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盆底三维超声在产妇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自然分娩产妇作自然分娩组,将同期接收100例剖宫产产妇作剖宫产组。两组产妇产后6~8周均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组产妇康复治疗前后的二维超声检查参数(Valsalva状态膀胱颈距离、直肠壶腹部下降距离、膀胱脱垂距离、子宫脱垂距离、直肠膨出距离、膀胱尿道后角)和三维超声检查参数(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角度)。结果自然分娩组Valsalva状态膀胱颈距离、直肠壶腹部下降距离、膀胱脱垂距离、直肠膨出距离、膀胱尿道后角二维超声检查参数大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脱垂距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分娩组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角度等三维超声检查参数均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可多切面、清晰显示产妇产后盆底支持结构,实时观察盆底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情况,根据超声参数有效检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腔脏器脱垂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产妇产后初期膀胱膨出超声参数变化。方法:选取2022年1月—9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产后膀胱膨出患者为观察组,选取我院同期43例产后膀胱未膨出患者为对照组。所有产妇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产妇在静息、缩肛及Valsalva状态下不同状态盆底超声参数,指标包括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结果:观察组在静息、缩肛、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不同盆底超声参数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盆底超声对产妇产后早期膀胱膨出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它可以综合地反映出膀胱膨出的具体状况,为产妇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参考,该检测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盆底超声对产妇产后初期膀胱膨出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10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收治的产后初期膀胱膨出产妇107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产后无膀胱膨出的产妇107例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采用盆底超声进行检查,对两组产妇不同状态下盆底超声参数予以统计比较。结果:在静息、缩肛、Valsalva状态下,研究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1)。结论:盆底超声诊断产妇产后初期膀胱膨出的临床价值非常高,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盆底三维超声诊断初产妇产后轻中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价值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86例轻中度POP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产妇86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比较2组静息、缩肛及Valsalva动作下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前后径、面积差异;比较轻、中度POP产妇超声参数变化;绘制ROC曲线分析静息、缩肛及Valsalva动作下各项超声参数诊断POP的临床价值;比较2组的睡眠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静息、缩肛、Valsalva时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POP产妇静息、缩肛、Valsalva时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低于中度POP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分析显示,静息、缩肛、Valsalva时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POP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4、0.674、0.734、0.628、0.706、0.764、0.734、0....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利用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观察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受到不同分娩形式所产生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病症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67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将患者分为剖宫产组(n=23)和经阴道顺产组(n=44)。利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对两组患者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及宫颈外口位置进行观察,计算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宫颈移动度,比较尿道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形成率以及类型、子宫脱垂形成率,对比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缩肛及静息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左右侧肛提肌的厚度,在缩肛情况下,对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提肌是否存在撕裂进行观察。  结果  静息状态下的膀胱颈位置水平远低于剖宫产分娩组(t=-3.43,P < 0.05),Valsalva状态膀胱颈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3.53、3.82,P < 0.05),膀胱膨出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分娩组(t=11.075,P < 0.05),静息、缩肛以及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4.17、2.95、2.80,P < 0.05)。两组间在膀胱膨出类型上,Ⅱ型膀胱膨出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个类型,且经阴道顺产组膀胱膨出三种类型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组(χ2=13.39,P < 0.05)。而静息状态下的宫颈外口位置、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状态下宫颈移动度、尿道漏斗形成、子宫脱垂、直肠膨出以及会阴体过度运动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状态下左右侧肛提肌厚度无明显差异,两组产妇均未发现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及肛提肌撕裂。  结论  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能很好的动态观察到前、中、后盆腔脏器的各项指标,无论哪种分娩方式均可对盆底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相对于经阴道分娩,早期剖宫产分娩组在前盆腔以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面较经阴道顺产组程度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经会阴盆底超声定量参数评估产后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月于酒泉市人民医院分娩并进行产后复查的418例初产妇为对象,根据产后是否发生POP分为POP组(n=147)和非POP组(n=271)。所有产妇均接受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和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posterior urethrovesical angle,PUA),计算膀胱颈移动度(bladder neck down distance,BND)和膀胱尿道后角变化[changes in PUA,R-A(PUA)]。结果:POP组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PUA均大于非P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OP组BND、R-A(PUA)均显著大于非POP组(P <0.05)。结论:产后POP患者盆腔结构不稳定性增加,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膀胱颈移动和膀胱尿道后角改变与产后PO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间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检查和分娩的孕产妇200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成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在产后6~8周时对盆底进行三维超声检查,检测和分析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耻骨直肠肌厚度和膀胱颈移动度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阴道分娩组患者的肛提肌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的患者;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左右两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大于Valsalva状态,阴道分娩组患者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小于剖宫产组患者,两组患者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的左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大于右侧;阴道分娩组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盆底结构的影响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阴道分娩较剖宫产分娩者肛提肌裂孔面积更大、耻骨直肠肌厚度更薄、膀胱颈移动度更多,三维超声技术的成像清晰立体,能够全面观察盆底结构,且经济简便,应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评估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障碍性疾病辅助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经产后女性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115例经产妇(经阴道分娩组70例,剖宫产组45例)于产后6~8周行盆底实时三维超声检查,观察与测量以下指标: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动作下的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内口有无形成漏斗状、膀胱有无膨出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经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膨出率、两种状态下的肛提肌面积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在膀胱颈位置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能够有效观察产后女性盆底结构,阴道分娩对女性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大于选择性剖宫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盆底三维超声评估产钳助产术后女性的盆底机能。 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行产后42~60 d常规检查的女性150例(分娩组),其中产钳助产分娩组75例,自然阴道分娩组75例;同期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选取无分娩史的女性100例为对照组。纳入对象均进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静息状态下测量膀胱颈的位置、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动作时测量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最低点(膀胱颈或膀胱后壁)位置、尿道内口有无漏斗化、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对比分析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组间各测量指标的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参考线的距离,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分娩组依次减小,肛提肌裂孔面积,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分娩组依次增大,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及肛提肌裂孔面积,产钳助产分娩组、自然阴道分娩组、对照组均依次减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产钳助产可能导致女性盆底机能受损,盆底三维超声可评估盆底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从而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异常的超声特征。方法将2018年7月~12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60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经会阴盆底二维超声检查以及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各项功能指标与盆底超声指标。结果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以及缩肛动作下,观察组盆隔裂孔左右径、盆隔裂孔前后径、盆隔裂孔面积与膀胱颈最大移动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提肌裂孔周长、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逼尿肌厚度与尿道膀胱后角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产后特别是自然分娩后盆底功能损伤较为常见,经会阴盆底二维及四维超声成像检查,可为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损伤的诊断提供依据,利于临床及早发现盆底功能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盆底容积腔内智能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11月兴国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产后42~56d妇女300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智能盆底超声检查,并通过腔内容积探头以及智能测量软件,观察膀胱膨出、子宫脱垂以及直肠膨出等情况。并根据受试者是否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分作FPFD组180例和非FPFD组120例。分析两组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以及Valsalva状态下的各项盆底容积腔内智能超声参数(包括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耻骨内肌厚度)的差异。比较两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以及逼尿肌厚度。结果 300例病例中,共检出FPFD 180例,包括膀胱膨出145例,子宫轻度脱垂28例,直肠膨出7例。在静息状态下,FPFD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高于非FPFD组,而耻骨内肌厚度低于非FP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缩肛状态下,FPFD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高于非FPFD组,而耻骨内肌厚度低于非FP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alsalva状态下,FPFD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高于非FPFD组,而耻骨内肌厚度低于非FP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PFD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均高于非FP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容积腔内智能超声技术可通过观察盆底功能状态,继而为临床FPFD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盆底超声观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肛提肌裂孔及肛提肌撕裂情况,探讨肛提肌损伤与产后SUI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经临床检查证实的产后SUI患者40例(SUI组)、产后单纯盆腔脏器脱垂患者42例(POP组),以及同期产后盆底健康者4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盆底超声检查测量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各组肛提肌裂孔的最大前后径、横径和面积;TUI技术观察肛提肌裂孔及其周边肌肉形态,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SUI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最大横径与POP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大前后径与PO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下最大横径、前后径均较POP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UI组患者无论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用TUI观察发现,SUI组发生肛提肌撕裂的比例(22.5%)均较POP组(4.8%)和健康对照组(0)均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盆底超声尤其是TUI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评估SUI患者肛提肌裂孔相关指标及损伤肌肉的撕裂情况;肛提肌损伤可能会导致产后SU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直肠脱垂女性患者的经会阴盆底超声参数及其潜在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所有同步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以及放射学排粪造影女性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共纳入181例患者,其中直肠脱垂112例、非直肠脱垂69例。经会阴盆底超声显示,直肠脱垂组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膀胱颈位置和直肠壶腹部位置低于非直肠脱垂组,而静息以及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非直肠脱垂组增大。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和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与直肠脱垂独立正相关。结论 直肠脱垂患者与非直肠脱垂患者的经会阴盆底超声特点存在差异,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可协助评估直肠脱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选择不同方式的产妇予以会阴超声检查,并观察产妇盆底结构的改变,以及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抽选我院于2019年2月至2019年6月所接收的60例实施剖宫产的初产妇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自然分娩的60例初产妇作为参照组。对两组产妇予以会阴超声检查,以分析两种不同分泌方式对产妇盆底结构、盆底功能所造成的影响。结果:两组受检者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宫颈外口位置相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受检者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宫颈外口位置均高于参照组,而尿道倾斜角则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膀胱颈移动度增加、阴道前壁脱垂、子宫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周长均少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剖宫产相比,自然分娩对女性盆底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产妇需综合考虑并选择最为合适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在女性产后膀胱膨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94例产后膀胱膨出患者为病例组,35例产后无症状经临床及超声检查排除膀胱膨出者为对照组,对2组受检者均行盆底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检查,采用t检验比较2组最大Valsalva状态时的膀胱颈移动度(BND)和肛提肌裂孔面积,绘制ROC曲线,评估BND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在膀胱膨出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病例组的BND、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26.2±6.5)mm、(25.2±6.7)cm2,明显大于对照组的(9.9±4.7)mm、(15.6±3.9)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56、7.92,P均<0.01)。BND、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膀胱膨出的临界值分别为16 mm、17.9 cm2,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2、0.905,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8.9%、88.6%,88.3%、80.0%。 结论最大Valsalva状态时的BND、肛提肌裂孔面积可作为影像学指标用于女性产后膀胱膨出的诊断,且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产后PFD患者84例(A组)和同期产后无PFD者80例(B组),于会阴正中矢状切面行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查,测量盆膈裂孔前后径(LHAP)、左右径(LHLR)、面积(LHA)及左、右肛提肌厚度;分析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对PFD的诊断效能。结果 A组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盆膈裂孔LHAP、LHLR、LHA及左、右肛提肌厚度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诊断产后PFD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5.24%、92.50%及93.90%。结论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查盆膈裂孔及肛提肌形态学特征有利于及早发现产后PFD,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产后PFD患者84例(A组)和同期产后无PFD者80例(B组),于会阴正中矢状切面行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查,测量盆膈裂孔前后径(LHAP)、左右径(LHLR)、面积(LHA)及左、右肛提肌厚度;分析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对PFD的诊断效能。结果 A组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盆膈裂孔LHAP、LHLR、LHA及左、右肛提肌厚度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诊断产后PFD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5.24%、92.50%及93.90%。结论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查盆膈裂孔及肛提肌形态学特征有利于及早发现产后PFD,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诊断及盆底康复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妇产科70例阴道自然分娩产妇与7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产后均实施盆底超声检查。比较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的盆底超声检查指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以盆底肌力诊断结果为参照,分析盆底超声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效能,并分析盆底超声与盆底肌力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将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中的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分别设为A组、B组,均实施盆底康复治疗,比较A组与B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超声检查指标、盆底肌力评分、阴道最大收缩压。结果 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移动度、静息及Valsalva动作时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左右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8.57%,高于剖宫产组的2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盆底肌力诊断结果,盆底超声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67%、96.91%、97.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探索女性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与肛提肌损伤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排出标准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产后单纯前盆腔器官脱垂(anterior-pelvic organ prolapsed, POP)及产后盆底正常女性患者,采用盆底三维超声联合TUI技术检查测量静息状态下及Valsalva动作后三组患者肛提肌裂孔的前后径、横径及肛提肌裂孔面积,观察肛提肌裂孔及周边肌肉形态,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相较于两组对照差异不明显,但valsalva动作后尤其是前后径差异明显变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无论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相较其他两组都有明显的变大。应用TUI观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发生肛提肌撕裂的比例相较其他两组增加 结论 肛提肌损伤、肛提肌裂孔面积的改变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经会阴四维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引起盆底结构改变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2016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初产的产妇于产后第42天依照分娩方式不同分自然分娩组60例、剖宫产组50例,以及对照组50例(未孕,超声检查未发现盆底异常者),均进行盆底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静息、缩肛和Valsalva动作三个时态下膀胱颈、子宫颈、直肠肛管形态及活动度。四维图像重建后观察三个时态下肛提肌裂口形态及连续性,并测量肛提肌裂口面积,记录超声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静息状态时肛提肌裂口面积分别为对照组16.29±3.28cm2,自然分娩组18.6±3.54cm2,剖宫产组16.52±2.74 cm2。缩肛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对照组10.45±4.12 cm2,自然分娩组15.18±3.07cm2,剖宫产组12.83±2.51cm2。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口面积分别为对照组14.32±4.44cm2,自然分娩组22.15±6.10cm2,剖宫产组19.66±3.68cm2。膀胱颈活动度分别为对照组13.17±5.64mm,自然分娩组23.63±6.35mm,剖宫产组17.00±6.52mm。子宫下垂,对照组0例,自然分娩组9例(15%),剖宫产组0例。直肠膨出者仅自然分娩组1例(1.67%)。静息状态、缩肛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三个时态下肛提肌裂口面积、膀胱颈活动度均为自然分娩>剖宫产组>对照组。子宫脱垂及直肠膨出发病率均自然分娩>剖宫产组>对照组。结论自然分娩较剖宫产对产妇盆底近期影响大。会阴四维超声可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