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观察总义齿咬合平面定位设计与患者咀嚼功能的关系,选择10名无牙颌患者,分别为每个患者各作4副总义齿,其中有一副义齿(标准义齿)的咬合平面以上中切牙近中切角为基准或向后上、或向后下、或向左右方向倾斜5°。测定患者戴各义齿用单侧尽最大力咬合时的力值,发现患者戴标准义齿时平均最大咬合力值显著高于其它义齿。该结果提示:总义齿的咬合平面平分颌间距离且与耳屏鼻翼线平行最有利于无牙颌患者咀嚼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总义齿咬合平面定位对咀嚼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总义齿咬合平面定位设计与患者咀嚼功能的关系,作者选择10名无牙颌患者,每个患者各作四副总义齿,其中一副义齿(标准义齿)的咬合平面平分颌间距离且与耳屏鼻翼线平行,其它三副义齿的咬合平面以上中切牙近中切角为基准向后上、向后下、向侧方(左右方向)倾斜5°。测定患者戴各义齿时的咀嚼次数和咀嚼效率,发现患者戴标准义齿自由咀嚼时,单位时间内的咀嚼次数最多,咀嚼效率最高。该结果提示:总义齿的咬合平面平分颌间距离且与耳屏鼻翼线平行最有利于无牙颌患者咀嚼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牙列重度磨耗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美观和咬合功能,治疗时不仅需要美学重建,还需要咬合重建。咬合重建包括咬合设计、咬合表达和咬合实现。咬合表达即使用垫、诊断饰面、临时冠等诊断性临时修复体,将咬合设计建立的上下颌基准诊断性咬合关系从无创、微创到有创,逐级诊断、验证、调改、磨合,最后获得最适合患者的最终修复体咬合关系。咬合表达的关键是从垫到诊断饰面和(或)临时冠到最终修复体咬合关系的逐级复制和转移,将调改磨合后的咬合关系精确逐级复制和转移至下一个治疗环节。本文重点介绍牙列重度磨耗全口咬合重建中如何一步一步做好咬合关系的复制和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度咬合磨耗患者用固定修复方式重建咬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固定修复方式对12例咬合重度磨耗患者重建咬合,比较修复前后的临床表现、咀嚼功能.结果 12例患者修复后感觉舒适,咀嚼效率均增加,牙过敏和食物嵌塞均改善. 12例患者中,主观评价为美观者9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改善.结论 用固定修复方试为重度咬合磨耗患者重建咬合,在美观和功能上具有较好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验丰富的口腔医师和初级医师使用咬合平面板确定全口义齿咬合平面的准确性。方法15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和15位初级医师分别使用咬合平面板确定仿真头颅模型蜡堤的咬合平面,测量蜡堤上咬合平面与参考平面的夹角,分析2组测量值之间的差异。结果经验丰富的医师和初级医师所确定的前牙区咬合平面与参考平面的夹角分别为(0.2±0.1)°和(0.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8,P<0.001),但夹角都接近于0°,差异无临床意义。经验丰富的医师和初级医师所确定的后牙区咬合平面与参考平面的夹角分别为(0.9±0.4)°和(3.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78,P<0.001),经验丰富的医师所确定的咬合平面与参考平面的夹角更接近0°。结论对于经验丰富的口腔医师,使用咬合平面板确定咬合平面是一种精度较高的方法。初级医师使用咬合平面板确定前牙区咬合平面也很准确,但对后牙区咬合平面的观测能力较差,需要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初级医师使用咬合平面板与使用咬合平面激光定位仪确定的咬合平面与参考平面的夹角,考察咬合平面激光定位仪的效果。方法15名初级医师分别用咬合平面板和咬合平面激光定位仪确定仿真头颅模型蜡堤的咬合平面,测量蜡堤咬合平面与参考平面的夹角。结果咬合平面板法和激光定位仪法测量前牙区蜡堤咬合平面与参考平面的夹角分别为(0.7±0.3)°、(0.6±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8, P=0.542)。咬合平面板法和激光定位仪法测量后牙区蜡堤咬合平面与参考平面的夹角分别为(3.1±2.1)°、(1.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2,P=0.007),激光定位仪法确定的蜡堤与参考平面的夹角更小。结论在仿真头颅模型上初级医师使用传统咬合平面板法和激光定位仪法都能准确定位蜡堤前部咬合平面,初级医师用激光定位仪法确定后牙区咬合平面的精度较使用咬合平面板法更高。  相似文献   

7.
总义齿咬合平面定位对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10名患者各做四副总义齿,其咬合平面或平分颌间距离并与耳屏鼻翼线平行(标准义齿),或向后上、后下及左右倾斜5°。结果发现:①正中咬合位紧咬时,嚼肌、颞肌的平均肌电幅值,以戴标准义齿者最高;②戴标准义齿咀嚼,平衡侧二腹肌前腹幅值高于工作侧,工作侧嚼肌、颞肌幅值显著高于平衡侧;③咬合平面前后倾斜使咀嚼时平衡侧二腹肌前腹幅值增加;④咬合平面向左右倾斜,咀嚼时工作侧嚼肌、颞肌的肌电幅值与平衡侧相差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提示,总义齿咬合平面平分颌间距离且与耳屏鼻翼线平行,最有利于患者咀嚼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借助数字化微笑设计、电子面弓、数字化力分析仪、肌肉电刺激仪等数字化工具, 为1例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完成与口颌系统形态和功能协调的全口咬合重建。术后6个月复查, 患者咬合、发音、关节等相关的口颌系统功能稳定, 对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牙列重度磨耗以粘接复合树脂预增高咬合,后行咬合重建修复的临床治疗新途径。方法:先采用粘接复合树脂直接修复牙列重度磨耗患者的咬合面,增高咬合,恢复垂直距离及正中关系,再以固定修复、固定-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等方式行咬合重建。结果:4例牙列重度磨耗患者以粘接树脂预增高咬合均可有效升高咬合垂直距离,复合树脂粘接可靠,调简捷,患者对粘接复合树脂预增高咬合适应性好,永久性修复体完成后随访半年-1年,患者面部外形改善,咀嚼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牙列重度磨耗粘接树脂咬合面预增高咬合重建,可较为准确恢复咬合垂直距离,易于患者接受及配合,为固定式咬合重建创造了便利条件,作为咬合重建修复的新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何凯讯  张思慧  陈江 《口腔医学》2021,41(3):193-197
伴随着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牙齿磨耗,无牙颌等患者的增多,对口颌系统进行咬合重建的临床需求日益增高。咬合重建作为一项技术敏感性较高的临床操作,涉及到下颌位置,垂直距离,he平面和动态引导及静态咬合。且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口腔医学界的不断应用发展,如何将数字化结合咬合重建,并构建规范的临床流程一直是临床难点。本文拟通过介绍数字化咬合重建的临床流程,为临床医师进行咬合重建时提供给严谨,规范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口腔肿瘤术后下颌骨缺损患者咬合功能锻炼的现状与需求。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法,对27例口腔肿瘤术后下颌骨缺损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借鉴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体系,运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自下而上的编码分析。结果:下颌骨缺损患者咬合功能锻炼的现状与需求可归纳为5个主题,即下颌骨缺损对患者的影响、咬合功能锻炼相关知识缺乏、对咬合功能锻炼内容的需求(期待专业化健康指导)、对咬合功能锻炼宣教方式的需求(期待多元化宣教方式及各种阻碍因素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结论 :建立统一规范的咬合功能锻炼方案,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各种阻碍因素,调节患者心理状态,最大限度提高患者咬合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当患者牙缺失导致固有的咬合关系丧失或因缺牙后影响咬合功能时,牙种植修复需要进行咬合重建。但由于牙列结构和咀嚼功能的个体差异较大,目前对治疗方案的评价指标尚无统一的量化标准。在临床工作中应以已有的理论、知识、经验为基础,将不同患者的特点纳入较成熟的相关认知结构,以修复为导向,严格执行牙种植临床路径。在实施治疗中综合患者的主观评价、医师的个人经验,减少医患主观因素对治疗方案实施及操作的影响,以保证牙种植修复体获得健康、稳定的咬合功能。  相似文献   

13.
咬合自由度     
上下牙咬合接触是完成咬合功能的必要条件。咬合接触由咀嚼肌收缩产生,同时其通过刺激牙周本体感受器,反射性调节咀嚼肌的收缩特征,进而调整咬合接触的强度、方向以及接触点的分布。由于存在咬合接触对咀嚼肌的这种反射性调节机制,一些异常咬合会引起咀嚼肌的异常收缩,从而损伤相应组织。因此,避免不必要的咬合接触是修复体设计等咬合治疗的重要内容。笔者在此提出咬合自由度的概念,用以描述咬合接触与不接触以及它们的动态变化对咬合生理功能的满足程度。咬合自由度越大,说明咬合运动越自如,咬合接触对咬合生理功能的满足度越高、干扰性越小。  相似文献   

14.
郑育生  游跃华  马耀国 《口腔医学》2007,27(12):625-625,635
目的研究平面咬合板对伴咀嚼肌疼痛型夜磨牙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1例患夜磨牙且伴咀嚼肌疼痛的患者,通过咬合诱导板诱导下颌做前伸或正中运动,确定平面咬合板治疗位,咬合用硅橡胶固定该治疗位,面弓转移关系,上颌架,制作平面咬合板,测量开口度达到正常与缓解疼痛以及盘突关系恢复时间。结果正常开口度所需的时间平均为(12±1.6)d,疼痛指数<2所用时间为(7±1.4)d,恢复正常盘突关系的时间为(128±13.2)d。结论平面咬合板在缓解疼痛以及缩短恢复盘突关系时间上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咬合感觉障碍(occlusal dysesthesia,OD)是一种以患者持续性咬合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客观上缺乏与主诉感觉相符的咬合异常,或无阳性客观检查结果支持主诉症状。OD在临床并不常见,一般发生于口腔治疗后,且患者常表现出严重的精神心理异常;目前对其认识有限,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承受着较大的痛苦。本文旨在对OD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诊断标准和治疗建议进行综述,以加深对这一疾病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口腔咬合涉及牙的位置、关节运动以及肌肉功能等。正常的口腔咬合对于咀嚼、发音、面部表情等功能都至关重要。口腔咬合不良可以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表现为颞下颌关节疼痛、修复体崩瓷等。因此,口腔咬合在口腔医学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对口腔咬合的深入研究,口腔医生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与咬合相关的问题,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拟介绍口腔咬合研究现状与未来,指导种植咬合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17.
老年患者长期缺牙,或曾经不良修复等原因,咬合关系不合适、咀嚼功能差的状况常见。但部分老年患者的功能需求、美观需求较高,并不满足活动修复,还有些患者需咬合重建,或需在前牙美学区种植。针对这一部分患者,内科、外科医师排除系统性疾病风险,全身状况允许的条件下,与患者充分沟通咬合重建及种植治疗的风险、利弊,并取得知情同意,临床医师遵循咬合重建、牙周生物学宽度、美学区种植治疗、牙龈诱导等基本原则和相应操作流程,在技护团队协作配合下,先后进行基础治疗(牙周、牙槽外科、牙体牙髓及早期修复等治疗)后、咬合重建治疗、种植外科及修复治疗。治疗期间注意检查颞下颌关节情况,最终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老年患者长期缺牙,或曾经不良修复等原因,咬合关系不合适、咀嚼功能差的状况常见。但部分老年患者的功能需求、美观需求较高,并不满足活动修复,还有些患者需咬合重建,或需在前牙美学区种植。针对这一部分患者,内科、外科医师排除系统性疾病风险,全身状况允许的条件下,与患者充分沟通咬合重建及种植治疗的风险、利弊,并取得知情同意,临床医师遵循咬合重建、牙周生物学宽度、美学区种植治疗、牙龈诱导等基本原则和相应操作流程,在技护团队协作配合下,先后进行基础治疗(牙周、牙槽外科、牙体牙髓及早期修复等治疗)后、咬合重建治疗、种植外科及修复治疗。治疗期间注意检查颞下颌关节情况,最终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自主研发的预成咬合记录帽制取种植固定修复咬合记录的临床应用效果及转移咬合关系的精确性。方法基于愈合基台设计系列预成咬合记录帽, 光固化三维打印实物。前瞻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Kennedy Ⅰ类或Ⅱ类牙列缺损拟行种植固定修复的患者12例, 需满足不少于2颗后牙连续游离缺失。采用自身对照, 对病例同时采用2种方法制取咬合记录:试验组用预成咬合记录帽, 对照组用硅橡胶咬合记录材料直接在愈合基台上制取。分别根据两组咬合记录上架, 评价模型咬合关系精确性。采用诊断试验的方法计算模型咬合接触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 并利用口内扫描、模型扫描获取修复前牙尖交错位咬合关系数据, 导入三维逆向工程软件计算上下颌余留后牙面间距, 以及配准模型扫描与口内扫描的上颌, 计算下颌模型余留牙面三维偏差值。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两组比较。结果纳入男性病例3例、女性9例, 年龄(52.6±12.1)岁, 缺失牙共36颗。预成咬合记录帽在口内能直接就位, 固位、稳定性良好。试验组模型咬合接触的灵敏度(0.73±0.14)显著优于对照组(0.63±0.12, ...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后牙种植单冠采用预留间隙咬合设计后1年内种植修复体咬合延迟时间和力百分比以及患者主观感受评分的变化, 为临床种植修复体的咬合设计和调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1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进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 使用T-scan Ⅲ咬合分析仪分别记录修复后0.5、3、6、12个月时种植单冠与天然牙的咬合初接触时间以及牙尖交错位时种植单冠与对照牙(对侧同名天然牙)的力百分比, 同期记录患者对咀嚼功能的主观评分。分析咬合延迟时间(种植单冠与对照牙咬合初接触时间的差值)、力百分比和患者主观感受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点差异, 以双侧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患者48例, 男性23例, 女性25例, 年龄(36.8±8.4)岁(23~50岁)。修复后0.5、3、6、12个月种植单冠力百分比分别为(7.7±4.8)%、(10.6±5.9)%、(12.3±6.2)%、(13.2±6.7)%, 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其中修复后0.5至3个月期间变化最明显;修复后0.5个月种植单冠力百分比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