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CT征象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共73枚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其中CT增强的薄层重建图像(重建层厚=0.625mm)被重点观察、分析。结果73枚病灶中,56枚在CT上显示,17枚未显示。56枚中CT平扫48枚呈低密度,7枚呈等密度,1枚呈单纯斑片状钙化。增强CT所有瘤体呈均匀性低强化,无坏死、囊变。43枚显示"假包膜征"。23枚显示"甲状腺边缘中断征"。10枚伴有钙化,其中7枚为细颗粒状钙化。CT未显示的17枚中,8枚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4枚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1枚合并同侧甲状腺腺瘤,另4枚(直径≤0.3cm)未合并其它疾病。结论平扫低密度、均匀性相对低强化、假包膜征、甲状腺边缘中断征、细颗粒状钙化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较为特征的CT征象,增强CT的薄层重建图像有助于上述征象的显示。对于合并其它甲状腺疾病或瘤体直径≤0.3cm的病灶,CT难以显示,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 CT强化方式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8例共83枚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TMC的CT和病理资料。根据CT强化方式分为均匀强化和不均匀强化。均匀强化病灶分别测量平扫、增强早期和晚期CT值,计算增强早期CT值的上升幅度、增强晚期CT值的下降比率。不均匀强化病灶观察相对不均匀强化的部位、形态和强化方式。根据PTMC的病理特征进行分类,分析CT强化方式与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 83枚病灶中,均匀强化53枚,不均匀强化30枚。病理分类:实质为主型(Ⅰ型) 19枚,实质与间质相间分布型(Ⅱ型) 22枚,间质为主型(Ⅲ型) 12枚,实质与间质分区分布型(Ⅳ型) 19枚,继发囊变型(Ⅴ型) 11枚。Ⅰ型、Ⅱ型和Ⅲ型呈均匀强化。Ⅰ型在增强早期CT值的上升幅度要高于Ⅲ型(P 0. 05)。Ⅰ型在增强晚期CT值的下降比率要高于Ⅱ型和Ⅲ型(P 0. 001)。Ⅳ型因实质和间质分区分布而不均匀强化,Ⅴ型因病灶外周存在囊变而不均匀强化。结论 PTMC的CT强化方式与病理组织成分及其分布形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2岁.2008年11月因体检CT提示胰体癌入我院.既往体健,常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影像检查:B超示胰体部2.8cm×2.7 cm稍低回声区,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胰管未见明显扩张(图1).CT示胰体部块状低密度影,边界欠清,大小约3.6 cm ×3.0 cm,CT值4~ 20 HU,突出于胰腺轮廓外;增强后病灶内见条带样轻度强化,余无强化(图2~4).  相似文献   

4.
"类血管瘤样强化":肝转移癌化疗后的特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化疗后肝转移瘤在CT扫描中出现类似血管瘤样强化的意义。方法:回顾7例(共10个)CT扫描中出现类似血管瘤样强化的化疗后肝转移瘤,并分析病灶的大小、密度和强化特征。结果:本组10个病灶中最小0.7cm,最大3.5cm,10个病灶平扫为低密度,其中7个边界清楚,3个边界不清;增强后病灶为边缘不均匀强化(6个)或无明显强化(4个),门脉期或延迟后均见对比剂均匀充填。结论:肝转移瘤化疗后CT扫描可出现“类血管瘤样强化”,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53岁.因“右侧腰背部胀痛10余天”入院.右侧腰腹部可扪及8 cm×10 cm大小包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彩超示:右肾上极稍强实质性包块8.3 cm×8.2cm,边界清楚,形态规则;考虑右肾实质性包块.CT显示:右肾中上份见大小约为92 mm×85 mm×82 mm稍低密度影,边界欠清;其密度不均,CT值约38 HU;内见钙化影(图1).增强后各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49 HU;强化程度均低于肾实质(图2~4).CT诊断:右肾中上份肿瘤性病变.手术见右肾上极一大小约9 cm×8 cm×7 cm肿块,质硬,活动度小,表面血管曲张.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病理:右肾切面见一球形肿物,直径8 cm,累及肾脏中上极及肾门,肾窦结构不清(图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黏液纤维肉瘤(Myxofibrosarcoma, MFS)的CT/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MFS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及病理结果。结果 10例MFS主要位于四肢、臀部和髂窝,位置深在或表浅,病灶长径平均10.78cm,9例边界不清或局部欠清。CT平扫呈低或稍低密度;8例MRI检查者6例见"尾征",7例见低信号线样分隔。T_1WI以等或低信号为主,2例伴有条片状稍高信号,T_2WI以高信号为主,5例信号混杂。DWI显示弥散明显不均匀受限,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均匀或不均匀。镜下见黏液基质背景中分布数量不等的梭形肿瘤细胞,高级别者异型性和核分裂象明显。结论 MFS富含黏液成分,部分病例可见"尾征",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在反映病灶内成分方面优于CT,对MF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癌多排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患者的螺旋CT表现,20例做CT平扫,27例做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47例中乳头状癌38例,滤泡状癌5例,髓样癌2例,未分化癌2例。CT平扫47例共50个病灶,46个病灶显示为低密度,其中病灶混杂低密度30个,边界不清32个。病灶内出现钙化14例,其中有9例呈细颗粒钙化。增强扫描27例共29个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5例出现瘤周"半岛状"结节,4例出现"强化残圈"征。本组13例出现周围组织器官浸润,16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多排螺旋CT对甲状腺病变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能较准确地判断甲状腺癌有无侵犯周围组织器官,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肉瘤样癌患者的CT表现,9例均行CT胸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9例患者共发现9个病灶,均为周围型,右上肺4例,右下肺2例,左上肺2例,右中肺1例,均无钙化及支气管充气征,边界均不清;病灶最大径1.6~10.5cm,平均6.2cm;2例有分叶,1例有空泡,2例侵犯胸膜,5例淋巴结纵隔肿大,CT平扫密度多不均匀,CT值平均约33Hu,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周围呈不规则或厚环状强化,中央强化不明显,CT值平均约38Hu,强化比约为1.15,平均无强化面积比约为63%。病理结果提示6例为梭形细胞癌,3例为多形性癌。结论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缺乏特异性,CT扫描时肿块较大,周围呈不规则或厚环状强化,中央强化不明显时常可提示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髓样癌的CT表现及病理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的CT表现特点和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TC的CT表现,并与病理所见作对照研究。结果:肿瘤侵及一叶甲状腺22例,双叶6例。5例密度不均匀,23例表现为均匀低密度实质性占位(弥漫型19例);25例增强扫描,17例原发灶轻度强化。淋巴结转移20例,其中行增强扫描的18例转移淋巴结多强化明显。对照病理,5例密度不均匀者镜下见囊变坏死(3例)或肿块内夹有未被侵犯的甲状腺组织(2例),而23密度均匀者未见上述改变,肿瘤组织中细胞分布大致均匀紧密,转移淋巴结内血管丰富。结论:MTC的CT表现以弥漫性均匀低密度肿块、轻度增强、多累及一叶甲状腺为特点,转移淋巴结以强化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髓样癌和滤泡癌的CT-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滤泡癌(FTC)的CT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评价CT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25个MTC、15例FTC的CT表现与病理特征.结果:①平扫时两者密度、边界及钙化形式无统计学差异(P=0.444,P=0.139,P=0.325).②增强扫描显示两者边界表现不同,MTC(17/22)较FTC(6/15)不清晰(P=0.038).病理显示MTC多无包膜且呈浸润性生长,而FTC则包膜完整或仅有局部包膜侵犯.③4个MTC和3个FTC由平扫时的密度均匀变为增强后的不均匀,病理基础前者肿瘤中含有淀粉样物质,而后者则为胶原组织.④边界清晰与否在增强前后发生变化的4个MTC和5个FTC均与肿瘤有无包膜及血供丰富程度相关.⑤MTC(18/21)较FTC(1/15)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P<0.001).结论: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鉴别甲状腺髓样癌和滤泡癌有意义,CT特征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SFT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病理证实的SF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58例SFT中47例行CT扫描,23例行MRI扫描,12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58例均为单发肿块,最大径1.1~19.4 cm,其中病灶位于颅内14例,颅外3例,肺内9例,胸腔10例,腹盆部14例,椎管内3例,膈肌、胸壁、胫骨、肱骨及大腿各1例。肿瘤表现为类圆形28例,不规则或分叶状30例。肿块边界清楚46例,边界不清12例。CT上病灶多呈等或稍低密度。T1WI上病灶呈等或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低混杂信号,DWI呈等或等低混杂信号。CT或MRI增强扫描17例呈均匀明显或轻度强化,41例呈不均匀明显或中度强化,其中29例呈“地图样”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32例持续强化。29例见迂曲血管或流空信号。结论:若CT和MRI发现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不均的孤立性肿块,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或“地图样”持续性强化,且多发迂曲血管或流空信号时,应考虑SFT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的临床、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以提高韧带样纤维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韧带样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共14枚病灶,其中腹壁型8枚,腹外型5枚,腹内型1枚;12枚呈浸润性生长,2枚呈膨胀性生长,CT平扫肿块呈等稍低密度表现,MRI扫描病灶多呈长T_1混杂T_2信号,内见条索状的低信号带,呈"条带征",与周围组织边界可见"火焰症";动态增强3枚呈低-中等程度渐进性强化,3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可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小甲状腺癌(MCT)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共50枚直径在0.5~1.0 cm MCT的CT资料.结果 50枚瘤体中,38枚瘤体CT平扫呈均匀低密度,增强后不同程度均匀强化;33枚瘤体出现甲状腺平扫边缘中断征;增强后30枚瘤体轮廓较平扫模糊,瘤体相对低密度范围缩小;31枚瘤体不规则形;15枚瘤体钙化,其中细颗粒状钙化13枚;CT平扫未显示的12枚瘤体中,合并甲状腺炎10枚.结论 瘤体形态不规则、甲状腺平扫边缘中断征、瘤体增强后相对低密度区小于平扫、细颗粒状钙化、瘤体周围多发小淋巴结有助于MCT的诊断;甲状腺炎可以掩盖MCT,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 CT、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腹腔I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5例行CT增强扫描,3例行 MRI增强扫描。结果肿物位于肠系膜3例,横结肠1例,腹膜后1例,小网膜1例,大网膜2例。8例均为单发病灶,5例边界清楚,3例边界不清。病灶最大直径4.6~12.5 cm。CT扫描2例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匀。5例CT增强扫描明显强化3例,轻度强化2例;3例 MRI增强表现,1例为边界清晰的实性软组织肿块,均匀强化;2例为囊实性肿物,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呈明显均匀强化,囊性区无强化。结论 CT、MRI能清楚显示 IMT的位置、大小、数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及鉴别其良恶性的要点。方法 30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病变包括甲状腺腺瘤(1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4例)及甲状腺癌(4例)患者均经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平扫CT像上,甲状腺腺瘤表现为边界光整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影,其中,实性8例,囊性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表现为边界光整的结节状或不规则形肿块影;甲状腺癌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结节状或肿块影,边缘模糊或伴邻近结构受侵。在对比增强CT像上,甲状腺腺瘤的实性部分强化,多数病灶边缘有环状低密度影;结节性甲状腺肿呈不均匀强化,囊变区无强化;甲状腺癌呈不均匀强化,边缘模糊或伴周围结构受侵。结论甲状腺占位性病变随其病理类型而有不同的CT表现和强化型式,然而,病灶边缘模糊或伴邻近结构受侵是恶性病变的特异性征像,可资与良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PSH患者的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0例PSH中,位于右肺6例、位于左肺4例,全部为单发结节灶。CT平扫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滑锐利6个,边界不光滑4个;密度均匀8个,不均匀2个。其中空气新月征2例,瘤周磨玻璃样影3例,贴边血管征3例,邻近的右肺动脉扩张增粗1例。增强扫描病灶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3例。结论境界清晰、密度均匀、明显强化为PSH的主要表现,综合分析其他征象有益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HCA)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HCA患者的MSCT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0例HCA患者中,10例病灶位于左叶,9例位于右叶,1例两侧叶均被累及。病灶大小0.6cm×1.3cm~4.0cm×5.2cm,形状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边界较为清楚,以实性成份为主。CT平扫呈不均匀低或等密度影,边界欠清;双期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明显强化,以动脉期强化为著,但较正常甲状腺及周围血管密度低,部分囊变区无强化。结论 MSCT表现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对HCA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确诊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18.
张玉莲  李辉  程伟  王晓阳  封莉  肖慧 《放射学实践》2021,36(10):1283-1287
【摘要】目的:分析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RMS)的CT及MRI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ERMS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5例ERMS患者影像学资料,13例行CT平扫及增强,1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5例ERMS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27岁,3例位于鼻部,5例位于腹盆腔,5例发生于泌尿生殖道(1例原发于宫颈),1例位于肛门,1例位于下肢。病灶最大径11.0cm,最小径3.3cm,平均(6.77±10.53)cm。15例ERMS均为实性为主单发病灶,边界清楚8例,边界不清7例。CT表现为与肌肉组织密度相近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MR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1例因出血呈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或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分隔及壁结节强化2例;葡萄样强化6例;环形线样强化5例。2例鼻腔ERMS发生骨转移;9例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结论:ERMS的MRI及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患者年龄、病变部位及强化特征、侵犯骨质及淋巴结转移等综合分析助于术前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男,75岁。因脑梗塞住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创伤、手术等病史。尿常规提示红细胞弱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右肾中上极集合系统内探及一3.0cm×2.3cm低回声区,边界清,内回声均匀,CDFI见丰富血流信号。遂行肾CT增强扫描进一步检查。CT轴位扫描:右肾上极平扫见一略低密度灶,见多发点状钙化,邻近肾皮质变薄。增强动脉期右肾动脉显示增粗,病灶呈明显血管样强化,见早显增粗的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CTA可以清晰立体显示增  相似文献   

20.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分型、CT和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收集16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MRI及临床、病理资料.男6例,女10例,年龄27~65岁,平均46.2岁.结果:本组16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右侧11例,左侧2例,双侧3例(1例左侧有2处病灶),共20处病灶.肿瘤直径为2~10cm,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肿瘤内密度/信号不均匀,以脂肪为主12处,以软组织为主8处,增强扫描软组织呈轻至中度较均匀强化.1例肿瘤长于增生的肾上腺内,4处病灶有点状或条状钙化.结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MRI表现较具特征性,一般可在术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