发症以及晕厥、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结果起搏器组男性2例,女性9例,年龄39.3±14.3岁,随访时间50.6±26.3个月,1例患者猝死,2例患者再发晕厥前兆,其中1例最终更换为ICD。ICD组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34.5±11.9岁,随访时间61.4±43.5个月,3例患者接受了ICD的适当治疗,另2例患者接受了ICD的不适当治疗,1例患者术后出现囊袋感染,1例患者更换为永久起搏器。治疗有效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72.7%(8/11)和100.0%(10/10),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1)。不良事件发生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27.3%(3/11)和30.0%(3/10),也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63)。结论对于不能植入ICD的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遗传性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替代方法,但对于QTc≥539ms的患者,只有植入ICD才能预防猝死。植入ICD后长期无心脏事件发生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可考虑更换为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