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方法]对200例妇科盆腔手术病人进行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健康教育。[结果]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其中并发肺栓塞1例。[结论]健康教育可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方法 选择接受妇科手术的患者500例,手术前对年龄、体重指数、内科合并症、肿瘤性质、恶性肿瘤家族史和血栓栓塞疾病家族史等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评估.结果 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9.20%;年龄(OR=1.066)和肿瘤性质(OR=10.788)是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结论 手术前对妇科疾病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量化评估,有助于早期认识疾病的高危因素,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后穿着足球袜或弹力袜配合运动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358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降低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妇科盆腔手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8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依据术后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术后对照组行下肢按摩等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对比分析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7.5%、3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不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在妇科盆腔手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能够显著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安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妇科盆腔手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选取8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依据术后处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40例。术后对照组行下肢按摩等常规处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钠。对比分析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7.5%、30.0%,观察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不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在妇科盆腔手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能够显著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强,因此,可推广。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妇科术后,尤其是妇科盆腔手术后近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达国家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发病率为11%~29%[1], 我国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发生率为0.2%~15.6%[2-3].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下肢功能障碍,其病情复杂多变,血栓易脱落,随血液循环运行可致肝、肾、肺栓塞,若不积极治疗将会致残,严重者发生肺栓塞而死亡,故对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预防护理十分重要.本科室结合临床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了LEDVT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KEDVT)是妇科术后,尤其是妇科盆腔手术后近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达国家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发病率为11%~29%,我国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发生率为0.2%~15.6%。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下肢功能障碍,其病情复杂多变,血栓易脱落,随血液循环运行可致肝、肾、肺栓塞,若不积极治疗将会致残,严重者发生肺栓塞而死亡,故对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预防护理十分重要。本科室结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8.
总结预防和减少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发生率的围术期护理体会。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5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LEDVT发生率、高危因素及护理效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无死亡。其中,13例发生LEDVT,发生率仅为4.26%,经早期发现和处理后,痊愈出院。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可降低LE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对80例需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采取全面的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其DVT发生情况.结果 80例患者术后出现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2例发生在腓静脉,2例发生在肌间静脉,发生率为5%.结论 原发疾病、肥胖、手术刺激、感染、药物使用及围手术期缺乏活动等因素是导致DVT发病的主要原因.掌握DVT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其发生,促进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过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防止和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1年6月本院785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护理干预效果。结果通过护理干预,785例妇科盆腔手术病人在术后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发病率为0.51%,均早期发现和处理,最终康复出院。结论在围手术期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3056-3057
选取妇科行盆腔手术患者2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35例。对照组给予盆腔手术围手术期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行DVT危险因素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极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4种类型,并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相应的围手术期干预措施。比较两组DVT发生率以及实验室指标包括术前1周和术后第5d血液流变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检查结果。观察组术后出现DVT2例(1.48%),对照组出现DVT8例(5.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实验室各指标明显优于术前(P<0.05),对照组术后实验室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实验室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针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不同的DVT危险分群采用相应的围手术期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苗艳红  刘燕 《家庭护士》2008,6(4):323-324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妇科盆腔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威胁病人的生命[1]。2004年6月—2006年6月我科对妇科盆腔手术病人328例进行了相应的预防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4年6月—2006年6月我科40岁以上行妇科盆腔手术  相似文献   

13.
王小丽 《妇幼护理》2022,2(17):3892-3895
目的:探究在妇科手术护理工作中引入强化血栓预防策略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医院接受妇科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n=55),一组为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另一组额外开展强化血栓预防策略,设为研究组,就两组干预情况展开观察比较。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64%(2/55),低于对照组16.36%(9/55),P<0.05;护理后,研究组股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为(18.84±2.86)cm/s、(15.03±2.71)cm/s、(11.44±2.32)cm/s,快于对照组(15.97±2.29)cm/s、(12.13±2.18)cm/s、(8.64±1.75)cm/s,P<0.05;研究组DD、FIB、FDP、PT水平分别为(279.65±18.21)ng/L、(2.36±0.45)g/L、(2.72±0.84)mg/L、(30.21±2.87)s,低于对照组(366.44±23.22)ng/L、(3.11±0.67)g/L、(3.42±1.05)mg/L、(35.86±4.13)s,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8.18%(54/55),高于对照组81.82%(45/55),P<0.05。结论:对接受妇科手术的患者展开强化血栓预防策略有助于改善患者凝血因子及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从而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值得推荐引用。  相似文献   

14.
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欣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2049-205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最常见,左侧多于右侧。DVT是妇科手术后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11%~29%近年有升高的趋势。由于盆腔所处的位置特殊,左髂总静脉受右髂总动脉的跨越而可能受压,影响左髂总静脉的血流。  相似文献   

15.
屠悦  林雪娟 《全科护理》2016,(21):2194-2196
[目的]分析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68例病人(2014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行普通护理方式,干预组行术前、术中、术后的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方式。比较两组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4.7%,而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病人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功能操预防妇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功能操预防妇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08年9月妇科手术后患者300例,单日手术150例设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指导患者锻炼;双日手术患者150例设为观察组,指导患者行功能操锻炼。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8例、观察组发生1例,两组比较,X^2=5.61,P〈0.05。结论功能操能有效预防妇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络弹力袜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妇科盆腔术后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另50例患者为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术后即穿经络弹力袜。结果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下肢静脉血液流速及足背皮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术后穿经络弹力袜能增快血液流速及缩短皮温回升时间,对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易 《上海护理》2012,12(3):65-67
下肢深静脉栓塞(DVT)是指下肢深静脉特别是腓肠肌部位静脉血栓形成,全血液运行障碍,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它是妇科盆腔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有研究报道,妇科盆腔术后DVT形成的发生率西方国家为11%~29%[2];国内报  相似文献   

19.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妇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是导致病人术后急性期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本文综述了妇科手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护理进展。提出全面的护理评估、认真的病情观察、积极的早期活动、针对性药物及物理预防护理措施,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肢手术后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5例下肢手术后发生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彩色多普勒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肢手术后小腿出现疼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早出现并具有很高诊断价值的临床特点。手术后肢体加压包扎是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结论:下肢手术后出现小腿后侧疼痛时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明确诊断。对高危患者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