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徐伟刚  潘波  刘娟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340-2342
目的:探讨埋藏性视盘玻璃疣在OCT检查中的特异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FFA和B超检查确诊为埋藏性视盘玻璃疣6例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O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患者6例在由视盘玻璃膜疣引起的视盘的高荧光区(造影检查结果),由OCT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在视盘玻璃膜疣处均显示出特异的宽大的条带样的光反射增强的钙质沉积区,这些沉积区能投下阴影,并且之间显示出空隙样的结构。结论:埋藏性视盘玻璃疣在OCT检查时可以见到特异的影像学表现。所以,OCT可以作为诊断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特异性较强的一种辅助检查,可提高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的临床表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B超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6年7月确诊为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的32例(3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眼底表现、FFA及B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眼底表现:3例未见异常,26例可见视盘周围视网膜前或视网膜下出血.3例出现玻璃体腔出血.FFA:26例视盘周围可见视网膜下出血遮蔽荧光;12例早期视盘可见局限性强荧光,晚期边界呈结节状强荧光,余20例未见特异性结节状着色.32例患者B超检查均可见视盘处的不规则扁平隆起病灶,呈类圆形强回声.结论 对于伴有近视合并视盘周围出血的青年患者,采用FFA结合B超检查可提高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视盘埋藏性玻璃疣国内外已屡见报道,视盘及盘周视网膜下出血并非少见,笔者回顾6例视盘出血者,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证实为埋藏性玻璃疣所致。并对其病因,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简要讨论。本组6例中5例为双视盘埋藏玻璃疣,1例为单眼埋藏性玻璃疣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联合超声检查对埋藏性视盘玻璃疣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SD-OCT对视盘进行横向扫描,采用超声检查观察视盘前有无强回声光团.结果 通过SD-OCT联合超声检查诊断埋藏性视盘玻璃疣15例(27只眼),平均年龄25.6岁,其中12例为双眼发病(80.0%).27只眼中,所有病灶均位于鼻侧视盘,其中23只眼为近视状态(85.2%),平均屈光度-3.6 DS.埋藏性视盘玻璃疣的SD-OCT特征为:视网膜外核层下方可见一个或多个圆形或类圆形的高反射信号的疣体,疣体上方的视网膜神经纤维高度隆起呈强反射光带;在连续扫描的数个层面上,均可以看到疣体.该病的眼球超声检查表现为:视盘前一个结节状的强回声光团,当增益降低至眼球正常结构消失时,强回声光团仍清晰可见.结论 SD-OCT联合超声检查可诊断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是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periapillary subretinal hemrrhage,PPSRH)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对25例(27眼)PPSRH患者的眼部表现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中,平均年龄为30.32岁。2例为双眼。中度以下近视25只眼,远视2只眼。眼底检查仅PPSRH改变的3只眼,PPSRH伴视盘火焰状出血18只眼,除PPSRH和视盘表面出血外,伴少量玻璃体出血6只眼。FFA显示PPSRH为边界清晰的深层遮蔽荧光,其表面的视网膜血管走行及充盈未见异常。17只眼在FFA的后期视盘呈不规则的荧光着色。结论根据眼部表现和FFA改变,推测PPSRH与埋藏型视盘玻璃疣和近视眼有关。  相似文献   

6.
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peripapillay subretinal hemorrhage,PPSRH)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3例(23只眼)PPSRH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等临床资料。 结果 23例(23只眼)均为中、轻度近视眼患者,矫正远视力大于或等于1.0;单纯PPSRH9例(9只眼),PPSRH伴视盘表面出血13例(13只眼),PPSRH伴视盘表面出血和玻璃体积血1例(1只眼),PPSRH均位于视盘鼻侧;FFA显示PPSRH为遮蔽荧光,晚期视盘呈结节状强荧光,对侧眼各期未见异常荧光。 结论 推测PPSRH的发病与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96-97)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PPSRH)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41只眼)PPSRH患者的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临床资料.结果 25例(41只眼)中,19例为近视眼,平均年龄为37.8岁,单纯PPSRH9例(16只眼),PPSRH伴视盘表面出血15例(24只眼),PPSRH伴视盘表面出血和玻璃体积血1例(1只眼);FFA检查显示PPSRH为遮蔽荧光,晚期视盘呈不规则强荧光或结节状强荧光,未见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结论 推测PPSRH的发病与视盘埋藏性玻璃疣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 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是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以往主要用离体眼球进行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可活体观察眼底,但目前FFA和OCT联合用于DR模型的观察尚未报道. 目的 将FFA和OCT联合用于STZ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的眼底检查,动态观察糖尿病模型早期阶段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60只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糖尿病组大鼠一次性腹腔内注射溶于柠檬酸钠溶液的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以同样的方式注射柠檬酸钠溶液.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成功后第4、8、12周在大鼠全身麻醉状态下采用FFA联合Spectralis HRA+OCT(SD-OCT)动态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左眼视网膜血管的渗漏情况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FFA检查时大鼠腹腔内注射质量分数20%荧光素钠(0.012 ml/g)并快速观察视盘及上方、下方、鼻侧、颞侧、鼻上、鼻下、颞上、颞下视网膜共9个方位的视网膜血管情况,OCT检查时测量距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2个视盘直径(DD)处的视网膜厚度.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测量视网膜厚度并与OCT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FFA检查结果显示,大鼠的视盘位于视网膜中央,血管走行呈放射状.荧光素钠注射后60 s背景荧光消失,需重复注射.至造模成功后12周,各组大鼠视网膜均未发现荧光素渗漏.OCT结果显示,正常SD大鼠的OCT图像与人类相似,共分为十层,与组织病理学检测的结果相吻合.距视盘2 DD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方向视网膜厚度及内外界膜间的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4周、8周,与对照组大鼠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增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大鼠的视网膜厚度和内外界膜间厚度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测量的视网膜厚度和内外界膜间量化分析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结论 SD-OCT联合FFA有助于活体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厚度的动态变化,评估血管渗漏情况,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防治及病情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显性玻璃膜疣合并高度远视一家系的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来自同一家系的3例显性玻璃膜疣合并高度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复方托品酰胺充分散大瞳孔后,在验光中心采用电脑验光和检影的方法确定患者的屈光状态.采用Zeiss公司FF450 plus眼底照相机行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同时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观察患者的ERG表现特征.结果 散瞳验光结果显示,3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远视性屈光不正.除先证者母亲左眼矫正视力可达正常视力外,其余患眼均存在屈光不正性弱视.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显示,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玻璃膜疣存在.先证者弟弟病变程度最轻;先证者母亲病变最为明显,除黄斑区外,周边部也存在大量散在的玻璃膜疣.FFA检查显示,相应于彩色眼底像中的玻璃膜疣处,均表现为透见荧光.ERG检查显示,先证者弟弟明视ERG振幅下降,暗视ERG正常.先证者及其母亲明视、暗视ERG均正常.结论显性玻璃膜疣合并高度远视患者可伴有屈光不正性弱视.相应于玻璃膜疣处,FFA表现为透见荧光.ERG表现除明视振幅可发生下降外,其余表现均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黄斑变性(AMD)玻璃膜疣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16眼早期AMD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ICGA。结果:⑴FFA早期玻璃膜疣为透见荧光,后期部分呈现着色现象。⑵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充盈迟缓或不规则,后期可见脉络膜渗漏高荧光区、点状强荧光及斑状强荧光团。玻璃膜疠为遮蔽荧光。此外可见涡状静脉异常。结论:AMD早期即有明显的脉络膜循环紊乱及可疑非活动性新生血管生成。对AMD患者进行FFA和ICGA眼底血管对照检查,对了解AMD的发病机理,及早发现潜在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以尽早给予适当的预防性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挫伤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eaturesFluoresceinAngiogra-phy简称FFA)能较准确、详尽地观察眼底组织挫伤的部位、范围、层次、程序,对挫伤性眼底病变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估计有独到之处,为临床治疗及推测预后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现将有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一)眼挫伤的FFA表现1.视盘挫伤的FFA表现[1-6](1)缺血性改变:伤后近期FFA检查可见视盘中央动脉显影倒置,造影过程中,早期视盘表现为弱荧光,可为象限性,也可为全盘性;后期FFA检查,表现为视盘荧光逐渐增强,但无渗漏,主要因随状后动脉分支断裂、阻塞而使相应区域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与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在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和多发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鉴别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6来我院接受诊治的VKH患者17例32眼和多发CSC患者30例35眼,通过FFA和OCT检查对比分析两种疾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VKH患者早期多呈密集针尖样高荧光,晚期多湖状荧光积存17眼(53%),视盘相对高荧光24眼(75%).多发CSC患者早期多处点状高荧光,随时间延长渗漏,晚期有2眼(6%)视盘相对高荧光.VKH患者14例28眼于我院行OCT检查,多发CSC患者22例25眼于我院行OCT检查,其中RPE皱褶仅见于VKH患者,而内界膜波浪样改变和膜样结构较多见于VKH患者,对鉴别多发CSC敏感度(54%、68%)较高.结论:VKH和多发CSC在FFA、OCT检查方面有一定相似性,但FFA和OCT检查可显示不同的影像学特点,对VKH、多发CSC的诊断各具优势,两者结合最有利于VKH和多发CSC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和评价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in, AMD)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 in angiography, 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图像特征和对比检查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73例萎缩型AMD患者95只眼的彩色眼底照相、FFA和ICGA检查资料,其中包括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色素脱失与萎缩19例26只眼、玻璃疣15例30只眼和39例单侧渗出性AMD患者的对侧眼39只。 结果 26只RPE色素脱失与萎缩的眼中,24只色素脱失眼 FFA表现为晚期斑片状强荧光,ICGA表现为斑片状强弱相间荧光;地图状萎缩2只眼,FFA表现为斑片状强荧光,ICGA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弱荧光内见脉络膜毛细血管缺损,仅有脉络膜大血管。8只硬性玻璃疣眼FFA表现为强荧光,ICGA表现为持续斑点状 强荧光;16只软性玻璃疣眼FFA表现为强荧光,ICGA表现为持续性斑片状强弱相间荧光;6只同时有软性和硬性玻璃疣眼FFA表现为强荧光,ICGA表现为斑点状强弱相间荧光。当玻璃疣ICGA表现为弱荧光时,FFA所见到的玻璃疣的数量及范围较ICGA 所见者更多更大;当玻璃疣ICGA表现为强荧光时,FFA检查所见到的玻璃疣的数量及范围较ICGA所见更少。单侧渗出型AMD对侧39只眼中,ICGA检查发现32只眼、FFA检查发现31只眼有玻璃疣及RPE色素脱失与萎缩的异常荧光。 结论 ICGA与FFA同步检查为观察萎缩型AMD的眼底图像特征提供了完善的检查手段。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79-82)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92岁。因左眼视力逐渐下降6年,于2005年6月20日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左眼视为为0.1,晶状体密度高,眼底后极部可见大量直径〉125μm的密集黄白色玻璃膜疣(精粹图片1),并形成一巨大的液性玻璃膜,直径〉500μm。左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像示玻璃膜疣显示为高荧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病理形态学改变特征。方法通过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CRAO患者53例(53只眼)进行OCT检查,所有患者发病2周内。OCT检查采用水平或垂直线性扫描,扫描部位为黄斑区、后极部视网膜、视盘及出血、渗出等相应病灶部位。结果CRAO的OCT活体病理改变的图像特征包括黄斑区及后极部全层视网膜厚度增加、反射增强,光感受器暗区增宽(水肿);黄斑中心凹水肿或囊样水肿;后极部视网膜出血及棉絮斑可有不同的OCT表现;视盘边缘隆起,呈水肿改变;其中4例患者伴有睫状视网膜动脉,在睫状视网视膜动脉供应区视网膜结构正常。结论OCT可以无创伤地在活体上观察CRAO的视网膜组织病理改变,特别适用于不允许进行FFA检查的高龄或合并全身病的CRAO患者,其独特的OCT图像病理改变可以为临床即时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74-78)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CHRRPE)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 纳入2013年3月至2019年7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CHRRPE的患者16例16眼, 收集患者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流成像OCT(OCTA)、眼底炫彩成像、眼底自发荧光(F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影像检查结果。观察眼底多模式影像检查特征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生长于后极部视盘处, 可见边界不清且轻微隆起的半透明胶质病灶, 病灶表面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增生膜附着, 附近血管扭曲扩张;多波长炫彩成像均呈现出后极部视网膜表面扁平隆起绿色反射的肿瘤像;OCT检查可见视盘及视盘附近视网膜厚度增加、结构紊乱, 表面呈高反射, 增生膜下方视网膜内层为弱反射影。OCTA检查结果均提示肿瘤内血管呈现出不规则的血流信号, 视网膜本身血管呈扭曲扩张高血流信号。FAF检查显示瘤体内部自发荧光强度均不同程度减弱。FFA检查显示早期病变区为不同程度的遮蔽荧光, 所有患者均可见变形和迂曲的血管, 部分牵拉严重者可见毛细血管扩张, 呈针尖样、...  相似文献   

17.
刘丽娟 《眼科》2011,20(6):366-366
患者女,46岁,右眼视物变形1个月。高血压病史1年。双眼前段未见明显异常。双眼眼底像示:双眼视盘边界清,双眼视盘周围血管样条纹,右眼视盘颞侧视网膜下黄色病灶(图A、B)。OCT示:右眼视盘颞侧RPE层限局略欠连续,其上神经上皮层浅间隙,内可见中高密度反射(图C)。眼底血管造影示:双眼与眼底像中血管条纹相对应部位的血管样异常荧光(FFA表现为高荧光;ICG表现为低荧光)(图D~G);造影早期右眼视盘颞侧黄斑中心凹鼻上方可见片状高荧光,随时间延长增强扩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萎缩型,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和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的特点,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进行OCT分型。方法 经FFA确诊的AMD57例76只眼进行OCT检查。结果 AMD患者色素上皮萎缩,软性玻璃膜疣,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脱离具有特有的OCT特征,OCT图像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增厚、隆起反映视网膜下,视网膜层间积液。神经上皮或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隆起,其下低反射区反映神经上皮或RPE层脱离。CNV的OCT图像分为边界清晰的CNV,边界模糊的CNV,纤维血管性RPE脱离。FFA中的典型性CNV相当于OCT图像中边界清晰CNV,隐匿性CNV相当于OCT图像中边界模糊CNV和纤维血管性RPE脱离。结论 OCT能特征性显示AMD中视网膜神经上皮隆起,视网膜层间积液,出血,神经上皮和RPE的脱离,且显示不同类型CNV的OCT特征。  相似文献   

19.
视乳头埋藏玻璃膜疣临床观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研究中心(100730)梁春元①劳远艾凤荣1886年Liebreich对视乳头玻璃膜疣描述,其发展极缓慢,可以引起视功能障碍。本文报导20例视乳头埋藏玻璃膜疣的临床表现,以及由玻璃膜疣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李彬  李娜  姜世怀  胡春阳  白煜  吕迎春 《眼科》2010,19(5):354-356
目的观察对比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诊断中的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临床诊断为CSC的58例(62眼)患者。方法对临床诊断为CSC且均行FFA及OCT检查的58例(6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其影像特征。随访中每月行OCT检查,每3个月行FFA检查,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观察疾病演变过程的特点。主要指标FFA及OCT影像学表现。结果58例(62眼)患者OCT检查中,60眼(96.8%)有神经上皮脱离,其中55眼(88.7%)FFA表现为荧光渗漏,且均在OCT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内,另5眼未见异常荧光;5眼(8.1%)伴色素上皮脱离,而FFA未见特殊表现;2眼(3.2%)OCT仅见色素上皮脱离,其中1眼FFA见黄斑鼻侧透见荧光,另1眼无异常荧光。治疗后3个月,OCT检查62眼中16眼(24.2%)见神经上皮脱离,16眼中FFA仅5眼(8.1%)有荧光渗漏;2眼伴色素上皮脱离,而FFA未有特殊表现。对FFA检查及随诊中发现渗漏点在中心凹500μm外者(57眼)行激光光凝治疗。结论OCT和FFA在对CSC的诊断上各具优势,OCT可观察到视网膜病变的形态改变,FFA可定位血管渗漏,利于激光治疗。两者结合是CSC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