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的超声造影剂及声学技术的发展,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为临床肝病的检测提供了新的应用前景。本文就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增强CT/MRI对比在检测各种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及其诊断潜力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肝脏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探讨肝脏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误诊的原因,以提高肝脏病变超声造影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06年6月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且造影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的21例肝脏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分析误诊原因。 结果21例超声造影检查误诊病例中:5例病理证实为炎性假瘤,其中4例误诊为肝转移癌,1例误诊为肝脏淋巴瘤,此5例病灶于造影动脉期快速增强,门脉早期造影剂开始退出;8例病理证实为肝细胞肝癌,其中2例误诊为FNH,3例误诊为血管瘤,3例误诊为肝转移癌,前5例于造影动脉期快速增强,门脉期及实质期造影剂退出略晚于周围肝实质,后3例造影剂则呈“快进快出”的表现;4例病理证实为肝转移癌,其中2例误诊为炎性假瘤,2例误诊为肝细胞肝癌,造影均表现为“快进快出”;4例病理证实为FNH的病例误诊为血管瘤,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门脉及实质期回声仍高于周围肝实质。 结论加深对各类肝局灶性病变典型造影图像的理解,仔细地回放分析图像,详细地询问病史,全面的诊断思维以及结合穿刺活检可提高超声造影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剂(Sono Vue)与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观察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灌注过程、回声变化规律以及对肝恶性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采用静脉快速团注造影剂SonoVue法对39例肝脏局灶性病变造影荆灌注过程。结果39例中36例超声造影表现符合欧洲医学和生物学超声协会联盟(EFSUMB)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超声造影诊断标准,2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超声造影判别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foeal liver lesion,FLL)的敏感性为95.83%,特异性为86.67%,阳性预测值92.00%,阴性预测值92.86%,准确性92.30%。结论实质灰阶超声造影有助于肝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低频和高频灰阶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肝脏浅表局灶性病变检出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了38名有肝脏浅表局灶性病灶的患者,共63个病灶,平均深度为0.82±0.13 cm(0~4.5 cm),纳入病灶在CT/MR上可见,分别使用低频凸阵探头(平扫频率3.0~5.0 MHz,造影频率2.0~3.0 MHz)和高频线阵探头(平扫频率6.0~9.0 MHz,造影频率5.0 MHz)对病灶进行常规灰阶扫查和超声造影,比较二者在病灶可见度、检出率、表征和初步定性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高频超声造影下病灶可见度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低频超声造影(P<0.001),高频超声造影多检出23个(23/63,36.5%)病灶。高频超声对肿瘤声晕、特征性增强模式、晚期廓清显示更加清晰(P<0.001)。高频超声造影用于病灶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1%、69.8%和78.7%。结论 在肝脏浅表局灶性病变中增加使用高频探头能改善病灶的可见度和检出率,更好的显示肿瘤的特殊回声征象和增强模式,有利于对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病灶类型诊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病灶类型判断的能力。方法比较研究常规超声及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对238例298个肝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298个肝局灶性病变常规超声正确诊断病变类型159个(53.4%),超声造影正确诊断病变类型279个(93.6%),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超声造影提高了超声正确诊断肝局灶性病变病灶类型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性质之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的超声造影(CEUS)特征表现。方法对6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增强CT、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超声造影后各种FLLs显示不同的造影特点。CEUS定性诊断率与增强CT对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EUS能显示局灶性病变内微小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对FLLs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超声造影连续脉冲对比(PS)技术和造影剂灌注定量(ACQ)分析软件,观察56例肝局灶性病变患者(61个病灶)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比较良性恶性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肝恶性病灶始增时间(12.69±2.09)S、达峰时间(23.14±5.24)S,均明显短于良性病灶及周围肝组织(P〈0.05);峰值强度(26.02±3.44)dB,与良性病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均明显高于周围肝组织(P〈0.05)。结论超声造影诊断中,可以将始增时间、达峰时间作为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病灶特异性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以及超声造影技术在县市级医院的可行性。方法125例常规超声检查不能完全明确诊断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采用造影剂SonoVue进行超声造影。分析研究不同性质的肝脏局灶性病变在不同时相的增强表现。结果不同性质的肝脏局灶性病变都有其特征性的增强模式.从而有助于鉴别诊断。与增强CT或增强MRI对照,大多数病灶有相似的增强变化规律。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达到94.4%(118/12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可明显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水平,而且在县市级医院开展此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肝背景对肝内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肝背景对肝内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的影响.方法 113例肝局灶性病变根据肝背景分为正常肝实质组(A组,45例)、代偿性肝硬化组(B1组,22例)、失代偿性肝硬化组(B2组,24例)与脂肪肝组(C组,22例).其中,肝癌69例(A组23例、B1组22例、B2组24例),血管瘤30例(A组16例、C组14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14例(A组6例、C组8例).对比观察不同肝背景以及不同肝背景下同性质病灶的增强持续时间;对比观察不同肝背景下同性质病灶的增强模式.结果 4组增强持续时间中,A组与B1组的没有明显差异(P>0.05),B2组的最短,C组的最长.不同肝背景下同性质病灶的增强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23例HCC与B1组22例HCC分别有87.O%(20/23)与95.5%(21/22)延迟相均呈低增强,而B2组24例HCC中却有83.3%(20/24)延迟相呈等增强甚至高增强.C组14例HCH与8例FNH延迟相均呈低增强.结论 脂肪肝、肝硬化背景与正常肝背景的增强持续时间不同,可使病灶延迟相表现不典型而改变病灶增强模式,诊断时需重视肝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反向脉冲谐波显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27  
目的 探讨不同肝局灶性病变在超声造影反向脉冲谐波显像时的动态灌注过程及其特征。方法 对7例肝细胞性肝癌,6例转移性肝肿瘤,1例腺瘤,6例血管瘤,1例局灶性脂肪浸润,3例局灶性慢性炎症,1例多房囊肿共25个肝局灶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反向脉冲谐波动态显像,观察病灶内及肝实质的灌注过程。结果 25例均观察到动脉期(5~24s)、门脉期(19~85s)、实质期(200~320s)。7例肝细胞性肝癌均为肝动脉期完全显著增强;5例转移癌为门脉期增强,2例在实质期发现更多病灶;6例血管瘤均显示出特征性的填充式增强;2例慢性炎症及1例脂肪浸润未见增强;1例腺瘤为门脉期显著增强;1例多房囊肿则为实质期低回声缺损。结论 超声造影反向脉冲谐波显像可清晰显示肝局灶性病变及肝实质的动态灌注过程,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明确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超声造影是超声检查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中。超声造影具有独特的无创性优势,并能实时评估整个肝脏的血流灌注情况,使超声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方面得到很大改善,明显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并且能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及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进一步探讨超声造影在其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相关的造影数据分析软件,定量分析超声造影诊断肝肿瘤的准确性。方法运用QLAB—ROI“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对53例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强度、1/2消退时间定量分析。结果(1)肝恶性与良性肿瘤比较: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强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消退时间恶性肿瘤明显早于良性肿瘤(p<0.001)。(2)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比较:始增时间、峰值强度无统计学差别(p>0.05)。原发性肝癌的峰值时间早于转移性肝癌(p<0.05),1/2(?)退时间晚于转移性肝癌(p<0.05)。(3)本组37例良性肿瘤可分为早期回声增强组与回声不增强组。二组在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强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消退时间,回声增强组明显晚于回声不增强组(p<0.01)、(4)肝脏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其肿瘤结节与周边组织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对照,无论在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强度、1/2消退时间上,均有显著意义。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定量分析软件,对进一步提高肝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超声造影对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行超声造影的肝脏恶性局灶性占位病变3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25例经病理证实及随访观察。结果:33例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包括肝细胞性肝癌23例、胆管细胞癌2例、转移性肝癌6例、门静脉癌栓6例(其中4例继发于肝细胞性肝癌)。肝细胞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和门静脉癌栓具有特征性的超声造影表现,而胆管细胞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多样。结论:超声造影对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对不典型病例,尤其是对胆管细胞性肝癌需进一步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实时谐波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对31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检查,并比较不同病变的肝脏超声造影增强特点.结果 恶性病变患者增强开始时间、峰值时间、减退时间、持续时间均早于良性病变患者(P<0.05),良恶性患者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病变增强方式也有所不同.结论 超声造影能反映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超声造影(CEUS)误诊的原因,以提高CEUS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004年3月—200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68例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患者的CEUS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中,24例肝脓肿、5例炎性假瘤、2例肉芽肿、37例其他局灶性炎症,全部经病理证实。动脉期以高增强为主,占61.8%(42/68);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以低增强为主,占75.0%(51/68)、80.9%(55/68)。出现17例假阳性,包括肝细胞癌10例、肝转移瘤6例、恶性淋巴瘤1例。结论详细询问病史及CEUS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可提高CEUS诊断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3个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5分评分法进行良、恶性诊断及ROC曲线分析,比较超声造影前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98.2%恶性病灶(56/57)超声造影动脉相表现为弥漫或环状增强,诊断敏感性98.2%,特异性82.6%;延迟相,82.5%(47/57)恶性病灶增强信号廓清,诊断敏感性82.5%,特异性84.8%。良性病灶中17.4%(8/46)动脉相弥漫增强;84.8%(39/46)延迟相持续增强。血管瘤呈向心性增强,诊断敏感性81.8%,特异性100%。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动脉相放射状增强,诊断敏感性66.7%,特异性99.0%。根据诊断评分,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8.2%,特异性为91.3%,高于常规超声诊断;其ROC曲线下面积(0.948)大于常规超声诊断者(0.811,P=0.000)。结论超声造影肝局灶性良恶性病变具有特征性表现,其诊断应用价值高于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19.
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检查在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135例,使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两种方法对比检查,比较二者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本组135例病例中,常规超声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9.9%、88.5%和77.0%;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2%、92.3%和90.4%。二者敏感性和准确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规超声检查法可以敏感地检出肝内局灶性病变,可应用于日常工作中筛查肝脏疾患;超声造影检查法则可对常规超声难以确诊的病例进行鉴别诊断,进一步提高超声诊断肝肿瘤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良恶性鉴别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个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其中良性病灶组62个,恶性病灶组54个。观察病灶超声造影的增强时相(ΔT<2.5s为早期增强、ΔT≥2.5s为晚期增强)及造影模式,对比分析良性病灶组与恶性病灶组的差别及诊断效率。结果 增强时相良性病灶组以早期增强为主,恶性病灶组以晚期增强为主,分别占比82.3%、64.8%,良恶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模式良性病灶组以迅速基底树枝样增强为其特征,恶性病灶组以点片样增强为其特征,良恶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早期增强、迅速基底树枝样增强作为判断良性病灶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3%,22.6%)、(66.7%,94.4%)、(75.0%,56.0%);分别以晚期增强、点片样增强作为判断恶性病灶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4.8%,68.5%)、(85.5%,62.9%)、(75.9%,65.5%)。结论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