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模式对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的肌力恢复、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患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旋、外旋最大角度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旋、外旋最大角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力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护理应用于肩袖损伤行肩关节镜下修复术治疗患者,可有效促进其肌力恢复,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有利于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日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肩袖撕裂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时机及方法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于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首次行肩袖修补术的肩袖撕裂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肩袖损伤术后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大型肩袖损伤术后康复训练护理路径进行康复护理。术后分阶段随访6个月,应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肩关节功能评分法、关节活动度测量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观察组肩部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患肩主动前屈、外展、中立位外旋、体侧内旋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大型肩袖撕裂患者关节镜术后,在肩关节制动无痛的原则下,针对不同时机,采取不同康复器械和方法实施分阶段康复训练,有利于维持肩关节的活动度,避免关节粘连,提高临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分阶段康复训练应用于肩袖损伤患者行肩关节镜修复术后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60例肩袖损伤行肩关节镜修复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干预(包括抗感染、早期运动锻炼等),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者分阶段康复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主动前屈角度和体侧外旋角度、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优良率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主动前屈角度和体侧外旋角度均大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UCLA评分整体优于对照组,且UCLA评分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阶段康复训练干预可有效改善肩袖损伤患者行肩关节镜修复术后的主动前屈和体侧外旋角度,提高肩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肩袖损伤患者应用徒手治疗联合运动疗法对肩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某院接收的62例慢性肩袖损伤患者,根据盲抽法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实施物理治疗,观察组采用徒手治疗联合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疼痛程度。结果治疗后,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高,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肌力、肢体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疼痛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肩袖损伤患者应用徒手治疗联合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5.
魏峥  李立钧 《中国康复》2019,34(1):10-13
目的:观察分阶段、渐进性的康复训练对I型骨性BanKart损伤肩关节镜修补后的恢复效果。方法:将33例肩关节I型骨性Bankart损伤行肩关节镜下单排锚钉修补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16例和观察组17例,对照组仅在术后进行肩关节的早期制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术后进行渐进性、分阶段的康复训练。通过美国肩肘医师协会评分(ASE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SS)对患者术前、术后6及12个月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术后6及12个月两组患者ASES、UCLAS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均P<0.05),且观察组ASES、UCLASS评分也显著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的评分(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的主动前屈、外展和外旋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型骨性Bankart损伤行肩关节镜下修补术的患者,进行渐进性、分阶段的术后康复训练,能够提供较好的肩关节功能的恢复,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自行设计的本体感觉训练干预方案对肩袖损伤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于医院行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病程、受累肩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状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疼痛、功能活动、肩关节活动度、肌力4个维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干预方案用于肩袖损伤患者术后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肩关节功能水平,还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52例肩袖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开放式肩袖修复术)和观察组(26例,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肩关节前屈、内旋、外旋活动度及Constant-Muley肩关节评分均增加,数字评估量表(NR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加快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张怡  邢军 《中国康复》2023,38(9):543-547
目的:肩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术后的效果分析。方法:于我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术后患者中抽取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肩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对比2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SS)评分和关节活动范围(ROM)、疼痛情况(VAS)、患者满意度和临床疗效等。结果:治疗后,2组CMS评分、UCLASS评分及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CMS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UCLASS中疼痛、功能、肩关节屈曲角度以及满意度等评分均明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ROM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及治疗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肩袖损伤患者,采用肩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  相似文献   

9.
周元元  郄淑燕  张兰  杜佳 《中国康复》2021,36(9):542-545
目的:观察分阶段康复训练联合发散式冲击波促进巨大肩袖撕裂术后康复的疗效。方法:38例肩关节镜下修复术的巨大肩袖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20例。2组患者进行术后为期12周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分阶段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体外发散式冲击波辅助治疗。并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SS)、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关节外展活动度(ROM)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4周、8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UCLASS及Constant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ROM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治疗后4周、8周,观察组VAS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5),UCLASS、Constant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ROM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均P<0.05);治疗后12周,观察组VAS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2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阶段康复训练联合发散式冲击波可明显缓解巨大肩袖撕裂修复术后早期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早期活动度和功能的恢复,这对于患者早期康复和快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创伤性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开始早期康复锻炼对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相关原因,为统一康复训练实施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将2006年9月—2008年11月收治的59例创伤性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的抗炎、消肿、银杏叶针活血及短波、低频脉冲治疗;均于术后0~6周采用肩关节制动功能锻炼。观察组同时于术后第1天始按创伤性肩袖损伤术后康复计划进行肩关节康复训练,对照组按传统保守方法于术后第6周开始进行肩关节康复训练,均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患肩的功能状况。结果除术后第4周两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术后第8周、第12周、第16周、第20周观察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创伤性肩袖损伤患者关节镜术后,在无痛原则下,肩关节的功能锻炼越早进行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肩袖损伤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开始康复训练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性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开始早期康复锻炼对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相关原因,为统一康复训练实施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将2006年9月-2008年11月收治的59例创伤性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的抗炎、消肿、银杏叶针活血及短波、低频脉冲治疗;均于术后0—6周采用肩关节制动功能锻炼。观察组同时于术后第1天始按创伤性肩袖损伤术后康复计划进行肩关节康复训练,对照组按传统保守方法于术后第6周开始进行肩关节康复训练,均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患肩的功能状况。结果除术后第4周两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术后第8周、第12周、第16周、第20周观察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创伤性肩袖损伤患者关节镜术后,在无痛原则下,肩关节的功能锻炼越早进行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肩关节镜联合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肩袖损伤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肩关节镜手术联合中医针灸推拿康复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评分(NRS)、肩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力量测试、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联合中医针灸推拿在老年肩袖损伤治疗中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肩关节功能可得到有效改善,肩部疼痛感明显减轻,且无明显并发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岳岚  许睿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1):2833-2835
目的探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结合运动康复训练对肩袖肌腱炎运动创伤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肩袖肌腱炎运动创伤患者,其中有1例患者在治疗中途由于个人原因放弃治疗,实际收治患者59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进行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的同时进行肩关节的运动康复训练,对照组按传统保守方法治疗,均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患肩的功能状况。结果除治疗后第1周两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治疗后第2~5周观察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袖肌腱炎运动创伤患者进行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结合运动康复训练后,可明显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阶段康复干预对关节镜修复术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2例。2组患者均给予关节镜修复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遵医嘱进行早期肩关节制动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分阶段综合康复干预。于治疗前、术后3个月、6个月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Constant-Murley量表(CMS)对患者肩部疼痛及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对比2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5±0.7)分和(1.2±0.2)分]、CMS量表总分[分别为(60.7±10.3)分和(88.0±6.5)分]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范围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术后3个月、6个月时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清IL-6含量[分别为(0.58±0.17)μg/L和(0.24±0.10)μg/L]、TNF-α含量[分别为(1.12±0.32)μg/L和(0.43±0.14)μ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术后分阶段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关节镜修复术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减轻肩关节疼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中IL-6及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阶段式康复训练在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阶段式康复训练。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躯体疼痛和肩关节功能变化。通过康复训练6个月后随访发现,两组疼痛(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段式康复训练应用于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可减少躯体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康复治疗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平均38.4±2.9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36.3±2.1岁。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短波、脉冲磁疗治疗,康复治疗组同时按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采用美国加州大学肩评分表评估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周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4周,康复治疗组肩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8周、12周和16周,康复治疗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研究针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特点,设计科学、安全、有效的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的康复计划,并依照康复计划对术后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上肢机器人训练对改善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60例肩袖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物理因子和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上肢机器人辅助下运动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应用肩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Constant-Murley量表(CMS)、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肩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VAS较前降低(P<0.05),PROM、CMS、FIM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肩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PROM、VAS、CMS、FIM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常规运动疗法结合上肢机器人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肩部本体感觉及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肩袖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肩袖损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试验组(n=35),两组均接受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和肩袖肌群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试验组另于肩髃、巨骨、肩前、肩贞予温针灸,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SPA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肩关节活动度(ROM)、肩关节等速肌力测试进行评定,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和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脱落5例,试验组脱落4例。治疗后,两组SPADI评分、VAS评分均显著降低(|t|>5.039,P<0.001),ROM、等速肌力测试R值明显提高(|t|>2.751,P<0.01)。试验组SPADI评分、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616,P<0.001);ROM,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等速肌力测试R值高于对照组(|t|>2.214,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缓解袖损伤患者肩关节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促进肌力恢复,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刘宪昌 《大医生》2023,(3):21-23
目的 研究钢板联合肩袖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西林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32例,行钢板联合肩袖张力带内固定术)和对照组(28例,行单纯钢板固定)。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和骨折复位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3、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CMS)评分高于对照组,上肢功能障碍评定(DASH)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整体效果优于对照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钢板联合肩袖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有助于改善术后肩关节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张莹  王静  赵燕  刘娜  陈传波 《当代护士》2022,29(4):29-33
目的探讨院前预康复策略在肩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因肩袖损伤进行肩关节镜修复术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12月-2020年5月收治的60例肩袖损伤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6月-2020年11月收治的60例肩袖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功能指导,观察组给予术前预康复指导,以术后3天、术后3个月为观察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术后3天及3个月的疼痛得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肌力、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平均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预康复策略能够有效改善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减轻术后疼痛,加速康复进程,提高康复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