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静脉、局部、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围术期失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行PF-NA手术治疗的14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ITF)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93例,年龄65~100岁.根据氨甲环酸的使用方式分...  相似文献   

2.
<正>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股骨近端骨折。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文献报道,髓内系统破坏髓腔,则会引起术后隐形失血量较大[1]。氨甲环酸作为一种抗纤溶药物,近年来多用于手术中,其对术后降低隐形失血量具有重要作用[2-3]。本研究探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效果观察及对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旨在为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围术期总失血量和输血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氨甲环酸组(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术中将1g氨甲环酸加入100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用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分别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形失血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例数1例,低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患者围术期失血量和输血率。  相似文献   

4.
李汶  李海波  许圣茜  王娜  徐琳  苟永胜 《重庆医学》2021,50(13):2237-2241
目的 评估术前联合静脉滴注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 A)内固定围术期失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的老年患者8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氨甲环酸组术前30 min,以15 mg/kg氨甲环酸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术中于股骨近端开槽后将1 g氨甲环酸溶于50 m L生理盐水注入髓腔内;于植入PFN A前再将1 g氨甲环酸溶于50 m L生理盐水注入髓腔内.对照组不使用氨甲环酸.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与受伤间隔时间、年龄、手术耗时、性别、体重指数等).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及术后1、3、5、10、14 d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入院及术后1、3、14 d D-二聚体,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1、14 d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Hb及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1、3、5、10、14 d Hb及H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14 d 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对照组围术期失血量分别为(483.13±178.28)、(655.18±163.31)m 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364.25±45.37)、(531.78±47.28)m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18.36±32.36)、(123.87±35.51)m 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对照组输血率为分别为32.50%、5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对照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0.00%、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明显降低PFNA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王小军  陈永华  程昊  张占丰  林清宇 《浙江医学》2017,39(16):1373-1375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围术期总失血量和输血率的影响,评估氨甲环酸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采用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术前所有患者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双下肢静脉彩超等检查,氨甲环酸组术中将1g氨甲环酸加入100ml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用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分别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1、3d的血常规,并记录患者红细胞比容(HCT)和Hb水平,定期复查患者双下肢静脉彩超,根据公式计算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血容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等指标,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个月内的病死率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术后1、3dHb和HC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氨甲环酸组患者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隐性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输血率为37.1%,低于对照组的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个月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患者围术期失血量和输血率,且不增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风险,但临床应用仍需谨慎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应用氨甲环酸治疗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的疗效。方法56例老年股骨转子问骨折髓内固定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术中扩髓前应用1g氨甲环酸加入至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对照组28例,术中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分别计算其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并术后10d超声检查是否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结果2组患者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失血平均为(426.69±56.25)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8.36±60.76)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显性失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所有患者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应用氨甲环酸治疗能有效减少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围术期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减少了输血患者人数及输血量。同时未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A)手术围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的老年患者115例,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治疗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20 mg/kg氨甲环酸,对照组无特殊处理.记录两组术前,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情况,通过Gross方程与Nadler方程计算围术期总失血量,统计两组患者输血率、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围术期总失血量(872.21±312.53)mL,对照组(1 162.41±368.6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输血率3.45%,对照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治疗组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5.1%,对照组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前静脉滴注20 mg/kg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围术期失血,并且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前小剂量氨甲环酸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60例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随机信封根据单双号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术前不作特殊处理,观察组术前给予小剂量氨甲环酸静滴。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失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ardness black,Hb)、红细胞比容(Hct)指标,随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及围术期输血率。结果 观察组总失血量、显性及隐性失血量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Hb及Hc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b及Hct指标均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术期输血率为30.0%,低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PFNA固定术前应用小剂量氨甲环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氨甲环酸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中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8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双盲法将其分成全身使用组、局部使用组、空白使用组,每组各28例。全身使用组行全身氨甲环酸静脉滴注治疗,局部使用组行局部氨甲环酸静脉滴注治疗,空白使用组行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三组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局部使用组的失血量显著低于空白使用组和全身使用组(P0.05),术后Hb下降最大值显著低于空白使用组(P0.05),但与全身使用组无显著差异(P 0.05)。全身使用组的术后输血率为7.14%,局部使用组为3.57例,空白使用组为3.47%,三组术后输血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术中输血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住院期间无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突发脑梗塞、血栓性等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氨甲环酸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显著减少术后隐性失血,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的效果更佳,且并发症无显著增加,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伤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间8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年龄≥65岁,受伤时间≤6 h),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n=41)与对照组(n=40)。入院后即刻,氨甲环酸组一次性给予氨甲环酸10 mg/kg或总量1 g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刻、伤后1~3 d检查血常规,术前行下肢静脉彩超探查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隐性失血量、术前输血率和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骨折AO分型,入院即刻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伤后1~3 d,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逐渐降低,隐性失血量逐渐增加(P<0.000 1)。受伤后1~3 d,氨甲环酸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00 1)。氨甲环酸组术前输血率低于对照组(P<0.000 1)。两组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伤后隐性失血量,降低术前输血率,且不增加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失血量、纤溶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氨甲环酸给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9例。对照组采取关节腔内局部注射给药;观察组采取静脉注射联合关节腔内局部注射给药。比较两组围术期失血量、纤溶指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观察组围术期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异体输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3 d,观察组FDP、D-D、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期间使用静脉注射联合关节腔内局部注射氨甲环酸的方式较局部注射单用可减少围术期失血,抑制纤溶及炎症反应,且不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术前静脉组、术中局部组、联合组三组,每组40人。三组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给予氨甲环酸。根据Gross线性方程和Nadler方程计算各组围术期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术后各组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的发生情况。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积。结果术后第1、3、5天监测三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随访后,经彩超发现术后局部组2例深静脉栓塞患者,三组均无肺栓塞患者。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PFNA内固定术术前给予氨甲环酸可减少围术期的失血量,并保持一定水平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74-78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InterTan内固定术后失血及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DVT)的影响。方法选择10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21例,A组于手术结束前15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B组于手术结束前15 min、术后7 h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于手术切皮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D组于手术切皮前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E组为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检测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术后第1天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血液学指标,通过Gross方程计算围术期总失血量,比较5组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差异,以及患者输血率、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D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分别为(831.9±246.7)mL、(95.8±3.8)g/L、(86.6±6.7)g/L、(32.1±5.2)%、(29.3±4.1)%,均少于A组、B组、C组及E组(P0.05)。E组5项数值与其他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患者的输血率(28.5%、19.0%、14.2%、9.5%)显著低于E组患者(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患者术后24 h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患者术后均无腘静脉及其近端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结论手术切皮前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在围手术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氨甲环酸在减少患者术后出血和输血率的同时,并不会增加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对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采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78例,根据是否在术前30min时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分为两组。观察记录隐性失血量、输血率等指标。结果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失血量分别为619(325~786)m L和913(681~1259)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P=0.021)。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427(301~653)m L和738(502~943)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P=0.019)。术后凝血机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输血人数及输血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P=0.010)。结论氨甲环酸可减少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15.
王溪淳  胡斌  杨宏志 《当代医学》2021,27(16):132-133
目的 探讨股骨髓腔注入氨甲环酸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7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骨髓腔注入20 mL 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将2 g氨甲环酸注射液与20 mL 0.9%氯化钠溶液混合注入股骨髓腔,比较两组隐性、显性、围术期总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观察组显性失血量略多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隐性失血量及围术期总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髓腔注入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合桃红四物汤联合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两组患者均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则在术前使用氨甲环酸静脉滴注,术后服用参苓白术散合桃红四物汤,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情况、患肢肿胀程度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以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性失血量、隐形失血量和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的患肢肿胀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访3个月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合桃红四物汤联合氨甲环酸能明显改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失血状况,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效果观察及对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将纳入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对照组于切皮前10min给予生理盐水混合液,静脉滴注;观察组于切皮前10min给予氨甲环酸,静脉滴注。两组于5d后检测术后失血量。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血红蛋白丢失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失血量,及术前和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gt;0.05);观察组血红蛋白丢失量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lt;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而骨折愈合时间快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lt;0.05)。两组术后显性失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gt;0.05);观察组术后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少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lt;0.05)。两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较术前增加,且有统计学差异(P&lt;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lt;0.05)。结论: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效果明显,可明显减少术后失血量,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逐渐增多,90%的髋部骨折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近年来,以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为主导的术式逐渐成为治疗的主流,但并发症也相应显现,其中术后隐性失血困扰较大,手术记录出血量往往并不能反映围手术期失血量[1]。笔者对77例7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PFNA治疗的老年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可知因素(性别、年龄、骨折分型、手术时机、术前贫血情况)与失血情况[血红蛋白含量(Hb)、血细胞比容(HCT)]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齐佳健  马艳辉  王天龙 《北京医学》2021,43(12):1239-1240,1243
目的 探讨比较不同年龄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中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46例,依据术中是否应用氨甲环酸和年龄分为4组.A组(39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且年龄≤75岁;B组(34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且年龄>75岁;C组(40例)术中未应用氨甲环酸且年龄≤75岁;D组(33例)术中未应用氨甲环酸且年龄> 75岁.记录4组术前和术后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输入异体红细胞量及是否有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生成情况,计算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结果 4组患者除年龄外其他一般资料及术前H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围术期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相同年龄段,A组输血率低于C组(5.1%比37.5%),B组输血率低于D组(17.6%比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应用氨甲环酸的病例中,A组输血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围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少于C组[(601±239)ml比(789±512)ml、(275±133)ml比(483±179)ml和(876±220)ml比(1273±462)ml,P<0.05],B组围术期各失血量均少于D组[(537±315)ml比(938±455)ml、(283±91)ml比(434±156)ml和(820±323)ml比(1372±454)ml,P<0.05],A组围术期各失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膝关节置换围术期应用氨甲环酸疗效确切,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且不同年龄患者应用氨甲环酸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 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9月~2012年8月采取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9例.对围术期失血量在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和创伤前是否应用抗凝药物等因素间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8.6±7.8)min.术前血红蛋白下降(16.4±5.8)g/L,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9.1±6.7)g/L.围术期理论失血量为(960.1±142.5)mL,其中显性失血平均为(172.3±20.7)mL,隐性失血平均为(790.2±116.3)mL,术前失血量为(355.6±57.9)mL.年龄≥80岁组患者隐性失血为(904.6±134.6)mL显著高于<80岁组患者的(736.5±1 10.8)mL,而长期应用抗凝药物患者隐性失血(886.5±128.3)mL,显著高于术前未应用抗凝药物患者的(730.4::±120.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隐性失血量较多,应着重加强高龄、长期应用抗凝治疗患者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