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的季节性消长规律,为指导登革热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6-10月的每月中旬对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采用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结果攀枝花市每月均监测到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季节性消长明显,呈单峰型,峰值在8月(BI=51.82、CI=21.51、HI=30.45),叮咬指数为25.67只/(人·h)。结论攀枝花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监测和环境整治以及开展健康教育等工作,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成都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的季节性消长规律,为登革热媒介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3—11月的每月中旬对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采用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布雷图指数(BI)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采用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结果 2016年成都市除3月外,每月均监测到白纹伊蚊幼虫,季节性消长明显,呈单峰型,峰值在7月(CI=7.10、HI=7.04、BI=9.46),叮咬指数为5.93只/(人·h)。结论成都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密度监测和环境综合治理,并开展健康教育等工作,预防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常州市媒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双层叠帐法对媒介白纹伊蚊幼蚊和成蚊进行密度监测。结果 2017—2020年全市白纹伊蚊幼虫BI为2.63~5.16,主要分布在居民区、农村自然村和居民区外环境,年平均帐诱指数为4.26~5.29只/(帐·h),7—9月帐诱指数较高。公园/竹林、工地成蚊密度较高。结论常州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成蚊密度较高,应加强媒介伊蚊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辖区内白纹伊蚊密度、分布及季节变化趋势。方法在6—9月的每月中旬对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监测幼虫密度,采用双层叠帐法监测成蚊密度。结果泰安市每月均监测到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季节性消长明显,呈单峰型,幼虫密度8月布雷图指数高达62. 79,成蚊帐诱指数高达26. 37只/(顶·h),孳生容器以闲置容器阳性构成比为71. 97%。结论泰安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监测和环境整治以及开展健康教育等工作,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的季节变化规律,为登革热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布雷图指数法(BI)和诱蚊诱卵器法(MOI)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CO_2诱蚊灯法监测成蚊密度。结果 2017—2019年CO_2诱蚊灯法监测结果显示白纹伊蚊的成蚊密度高峰均在7—8月,其后逐渐下降;不同生境的成蚊密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19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份的BI密度监测结果采用卡方分析(χ~2=10.575,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份的MOI密度监测结果采用卡方分析(χ~2=14.99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季节消长曲线显示,2017年10月(BI=28.26)、2018年8月(BI=21.74)和2019年7月(BI=21.28)BI达到当年高峰,2017年9月(MOI=18.64)、2018年6月(MOI=17.24)MOI达到当年高峰,2019年全年MOI均处于较低水平,5月MOI最高(MOI=3.51)。结论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白纹伊蚊密度较高,有明显季节性,6—9月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国南方5省媒介伊蚊幼蚊密度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模型,为以登革热为代表的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及科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国2012—2018年登革热I类省份媒介伊蚊监测点的布雷图指数(BI)、房屋指数(HI)、容器指数(CI)、诱蚊诱卵器指数(MOI)和千人指数等伊蚊幼蚊密度指标,各指标间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并利用回归模型对各省幼蚊密度进行预测。结果除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BI与CI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各省媒介伊蚊BI与CI、HI、MOI、千人指数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BI与HI、千人指数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BI与千人指数回归模型拟合效果好(R~2分别为0.928、0.992和0.957);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BI与MOI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BI与CI的回归模型拟合效果相对较差(R~2分别为0.403和0.340)。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千人指数预测值和广西省钦州市(大路街)CI预测值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均10%,回归模型预测效果好。结论南方5省的媒介伊蚊幼蚊密度各指标间存在相关性,回归方程可定量反映不同幼蚊密度指标之间关系且预测效果较好,可为我国各地媒介伊蚊监测、预测和媒介伊蚊传播疾病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8—2014年建德市登革热蚊媒监测结果,为登革热疫情预警与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对建德市2008—2014年登革热蚊媒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4年共调查3 750户,6 678个容器;其中永久性容器1 299个,暂时性容器5 379个。平均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和房屋指数(HI)分别为18.96、10.65和11.28。各监测点年均BI,2008—2011年均20,2012—2014年均20。6—10月的月平均BI均10,9月份最高为22.80。仅新安街道的永久性容器的CI高于暂时性容器(P0.05)。监测期间仅发现白纹伊蚊,平均成蚊密度为2.17只/人工小时,成蚊密度在7—9月份达到高峰,与幼蚊密度消长一致。结论建德市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较高,一旦出现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极易造成登革热暴发甚至区域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铜陵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蚊及成蚊的密度及季节变化规律,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21年5—10月在铜陵市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对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虫进行监测,采用诱蚊灯法监测成蚊密度。结果 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8.67~20.83,BI峰值分布在6—8月,5—10月月平均布雷图指数均高于阈值5。孳生地中废旧轮胎阳性率最高为14.61%,其次闲置容器为13.88%。白纹伊蚊成蚊密度为0.026~0.282只/h,成蚊密度峰值为6—8月,居民区白纹伊蚊密度最高。白纹伊蚊幼蚊布雷图指数和成蚊密度具有相关性(P=0.03),相关系数为0.89。结论 应加强伊蚊密度控制措施,防止登革热输入疫情发生本地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马尾港居民区登革热传播危险程度及白纹伊蚊孳生习性,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帐诱蚊法调查当地成蚊优势种群。采用 WHO 推荐方法,7~9月每月2次,10~12月每月1次在福州马尾区两个新村居民屋内外不同环境采集容器中伊蚊幼虫,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及布雷图指数评估幼虫密度。[结果]在马尾区白纹伊蚊是优势种群,未发现埃及伊蚊;马尾区总体容器指数20.5%,房屋指数7.8,布雷图指数11.41。相较于洲尾新村,罗星塔新村房屋指数与布雷图指数都高,存在显著性差异;白纹伊蚊幼虫孳生主要分布于户外,各种容器类型中,花盆、蓄水缸、盆类等积水容器孳生幼虫的阳性率较高。[结论]该地区登革热媒介蚊种为白纹伊蚊;幼蚊密度已超过安全阈值,一旦该地区有登革热传染源,可引起登革热传播和流行。应及时制定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泰安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类构成、密度、季节变化,为登革热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和房屋指数(HI)等指标评价伊蚊幼虫密度, 2016 - 2018年6 - 9月每月各监测1次,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6 - 2018年平均BI为27.64,CI为16.88%,HI为20.28%。2016 - 2018年3年间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BI)呈逐年下降趋势,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在3年间呈波动趋势,2018年CI明显高于2016年和2017年,而HI也有上升趋势。2016年BI、CI在8月份最高(BI = 62.79,CI = 32.73%),HI在7月份最高(33.00%)。2017年BI、CI、HI密度高峰均集中在9月份(分别为48.00、24.24%和29.00%)。2018年BI、HI密度高峰在6月份(41.00和34.00%),CI在9月份最高(48.89%)。2016 - 2018年间容器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9.693,P = 0.000)。不同容器种类的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9.366,P = 0.000),其中,废旧轮胎的CI最高(23.81%),其次是闲置容器(20.72%)。闲置容器(碗、瓶、缸、罐)的孳生地构成比最高为66.67%。结论 泰安市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较高,有明显季节性。做好媒介生物防治知识宣传,加强密度监测,在活动高峰期持续清除孳生地和杀灭成蚊,可有效降低蚊虫密度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两种白纹伊蚊幼虫监测方法现场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现场比较实验,进一步研究诱卵杯、诱蚊诱卵器在现场的使用技术,为推广现场应用和评价提供技术依据。方法2006年在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6-10月),选择3个市区、1个郊区的居民小区、公园、学校和医院的绿化地带,分别放置含有脱氯水或稻草浸出液的WHO诱卵杯、诱蚊诱卵器,观察其在不同放置高度、不同放置时间内的幼虫阳性情况,并于8-10月在实验环境周围同步检查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布雷图指数(BI),研究2种监测方法与传统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的关联度。结果(1)诱卵杯幼虫阳性指数为43.16%,诱蚊诱卵器幼虫阳性指数为27.9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3,P≤0.01),诱蚊诱卵器6-10月诱蚊密度指数(MDI值)在1.79~1.38之间,平均1.56。(2)以稻草浸出液和脱氯水进行监测的数据表明,前者的成蚊容器阳性率、MDI值和幼虫密度明显高于后者,诱蚊诱卵器中稻草浸出液成蚊阳性率是脱氯水的2倍左右。(3)用含有稻草浸出液和脱氯水的2种容器进行监测,发现在市区和郊县环境放置14 d后幼虫阳性率和幼虫密度均明显高于7 d。(4)放置在地面的诱卵杯和诱蚊诱卵器,幼虫阳性率分别为40.00%和28.12%;而放置在离地1 m处的幼虫阳性率分别为16.67%和9.38%,表明放置高度对诱捕效果有较明显的影响(诱卵杯高度间:χ2=23.74,P≤0.01;诱蚊诱卵器高度间:χ2=3.70,P≤0.05)。(5)8-10月现场实验发现诱蚊诱卵器监测获得的幼虫阳性率与传统监测方法获得的HI、CI、BI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7627;与HI,r=0.9832;与CI,r=0.9817;与BI,r=0.7498),诱卵杯监测获得的幼虫阳性率与传统监测方法获得的HI、CI、BI指数间也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r=0.4574;与HI,r=0.9751;与CI,r=0.6313;与BI,r=0.5301);诱蚊诱卵器获得的阳性指数与诱卵杯阳性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9801)。结论2种监测方法均能够用于现场白纹伊蚊幼虫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嘉定区登革热蚊媒白纹伊蚊成幼蚊虫分布及季节消长,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白纹伊蚊幼虫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和诱蚊诱卵器法,成蚊监测采用二氧化碳法和双层叠帐法,观察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分布特点及密度。【结果】嘉定区布雷图指数6—7月达峰值,以废品回收站指数最高。诱蚊诱卵器法7月、9月达到峰值。诱蚊诱卵器指数高于布雷图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68,P0.01),两种方法 7月、9月的监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15.84,均P0.01)。二氧化碳法监测白纹伊蚊季节消长为单峰趋势,7月达最高峰,与总体蚊虫季节消长一致,以农户密度最高。双层叠帐法6—8月为密度高峰期,8月达到峰值。以居民区捕获率最高。【结论】应加强对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在流行季节,采用客观、敏感的监测方法,及时发现白纹伊蚊密度升高,多种途径控制蚊虫密度,有效防控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充分了解越秀区白纹伊蚊密度消长动态和分布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布雷图指数、标准间指数、人工小时法、诱蚊诱卵器指数4种方法在越秀区辖内18个行政街道开展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监测,将监测结果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区布雷图指数9月份达最高、标准间指数5月份达最高、成蚊密度5月份达最高、诱蚊诱卵器指数6月份达最高,室外标准间指数高峰出现较室内布雷图指数高峰出现早。18条街道中,矿泉街的4种白纹伊蚊密度指标均较高。不同环境类型中公园诱蚊诱卵器指数最高,其次是居民区绿化带。结论控制白纹伊蚊密度的重点场所并非居民住户室内,而是各种室外环境,尤其是公园和居民区绿化带。日常开展白纹伊蚊密度控制,应因地因时制宜地综合采取环境治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其他有效手段组合成一套系统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2020年常州市白纹伊蚊密度情况及抗药性水平,为防治登革热媒介伊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 BI)法,成蚊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抗性测定采用幼虫浸渍法。结果 常州市白纹伊蚊2020年BI值平均为5.405 4,阳性积水容器类型主要为轮胎、废旧轮胎,帐诱指数平均为5.81。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双硫磷的抗性倍数分别为67.504、37.302、4.230、17.138,对氯菊酯为低抗,对双硫磷、溴氰菊酯为中抗,对高效氯氰菊酯为高抗。结论 应加强蚊虫孳生场所治理,合理使用杀虫剂。  相似文献   

15.
新型登革热媒介监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尝试用新型的诱蚊诱卵器法取代传统的布雷图指数(BI)调查。方法诱蚊诱卵器法。同时进行BI、房屋指数(HI)、容器指数(CI)调查。结果212月布放的诱蚊诱卵器可诱获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阳性指数为0.21~22.64,平均7.88;BI、CI、HI分别为0.18-12.13、0.30-18.52和0.12~7.01,白纹伊蚊成蚊高峰期出现在8月。每个阳性诱蚊诱卵器诱获白纹伊蚊最多4只,最少1只,平均1.2只;每只白纹伊蚊产卵最多156粒,最少2粒,平均20.58粒。结论诱蚊诱卵器法比BI调查法更具科学性、实用性、预警性,可用于登革热媒介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长期趋势,为登革热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20年在国家监测点河南省禹州市,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容器指数(CI)法和诱蚊诱卵器指数(MOI)法对伊蚊幼虫、成蚊进行监测。结果 2014-2020年共调查居民4 750户,检查积水数10 494个,媒介伊蚊幼虫阳性容器数431个,均为白纹伊蚊,容器类型以废旧轮胎阳性率最高,CI为46.55%;布放有效诱蚊诱卵器4 845个,阳性316个。结论 禹州市登革热媒介伊蚊全部为白纹伊蚊,建议当地政府及时组织开展综合防制工作,清理卫生死角、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有效预防登革热的传播和暴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人诱挥网法与双层叠帐法对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监测的效果,为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提供方法参考。方法 2015年7—11月,用人诱挥网法和双层叠帐法监测同一个小区绿化带的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结果人诱挥网法测得的叮咬指数平均为32.67只/(人·h),双层叠帐法测得的叮咬指数平均为13.07只/(帐·h),非参数检验两种方法的叮咬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人诱挥网法叮咬指数和双层叠帐法叮咬指数具有统计学相关性(r=0.802,P=0.005)。结论双层叠帐法在诱蚊效率上不如人诱挥网法,同时,由于现有器械设计方面的不足使生物安全预期得不到保证,应该进一步完善双层叠帐法,并推广人诱挥网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诱蚊诱卵器法与布雷图指数法在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监测中的相关性,为合理选择监测方法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2020年4—12月,在成都市龙泉驿区选择农村自然村、城区小区各一个,用布雷图指数法和诱蚊诱卵器法监测蚊密度。结果 监测点总体布雷图指数(BI)和诱蚊诱卵指数(MOI)均值分别为8与6.51;城区和农村2种不同生境布雷图指数(B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04,P=0.133),2种生境诱蚊诱卵指数(MOI)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0.410,P=0.682);2种监测指标间存在相关性(rs=0.915,P=0.001)。结论 布雷图指数法与诱蚊诱卵器法均可用于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白纹伊蚊种群在湖北省各地不同生境、不同积水容器中的孳生分布特点,为控制登革热媒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2009年6~10月对湖北省部分地区城市居民小区和农村自然村两种生境进行登革热主要媒介横断面调查,通过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和布雷图指数计算幼虫密度;成蚊调查使用人帐诱捕法.结果 各地月平均BI、CI和HI 6月最高,分别为44.7%、20.5%和26.5%,10月份最低,呈逐月下降趋势;农村自然村平均BI(28.2%)和HI(21.2%)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小区;积水容器城市居民小区以暂时性容器为主,农村自然村则以永久性容器主.永久性容器平均CI农村明显高于城市,暂时性容器平均CI城市明显高于农村;湖北省登革热主要媒介监测仅发现白纹伊蚊.结论 湖北省白纹伊蚊种群分布特征因不同积水容器、不同城乡环境而异,分布广泛,且密度较高,存在由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导致本地感染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湖南省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季节消长规律及抗药性情况,为本省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在全省设立6个监测点,4—10月份每月监测媒介伊蚊幼虫和成蚊种群、密度,采集伊蚊幼虫进行抗药性测定。幼虫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和诱蚊诱卵器法,成蚊采用双层叠帐法,抗药性监测幼虫采用浸渍法,成蚊采用接触筒法。结果布雷图指数法共调查25200户,布雷图指数为10.08,其中城镇居民区为11.06,农村居民区为9.10。7月份到达高峰为19.42,10月份最低为3.22。全年共布放25100个诱蚊诱卵器,诱蚊诱卵指数为6.31,其中城镇居民区为7.98,农村居民区为4.67。7月份到达高峰,诱蚊诱卵指数为15.56,4月份最低为0.16。成蚊监测共布放1008帐次,捕获白纹伊蚊590只,总帐诱指数为1.17只/顶·h。其中公园/竹林帐诱指数最高为1.60只/顶·h,城镇居民区次之为1.49只/顶·h。全年密度高峰在7月份为2.39只/顶·h,最低在4月份0.03只/顶·h。抗药性监测显示,六个监测点的成蚊对所提供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对两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均敏感。各监测点幼虫对所提供的三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主要为敏感或低抗。结论本省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在全省广泛分布且夏秋季节密度较高。一旦有输入性病例,可造成本地暴发和流行的风险。采取以孳生地治理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科学防蚊灭蚊,是防控登革热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