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格教学法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模拟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2名未经PICC导管维护培训的护士和护生作为模拟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8)和对照组(n=34)。研究组使用微格教学法进行PICC导管维护技能培训,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培训完成后,对两组导管维护操作进行考核,并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组学生PICC导管维护操作考核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7.37%vs64.71%.P〈0.05)。结论微格教学法能有效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相似文献   

2.
s teaching wa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97.37% vs.64.71%,P<0.05).Conclusion Micro-teach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teaching.  相似文献   

3.
易小容  张荔 《医疗装备》2020,(7):169-170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标准流程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降低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医院长时间接受输液的100例PIC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导管维护,观察组采取PICC维护标准流程进行维护,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维护标准流程可降低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从周围静脉导入导管且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具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等优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在肿瘤化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1例肠瘘患者长期应用经外周血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方法,探讨8根导管在1例肠瘘患者应用中的护理经验和教训。方法对1例应用8根PICC的患者运用护理程序进行系统整体护理,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8根导管留置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14个月。第1、3、5、7根导管分别应用12、13、11、14个月,第1根由于经验不足,严格按照说明书导管留置时间拔管,第3根由于滴入不畅拔管,第5根患者强烈要求拔管,第7根则是患者洗头时不慎拔管;第2根导管留置6个月时患者体温升高达38.7℃,考虑为导管原因拔管,因缺少经验未作培养,拔管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第4根导管使用3个月时患者体温39℃,考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拔出导管,尖端培养为真菌阳性;第6根留置7个月,由颈内静脉穿刺到上腔静脉,拔管原因是穿刺点局部化脓;第8根应用了8个月,拔管原因是堵管,应用尿激酶溶栓效果不佳。结论对肠瘘患者应用PICC可减轻患者痛苦,充分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60例PICC留置导管的病人进行观察,并对24例PICC导管留置失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4例PICC置管患者中,留置时间为3-90天,血栓形成8例,留置导管滑脱6例,导管不通4例,穿刺局部感染6例.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与传统的静脉给药和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相比,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及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成功和置管后的并发症。方法 对640例有长期输液适应的病人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导管。外径为0.8mm(Fr3)、(Fr4),1.6mm(Fr5)结果 本组穿刺成功率95.1%(包括:穿刺2次成功),失败率为4.9%。609例插管成功后的临床表现:(1)上臂胀感占12%;(2)重症静脉炎在一周左右发生占2.6%;(3)导管异位占3%,经调整后恢复正常位置;(4)导管堵塞率在20天以上90天以内发生的占21.4%。(5)清洗堵塞导管成功率占33.1%,失败率占66.9%。结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简单,可长期安全保留在血管内,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从上肢浅静脉,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达上腔静脉,导管尖端最终停留在上腔静脉的下1/3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常规上腔静脉在心脏的右侧,但也会有上腔静脉畸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网络平台在置管患者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维护的17 2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 227例,女10 027例,年龄12~85岁,中位年龄58岁;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维护的20 38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8 188例,女12 196例,年龄13~86岁,中位年龄59岁;患者置管后治疗间歇期均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比较两组观察数据的录入时间、数据的完整性、各种并发症描述准确性和用词规范性。结果 对照组17 254例,数据录入平均时间为(46±6)s;观察组20 384例,数据录入平均时间为(12±5)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660,P<0.05)。对照组数据完整例数11 732例,较完整3 623例,不完整1 899例;观察组数据完整19 568例,较完整725例,不完整91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312.000,P<0.05)。对照组并发症描述准确11 840例,不准确5 414例;观察组并发症描述准确18 427例,不准确1 95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814.000,P<0.05)。对照组并发症用词规范15 280例,不规范1 974例;观察组并发症用词规范19 659例,不规范7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600,P<0.05)。结论 简单、方便的数据总结有利于质量控制和质量分析,更好地保证置管安全,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状况,为有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50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关系密切,46~55岁年龄段患者感染例数最多,占52.0%;感染类型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所占比率最大,占56.00%;共检出病原菌50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占40.0%,肺炎克雷伯菌15株占30.0%,其他菌类仅占10.0%;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操作人员经验、穿刺部位、导管滞留时间、穿刺次数以及是否正规换药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操作人员经验≤50次的发生率高达80.0%,穿刺部位在左贵要静脉的发生率最大,为40.0%,导管滞留时间>30d发生率最高,达94.0%。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因素多,规范PICC的管理是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的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固定方法对导管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留置PICC导管患者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分为3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缝合固定(A组)、免缝胶带交叉固定(B组)和思乐扣免缝导管固定装置固定(C组).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置管后留置期间导管固定的牢固性、并发症发生率、固定部位皮肤损伤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B组导管移位的发生率(57.5%)明显高于A组(12.5%,P=0.000)和C组(7.5%,P=0.000),导管脱出的发生率(15.0%)亦明显高于A组(0,P=0.034)和C组(0,P=0.034).导管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在B组(25.0%)明显高于A组(7.5%,P=0.034)和C组(5.0%,P=0.012);在A组中并发穿刺部位蜂窝织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20.0%比2.5%,P=0.034).A组患者出现固定翼下的皮肤压痕的发生率(37.5%)明显高于B组(5.0%,P=0.000)和C组(5.O%,P=0.000),且A组患者皮肤破损的发生率(22.5%)也高于B组(5.0%,P=0.023)和C组(0,P=0.005);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刺激痛在A组(52.5%)中明显增加,高于B组(0,P=0.000)和C组(2.5%,P=0.000).患者对3组不同导管固定法的满意度在A组(12.0%)显著低于B组(62.5%,P=0.000)和C组(90.0%,P=0.000),且C组满意度最高,明显高于B组(P=0.004).结论 思乐扣免缝导管固定装置固定法可以作为胶带和缝合固定的替代,具有等同于缝合法对导管的固定作用,预防了导管移位、脱出等导管相关并发症,同时也避免了缝合固定造成的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因操作方便安全,并发症较其他的深静脉置管少,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提供静脉通道.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老年患者由于上肢皮肤肌肉松弛而形成"蝴蝶袖",采用盲穿方法穿刺置入PICC时成功率较低.2011年10月起,我院对老年蝴蝶袖患者采用改良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肘上穿刺置入PICC导管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已作为一种可靠的血管通道器材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置管时可因多种因素导致导管异位.目前临床上PICC置管时要求患者平卧位,术肢外展与躯干成90°,送管时头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近肩部.这种体位影响患者舒适度,且有些患者因疾病原因不能配合此体位.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导管从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可以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既可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又能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护外周血管,减少局部不良反应,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北京协和医院10例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方法、维护及导管使用的临床观察,探讨导管的特点及安全性.方法 10例患者采用超声弓l导下塞丁格技术分别置入4Fr单腔、5Fr双腔、6Fr三腔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10例患者成功上臂置管,常规维护,并发症较少.结论 导管耐高压注射、能够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流速快,可以满足临床加强CT造影及大量补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具有导管留置时间长、对患儿疼痛刺激小、可长期输入高渗药物~([1]),保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长期胃肠道外营养的进行等诸多优点,目前已成为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病房~([2]).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北京协和医院10例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方法、维护及导管使用的临床观察,探讨导管的特点及安全性。方法10例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分别置入4Fr单腔、5Fr双腔、6Fr三腔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成功上臂置管,常规维护,并发症较少。结论导管耐高压注射、能够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流速快,可以满足临床加强CT造影及大量补液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应用中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对应用PICC置管行静脉输液74例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相关并发症,总结防护对策.结果 74例患儿均置管成功,置管后发生静脉炎5例、血栓性堵管2例、败血症1例、导管漂移2例,发生率分别为6.8%、2.7%、1.4%、2.7%,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几种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留置时间为1~85 d,平均留置12.3d,95.9%患儿完成输液计划.结论 成熟的PICC置管技术和正确的护理方法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