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超前镇痛是指在伤害性刺激诱发神经传导或神经重塑的改变发生前,预先采取镇痛干预措施阻止外周损伤冲动向中枢的传递及传导,减少外周敏化或中枢敏化以控制疼痛,从而限制疼痛的级联反应,最小化或预防术后疼痛的发生。本文主要阐述了超前镇痛的机制、方式及其在口腔诊疗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随着对舒适化诊疗要求的提高以及多模式镇痛在口腔手术...  相似文献   

2.
疼痛是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常见症状,不仅影响正畸治疗的最终效果,而且影响患者是否接受正畸治疗的意愿。资料显示,95%的正畸患者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如何消除或减轻正畸疼痛,确保正畸矫治效果,改善口腔医疗服务质量,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正畸医师和患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总结了正畸治疗中疼痛的表现、特点及可能的机制,并分析比较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痛措施,旨在进一步明确正畸疼痛的外周神经机制,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疼痛缓解方案。  相似文献   

3.
电子镇痛技术在牙周洁治应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电子镇痛技术在临床洁治术中的止痛效果。方法 选择108例对普通超声波洁牙感觉酸软或疼痛的病人,运用电子镇痛的方法进行洁治术,判断电子镇痛的止痛效果。结果 电子镇痛仪在洁治术中总有效率为98.2%。结论 电子镇痛技术能有效解除口腔洁治术中的酸软或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盐酸纳布啡在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手术中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全麻下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纳布啡组(N组)和常规组(C组)。N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纳布啡超前镇痛,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记录术后1、2、6、12、24 h的VAS疼痛评分,记录2组术后不良反应及追加镇痛药物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布啡组患者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纳布啡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镇痛药物追加剂量少于常规组。结论 纳布啡超前镇痛可加强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如何消除患者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或恐惧感,逐渐受到全国口腔医疗专业人员的重视。口腔门诊无痛治疗领域涉及多个学科,临床实践与深入研究尚待加强。笔者基于临床医疗实践,回顾了常用的口腔镇静镇痛方法,总结了口腔镇静镇痛治疗中存在的争议及解决办法,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预防性使用依托考昔产生的超前镇痛对阻生牙拔除术后3种类型疼痛(伤口疼痛、咽喉疼痛、张口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金银潭门诊部2020年5至10月收治的单侧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患者60例(60颗),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依托考昔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30颗)。术前30 min分别给予两组患者60 mg依托考昔或安慰剂维生素C片100 mg。通过数值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统计患者在拔牙术后2、4、6、8、10、12、24 h疼痛评分,并记录24 h内使用应急镇痛药物的总剂量,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应用应急镇痛药物的间隔时间及例数。结果手术后2、4、6、8、10、12、24 h依托考昔组患者伤口疼痛、咽喉疼痛及张口疼痛的N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 h内依托考昔组使用应急镇痛药物剂量[(0.7±0.7)粒]显著低于对照组[(1.4±0.9)粒](P<0.01)。Kaplan-Meier曲线表明依托考昔组首次应用镇痛药物的间隔时间(11.5 h)显著长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牙痛的外周感受器有其独有的特点,其外周伤害性佶息向中枢传导的过程经过了三缴神经元,即脑干三叉神经感觉核、丘脑腹后内侧核、大脑皮层灰质神经元。随着神经研究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人类牙痛传导的各级神经元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对牙痛的感知。本文将就牙痛在各级中枢的传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布洛芬超前镇痛对国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疼痛的影响, 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40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2例)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例)就诊的82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 布洛芬组与对照组各41例, 分别于术前15 min口服300 mg布洛芬缓释胶囊和安慰剂。两组患者于术后3 d内均按计划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通过数字评定量表统计患者在拔牙术后30 min、4 h、6 h、8 h、24 h、48 h、72 h的疼痛评分, 并记录术后4~6 d额外镇痛药使用量。结果 82例患者均符合试验方案。试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呕吐、过敏等不良事件。布洛芬组患者术后4、6、8 h的疼痛评分[2.0(1.0, 4.0)、2.0(1.0, 4.0)、2.0(1.0, 4.0)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3.0, 5.0)、5.0(2.5, 6.0)、5.00(2.0, 6.0)分](Z=-3.73, P<0.001;Z=-3...  相似文献   

9.
Nd:YAG激光在口腔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治疗效果也得到国内外研究的认可, 但目前仍未形成Nd:YAG激光口腔临床应用规范,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口腔保健分会召集国内多学科的医学专家研讨并制订此规范, 内容包含Nd:YAG激光在口腔各亚专科中的应用要求, 旨在促进Nd:YAG激光在口腔临床中的规范化使用, 更好地发挥激光在口腔诊疗中的优势, 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完成门诊儿童口腔诊疗,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较成熟的行为管理模式。由于门诊儿童口腔诊治时间短、流动性大、周转快,对麻醉及诊疗期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中华口腔医学会镇静镇痛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儿童口腔门诊全身麻醉操作指南,从口腔门诊实施全身麻醉的范围、临床基本条件、口腔诊疗种类、诊治前评估与准备、麻醉实施与监测、恢复和苏醒期管理、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要点等方面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规范,对促进我国儿童门诊全身麻醉下口腔诊疗安全性和舒适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颞下颌关节及相关肌肉慢性疼痛的外周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产生了许多新的疼痛理论和有效的临床诊治新技术。尤其是对慢性疼痛的认识 ,已明确在疼痛的病因、末梢及中枢的感受和传导机制、病理生理、疼痛表现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 ,急性痛与慢性痛之间存在很大差异[1] 。这一认识改变了过去临床上用急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待慢性疼痛 ,以致疼痛治疗效果不佳 ,易引起医源性疾病的状况。颞下颌关节疼痛及颌面疼痛的内容涉及到解剖、生理、病理生理、口腔、耳鼻咽喉和神经内科等诸多学科。由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引起的口面部慢性疼痛也日益受到重视 ,成为口腔医学界的研究热点。对其发生疼痛的神经末梢机制也有新的认识 ,现综述如下。一、机体慢性疼痛机制的研究现状初级感觉神经元及其神经末梢致敏 ,可能是组织损伤和炎症引起痛觉过敏和触痛的基础 ,是慢性疼痛的外周机制。神经元致敏的结果使组织有慢性疼痛的表现。神经元致敏的原因可能是组织的损伤和疾病导致内源性致痛物质和神经活性物质释放增多。其中大部分物质具有神经及血管两种活性 ,通过直接刺激神经末梢或通过血管活性的变化改变微环境使伤害感受器致敏[1] 。迄今的研究结果显示 ,致敏的初级感觉神经元表现为 :①...  相似文献   

12.
三叉神经的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可引起口颌面的神经源性痛,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许多研究表明,三叉神经损伤与其他外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包括:传入纤维异位放电的时程与数量、交感神经的作用、神经肽的变化以及离子通道的表达的不同.本文将对三叉神经外周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痛外周、中枢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疼痛综合管理策略在儿童日间全麻下口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1月至8月某院接受日间全身麻醉下口腔治疗儿童,年龄3~7周岁,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Ⅱ级,治疗牙齿数≥10颗。120名儿童被随机分配到2组,综合策略组(H组,n=60)采用疼痛综合管理策略,包括超前镇痛、疼痛管理指导、微信评估(在术后4、6、24 h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疼痛评估)三项内容;对照组(C组,n=60)无超前镇痛及疼痛管理指导,仅进行微信评估疼痛。术后2 h采用表情、下肢、活动、哭闹、可安慰性(face,legs,activity,cry and consolability,FLACC)量表对2组进行疼痛评估。术后4、6、24 h采用父母疼痛测量量表(parents postoperative pain measure,PPPM)对2组进行疼痛评估。结果 与C组相比,H组术后2 h FLACC得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组在术后4、6、24 h三个时间点显著疼痛(PPPM≥6分)...  相似文献   

14.
灼口综合征(Burningmouthsyndrome,BMS)是一种以口腔黏膜烧灼样疼痛为特征的慢性疼痛,常不伴有器质性损害。BM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确,亦缺乏公认的诊断标准,因此对BMS的治疗仍是一个难题。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被认为是疾病影响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躯体感觉传导途径的结果,发生在各种神经源性疾病当中,人群发病率达到6%-8%,对人的生活、情绪和睡眠质量有很大影响。目前一些研究认为BMS是一种NP,应用NP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将可能成为解决BMS治疗难题的突破点之一。本文将从BMS是NP的证据、应用NP的诊断标准诊断BMS、应用NP的治疗方法治疗BMS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灼口综合征是以口腔黏膜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该病病因不明,其发病与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改变有关,提示可能是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调控疗法是一类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对神经系统进行调控以减轻疼痛的干预措施。由于其兼具操作简便和安全性高的优势,而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得到广泛运用,亦有一些应用于灼口综合征中的研究。本文将介绍脑电生物反馈、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三种神经调控疗法在灼口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研究现状对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灼口综合征(BMS)主要表现为舌或口腔其他黏膜的慢性疼痛,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涉及神经机制的疼痛状态。本文从外周小神经纤维及微血管病变、头面部神经系统大神经纤维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三个层面对此病的疼痛神经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TENS镇痛是将表面电极放置在痛区皮肤或与痛区相关穴位的表面,用连续电脉冲刺激外周感受器,造成组织对伤害性刺激的感受性降低,达到镇痛的目的.TENS镇痛的机理可能是通过阈下刺激引起伤害感受性传入纤维的电紧张性极化作用,导致传导阻滞;TENS 的强度往往只兴奋A类纤维通过闸门控制,阻断伤害性信息向中枢传导;通过激活痛抑制系统、抑制三叉神经脊束核Ⅰ、Ⅱ层中由伤害性刺激诱导的SP释放的增加;患者心理因素的作用.电极位置、电脉冲模式、个人对痛觉的感知和对疼痛强度的评价与个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和以往的体验等影响TENS 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是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它使患者惧怕甚至放弃正畸治疗.寻找正畸疼痛发生和变化的规律,探讨如何有效地减轻或防止治疗过程中的疼痛,一直是正畸学中令人关注的热点.目前的研究开始从分子水平上关注正畸疼痛的相关机制,并发现疼痛相关因子在正畸疼痛的外周和中枢机制中均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正畸疼痛相关因子在牙髓牙周组织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临床评价丁丙诺啡舌下含片辅助齿科治疗时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500例口腔治疗患者,其中牙体病科350例,口腔修复科50例,预防科100例。治疗前患者舌下含化丁丙诺啡0.2mg,治疗结束时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镇痛效果和行为学反应,并观察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科VAS值和行为学测量值为3.99±2.34、1.98±1.23,牙体病科组为2.72±1.67、2.66±1.04,修复科组为2.78±1.55、2.03±0.93。未见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论:丁丙诺啡含片可有效地缓解口腔牙齿治疗时的疼痛,但对抑制开髓治疗时的疼痛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与皮下注射对口腔肿瘤患者术后镇痛的疼痛控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口腔肿瘤术后患者2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试验组采用氢吗啡酮PCIA镇痛,对照组采用氢吗啡酮皮下注射镇痛。比较2组疼痛控制效果(BPI-C评分)、血清标志物[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生长激素(GH)、皮质醇(Cor)、泌乳素(PRL)]、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睡眠质量(失眠严重指数)及安全性。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48 h,试验组BPI-C评分中的目前疼痛程度、平均疼痛程度、过去24 h内最痛的疼痛程度、过去24 h内最轻的疼痛程度、过去24 h内接受疼痛处置后疼痛缓解程度评分及PGE2、5-HT、NO、GH、Cor、PRL、T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