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氢气生理盐水(Hydrogen-rich saline,HS)抑制氧化应激,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方法将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肝缺血再灌注组(IR)、生理盐水处理组(IR+NS)和氢气生理盐水处理组(IR+HS),制作70%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12h处死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IR)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取肝组织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并观察肝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变化。结果与IR+NS组相比较,术后IR+HS组肝组织病理损伤情况明显改善,血清AIR及AST值较低(P<0.05),肝组织MDA水平明显下降(P<0.05),SOD活性和GSH含量明显上升(P<0.05)。结论 HS能减轻大鼠肝IRI,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缺血再灌注后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SOD、MDA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成三组:假手术组、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假手术组只进行假手术;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给予90min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缺血后处理组在大脑中动脉缺血90rain后,给予灌注30s缺血30s,反复3次。各组分别再灌注1211、24h、48h、72h后测定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改变: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后再灌注前给予后处理,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SOD的表达明显增加,而MDA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脑缺血后处理增加脑缺血再灌注后SOD的表达、减少MDA的表达,进而提高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丙泊酚对兔肝脏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兔肝脏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兔随机分为拟手术组(S组),肝脏缺血后再灌注组(IR组),及微量泵连续静脉输注丙泊酚[10mg/(kg.h)]组(PRO组),IR组和PRO组将入肝血流阻断25min后再灌注120min,然后观察不同时相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IR组、PRO组再灌注120min后肝功能均有损害,而IR组的ALT,AST,LDH均高于PRO组;PRO组肝脏组织MDA浓度低于IR组(P<0.05),PRO组的SOD浓度高于IR组(P<0.05)。结论肝脏缺血后再灌注可使大量氧自由基释放,它在肝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丙泊酚可抑制再灌注后的过度氧化反应,减轻肝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早期脊髓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以探讨自由基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腹主动脉肾下夹闭法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连续观察再灌注后1h、4h、8h、16h、24h脊髓组织内MDA和SOD活性。结果:脊髓缺血再灌注后脊髓组织MDA立即上升,8h达最高峰,此后随之下降,但至24h仍高于正常对照组;SOD活性显著下降,8h达最低,随后逐渐回升,至24h基本接近缺血前。结论:MDA和SOD参与了脊髓缺血再灌注继发性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移植胰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中可能的机制。方法: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组,n=18),IPC组又根据不同方法分为3个亚组:IPC3、IPC2和IPC3(n均=6)组,检测各组再灌注前及再灌注后血糖;再灌注后2h血清中TNF-α和NO的含量、胰腺组织中SOD、MPO和MDA含量。结果:①再灌注后IPC组相对于I/R组血糖低;②再灌注后IPC组较I/R组血清中TNF-α含量高、NO含量低;③再灌注后IPC组较I/R组胰腺组织中SOD含量高,MDA和MPO含量低。结论:①IPC对大鼠移植胰的V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SOD的活性、增加内源性NO的合成、减少TNF-α的生成和减轻PMNs的粘附与聚集;②缺血5min再灌注5min2次是最佳的移植胰IPC诱导办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方法 20只新西兰大耳兔,采用Crinnion等的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于恢复血流后给予血必净注射液4ml/kg体重,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再灌注前及再灌注后1、2、4、6h分别采取静脉血测定凝血功能(APTT、FIB、PT_INR、PT)、血浆生化(ALB、AST、LDH、CK)、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6h后活杀取股直肌样本,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肌组织干湿比,并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实验组再灌注后1、4h APTT较对照组有明显延长(P<0.01);PT及4、6h时FIB含较灌注前有明显延长(P<0.05);实验组再灌注后1h ALB含量与再灌前无差异(P>0.05);1~4h的LDH含量及1、4h时CK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后2h时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后1~4h 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股直肌TNF-α、IL-6及干湿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有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调节凝血功能、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减少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形成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缺血再灌注脊髓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早期脊髓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以探讨自由基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腹主动脉肾下夹闲法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连续观察再灌注后lh、4h、8h、16h、24h脊髓组织内MDA和SOD活性。结果 脊髓缺血再灌注后脊髓组织MDA立即上升。8h达最高峰,此后随之下降,但至24h仍高于正常对照组;SOD活性显著下降,8h达最低。随后连渐回升。至24h基本接近缺血前。结论 MDA和SOD参与了脊髓缺血再灌注继发性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脊髓组织缺血再灌注早期MDA和SOD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净 《西南军医》2008,10(5):12-13
目的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早期脊髓组织丙二醛(malonyldialdehyed,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SOD)活性变化,探讨自由基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腹主动脉肾动脉下方夹闲法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连续观察再灌注后1h、6h、12h、18h、24h脊髓组织内MDA和SOD活性。结果脊髓缺血再灌注后脊髓组织MDA立即上升,6h达最高峰,此后随之下降,但至24h仍高于正常对照组;SOD活性显著下降,6h达最低,随后逐渐回升,互24h基本接近缺血前。结论MDA和SOD参与了脊髓缺血再灌注继发性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丹参保护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丹参(SM)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夹闭大鼠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40 m in,再灌注6 h制备胰腺IR损伤模型,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丹参保护组(SM组)。光、电镜观察胰腺腺泡细胞结构改变;测定血淀粉酶、脂肪酶含量,测定大鼠胰腺组织SOD活性、MDA含量。结果SM组淀粉酶、脂肪酶含量较IR组显著降低(P<0.01);SM组SOD活性较IR组显著升高,丙二醛含量较IR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丹参可能通过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对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异丙酚预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早期脊髓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的影响,以探讨异丙酚在抗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再灌注组和异丙酚组,再灌注组和异丙酚组又各分1 h、4 h、8 h、16 h4个观察时相点组(各组n=6)。除假手术组外,所有动物均采用腹主动脉肾下夹闭法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脊髓组织内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脊髓缺血再灌注后脊髓组织MDA立即上升,8 h达最高峰,此后随之下降,但至16 h仍高于正常对照组:而SOD活性显著下降,8 h达最低, 随后逐渐回升,至16 h仍低于缺血前。与再灌注组比较,异丙酚组各时相点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增强。结论:异丙酚预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4只家兔,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气囊止血带阻断家兔后肢血流造成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测定缺血期肌糖原吸光度及再灌流期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电镜下观察骨骼肌结构变化.结果:缺血4小时,实验组肌糖原吸光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再灌流1、2小时,实验组血清中CPK、AST和LDH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线粒体空泡变性和肌原纤维溶解程度轻于对照组.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减慢肌糖原分解代谢速度,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流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力竭性游泳对小鼠脑、肝、肌组织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力竭性游泳后小鼠肌组织自由基生成增多,LPO水平显著增加,导致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血清CK、LDH活性明显升高,同一运动负荷对小鼠不同组织器官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不尽相同,以骨骼肌变化最为明显,肝脏次之,脑组织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脉络宁对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脉络宁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 方法 将 2 0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脉络宁组 ,制备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即将恢复血流灌注时 ,两组分别自耳缘静脉注射等渗盐水和脉络宁注射液。在再灌注前、后不同时间点上分别测定血清有关生化指标并取胫前肌行光、电镜观察。 结果 对照组再灌注后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激酶 (CK)、丙二醛 (MDA)明显升高 (P <0 .0 1)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明显下降 (P <0 .0 1)。脉络宁组再灌注后各指标变化不明显 ,而与对照组同期相比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光、电镜观察可见再灌注后对照组组织损伤严重 ,而脉络宁组较轻。 结论脉络宁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双参素胶囊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在体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24 h制备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双参素胶囊按17.5mg/kg、35 mg/kg、70 mg/kg给大鼠连续灌胃7 d,阳性药物组连续灌胃福辛普利20 mg/kg,7 d,假手术组及再灌模型组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计算心肌梗死范围(MIS),测定血清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等的活性.结果 双参素胶囊可使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MIS明显缩小(P<0.05或P<0.01),血清AST、LDH、CK-MB活性及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清SOD及GSH-Px活性明显增加(P<0.05或P<0.01),亦可使血浆ET和AngⅡ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 双参素胶囊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司迎  邰贺 《武警医学》2016,27(9):932-935
 目的 观察维生素E联合黄芪对新兵新训期间徒步行军后骨骼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名男性新兵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名):A组(对照组)、B组(维生素E防护组)、C组(维生素E+黄芪防护组)。行军前B、C组连续14 d服用维生素E[8 mg/(kg·d)],在此基础上C组给予口服黄芪(15 g/d),A组服用相同体积的0.9% NaCl溶液。14 d后让60名新兵进行120 km(4 d完成,每天均为30 km)徒步行军,行军过程中3组给予腿部热敷及其按摩(20 min/次,2次/d),徒步行军结束后2、3、6、24 h抽取外周静脉血并检测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类物质(ROS)、丙二醛(MDA)浓度的变化。结果 A组外周血清CK、LDH、ROS、MDA值各个时间点均高于B、C两组,而GSH-Px、SOD活性值各个时间点均低于B、C两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外周血清CK、LDH、ROS、MDA值各个时间点均高于C组,而GSH-Px、SOD活性值各个时间点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外周血清GSH-Px、SOD活性均于行军后开始下降,6 h达到最低值,24 h开始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兵外周血ROS、MDA均于行军后开始升高,行军结束后6 h达到高峰,行军结束后24 h开始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生素E联合黄芪能通过调节氧化与抗氧化平衡来抑制长时间运动中所导致的肌肉损伤,安全可靠,值得基层部队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缺血时间梯度与再灌注时间梯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健康SD大鼠 12 0只 ,随机分成缺血预处理组 (实验组 )和非预处理组 (对照组 )。每组再分为缺血 2小时、3小时、4小时 3个小组 ,每小组 2 0只。用特制的气囊止血带制成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通过连续切片观察预处理组与非预处理组大鼠胫前肌和股四头肌在不同缺血时间及不同再灌注时间发生的病理变化 ,评价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探讨缺血时间梯度与再灌注时间梯度的关系。结果 :缺血 2小时 ,预处理组与非预处理组骨骼肌病理变化轻 ,保护作用不明显。缺血 3小时 ,两组均发生明显病理变化。无论在炎细胞浸润 ,还是肌细胞变性坏死 ,对照组均明显重于实验组 ,保护作用显著。缺血 4小时 ,两组病理损害十分严重 ,保护作用不如缺血 3小时明显。从再灌注第 1、3、7、14天的病理结果比较发现 ,再灌注第 3天时病理损伤最重 ,保护作用最明显。结论 :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尤其对缺血 3小时再灌注 3天时保护作用最显著 ,缺血超过一定时间则保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中药蒲黄提取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蒲黄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取SD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 4组 ,给药组分别给予蒲黄提取物 0 .2 g/kg ,0 .4 g/kg灌胃 15d ;另设对照组及假手术组 ;观察脑组织乳酸脱氢酶 (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及丙二醛 (MDA)含量变化。结果 蒲黄提取物 0 .2 g/kg ,0 .4 g/kg灌服 ,可显著提高脑组织LDH及SOD活性 ,明显降低MDA含量。结论 蒲黄提取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机制与其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Epo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丙二醛(MDA)、肌酐(Cr)、尿素氮(BUN)和肾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6(IL-6)变化。结果:Epo治疗组血浆MDA、Cr、BUN水平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下降(P〈0.05);肾组织匀浆SOD显著升高、IL-6显著降低(P〈0.05)。结论:Epo可提高SOD,降低IL-6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