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丽丽刘巍马宇燕秦月韦一知陈加贵韦敬航 《中国疫苗和免疫》2020,(6):656-659
目的分析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疫情中K基因型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分离株的SH基因特征。方法从2018年防城港市小学流腮疫情中采集病例血清和口腔拭子,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uV IgM/IgG抗体和核酸,对阳性核酸样本的SH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其基因特征。结果在采集样本的流腮病例中,MuV IgM、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2%(15/22)、100%(22/22),MuV核酸阳性率为80.8%(21/26)。选取10株MuV进行SH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经鉴定均为K基因型,核苷酸同源性为99.6%-100%;其与2016年中国广西和越南K基因型株、中国S79疫苗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0%-99.6%、84.4%-84.8%。MuV分离株的某些氨基酸位点发生了突变。结论2018年广西防城港市流腮疫情为K基因型MuV引起;与越南K基因型MuV亲缘关系密切。需加强中越边境地区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接种和流腮监测处置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15年一所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暴发疫情的发生原因,评价流腮疫苗(Mu V)的保护效果(VE)。方法通过主动搜索、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学校学生流腮发病和Mu V接种信息,对新发病例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腮腺炎病毒培养和基因型检测。结果全校发生流腮108例,罹患率为2.86%,其中教师1名、学生107名,涉及14个班级;77例(71.96%)为三年级班级学生,班级罹患率最高为54.38%;8-10岁发病数占93.5%;男女性别比为1.49∶1。在采集的9例病例咽拭子标本中,2例腮腺炎病毒阳性,基因型为G2血清型。各班学生Mu V总接种率为64.53%(23.08%-98.11%)。Mu V的VE为77%(RR=0.23,95%CI:0.16-0.35);接种疫苗>5年后VE显著下降。结论本次疫情是一起由G2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建议全区开展中小学Mu V查漏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桂林市2015年流行性腮腺炎患病人群的抗体水平和腮腺炎病毒的基因分型,为流行性腮腺炎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流行性腮腺炎患者静脉血免疫球蛋白G抗体;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的病毒MuV小疏水蛋白基因的序列和基因型,构建SH基因亲缘关系树。结果 本次调查的桂林市263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抗体阳性率为81.75%,各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1,P=0.668),但抗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16,P=0.003)。不同性别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3,P=0.092),而不同性别的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P=0.011)。有、无和流行性腮腺炎免疫史不详者三组人群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61,P=0.100;H=1.85,P=0.413)。从263份患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6株腮腺炎活病毒和19例咽拭子核酸阳性标本,均为F基。结论 桂林市婴幼儿流行性腮腺炎免疫水平偏低;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桂林市腮腺炎流行主要是由F基因型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江苏省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并分析其基因特征。方法:对江苏省2011年腮腺炎咽拭子进行病毒分离,对MuV分离株针对SH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对该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合从基因库下载的中国MuV毒株序列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MuV基因型参考株一起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通过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和构建亲缘关系树发现,江苏省2011年MuV分离株属F基因型,但序列相互间存在差异。此外,通过分析江苏省2011年MuV分离株的遗传距离发现,MuV毒株序列同源性和亲缘关系树分析结果一致。结论:江苏省2011年流行的MuV同属F基因型,是由F基因型MuV的多个传播链引起的。并且2011年的MuV毒株间存在序列差异,说明在江苏省流行的MuV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5.
赵艳艳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8,(1):48-49
2007年1至2月肥西县1所县城小学发生1起流行性腮腺炎(以下简称“流腮”)暴发疫情,经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疫情得以控制,现将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7-2009年云南省腮腺炎病毒(MuV)分离株的SH和HN遗传特征.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Vero细胞分离的病毒株基因组中扩增出SH基因和HN基因,测序后用Mega4.1软件分析其遗传特征.结果 云南省分离14株MuV的SH基因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8.3%~100.0%和96.5%~100.0%,与其他省份比较其同源性为92.6%~99.4%和87.7%~100.0%,其中Wsh1和Wsh2与其他F基因型差异较大;与疫苗株同源性为84.5%~85.1%和77.2%;与其他基因型同源性为83.4%~90.9%和70.1%~86.0%.6株MuV分离株的HN基因与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3%~99.5%和99.1%~99.7%;与中国分离株SP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为99.8%;与其他基因型同源性为94.7%~96.8%和95.5%~99.1%;与疫苗株的同源性为92.4%~93.2%和95.5%~96.4%.结论 2007-2009年云南省流行的MuV均为F基因型;其HN基因比SH基因保守.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mall hydrophobic and 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 genes of mumps virus(MuV)isolated in Yunnan province,China from 2007 to 2009.Methods Fourteen MuV strains were isolated in Yunnan,China from 2007 to 2009.Using RT-PCR,the SH gene fragments contained 316 nucleotides in all strains and HN gene of six strains were sequenced.The sequences were aligned with other mumps virus sequences downloaded from GenBank using Mega 4.1 software.Results Fourteen isolated strain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other reference strains of F genotypes.In SH gene,the homology of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 among the fourteen isolated strains were 98.3%-100.0%and 96.5%-100.0%,respectively,and 92.6%%-99.4%and 87.7%-100.0% of homology wh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strains isolated from other provinces in China,respectively.Wsh1 and Wsh2 strains had less homology when compared to other strains of F genotypes.The fourteen strains had homology of 84.5%-85.1%and 77.2%compared to vaccine strains on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respectively,and had homology of 83.4%-90.9% and 70.1%-86.0% compared to that of other genotypes.In HN gene,the homology of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 among the six isolated strains were 99.3%-99.5% and 99.1%-99.7%,respectively,and also 99.8% and 99.8% of homology respectively when compared to the SP strain in China.All the six strains had homology of 92.4%-93.2% and 95.5%-96.4% when compared to the vaecine strains on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respectively,and had homology of 94.7%-96.8% and 95.5%-99.1%compared to other genotypes.Conclusion Fourteen strains isolated in Yunnan from 2007 to 2009belonged to F genotype of MuV while the HN gene seemed more conservative than SH gene.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江苏省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病毒(Mu V)的基因特征。方法针对2013年分离到的139株Mu V小疏水蛋白(small hydrophobic protein,SH)基因316个核苷酸片段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并对该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将139株Mu V与世界卫生组织(WHO)Mu V基因型参考株一起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江苏省136株Mu V分离株属于F基因型,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4%~100%和84.3%~100%。3株Mu V分离株属于G基因型,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6%~100%和93%~100%。Mu V分离株在SH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保守位点也发生了变化。结论江苏省2013年主要流行的Mu V基因型为F基因型,同时也出现G基因型的流行,Mu V毒株与疫苗株S79遗传距离差异较大。F基因型参考株与江苏省2013年的F基因型Mu V毒株间序列差异较大,说明江苏省流行的Mu V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另外,还发现所有F基因型和G基因型Mu V在SH基因上分别存在5个特异性突变,而其他基因型Mu V在这些位点上均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患者主要是学龄儿童,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易形成暴发。2007—02/03西安市临潼区代王房家小学发生1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现将疫情调查与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户丽莹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6,(6):37-38
目的 了解安阳市北关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数据,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北关区2011-2015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北关区2011-2015年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 389例,年均发病率112.87/10万,无死亡;5年报告发病率居当年法定传染病前3位.各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有明显季节特征,12月至次年6月发病占72.1%;男性较多,性别比1.5∶1;<15岁占90.1%,3~10岁幼托儿童和学生为高发人群,共报告1 216例(87.5%).结论 2011-2015年北关区流行性腮腺炎呈高发状态,幼托儿童和学生是高发人群.应针对重点人群做好传染源管理,推广使用麻腮风疫苗,提高人群防病意识和疫苗接种依从性,以降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2004~2007年北京地区流行性腮腺炎病原学及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病毒流行株病原学特征及基因型分布和变异情况.方法:通过病毒分离鉴定、免疫史分析、SH基因序列分析,及与其它基因型参考株进行同源性比较,构建亲缘进化树.结果:病毒分离阳性的33个病例中5例IgM抗体阴性,2007年的病毒分离率和IgM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往年;各年均发现有免疫史病例,2007年最多,无免疫史的病例病毒分离和IgM抗体检测阳性率更高;33 株病毒均属于F基因型,VAC-$79属于A基因型,各流行株间核苷酸最大差异为5.6%,与F基因型代表株Z77158(兰州)、Z77160(上海)核苷酸最大差异分别为4.9%和7.3%;与疫苗株的核苷酸差异为16.0%~18.1%.结论:近年北京地区流行的优势株为F基因型,未发现基因 型间变异,但已存在较大型内差异.大量有免疫史病例使病毒分离率和IgM抗体阳性率降低,并引发疫苗效果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2008年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的基因特征。方法针对中国2007~2008年分离到的7株MuV小疏水蛋白(Small Hydro-phobic Protein,SH)基因316个核苷酸片段进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并对该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合从基因库下载的7株2006年中国MuV毒株序列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MuV基因型参考株一起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通过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和构建亲缘关系树发现,中国2006~2008年14株MuV分离株同属F基因型,但序列相互间存在差异。不同省份、不同年代的MuV毒株在亲缘关系树上呈分散交叉分布,无明显的时间和地理分布倾向。此外,通过分析2006~2008年MuV的组内和组间遗传距离发现,2006~2008年的MuV毒株序列无明显规律性变化。与序列同源性和亲缘关系树分析结果一致。结论中国2006~2008年流行的MuV同属F基因型,是由F基因型MuV的多个传播链引起的。并且1995年和2006~2008年的MuV毒株间序列差异较大,说明1995~2008年中国流行的MuV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另外,还发现F基因型MuV在SH基因上存在着特异性突变(CNr65、CNt105、GNt137、CNt192、CNt239),而其它基因型MuV在这些位点上均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桂林市长海小学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原因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学校防治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暴发疫情数据进行分析,采用酶联吸附免疫检测流行性腮腺炎抗体。 结果 在校的321名学生中,发病16例,罹患率为4.98%。发病年龄9~10岁,其中男9例,女7例,男女比例为1.29:1。实验室检测其中2名病人的血清学流行性腮腺炎IgM抗体阳性。 结论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为一起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可能是日常接触导致传播的。经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采取隔离治疗病人,加强学校卫生,开展健康宣教等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福建省一起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爆发疫情进行病毒分离,了解其基因特征。方法应用非洲绿猴肾细胞分离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小疏水蛋白(Small Hydrophobic Protein,SH)基因片段,测序并分析其基因特征。结果从爆发点采集的4例标本中,分离到3株腮腺炎病毒,均属于G基因型。此福建株与国内其他省流行的F基因型病毒株核苷酸差异性>9%,与S(上海,Shanghai)79疫苗株SH基因核苷酸差异17.6%,与1999~2005年英国流行的G2基因亚型病毒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97.4%~99.8%)。结论此起爆发为G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引起,是否为输入性病毒?目前在中国使用的疫苗所产生的抗体能否完全阻断?需进一步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2014年10月浙江省金华市荣光小学发生疑似病毒性脑膜炎暴发疫情,为及时查明病因,分析病原的分子特征并进行病原溯源。方法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脑脊液和咽拭子样本6份,检测人类肠道病毒(HEV)核酸和分离病毒,对HEV分离株VP1基因测序,进行同源性与进化分析。结果 在全校328名学生中,发病7例,罹患率2.13%。患者年龄7~8岁;临床症状为发热、头痛、呕吐等;从5例患者6份样本中均检测到HEV核酸,其中3份脑脊液中分离到3株肠道病毒埃可30型(echovirus 30,E30);新分离株与E30原型株之间VP1区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1.8%和91.8%~92.1%;进化分析显示:新分离株位于E30 G基因亚型分支上,与2013年浙江省CHN/ZJ/RA-72/13株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引起2014年10月浙江省金华市荣光小学聚集性病毒性脑膜炎暴发疫情的病原为E30 G基因亚型病毒。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了解洪泽县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的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洪泽县2004-2013年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数65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7.77/10万;<15岁儿童病例数占报告总病例数的88.34%;学生和幼托儿童病例数为577例,占报告例数的88.50%;3-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男性报告发病高于女性;10年来,小学、幼儿园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共计15起,发病256例,占总病例数的39.26%。结论小学和幼托机构是防治流行性腮腺炎的重点单位,应加强学校和幼托机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监测,针对15岁以下人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了解福建省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病学特征,为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控制流腮发病,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2007-201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流腮疫情资料进行分析。采集暴发病例咽拭子样本进行细胞培养,用RT-PCR方法鉴定并测序分析腮腺炎病毒SH基因。结果 2007-2011年福建省共报告流腮病例38 151例,呈逐年升高趋势,2011年发病率最高达43.23/10万;全年均有发病,4~7月和11月~次年1月为发病双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占83.84%;暴发疫情全部发生在中小学,并以乡中小学暴发为主。从2011年一起暴发病例分离到腮腺炎病毒,为G基因型。结论流腮发病规律目前仍未改变每4~5年一次发病高峰的周期性;为控制流腮发病率,在落实常规免疫接种的基础上,建议对重点人群开展第二剂腮腺炎疫苗接种;同时加强流腮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监测,及时发现处置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9.
了解乌鲁木齐市2012年中小学生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免疫史,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乌鲁木齐市225所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学校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1-5月发病最多,以6~12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不同学段、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学生流腮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地区腮腺炎发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 255例流腮病例中,有免疫史者占40.88%.结论 及时接种疫苗是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的有效而经济的措施.应落实学校查验证工作,将腮腺炎类疫苗免疫覆盖率纳入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福建省2005-2017年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5-2017年福建省腮腺炎报告病例,主动搜索、访谈收集腮腺炎疫苗接种信息,对新发病例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细胞培养、基因定型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2005-2017年福建省累计报告腮腺炎病例83 95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6/10万,2007年后发病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到2017年为监测以来的历史新低(7.5/10万);发病时间呈明显的季节性双峰特征,但第1个发病高峰(4-7月)有减弱趋势,而第2个发病高峰(10月至次年1月)有增强趋势;发病人群以学生、托幼儿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89.2%,5 814/6 517),其中5~9岁年龄组年平均发病数达2 527例(占总病例数38.8%);发病无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病原学监测表明福建省存在MuV G基因型病毒株的流行。序列分析发现2015年MuV G基因型病毒株在核苷酸上的突变导致了SH基因编码区6个氨基酸位点变异,进一步加大了与A型疫苗株在核苷酸及氨基酸上的同源性差异。结论 2005-2017年福建省腮腺炎发病逐年下降,预防工作需重点关注中小学生,MuV G基因型病毒株在福建省存在传播链,且在SH基因编码区发现部分氨基酸变异。需加强福建省腮腺炎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