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芳 《眼科新进展》2017,(10):976-978
目的 观察瞳孔成形联合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采用瞳孔成形联合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外伤后无晶状体眼患者17例17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瞳孔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修补损伤虹膜,瞳孔成形后成功植入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52 +0.17),较术前视力(0.04±0.02)及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44±0.13)提高.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1993.88±127.24)个·mm-1,较术前(2178.88±132.61)个·mm-2减少(P<0.05),但术后未发现角膜失代偿.术前眼压(15.91 ±2.73)mmHg(1 kPa=7.5 mmHg)与术后眼压(16.69±2.61) mmHg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瞳孔大小(4.4±0.2)mm较术前(5.5 +0.3)mm缩小(P<0.05),患者术后无明显畏光、眩光、复视等不适症状.结论 瞳孔成形联合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外伤虹膜损伤并无有效晶状体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角膜松解术矫正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18只眼)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散光≥1.5 D)患者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角膜松解术,观察术前及术后1 d,1、3、6个月的临床效果,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压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等。结果术后患者裸眼视力有明显提高,6个月时均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前及手术后1、3、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62±0.21、0.74±0.20、0.81±0.18、0.85±0.18、0.86±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散光分别为(-1.88±0.35)D、(-1.72±0.60)D、(-1.09±0.74)D、(-0.83±0.52)D、(-0.72±0.4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6个月内未见继发性青光眼、白内障等并发症。结论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角膜松解是一种安全、有效并且稳定的矫正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临床观察复杂外伤性白内障Ⅱ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术中稳定的眼压对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及术后视觉效果的意义。方法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外伤性白内障术后的无晶状体眼连续病例60例(6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30只眼)术中经睫状体平坦部置眼内BSS灌注通道控制眼压;对照组30例(30只眼)常规应用黏弹剂及BSS维持前房深度及眼球形态。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角膜散光、人工晶状体偏心倾斜等)。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t=2.297,P=0.025),最佳矫正视力(t=2.305,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388,P=0.02),最佳矫正视力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t=2.70,P=0.009)。观察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平坦部置眼内灌注以保持眼压的稳定,有利于Ⅱ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并发症,恢复良好的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已成为矫治高度近视的方法之一,尤其是不适应佩戴框架眼镜或不适合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眼,目前已愈来愈多地应用于临床,其临床价值值得关注。目的研究晶状体置换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病例观察研究。对高度近视患者65例124眼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平均年龄(51.4±8.57)岁,术前平均矫正视力为4.11±0.51,平均近视屈光度(-20.17±5.34)D,平均眼轴长度(31.33±2.08)mm,平均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数为2.88D。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有所提高,15眼(12%)裸眼视力提高至≥0.5;114眼(92%)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64眼(51.6%)最佳矫正视力≥0.5。术眼术后平均近视屈光度为(-2.57±1.76)D。术后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并行后囊膜激光切开术者58眼(46.7%),发生视网膜脱离者4眼。结论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对于高度近视患者,术前应仔细检查眼底情况。术后需长期随访,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人工晶状体(ICL)植入超高度近视眼对视功能、眼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临床系列研究。对2010年4月至2014年9月通过对-12DS至-23DS(17.25±4.23)DS超高度近视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随访观察(3—27)月、平均(15.8±3.8)月,随访项目包括:术前、术后1天、末次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屈光度、晶状体透明度、人工晶状体位置、角膜内皮计数、前房深度、眼轴、调节近点。结果术后末次随访裸眼视力0.62±0.15、最好矫正视力0.91±0.16,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P=0.55)、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06),术后末次随访屈光度(-1.28±0.96)DS;术后末次随访眼压:(17.96±3.57)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59);术后末次随访角膜内皮计数、前房深度、眼轴、调节近点分别为(2686±361)个/mm^2、(3.52±0.39)mm、(30.98±1.36)mm,(19.00±3.87)cm,与术前比较分别为(t=0.89、P=0.38)、(t=2.48、P=0.03)、(t=-0.23、P:0.81)、(t=-0.21、P=0.90)。UBM示ICL与晶状体无接触、房角大于30度,未见晶状体混浊。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人工晶状体(ICL)植入超高度近视能有效提高视力,未对眼结构和调节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晶状体脱位及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眼科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间接受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5例(15只眼)无晶状体眼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前与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变化,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后角膜水肿、前房闪辉及人工晶状体位置。手术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手术前后患者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其中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的变化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拟合方程。结果术后1d患者视力显著提高,术后1周较术后1d略有改善,术后1个月后趋于稳定。术前裸眼视力≤0.2,中位数为0.04;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为0.3~1.2,中位数为0.8,其中裸眼视力≥1.0者4只眼(26.7%),裸眼视力≥0.5者11只眼(73.3%)。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3~1.0,中位数为0.6;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为0.3~1.2,中位数为0.9,其中最佳矫正视力≥1.0者4只眼(26.7%),最佳矫正视力≥0.5者13只眼(86.7%)。术后15只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并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且术后视力保持稳定。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3.410, 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3.035,P<0.0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932~3325个/mm2,术后1 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2224.3±746.1)个/mm2,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2214.9±742.1)个/mm2,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2202.4±743.9)个/mm2,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2164.9±724.4)个/mm2,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2138±715.3)个/mm2,术后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2123.6±712.3)个/mm2。术后各时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2.76,-3.27,-3.00,-3.52,-3.11;P<0.05)。术后角膜无明显水肿,人工晶状体位置未见明显偏移。结论 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无晶状体眼、晶状体脱位及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患者的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行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在本中心接受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9例(54眼)。术前矫正屈光度数为-10.00~-23.00D,最佳矫正远视力0.1—0.8。术中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品状体,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观察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瞳孔形态及角膜内皮计数,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年裸眼视力为0.2~1.0,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3-1.2,和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例诉有眩光,3眼瞳孔轻度变形,2眼术后2d切口渗漏,无视网膜脱离、晶状体脱落或跟内炎等。结论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植入一种新型的可调节折叠人工晶状体1CU,观察患者术后远近视力,观察改型人工晶状体的拟调节力。方法:对10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可调节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同期随机抽取10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及单焦点折叠晶状体植入术作为对照,于术前、及术后1wk;1,3mo查裸眼远近视力、矫正视力,并进行主客观验光。结果:1CU组裸眼近视力优于对照组(0.01〈P〈0.02),裸眼远视力及矫正远近视力无显著差异(P,0.2),两组手术前后散光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植入可调节折叠人工晶状体后,术眼具有一定的假晶状体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10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近中期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双眼植入虹膜固定型10L患者89例,屈光度范围-6.00-24.00D。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计数、眼压(10P),以及3、4、5mm瞳孑L直径下像差均方根(RMS)值、调制传递函数(MTF)值。术前术后各指标变化采用配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78眼均一次性成功植入虹膜固定型IOL,术后随访2-48个月。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占80%,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87,P=0.003)。术后残余屈光度(-0-36±0.53)D。患者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角膜内皮计数较术前稍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90,B=0.01)。术后高阶像差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瞳孔直径下的术后MTF值较术前稍有提高f5mm瞳孔直径下的高频空间除外),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固定型10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具有可逆性、可预测性等优点.并能够提供较好的术后视觉质量。但是虹膜固定型10L对角膜内皮、晶状体、虹膜的远期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虹膜支撑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phakic intraocular lens) 植入术治疗矫正屈光不正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 33例(58只眼)屈光不正,高度近视眼患者植入Verisyse虹膜嵌夹VRSM60型PIOL.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位置及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术后3个月患者裸眼视力≥0.5者占98.2%(57/58),6个月时98.2%(57/58),术后6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0.8者占74.1%(43/58).6个月时占89.6%(52/58).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术后3个月占93.1%(54/58),6个月占98.2%(5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3个月时占81%(47/58),6个月时占89.6%(52/58).患者术后3个月时眼压与术前相比右眼t=0.709,P=0.485左眼t=0.949 P=0.35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只眼出现眼压升高,经降眼压治疗3只眼一周内恢复,1只眼压升高持续2个月,眼压在22~30 mmHg,经治疗后缓解,恢复正常.3个月后未再出现眼压升高,但该眼瞳孔增大约6 mm,大于IOL光学区,偶有单眼复视存在.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同手术前相比,右眼t=3.562 P=0.006 左眼t=3.051 P=0.012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手术过程及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对角膜内皮细胞是有损伤的;术后6个月2只眼可见PIOL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6只眼可见嵌夹在晶状体攀处的虹膜局限性萎缩;2只眼出现一侧人工晶状体攀从嵌夹于虹膜处脱离.结论 PIOL植入术治疗矫正屈光不正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是补充角膜屈光手术不足的有效眼内屈光手术,但其远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后无晶状体眼的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58例(58眼)外伤性无晶状体眼行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50例伴有不同程度眼前段结构紊乱,同时行眼前段重建,包括虹膜粘连松解、虹膜根部离断缝合、瞳孔成形、以及瞳孔区机化膜切开等。8例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无晶状体眼,应用玻璃体腔放置灌注管维持眼压。结果均顺利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5~24个月。后房型睫状沟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41眼(70.69%),缝襻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7眼(29.31%);术后视力均达到或优于术前矫正视力,最佳矫正视力t〉0.3者38眼(65.52%)。术后瞳孔圆者32眼(55.17%),人工晶状体正位者50眼(86.21%),7眼稍偏位,1眼人工晶状体倾斜。结论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外伤性无晶状体眼的有效而安全术式,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手术设计和熟练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鲁铭  程旭康  罗艳  朱晶 《眼科新进展》2013,33(4):343-345
目的 回顾分析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合并中高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10例(11眼)合并中高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不同时间点(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人工晶状体旋转稳定性,观察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疗效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 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为0.58±0.29,最佳矫正视力0.65±0.30.裸眼视力≥0.5者6眼(54.5%),裸眼视力≥0.4者8眼(72.7%).全眼总散光得到明显改善,从术前的(4.06±1.63)D降低到术后的(0.51±0.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全眼总合散光与术前预计残余散光值(0.42±0.33)D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术后6个月,人工晶状体旋转度为(3.60±1.26)..至末次随访时,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的11眼中旋转度均小于5..所有患者均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合并中高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经过严格的术前筛选,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可预测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22例(39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度数-7.00- -23.00 D,平均(-11.48±3.70)D。术前裸眼视力(UCVA)0.02-0.3,平均0.05±0.03,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0.8-1.2,平均0.90±0.27;角膜内皮密度2000-3961个/mm^2,平均(2735.13±464.50)个/mm^2;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裸眼视力显著提高,术后1d,1周11、3、6和12个月的裸眼视力较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结论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确切,特别适宜于无法选择角膜屈光手术者,其远期并发症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成像放大率的变化规律,了解视网膜放大率变化与视力提高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近视屈光度为-15.13D~29.00D的23例患者(30只眼)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人术,手术前后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屈光参数(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眼轴长度、人工晶状体位置)。根据模型眼理论,应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计算手术前后视网膜成像放大率的变化,分析放大率变化与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力提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3个月,28只眼(93%)术后BCVA超过术前,2只眼(7%)术后BCVA等于术前。屈光度与放大率变化成正相关,近视越深放大率变化越大(r=0.996,P〈0.01);屈光度与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均为负相关(r=-0.62,-0.57;P〈0.01);近视越深,最佳矫正视力越差;放大率变化与视力提高量成正相关(r=0.42,P=0.02);放大率变化较大,术后视力提高量较多。结论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成像放大率变大是影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的因素之一,视力提高量与放大率变化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Verisyse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表面麻醉下对54例(54眼)高度近视患者(-12.00~-24.00D)行Verisyse植入术。手术前后分别检查术眼裸眼及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及调节力。将各项检查结果进行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术眼裸眼远、近视力均达到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眼手术前后在3cpd、6cpd、12cpd、18cp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有显著性差异,手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P=0.000);术眼术前调节力平均为(2.19±1.36)D,术后3个月调节力平均为(5.27±2.18)D,较术前明显增加(P=0.036)。结论Verisyse眼内植入术提高了高度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6.
背景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矫正晶状体(ICL)植入术是矫正高度近视的手术方法之一,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不同的是,该术式保留了角膜与晶状体像差固有的匹配关系,但术后视觉质量是患者和医师较为关注的问题。目的探讨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42例84眼行ICL植入术,于术后1d、1个月和6个月复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以及调节力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采用前瞻性病例观察试验设计。本组患者术前视力均〈0.3,术后各随访时问点裸眼视力和BCVA均〉0.3,明显好于术前。术后各时间点间视力增加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70,P〉0.05)。本组患者术前平均等效球径屈光度为(-15.384-1.03)D,术后1d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55±0.06)D,术后1个月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22±0.09)D,术后6个月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68±0.06)D,各时间点比较等效球镜屈光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59.90,P〈0.01);术眼术前平均波前总像差为11.00±0.25,术后6个月平均总像差为2.21±0.56,其中术前和术后6个月高阶像差分别为0.43±0.05和0.47±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P=0.10)。明视和暗视状态下术后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均有增高,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屈光度〈-16D组术眼调节力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前:2.75±1.20,术后1个月:5.75±1.44;术后6个月:6.00±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97.70,P〈0.05);而屈光度〉-16D组手术前后调节力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7,P〉0.05)。结论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后患者的视觉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但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矫治老视的可行性。方法均为要求阅读时不配戴凸透镜的老视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浑浊,共31例(62只眼)。均常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囊袋内植入后房型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记录术后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调节幅度、脱镜率、满意度等。术后随访6个月,并与植入Akros单焦点人工晶状体30例(60只眼)进行比较。结果在随访期内,术后3个月两组的裸眼远视力无统计学差异(t=0.366,P〉0.05),两组的裸眼近视力和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均有统计学差异(t=10.074,t=9.966,P〈0.05)。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的调节幅度,两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t=28.875,t=31.007,t=30.227,P〈0.05)。术后6个月视近时的脱镜率和对疗效的满意度,两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Z=-4.901,Z=-5.974,Z=-9.282,P〈0.05)。结论Tetran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可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近视力,同时术后远视力和中距离视力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保守治疗无效的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12例患者采用囊袋拉钩辅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玻璃体手术处理半脱位晶状体,之后进行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对术前及术后视力、眼压、散光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术后人工晶状体情况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12例12眼患者均顺利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摘除脱位晶状体,同时行巩膜层间固定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显著,裸眼视力从治疗前0.14±0.12提高至治疗后0.44±0.17(t=-5.031,P<0.001);最佳矫正视力从治疗前0.29±0.17提高至治疗后0.57±0.15(t=-4.366,P<0.001);术前眼压为(28.30±8.87)mmHg(1 kPa=7.5 mmHg),术后3个月眼压为(14.70±3.4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P<0.05);术后3个月总散光度为(-1.35±0.73)D,角膜散光度为(-1.48±0.70)D,两者具有相关性(r=0.91,P<0.01)。术后1眼发生人工晶状体襻与光学区分离,取出人工晶状体再次使用相同方法治疗。术后3个月所有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无偏心、扭曲等,术后眼前节炎症反应轻。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效果较好,手术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伴低视力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1例(22眼)高度近视伴低视力者行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分别检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并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后各阶段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的均有明显提高(P〈0.01)。全部22眼术后各阶段的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在术后12个月时,8眼(36.4%)裸眼视力≥0.3,6例(54.5%)因此而脱离低视力人群;术后12个月时满意度调查,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3项比例分别为0、9.1%、90.9%。结论高度近视伴低视力者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患者表麻下行透明晶状体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后效果。方法 :5 6例 10 6眼高度近视患者在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透明晶状体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使用超声乳化仪 ,但未用超声能量。平均年龄 3 8 5 9± 9 44岁 ;术前裸眼视力 0 0 1~ 0 2 ,矫正视力 0 0 5~ 1 0 ;平均近视度 (-19 47± 5 41)D ,平均眼轴长(3 0 45± 1 94)mm ,平均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 ( 3 96± 4 2 7)D。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16个月。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均好于或等于术前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 0 5者 79眼 (74 5 % )。术后矫正视力≥ 0 5者 99眼 (93 4% )。术后平均屈光度 (-1 49± 1 11)D。发生后囊膜混浊及玻璃体前界膜混浊 8眼 ,无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结论 :表麻下小切口透明晶状体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 ,安全有效 ,预测性好 ,视力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