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和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本院顺利完成PCI的1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非ISR组和ISR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血清指标。分析PCI后ISR的影响因素及血清HDAC3、TM预测ISR的价值。结果 两组的男性、吸烟、三支及以上血管病变、病变部位、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占比及年龄、支架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的支架直径大于非IS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的内皮素-1(ET-1)、TM水平高于非ISR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HDAC3水平低于非IS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T-1、TM高表达为PCI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VEGF、HDAC3高表达为保护性因素(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肌钙蛋白I(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预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100例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研究对象,PCI术后随访半年,依据AMI患者术后是否心力衰竭分为疾病组(38例)和正常组(62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检测血清D-D、cTnI、hs-CRP水平与心功能[血浆B型钠尿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的LVEF与D-D、cTnI、hs-CR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的血清D-D、cTnI、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疾病组的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LVEF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AMI患者的LVEF与D-D、cTnI、hs-CRP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术前血清D-D、cTnI、hs-CRP水平检测对于AMI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AMI患者264例,随机分为常规PCI组和胺碘酮干预组,各132例。常规PCI组采用PCI和其他常规治疗,胺碘酮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观察术后RA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的变化。结果胺碘酮干预组R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且胺碘酮干预组患者术后IL-6、hs-CRP、cTnI和CK-MB水平明显低于常规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胺碘酮对预防AMI患者PCI术后发生RA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能降低患者血清IL-6、hs-CRP、CK-MB和cTnI水平,减轻再灌注带来的损伤,从而减少RA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肌钙蛋白T(c Tn-T)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66例行PCI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根据术后c Tn-T水平变化分为:c Tn-T升高组和c Tn-T正常组,各33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手术前后血清hs-CRP和c Tn-T水平,并记录冠心病组PCI手术相关情况。结果冠心病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术后hs-CRP和c Tn-T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c Tn-T升高组直接植入支架患者比例、使用支架直径显著低于c Tn-T正常组(P<0.01),支架数目、长度、球囊扩张压力总和、扩张时间总和、扩张次数均显著高于c Tn-T正常组(P<0.05或P<0.01)。结论 PCI术可诱发冠状动脉局部炎症反应,引起血清hs-CRP水平增高。PCI术引起的心肌损伤与球囊扩张压力总和、球囊扩张时间总和、球囊扩张次数、支架的数目、长度、直径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清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PCI术的1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58例和预后良好组12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BNP、hs-CRP、CK-MB水平;分析预后不良患者血清BNP、hs-CRP、CK-MB水平;分析血清BNP、hs-CRP、CK-MB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PCI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分析影响PCI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BNP、hs-CRP、CK-MB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后不良患者血清BNP与hs-CRP、CK-MB水平呈正相关(r=0.527,P 0.05; r=0.541,P 0.05),CK-MB与hs-CRP呈正相关(r=0.511,P 0.05)。血清BNP、hs-CRP、CK-MB及3者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PCI后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2、0.763、0.921、0.949,特异性分别为87.9%、82.3%、94.4%、93.5%,敏感度分别为74.1%、63.8%、81.0%、87.9%。BNP、CK-MB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血清BNP、hs-CRP、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CHD)患者病情严重性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选取疑似或已确诊CHD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130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非冠心病(NCHD)患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HCY及hs-CRP水平。结果 SA组、UA组、AMI组HCY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UA组、AMI组HCY水平高于SA组(P〈0.05);hs-CRP水平为AMI组〉UA组〉SA组(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到三支病变,HCY、hs-CRP的水平也随之升高(P〈0.05),且二者与冠脉病变支数相关(r=0.482、0.664,P〈0.05);CHD患者血清HCY与hs-CRP呈正相关(r=0.85,P〈0.05)。结论血清HCY和hs-CRP水平与CHD病情严重性及冠脉病变支数相关,HCY与hs-CRP具有相关性。联合检测血清HCY和hs-CRP水平,可更好地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在该院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107例,依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3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1例),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健康的50例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4组血清cTnT、hs-CR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TnT、hs-CRP水平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cTnT、hs-CRP水平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4组cTnT、hs-CRP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cTnT、hs-CRP预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4、0.96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cTnT、hs-CRP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953、0.901,均P<0.05).结论 血清cTnT、hs-CRP水平与冠心病PCI患者术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估冠心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情况及新生斑块特征,探讨NAFLD对ISR的影响。方法 2021年5—9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初次行PCI的冠心病患者200例,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合并NAFLD组100例和未合并NAFLD组100例,比较2组基线生化指标、支架直径、支架长度等。PCI后均给予冠心病规范治疗,随访1年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评估支架内新生斑块负荷量及斑块性质,比较合并NAFLD组与未合并NAFLD组ISR发生率、生化指标等。根据PCI后1年是否发生ISR将200例患者分为发生ISR组19例和未发生ISR组181例,比较2组高血压、糖尿病、NAFLD比率及支架直径、支架长度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PCI后1年发生ISR的影响因素。结果 合并NAFLD组基线三酰甘油[(3.52±0.22)mmol/L]、总胆固醇[(7.78±0.3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75±0.18)mmol/L]、血尿酸[(548.33±71.46)μmol...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清脂联素联合内脂素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发生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8月我院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10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A组(未发生)54例与B组(发生)46例,另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52例为对照组,均行血清指标检测。比较三组血清脂联素、内脂素、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A组、B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内脂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B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A组,血清内脂素水平高于A组(P0.05)。A组、B组cTnI、CK-MB、CRP、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B组cTnI、CK-MB、CRP、LDL-c水平高于A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B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cTnI、CK-MB、CRP、LDL-c呈负相关(P0.05),血清内脂素水平与cTnI、CK-MB、CRP、LDL-c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内脂素与AMI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余书武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6):643-644,646
目的分析血清中肌钙蛋白I(cTnI)、缺血修饰清蛋白(IMA)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分别检测115例冠心病患者(稳定型心绞痛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41例)血清中cTnI、IMA及hs-CRP水平变化。结果冠心病组血清cTnI、IMA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cT-nI、IMA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血清cTnI、IMA及hs-CRP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且其水平与冠心病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冠心病早期发现的指标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Hcy)对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经PCI手术诊治的172例CHD患者,病例收集时间2014年1月-2016年1月,根据患者PCI术后24h血清Hcy水平分为H-Hcy组82例(血清Hcy≥15μmol/L)、L-Hcy组90例(血清Hcy15μmol/L),所有患者随访资料完整,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分析法探讨H-Hcy水平与CHD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关系。结果 H-Hcy组的MACE发生率29.27%显著的高于L-Hcy组14.4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随访结果将172例患者分为MACE组、非MACE组,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MACE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靶血管数目、置入支架数目、病变血管支数均显著的高于非MACE组(P0.05),MACE组的AMI患者所占比例显著的高于非MACE组(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靶血管数目增多、置入支架数目增加、病变血管支数增加、AMI患者、Hcy水平升高是CHD患者PCI术后并发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会增加CHD患者PCI术后并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概率。  相似文献   

12.
血清hs-CRP检测对冠心病PCI手术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PCI手术患者的危险分层、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50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测定hs-CRP、TG、LDL-C、HDL-C、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根据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采用Gemini评分判断血管狭窄程度。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分析hs-CRP与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Gemini评分、血管病变支数、MACE的关系。结果 hs-CRP与HDL-C、hs-cTnT相关(r分别为-0.17、0.42,P0.05)。冠心病PCI手术患者患者血清hs-CRP浓度随着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升高,重度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轻度血管病变患者和中度血管病变患者(P0.05)。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患者的hs-CRP水平分别为(4.64±5.39)、(9.86±8.75)、(14.93±10.3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7,P0.05)。hsCRP与Gemini评分、动脉血管病变数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1(P0.05)、0.18(P0.05)。三组不同hs-CRP水平的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2,P=0.001)。hs-CRP是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5,95%CI:1.24~3.39,P=0.005)。结论 hs-CRP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PCI患者的血管病变相关,可作为PCI术后患者危险分层、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支架术(PCI)治疗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心内科进行支架植入手术,且在术后6~12个月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137例患者。根据造影复查结果将其分为支架内再狭窄(ISR)组和非ISR组。其中ISR组34例,非ISR组103例。对两组患者的病史资料,心脏超声情况,血液生化指标,植入支架情况,术后服药情况,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等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PCI术后ISR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ISR发生率为24.8%。单因素分析发现,与非ISR组比较,ISR组在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冠心病家族史、MPV、CysC、Hcy、NT-proBNP、LDL-C、ApoB、NLR、支架植入直径(≥3mm)、存在残余狭窄、术后未规律双抗及他汀类药物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205,95%CI:1.069~4.531,P=0.031)、MPV(OR=1.873,95CI:1.141~4.275,P=0.016)、CysC(OR=1.356,95%CI:1.244~2.803,P=0.028)、Hcy(OR=1.824,95%CI:0.709~4.706,P=0.012)、NT-proBNP(OR=1.106,95%CI:1.003~1.264,P=0.033)、NLR(OR=1.765,95%CI:0.439~1.275,P=0.038)是ISR的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MPV、CysC、Hcy、BNP、NLR是PCI术后IS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多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未干预病变斑块进展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该院接受PCI术治疗的80例AMI多支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再次行PCI术治疗将这80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再次行PCI术治疗的19例为观察组,未再次行PCI术治疗的61例为对照组。记录比较两组临床特征;于入院时、初始PCI当日及PCI术后24、48h时分别运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测定法对所有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各测定1次,并比较两组hs-CRP、IL-6测定结果;对比两组入院时及随访期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同时分析初始PCI术后未干预病变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入院时干预病变斑块长度等临床特征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初始PCI当日起,两组PCI术后24、48h时血清hs-CRP、IL-6水平均逐渐升高,且与对照组同期对比,观察组入院时及PCI术后24、48h时血清hs-CRP、IL-6水平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上述指标初始PCI当日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初始PCI术后未干预病变斑块的进展与干预病变斑块长度和入院时及PCI术后24、48h时血清hs-CRP、IL-6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251、0.194、0.163、0.271、0.217、0.178、0.28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及PCI术后24、48h时血清hs-CRP、IL-6水平均是初始PCI术后未干预病变斑块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血清hs-CRP、IL-6均参与了AMI多支病变患者PCI术后未干预病变斑块的进展,且与未干预病变斑块的进展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未干预病变斑块进展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在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伴心肌梗死住院患者106例,其中60例具有典型心肌梗死症状的患者纳入对照组,46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动态监测两组患者发病后血清hs-CRP、cTnI、CK-MB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各指标水平。结果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清hs-CRP、cTnI、CK-M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CK-MB水平均于发病后3~12h开始升高,24~48h达到高峰,3~5d基本恢复正常水平;血清hs-CRP水平于发病后3h开始升高,一直保持高水平,3~5d后开始下降;血清cTnI水平于发病后3~6h开始升高,12~24h达高峰,一直持续高水平,5d后开始下降。结论 CK-MB、hs-CRP及cTnI联合检测有助于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尤其可提高症状不明显患者的诊断率,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 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术期相关性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本院心脏中心收治的91例冠心病(CHD)患者的临床资料,PCI术前血肌钙蛋白I (cTnI)水平均小于0.01 ng/mL,根据PCI术后血清cTnI水平将患者分为阳性组(血清cTnI水平≥0.05 ng/mL,且经临床诊断为PCI相关性心肌梗死)和阴性组(血清cTnI水平<0.05 ng/mL未发生PCI相关性心肌梗死).观察比较两组患者PCI围术期血清sLOX-1、cTnI水平,分析血清sLOX-1水平与cTnI的相关性.[结果]PCI相关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2.1%.阳性组PCI术前血清sLOX-1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150.1±65.9)ng/L vs (66.1±28.7) 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阳性组PCI术后血清sLOX-1水平也明显高于阴性组[(154.6±64.3)ng/L vs (67.0±28.8) 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阳性组PCI术前血清sLOX-1水平与PCI术后cTnI呈显著正相关(r=0.668,P<0.05).[结论]血清sLOX-1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PCI围术期相关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分拣蛋白(sortilin)、闭合蛋白(occludin)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安阳市中医院行PCI术治疗的126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sortilin、occludin水平。根据术后连续随访12个月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为狭窄组(n=34)与未狭窄组(n=92)。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ortilin、occludin对ACS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CS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糖尿病史、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长度、术前Gensini评分、支架置入个数、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血清sortilin、occludin水平高于未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ortilin、occludin预测再狭窄的AUC(95%CI)为0.791(0.741~0.84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1-12月500例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随访至2020年12月,根据预后情况分为不良组(n=72)、良好组(n=367)。比较两组术前血清RBP4、ICAM-1水平及其他可能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PCI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血清RBP4、ICAM-1单独及联合预测冠心病PCI术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2.14±5.16)个月。61例患者失访,最终纳入的439例患者中72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16.40%);与良好组比较,不良组糖尿病、冠脉病变支数≥3支构成比、血肌酐、血清RBP4、血清ICAM-1均高于良好组,HDL-C低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L-C低、冠脉病变支数多及血肌酐、血清RBP4、血清ICAM-1高均是影响冠心病PCI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RBP4、ICAM-1预测冠心病PCI术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长正五聚蛋白3(PTX3)、骨保护素(OPG)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支架内再次狭窄(IS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5例于本院进行PCI术治疗的ACS患者作为ACS组。根据PCI术后6~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为ISR组(n=49)和N-ISR组(n=46)。选取60例同期因疑似ACS患者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血管狭窄直径<50%、血流正常且临床资料完整者作为对照组。比较ACS组与对照组PTX3、OPG及Hcy的水平;记录所有ACS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S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ACS组PTX3、OPG及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与无N-ISR组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肌酐、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N-ISR组,APTX3、OPG、Hcy水平及吸烟人数高于N-IS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及高APTX3、OPG、Hcy水平为影响ACS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PTX3、OPG、Hcy水平在ACS及术后IRS患者中显著升高,三者均为影响PCI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将三者纳入指标检测体系,从而规避ACS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的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及其病死率等临床指标状况.[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之间的AMI行急诊PCI术的患者169例,分成无复流组及血流良好组,观察其病史、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术中记录及介入治疗方法之间的差异.[结果]有29(17.2%)例患者于PCI时出现了无复流象.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梗部位、病变长度、狭窄程度、单支病变比例等方面相比较无显著差别(P>0.0);在冠状动脉开通时间、CK-MB、cTnI水平、ST段回落程度、术中最大扩张压力及住院期间病死率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出现与无梗死前心绞痛史、冠状动脉开通时间长、CK-MB与cTnI水平高、先预扩张再支架、术中扩张压力大等可能有关,无复流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血流正常者,AMI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