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临床真菌感染病原分析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云龙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3):719-720
目的探求临床真菌病原学分类,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月我院临床真菌感染状况,并对从临床分离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行真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1年共收集58例真菌感染患者标本,其中确诊为假丝酵母菌47例,占81.0%,其次为新型隐球菌2例,占3.4%,曲霉菌1例,占1.7%,其余为其他真菌。结论假丝酵母菌仍然是医院内真菌感染主要病原真菌,假丝酵母菌中最常见者是白假丝酵母菌,氟康唑是治疗假丝酵母菌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假丝酵母菌感染情况及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方法 分离的假丝酵母菌用Vitek32鉴定卡进行菌种鉴定,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假丝酵母菌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3664份标本共分离出460株假丝酵母菌,检出率为12.6%.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占75.2%.4种常用抗真菌药物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伊康唑的敏感性分别为97.8%、95.7%、99.6%和97.4%.结论 假丝酵母菌临床感染率较高,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有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门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致病菌群的分布情况以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昆明一家三甲医院妇科门诊的206例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1) 206例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培养出209株假丝酵母菌,共包括5种类型的假丝酵母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178株(占85.2%),非白假丝酵母菌共检出31株(占14.8%);(2)体外药敏显示:在5种抗真菌药物中,白假丝酵母菌和非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高;但对于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而言不同假丝酵母菌对其敏感性各不相同。结论 (1)白假丝酵母菌是导致VVC的主要条件致病菌,其次是非白假丝酵母菌,对于其他非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VVC发病率的增高以及非白假丝酵母菌菌种的变迁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2)不同假丝酵母菌菌种对不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存在很大差异,临床上应重视对假丝酵母菌属的培养、鉴定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工作者在诊疗过程中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真菌血症病原学及临床特征,为真菌血症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5年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的33例真菌血症的病原学和临床资料.结果 33例真菌血症均为医院获得感染的假丝酵母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17株、热带假丝酵母菌10株、近平滑假丝酵母菌5株、光滑假丝酵母菌1株.结论 假丝酵母菌属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真菌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但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也占较大比例;真菌血症与早产、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静脉导管、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有关.5-氟脲嘧啶、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对假丝酵母菌耐药性较低,氟康唑是治疗假丝酵母菌属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深部真菌感染情况,分析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真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3月~2012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70例确诊为深部真菌感染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药敏试验严格按照2006年CLSI M272A2规则及标准进行AmB、FCZ,5-FC、ICZ 4种抗真菌药敏检测。结果真菌感染样本主要来源于咽拭子,白假丝酵母的分离率最高61.11%,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假丝酵母菌对AmB、5-FC的敏感性较高。儿科患者中分离的真菌中以假丝酵母菌属最多,并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AmB、5-FC均有较高的抗真菌活性。结论应加强对临床真菌感染与耐药性情况的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 临床分离的菌株种类及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来为临床提供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治疗.方法 对389例阳性标本的菌株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分离的念珠菌进行菌种鉴定,并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89株阳性标本中,分离出白假丝酵母菌 288株,光滑假丝酵母菌56株,热带假丝酵母菌18株,克柔假丝酵母菌 12株,其他假丝酵母菌15株.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和克霉唑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99.0%、98.2%、87.4%;对咪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率比较高,分别为15.6%、21.4%、18.2%.结论 VVC的主要致病菌仍是白假丝酵母菌,但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由于不同菌种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对VVC患者感染的假丝酵母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分离酵母菌的种群分布与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楚雄州中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临床标本分离到的334株假丝酵母菌用Whonet 5.4软件进行菌群、菌种分布和耐药性分析.结果在检出的498株假丝酵母菌中,有临床意义的334株,下呼吸道标本分离出136株(占40.7%),生殖道分泌物分离88株(占26.3%),尿液标本分离出75株(占22.5%),居临床送检标本的前三位,其中自有临床确诊意义的标本(生殖道分泌物、尿液、血液、伤口分泌物、脑脊液、深静脉导管及腹水)中分离出酵母样真菌198株(占59.3%),以白假丝酵母菌161株(48.2%),光滑假丝酵母菌96株(28.7%),热带假丝酵母菌35株(10.5%)为主;334株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5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1.5%、4.8%、6.0%、10.8%、27.8%.结论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菌株主要来源于下呼吸道、生殖道和尿液,且主要分布在内科、ICU、外科和妇科患者;假丝酵母菌感染在我院感染性疾病中的比例有上升趋势,特别是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感染有上升的趋势;5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5%~27.8%不等,应加强对临床假丝酵母菌的药敏监测,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临床酵母样真菌感染的分布情况,结合真菌的鉴定及药敏,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真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检出的酵母样真菌的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特点。结果真菌感染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占69.4%,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泌尿道及肠道;基本都有抗生素使用史,多有创伤性介入治疗。检出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共526例,另有热带假丝酵母菌117例,光滑假丝酵母菌86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57例,其他酵母菌25例。10种抗真菌药物中,耐药性较高的为特比奈芬、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比较敏感的为5-氟胞嘧啶和酮康唑。两性霉素B33.9%和氟康唑22.6%的耐药率,大大高于以往熟知的程度,这与临床大量常规使用其预防真菌感染有密切联系。结论应加强真菌检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多重耐药出现。  相似文献   

9.
邓杰  靖虹  高成英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2):2055-2056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致病菌及敏感药物。方法对50例RVVC患者进行阴道假丝酵母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白色假丝酵母菌36例(72.0%),光滑假丝酵母菌5例(10.0%),热带假丝酵母菌4例(8.0%),克柔假丝酵母菌3例(6.0%),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例(2.0%),新型隐球菌1例(2.0%);制霉菌素和两性菌素B的敏感性均≥90%,而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50%。结论RVVC的最常见致病菌是白色假丝酵母菌,但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情况严重,对唑类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下降,而对制霉菌素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假丝酵母菌感染的种类、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对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送检标本中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进行分离培养,利用VT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采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检测菌株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分离到假丝酵母菌575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分离率最高为64.0%,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12.2%,热带假丝酵母菌11.6%;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在痰液标本中最高,为52.5%;在呼吸科分布最多,为27.7%;年龄段分布主要在60岁以上,为75.5%;非白假丝酵母菌在血液标本中检出率为74.0%.药敏结果表明,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对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耐药率均低于5.0%;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株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目前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假丝酵母菌感染仍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但以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代表的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有明显上升趋势,假丝酵母菌的菌种构成比正逐步发生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临床检验科室应加强假丝酵母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医生准确合理地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病原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常见的女性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约占微生物所致阴道炎的25.0%~30.0%[1],以外阴瘙痒、豆渣样白带增多和易于复发为特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是在1年内VVC症状复发达到或者超过4次者.近年来由于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使假丝酵母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临床抗真菌药品种有限,而假丝酵母菌获得性耐药发展快,常出现交叉耐药,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现笔者就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陈红萍  庞凤飞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1):1228-1229
目的对比分析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抗真菌治疗与抗真菌治疗后乳酸菌活菌胶囊巩固治疗的疗效。方法2532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后乳酸菌活菌胶囊连续治疗10d,对照组单用抗真菌药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种方法治疗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意义(〉0.05﹞;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意义(〈0.01)。结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抗真菌治疗后加用乳酸菌活菌胶囊巩固治疗可降低治疗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张文 《广东医学》2012,33(16):2515-2516
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抗真菌药物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同时耐药菌株的发生逐渐增多。白假丝酵母菌作为临床常见的病原真菌,对一线唑类抗真菌药物经常出现耐药。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多样性与其对抗真菌药物的耐受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白假丝酵母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产生耐药是治疗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失败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认为假丝酵母菌耐药与多种分子机制有关,主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临床的感染类型、分布及其对一般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正确的用药依据. 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 分离培养真菌,用湖南天地人TDR-200B的微生物自动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真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分析. 结果 215株酵母样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最高(66.51%),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3.02%),光滑假丝酵母菌(5.58%). 结论 临床酵母样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对5氟胞嘧啶、两性菌素B的药物敏感性较高,对氟康唑、酮康唑有不同程度的药敏性,因此,药物敏感性检测是非常必要的,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检测结果 合理使用各类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统计和分析桂西北女性真菌性阴道炎的菌种构成和药敏结果,为临床提供抗真菌药物使用依据。方法真菌的鉴定和药敏实验均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TB微生物鉴定与药敏分析系统。结果致病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居多,占53.07%;热带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次之,分别占19.74%和12.28%。敏感性最高的抗真菌药物是5-氟胞嘧啶,敏感率为92.11%;依力康唑次之,敏感率为90.35%。结论引起桂西北女性阴道炎的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居多,热带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次之;抗真菌的药物应以5-氟胞嘧啶和依力康唑为主要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海南省人民医院白假丝酵母菌的感染情况,分析该医院临床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对抗常见真菌药物氟胞嘧啶、两性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体外敏感性,为控制该菌感染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分离、鉴定临床送检标本,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白假丝酵母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用各个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表示,并对这些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的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54株白假丝酵母菌,其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分别为85.2%,98.1%,33.3%,22.2%,31.5%.结论 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敏感性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 IFI)的发病特点,分析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抗真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治疗效果,为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ICU且经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IFI患者的诊断情况、致病真菌的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真菌药物情况、治疗转归等。结果:在符合调查条件的546例患者中,IFI患者113例,发病率为20.70%,其中拟诊35例,临床诊断71例,确诊7例。从血液、尿液、痰液、胸腹水、伤口分泌物等标本中共分离出菌株61株,均为酵母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49株,占菌株总数的80.33%。107例IFI患者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共有氟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等4种药物被使用,氟康唑的使用率最高。评价了治疗1周以上的82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40.24%,病死率为25.61%。结论:我院ICU患者IFI发病率较高,但确诊病例少。感染病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最常见,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临床可选择药物少,治疗效果有待提高。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应给予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阴道炎患者假丝酵母菌检测及药物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各类激素的广泛应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不断出现,真菌感染者随之增多。抗真菌药物的频繁使用使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女性生殖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是常见病、多发病,尽管我国对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实行了诊治规范,但目前对其诊断治疗措施尚不理想,复发率高并出现了耐药菌株。为了解阴道炎患者假丝酵母菌感染状况及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假丝酵母菌提供科学依据,我院于2007年1~12月对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进行了鉴定和药敏实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致病菌种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及其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假丝酵母菌定位显色培养基和真菌鉴定卡进行假丝酵母菌菌种鉴定,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真菌药敏纸条FUN-ATB2进行药敏实验.结果:VVC致病菌株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占86.09%,光滑假丝酵母菌占7.83%,热带假丝酵母菌3.48%,克柔假丝酵母菌占2.61%.致病菌株对制霉菌素、酮康唑、克霉唑敏感率较高,对咪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率较高.结论:VVC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临床治疗应参考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以提高其治愈率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致病菌和敏感药物.方法 运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培养假丝酵母菌并对培养出的菌种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128株酵母菌,其中白假丝酵母菌94株,热带假丝酵母菌26株,光滑假丝酵母菌5株,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株,克柔假丝酵母菌1株.假丝酵母菌对真菌敏感性高的药物只有两性霉素、氟胞嘧啶,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性高.结论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最常见致病菌是白假丝酵母菌,假丝酵母菌耐药情况严重,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对两性霉素、氟胞嘧啶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