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素对氟尿嘧啶(5-FU)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泌IL-6、t-PA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氟尿嘧啶组、肝素低浓度组、肝素中浓度组和肝素高浓度组,每隔24h按照分组更换新鲜培养液,分别于孵育的第1天、第5天、第9天、第15天收集各组24h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分析法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干预第5天、第9天和第15天,氟尿嘧啶组IL-6和t-PA的浓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所升高(P0.05);干预第5天和第15天,高浓度肝素组IL-6、t-PA的分泌量较氟尿嘧啶组降低(P0.05)。[结论]肝素可降低氟尿嘧啶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IL-6、t-PA的分泌,对损伤后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肝素浓度以50U/mL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浓度肝素钠对氟尿嘧啶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影响,探讨不同浓度肝素钠稀释液及不同作用时相点对氟尿嘧啶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2~3代HUVECs随机分为对照组、氟尿嘧啶组、肝素钠组,其中对照组只用培养基培养;氟尿嘧啶组用终浓度为25mg/L的氟尿嘧啶为刺激物;肝素钠组分别以终浓度为12.5U/mL、25U/mL、50U/mL肝素钠稀释液联合终浓度为25mg/L的氟尿嘧啶为刺激物。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白介素-6(IL-6)、白介素-1(IL-1)及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含量。结果氟尿嘧啶组IL-6、IL-1及t-PA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与氟尿嘧啶组相比,肝素钠组可抑制氟尿嘧啶诱导的HUVECs释放IL-6、IL-1及t-PA(P0.05),以50U/mL肝素钠组作用最为显著,但IL-6、IL-1及t-PA蛋白表达仍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肝素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药物浓度组,与药物作用1d后相比,第4天、第7天、第14天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IL-6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升高。结论肝素钠可抑制内皮细胞释放IL-1、IL-6及t-PA蛋白,对内皮细胞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非诺贝特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HU-VECs)及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型受体α(PPARa)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培样HUVECs株,第4~9代用于实验.实验分3组:①空白对照组;②ox-LDL组(100 mg/L);③非诺贝特组:先将非诺贝特10、50、100 μmol/L分别作用于内皮细胞6h,然后加OX-LDL(100 mg/L)作用于细胞24 h.采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PPARa含量;采用四唑盐比色法检测各孔的吸收度(OD),以评价增殖效果.[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0 mg/L ox-LDL抑制内皮细胞增殖(P<0.01),非诺贝特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P<0.01).100 mg/L ox-LDL促进PPARQ分泌.10、50、100 ttmol/L非诺贝特能明显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分泌PPARa(P<0.01),押制效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非诺贝特呈剂量依籁性押制ox-LDL诱导的人HUVECs分泌PPARc,,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保护内皮功能,从而发挥贝特类调脂外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僵蚕注射液对凝血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的影响。方法:培养新生儿脐带静脉,选取生长良好的第2~5代脐静脉内皮细胞用于实验。将大、中、小剂量僵蚕注射液(浓度分别为600、300和150mg/L)加入5kU/L凝血酶诱导的内皮细胞中,培养12h后收集细胞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细胞培养液中PAI-1和t-PA的活性。结果:单用5kU/L的凝血酶组具有诱导内皮细胞分泌PAI-1增加、抑制t-PA释放作用,与无凝血酶和僵蚕的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与凝血酶组比较,僵蚕大、中、小剂量组均能明显增加t-PA活性、降低PAI-1活性,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僵蚕大、中、小剂量组对凝血酶诱导内皮细胞释放t-PA的影响率分别为96,8%、95.6%和55.1%,对PAI-1的影响率分别为92.5%、85。4%和29.3%。结论:大剂量僵蚕注射液可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内皮细胞释放作用,并能抗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A-FLS)增殖及分泌功能的抑制作用。方法:以改良组织块法培养原代RA-FLS,以不同浓度姜黄素(0、5、10、15、20μmol/L)干预0、1、2、3天,CCK法检测RA-FLS的增殖;同样不同浓度姜黄素干预RA-FLS 3天后取上清液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浓度。分析姜黄素对RA-FLS增殖及分泌TNF-α、IL-6功能的影响。结果:在干预后第3天,20μmol/l的姜黄素对RA-FLS增殖抑制明显,与0μ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第3天与第0天(干预前)增殖水平,20μmol/l浓度的第3天增殖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20μmol/l浓度时,第3天上清液的TNF-α、IL-6浓度分别为142.16±104.38 pg/ml、12.04±9.12 pg/ml,均显著低于0μmol/l时(分别为193.21±102.13pg/ml、20.26±10.73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姜黄素能抑制RA-FLS的增殖,减少TNF-α、IL-6的分泌。  相似文献   

6.
目的:花青素(PC)对H_2O_2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_2O_2作用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其氧化损伤,设置空白对照组、模型组(400μmol/LH_2O_2处理)、不同浓度(100,50μg/ml)花青素组,抑制剂组(5μmol·L-1全反式维甲酸)。使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ELISA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NO、TNF-α和IL-6的浓度变化;DHE荧光探针检测ROS的变化;特定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PX)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_2O_2损伤组能够显著降低HUVECs的活力,增加细胞中ROS的含量,LDH、MDA含量显著增加,SOD、GSH-PX活性显著下降,同时降低NO分泌,诱导TNF-α和IL-6分泌及降低了Nrf2/HO-1的表达(P<0.01)。不同浓度花青素和H_2O_2同时作用HUVECs时,细胞存活率逐渐上升,ROS、LDH、MDA含量逐渐下降,SOD、GSH-PX活性随之上升,同时NO分泌增加,TNF-α和IL-6分泌下降,Nrf2/HO-1表达增加(P<0.01)。全反式维甲酸组(Nrf2抑制剂)上述指标的检测结果与花青素组相反。结论:花青素对H_2O_2诱导的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部分通过上调Nrf2/HO-1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条件下Toll样受体4(TLR4)拮抗剂对β淀粉样蛋白1-42片段(Aβ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β1-42(终浓度为0、1、5、10、20、40、80μmol/L)及TAK-242(终浓度1μmol/L)处理小鼠小胶质细胞(BV2),24 h后取其上清干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48 h后,应用CCK8方法检测HT22细胞的存活,ELISA方法检测BV2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β1-42直接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后,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TNF-α、IL-1分泌的增加(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β1-42诱导组培养液干预的HT22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给予TLR4拮抗剂TAK-242干预后,Aβ1-42诱导TNF-α、IL-1分泌的作用被抑制,细胞分泌TNF-α、IL-1β水平较Aβ1-42诱导组显著降低(P0.05),HT22细胞存活率也显著提高(P0.05)。结论阻断TLR4可抑制Aβ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的分泌,并减轻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对海马神经元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炎症反应的启动因素。方法:对206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血肿抽吸引流,取12例局部注入低分子肝素并吸出脑组织及脑组织液的患者作为干预组,另取12例未经肝素处理并吸出脑组织及脑组织液的患者作为普通组。2组术中脑组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以分别进行炎症细胞计数和TNF-α阳性细胞计数,同时以ELISA检测2组术中和术后第4天引流液中IL-6、IL-10浓度。结果:干预组炎性细胞计数[(123.10±5.342)个/5视野]明显低于普通组[(174.00±7.281)个/5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TNF-α阳性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术后第4天IL-6、IL-10浓度均明显低于术中(P<0.01),而普通组无显著变化。结论:局部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抑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炎症细胞浸润,降低IL-6、IL-10的表达,推测凝血酶的激活可能是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启动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尾加压素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前列环素,以及对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进而探讨尾加压素Ⅱ舒张血管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4/08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实验室完成。根据所加入尾加压素Ⅱ的浓度不同(10-9~10-7mol/L),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9mol/L组、10-8mol/L组及10-7mol/L组。干预24h后,用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2-,NO3-的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碘[125Ⅰ]-6-酮前列腺素F1α的水平。结果:①一氧化氮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O2-,NO3-的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21.37±2.21,16.51±1.33,P<0.01)。②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一氧化氮合酶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mol/L浓度组显著强于空白对照组(70.65±15.63,36.62±11.16,P<0.01)。③前列环素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572.69±1.86,563.93±2.66,P<0.01)。结论:尾加压素Ⅱ能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及前列环素,提示尾加压素Ⅱ可能通过刺激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产生而发挥舒张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水蛭提取液对凝血酶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释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影响,探讨水蛭抗凝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 HUVECs,将生长良好的2~3代细胞分为对照组、凝血酶刺激组及水蛭提取液高、中、低剂量组5组.将生药浓度600、300、150 mg/L的水蛭提取液加入到10 kU/L凝血酶刺激的HUVECs培养12 h,对照组加等量RPMI 1640培养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WF、PAI-1、t-PA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刺激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WF、PAI-1(μg/L)含量显著升高[vWF:(11.01±0.54)%比(7.05±0.49)%;PAI-1:72.26±0.85比55.89±1.26,均P<0.01],t-PA(μg/L)含量显著降低(15.15±1.41比34.29±1.22,P<0.01).与凝血酶刺激组比较,水蛭提取液高、中、低剂量组vWF、PAI-1含量[vWF:(9.48±0.64)%、 (8.57±0.50)%、 (7.97±0.44)%;PAI-1:58.30±0.90、 62.69±1.01、 67.47±1.28]显著降低,t-PA含量(32.59±1.46、 26.40±0.82、 21.06±1.13)显著升高(均P<0.01).说明水蛭提取液能显著减弱凝血酶诱导HUVECs释放vWF、PAI-1,增强凝血酶促进HUVECs表达t-PA.结论 水蛭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参与调节内皮细胞释放vWF,调节纤溶平衡及保护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自由基及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休克淋巴液损伤PMVECs的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PMVECs至第3代进行研究.无菌条件下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动脉压40 mm Hg维持90 min,1 mm Hg=0.133 kPa).引流正常大鼠和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液及门静脉血,与PMVECs孵育6h,同时以胎牛血清(FBS)和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作为对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TNF-α和IL-6的mRNA表达;检测培养上清液中丙二醛(MDA)、NO、TNF-α和IL-6的含量.结果 体积分数为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6 h后,PMVECs中iNOS、TNF-α和IL-6的mRNA表达以及培养上清液中MDA、NO、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正常淋巴液组、休克血浆组、正常血浆组和无血清对照组;且休克血浆作用PMVEC 6 h后的iNOS、TNF-α和IL-6的mRNA表达及培养上清液中NO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正常淋巴液组、正常血浆组和无血清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可致大鼠PMVECs中iNOS、TNF-α和IL-6的mRNA表达增强,促进自由基释放,从而诱导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2.
丹参酮ⅡA对主动脉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观察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在血管紧张肽Ⅱ(AngⅡ)作用后,丹参酮ⅡA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mRNA表达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 ]i)浓度的变化,探讨丹参酮ⅡA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硝酸还原法、免疫组织化学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像系统,分别检测NO水平、eNOS蛋白和mRNA表达,以及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 ]i)水平的变化。结果①随着AngⅡ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内皮细胞NO的产生及eNOS的基因表达呈顺序下降(P<0.01),表现出剂量、时间依赖性的负性作用。②丹参酮ⅡA可抑制AngⅡ对内皮细胞分泌NO及eNOS表达的负性作用(P<0.01),但尚不能恢复到空白对照组水平(P<0.05)。在丹参酮ⅡA作用1、6h,A组的抑制效应明显强于B组(P<0.05);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至24h,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ngⅡ可引起主动脉内皮细胞[Ca2 ]i显著升高(P<0.01),丹参酮ⅡA可部分抑制AngⅡ诱导的内皮细胞[Ca2 ]i升高(P<0.05)。结论丹参酮ⅡA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eNOS基因表达及细胞分泌NO水平和降低内皮细胞[Ca2 ]i水平来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烧伤病人血液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5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液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烧伤患者烧伤后1天和第3天血液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及生存组和死亡组烧伤后1天和第3天血液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烧伤患者组血清G-CSF、GM-CSF、IL-1RA、IL-15、MCP-1、MIP-1β以及VEGF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烧伤患者组血清IL-8和IL-17A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烧伤患者第3天血清G-CSF和IL-6浓度显著高于烧伤患者第1天(P0.05),烧伤患者第3天血清GM-CSF、IFN-γ、IL-1RA、IL-2、IL-9、IL-10、IL-17A、MIP-1β、PDGF-BB、RANTES、VEGF以及Eotaxin浓度显著低于烧伤患者第1天(P0.05);死亡组患者烧伤后第1天血清IL-1RA、IL-6以及MCP-1浓度显著高于生存组患者(P0.05),死亡组患者烧伤后第3天血清PDGF-BB浓度显著低于生存组患者(P0.05)。结论炎性细胞因子相关通路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网络参与烧伤患者的血液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调控,且IL-1RA、IL-6、MCP-1和PDGF-BB可作为烧伤患者预后指标,值得临床治疗过程中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对内皮细胞分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影响。方法 培养内皮细胞株(ECV304),分为:(1)TNF-α刺激组,培养基中TNF-α加至终浓度为5、10、25、50、100ng/ml;(2)Ang Ⅱ刺激组,培养基中Ang Ⅱ加至终浓度为5、10、25、50、100ng/ml,24小时后测定上清中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含量。结果(1)空白对照组PAI-1含量为77.6±2.5ng/ml,TNF-α(5、10、25、50、100ng/ml)刺激组分别为80.5±0.9、89.2±6.9、81.1±1.1、86.7±5.6、100.9±11.0ng/ml,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两组t-P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2)空白对照组PAI-1含量为76.8±1.8ng/ml,Ang Ⅱ(50、100mnol/L)刺激组分别为79.2±0.9、80.1±1.2ng/ml,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两组t-P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NF-α和Ang Ⅱ对内皮细胞株分泌的PAI-1有显著的升高作用,而对t-PA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山萘酚对氧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氧化损伤组、溶剂[二甲亚砜(DMSO)]对照组、槲皮素干预对照组,以及山萘酚低、中、高浓度干预组(0.5、10.0、50.0 μmol/L)7组.将750 μmol/L过氧化氢(H2O2)作用于加入槲皮素及不同浓度山萘酚预培养24 h的内皮细胞中继续培养18 h,检测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细胞活性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槲皮素和不同浓度的山萘酚均可抑制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MDA、LDH含量的升高,增加培养液中NO-2/NO-3含量,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2O2所致细胞活性降低,并显著减少细胞凋亡率,上述各指标与氧化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山萘酚的上述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山萘酚可保护和修复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作用可能与抗氧化、减少NO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牛膝多糖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UVEC,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牛膝多糖低、中、高浓度组(浓度为5%、10%、15%),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微板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及一氧化氮(NO)的含量,ELISA法检测内皮素-1(ET-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牛膝多糖中、高浓度组细胞形态改善,LDH活性显著减低、ET-1和PAI-1含量显著减少,NO和t PA显著升高。结论:牛膝多糖对H2O2诱导的HUVEC损伤具有显著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ICU脓毒症病人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6月入院治疗的ICU脓毒症病人100例,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予以中医特色护理干预,两组均连续干预7d后评估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两组干预前、干预后第7天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记录并统计两组干预前、干预后第7天肠鸣音、腹内压、腹围水平,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后第7天TNF-α、IL-6、IL-10和PAF水平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第7天TNF-α、L-6、L-10和PA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肠鸣音均高于干预前(P0.05);腹内压、腹围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肠鸣音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腹内压、腹围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14h后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7d后植物生存、残疾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中医特色护理干预用于ICU脓毒症病人中优于常规护理,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病人胃肠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银屑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培养上清液对角质形成细胞株Ha Ca T细胞的增殖作用及复方甘草酸苷(CG)对Ha Ca T细胞分泌IL-2、IL-4的影响,探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与CG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方法检测银屑病患者(银屑病组)及正常人(正常对照组)PBMCs培养上清液作用于Ha Ca T细胞后的增殖变化;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50μl/ml组、100μl/ml组、200μl/ml组,不同浓度CG作用于Ha Ca T细胞24 h,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CG处理后的Ha Ca T细胞上清液IL-2及IL-4的表达。结果银屑病组对Ha Ca T细胞的促增殖作用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100μl/ml CG组与200μl/ml CG组培养上清液中IL-2浓度较空白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均P<0.01),并且加药组组间两两比较IL-2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0μl/ml CG组培养上清液中IL-4的浓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PBMCs培养上清液具有促进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特性;复方甘草酸苷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IL-2与IL-4的分泌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肝素对脂多糖(LPS)诱导入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单层通透性和细胞骨架形态的影响.方法 HUVECs细胞株传代培养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LPS组、肝素组、LPS+肝素组,n=8.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内皮细胞活性;用Transwell小室法测定单层内皮细胞通透性;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内皮细胞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形态.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 10 mg/L及100 mg/L对细胞活性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0.695±0.015、0.476±0.030比0.860±0.053,P<0.05和P<0.01),肝素100 kU/L对内皮细胞活性产生抑制作用(0.675±0.030比0.840±0.023,P<0.05).LPS10mg/L可增加单层内皮细胞通透性,于4h时达峰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82±0.101比4.489±0.015,P<0.05),并能增加细胞骨架应力纤维的形成;而LPS+肝素刺激2~12h时单层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较LPS组明显降低(2 h:4.382±0.053比5.084±0.129,4 h:4.528±0.044比5.882±0.101,6 h:4.381±0.089比5.479±0.125,12 h:4.447±0.054比4.719±0.080,均P<0.05),并能减少内皮细胞骨架的重排及应力纤维的形成.结论 肝素可以减轻LPS诱导单层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及细胞骨架重排,对内皮细胞屏障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单用或联用对人肝癌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方法 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G2,用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ET14b-HMGB1原核表达纯化HMGB1蛋白;用不同浓度的HMGBl蛋白(0、0.01、0.1、1、10 mg/L)或不同浓度的LPS(0、0.1、1、10、100 mg/L)以及1 mg/L HMGB1和10 mg/L LPS联用分别刺激培养的HepG2,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用LiquiChip液相蛋白芯片系统检测上清液中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4、IL-6、IL-8、IL-10、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0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LPS可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刺激HepG2分泌IL-6、IL-8表达(P<0.05或P<0.01),而对GM-CSF、IFN-γ、IL-1β、IL-2、IL-4、IL-10、IL-12、TNF-α等作用不明显;不同浓度的HMGB1刺激HepG2后发现,低浓度的HMGB1可明显上调IL-6、IL-8的表达(P均<0.01),但随着浓度升高,这种诱导作用逐渐减弱,并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而对其他8种细胞因子也无明显诱导作用.HMGB1和LPS联用时,高浓度的HMGB1可明显抑制LPS对HepG2分泌IL-6、IL-8的诱导作用(P均<0.01).结论 人肝癌细胞株HepG2对炎性刺激仅能产生很少种类的细胞因子,其中LPS作用可以上调IL-6和IL-8水平,而HMGB1则表现出量效的反作用,并且高浓度的HMGB1可明显抑制LPS对HepG2分泌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