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皮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皮肤三维CT)观察不同类型色素痣和黑素瘤的镜像特征,为诊断和鉴别这两种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皮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01例拟诊为色素痣患者的镜像特征,组织病理最终确诊,所有资料录入excel表,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结果。结果皮肤CT诊断不同类型色素痣99例,早期黑素瘤患者2例;组织病理确诊不同类型色素痣98例,早期黑素瘤患者3例。色素痣皮肤三维CT镜像特征主要为蜂窝状排列高折光物质(痣细胞巢)的规则性分布,表皮及真表皮交界处结构基本正常;早期黑素瘤皮肤三维CT镜像特征主要为较大且中央折光度稍低或者不规则树枝状突起的异形细胞的出现,表皮及真表皮处结构紊乱,真皮浅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结论规律分布的痣细胞巢以及不规则形态异性细胞是皮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早期鉴别色素痣和黑素瘤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瑞尔黑变病在反射式共聚焦扫描显微镜(RCM)和皮肤镜下的主要敏感图像特征.方法 招募7例经病理确诊为瑞尔黑变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RCM和皮肤镜成像,记录并分析图像特征.结果 皮损处RCM主要敏感图像特征:真表皮交界处模糊不清,基底细胞环不完整.真表皮交界处、真皮乳头处数量不等的形状不规则的高折光细胞,散在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皮肤黑素瘤、色素痣及Spitz痣组织中弹力纤维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Weigert间二苯酚—碱性品红染色法检测皮肤黑素瘤、色素痣及Spitz痣中弹力纤维的表达。结果 51例色素痣中见弹力纤维广泛散布于痣细胞团间;30例Spitz痣中,28例见弹性纤维广泛散布于痣细胞团间,2例弹力纤维减少;53例皮肤黑素瘤中,50例肿瘤团块内弹力纤维基本消失,3例存在少量且散在弹力纤维,弹力纤维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显著低于色素痣组与Spitz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力纤维染色有助于皮肤黑素瘤与色素痣及Spitz痣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痣样黑素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20年西京皮肤医院诊断的3例痣样黑素瘤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 3例痣样黑素瘤患者中,女2例,男1例,皮损初始表现为黑斑、丘疹。2例在手术切除后皮疹复发增大成斑块或新发结节样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及真皮内上皮样黑素细胞增生,细胞有异型性,部分细胞核深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皮损内瘤细胞Melan-A、S100表达阳性;HMB45在真皮瘤细胞内弥漫阳性,局部阴性;Ki67增殖指数升高,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活跃。结论 痣样黑素瘤易误诊为色素痣或脂溢性角化病;对于组织学诊断为色素痣,但临床出现复发或者转移的患者,需高度警惕痣样黑素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Reed痣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26例Reed痣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男15例,女11例,平均发病年龄17.35岁,中位发病年龄13.85岁。发病部位:下肢12例,面部6例,上肢5例,躯干3例。皮疹颜色均呈黑色,7例为斑疹,19例为扁平丘疹,22例皮疹形态类圆形,4例皮疹形态不规则。皮疹直径2 ~ 10 mm,23例直径 ≤ 5 mm。组织病理:15例为交界痣,11例为混合痣,26例黑素细胞形态均呈梭形,细胞色素明显,4例痣细胞巢与周围表皮融合,22例与周围表皮形成明显的裂隙,均未见明显细胞异型性及有丝分裂象,6例可见Kamino小体。皮损均予手术切除,随访1 ~ 5年无复发。结论 Reed痣皮疹形态可不规则,组织病理可出现呈Paget样分布的大小不一梭形细胞,需与黑素瘤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采集雀斑样痣的图像,研究其影像学特征。方法30例临床诊断为日光性雀斑样痣、10例单纯性雀斑样痣患者,用CLSM观察皮损及皮损周边正常皮肤,并与组织病理学表现相比较。结果CLSM下所有雀斑样痣的主要表现在真表皮交界处,表现为表皮突延长,数目增多且基底层色素显著增加,形成几种不同的图像特征如形状不规则的真皮乳头环扩大,周围环绕折光度较高的细胞等。真皮浅层可见少许噬黑素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讨论雀斑样痣的CLSM图像与常规组织病理表现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色素痣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 6例先天性巨色素痣的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例平均年龄 28岁, 5例出生时即发病。临床诊断恶性黑素瘤 2例,黑痣恶变、先天性巨色素痣、软组织纤维瘤、皮肤色素沉着各 1例。组织病理诊断皮内痣 4例,复合痣 2例。结论 先天性巨色素痣发病符合双重来源学说,即真皮上部的痣细胞来自表皮的黑素细胞,而真皮下部的痣细胞来自神经鞘细胞。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色索性梭形细胞痣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8例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9例色素性梭形细胞痣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表现为梭形或上皮样痣细胞增生并伴有显著的胶原硬化和均质化,色素性梭形细胞痣表现为真、表皮交界处梭形细胞增生并伴有纤细的色素颗粒沉积.结论: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色素性梭形细胞痣是Spitz痣中较少见的特殊类型.其中色素性梭形细胞痣需要与黑素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寻常型银屑病的皮肤CT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CT是利用新一代反射模式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原理,在计算机辅助下,对皮肤病变部位进行扫描成像的新型诊断技术。它是非侵入性的,可对皮肤结构进行实时、动态扫描成像,图像以明暗程度显示出不同的组织细胞结构,从而对皮肤疾病辅助诊断。国外学者利用皮肤CT对正常皮肤、白癜风、色素痣、黑素瘤、基底细胞癌、日光性角化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阴茎分裂痣的临床表现、皮肤镜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2018年6月—2022年10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诊治的8例阴茎分裂痣患儿的临床表现、皮肤镜、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结果 8例阴茎分裂痣患儿临床表现为龟头背侧及包皮内板可见境界清楚的黑褐色斑,两处皮损与冠状沟距离大致相等,呈镜像对称分布。龟头处皮损平均最大直径为5.7 mm(4~10 mm);包皮内板处皮损平均最大直径为6.6 mm(4~8 mm)。皮肤镜特征主要表现为球状模式,皮损内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色素小球。其中,包皮内板还可以看到球-均质模式及球-网状模式。组织病理检查(龟头部)示:表皮大致正常,真-表皮交界部位可见较多痣细胞巢,细胞排列规则,细胞内可见较多黑色素颗粒,病理类型均属于交界痣。而包皮部位皮损病理类型均为复合痣。8例患儿均在局麻下进行手术,完整切除皮损,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阴茎分裂痣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皮肤镜特征;冠状沟两侧的皮损具有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该部位皮损容易摩擦刺激,而且部位隐匿,应引起重视,建议早期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患者皮脂腺痣的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特征。方法 2016年1 - 12月将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83例皮脂腺痣患者,按年龄分成4组,采集、分析其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图像特征。结果 < 10岁组21 例,皮损在皮肤镜下表现为橘色背景下独立分布、较为一致的黄红色、球块状结构,似鹅卵石样排列,伴血管增生、扩张;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皮脂腺发育不全, 仅见幼稚毛囊。10 ~ 20岁组28例,皮肤镜下可见聚集分布、与毛囊无关、大小不同的黄色圆形、卵圆形结构,伴毛细血管扩张;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真表皮交界处及真皮浅层葡萄串样皮脂腺结构,中央为管状/柄样结构,外周为簇集分布、鱼籽/蛙卵样增生的皮脂腺小叶,其上方表皮往往呈疣状/乳头瘤样增生。21 ~ 59岁组30例,影像学表现同10 ~ 20岁组。≥ 60岁组4例,影像学特征主要为乳头瘤样增生。结论 皮脂腺痣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疾病,不同年龄阶段影像学表现不尽相同;在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均具有特征性结构,可作为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斯皮茨痣(Spitz nevu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6例斯皮茨痣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例斯皮茨痣多发生于头面部和四肢,主要表现为黑色丘疹或斑疹,临床上容易误诊为色素痣。大部分斯皮茨痣具有良性肿瘤的特点,少数斯皮茨痣结构呈不对称性或细胞具有异形性,组织病理改变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是诊断的关键。结论:表皮和附属器增生可作为斯皮茨痣与黑素瘤鉴别的依据之一,国人斯皮茨痣Kamino小体较少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扁平苔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皮肤CT)的影像特征.方法:应用皮肤CT对5例扁平苔藓患者皮损进行扫描,并与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病理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的典型皮损均可见到真皮乳头及其周围大量圆形、高折光性炎性细胞浸润以及真-表交界处指环状结构的破坏(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其中4例患者皮损可见颗粒层局灶性楔形增厚以及棘层细胞不规则增厚.结论:皮肤CT作为一项新技术,可以作为扁平苔藓的重要辅助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无色素痣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方法 分析85例无色素痣患者的发病年龄、类型和皮损特点,并对部分患者行皮肤色素测定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观察。对其中17例患者的皮损区和正常区皮肤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检查,透射电镜观察皮损区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皮损区和正常皮肤处酪氨酸酶(TYR)、HMB45、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RP-1)、TRP-2和CD117表达。结果 85例无色素痣患者中,23例(27.1%)出生时发现皮损,21例(24.7%)出现于3岁以后,最大发病年龄为29岁。皮损分布于躯干部25例(29.4%),颈部13例(15.3%);72例(84.7%)皮损边缘不规则,54例(63.5 %)仅有1处皮损。19例无色素痣患者患处的黑素指数(186.56 ± 52.86)和相对黑素指数(80 ± 11)低于正常人皮肤(分别为223.88 ± 63.19和100),高于12例白癜风患者皮损处(分别为128.57 ± 64.31和60 ± 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示,无色素痣皮损中含黑素细胞数量减少,亮度减低,黑素分布均匀,皮损区与正常皮肤分界区常不清晰。皮损区Fontana-Masson染色示皮损区黑素强度为1810.12 ± 327.96,较正常区(2064.24 ± 260.41)明显减弱。电镜下发现黑素细胞数量减少,黑素小体减少,黑素细胞胞质和树突以及角质形成细胞中可见Ⅱ、Ⅲ期未成熟的黑素小体,角质形成细胞中可见聚集成团的黑素小体。17例患者正常区TYR表达水平为1827.35 ± 307.09,TRP-1为6102.54 ± 1642.64,而皮损区TYR(1477.35 ± 224.05)和TRP-1(5322.33 ± 1565.26)表达下降,正常区与皮损区比较,P均 < 0.01;HMB45、TRP-2、CD117表达两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无色素痣是一种早期发病、非家族聚集性、稳定的不规则色素减退性疾病,其皮损中黑素细胞和黑素小体数量均减少,可见未成熟黑素小体。相对黑素指数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可作为诊断无色素痣的无创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临床疑诊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症及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的患者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查,分析其灵敏度与特异度,探讨其在上述3种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为50例色素痣、42例脂溢性角化症及34例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的患者,行临床初步诊断、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临床诊断与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症及色素性基底细胞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临床诊断。结论: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实时、无创及高分辨率,对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症及色素型基底细胞癌临床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白癜风、无色素痣、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贫血痣的活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特征。方法 用CLSM观察同一层面(基底层真表皮交界处)皮损处、交界处及白斑周边正常皮肤的镜下特征。结果 进展期白癜风白斑区部分区域色素完全缺失,部分区域可见残存色素环,残存之色素环结构欠完整且色素含量降低;交界处界限模糊;白斑周边正常皮肤可见部分色素环失去完整性。稳定期白癜风白斑处色素完全消失;交界处界限清晰;白斑周边正常皮肤色素环完整,折光明亮;恢复期可见到树突状、折光明亮的黑素细胞。无色素痣和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的CLSM表现相似:白斑处色素环结构完整,色素含量降低,折光减弱。贫血痣白斑处色素环结构和色素含量与周边正常皮肤无明显差异。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CLSM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白癜风、无色素痣、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贫血痣的一种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7.
扁平苔藓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特征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皮肤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T)技术对扁平苔藓的皮肤CT 特征进行研究.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33 例临床诊断为扁平苔藓的患者,选定患者一处皮损先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后取该处皮损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并将二者作比较;对皮损附近的正常皮肤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与皮损进行对照.结果:皮损处皮肤CT的特征:明亮的角质层增厚;颗粒层细胞纵向扫描层次较正常处明显增多,细胞内强折光性颗粒较致密;棘层纵向扫描层次较正常处增多或减少.环状的真皮乳头结构模糊甚至消失,其间及真皮浅层可见致密的高折光度的淋巴细胞,此外真皮浅层还可见呈椭圆形或星形、边缘不整齐、多形态、强折光、大颗粒物质的噬黑素细胞.结论:结合临床表现,皮肤CT的图像特征可以为扁平苔藓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恶性雀斑样黑素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恶性雀斑样黑索瘤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4例患者在老年期发病,其中1例患者有两处皮损,另2例患者在中青年期发病.所有皮损临床上均表现为面部直径较大的边界不规则、颜色不均的黑色斑片,有1例出现溃疡.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1例为浸润性黑素瘤,其余皮损均为原位黑素瘤.原位黑素瘤表现为表皮内不典型黑素细胞增生,细胞分布不均,有明显异形性,充分进展的皮损可形成小细胞巢.2例发病年龄较早的患者无明显胶原嗜碱性变,其余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发生在老年的恶性雀斑样痣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结果示所有皮损肿瘤细胞S-100蛋白和Melan-A均为阳性.结论:恶性雀斑样黑素瘤是一种老年人多发的多见于面部的黑素瘤,但也可见于中青年患者.其组织病理可表现为原位黑素瘤或浸润性黑素瘤.  相似文献   

19.
黑素瘤作为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肿瘤,经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获得较高的存活率.目前黑素瘤的诊断无疑仍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方法,然而活检或手术切除是病理学诊断的必要条件.黑素细胞性皮肤病中,良性病变占绝大多数,如能通过其他方法早期鉴别,则可减少不必要的组织创伤.皮肤自我检查、皮肤镜、远程皮肤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无创方法均可用于鉴别良、恶性黑素性皮肤病,缩短以往诊断黑素瘤所需要的时间、简化其繁琐的过程.概述几种主要的无创方法早期诊断黑素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癌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影像学特征。方法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分析1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皮损部位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发现,13例基底细胞癌患者可见到表皮层异常,14例患者均可见单一形态的拉长细胞核出现,10例患者可见肿瘤细胞团块、细胞核极化及组织间隙,7例患者可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8例患者皮损表皮及真表皮交界处可见大量色素团块、树突状细胞,真皮内血管增加,管腔增粗,并可见白细胞沿管壁快速流动。结论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作为一项无创新技术,可以用于基底细胞癌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