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炎症性肠病(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UC明显多于CD(75例Vs 15例)。平均发病年龄UC(43.3±16.4)岁,CD(33.1±13.6)岁。IBD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最多见,黏液脓血便在UC明显多于CD(52%Vs 13.3%),并发症的发生率CD明显高于UC(40%Vs 6.7%)。75例UC均经结肠镜检查确诊;15例CD中6例经结肠镜及活检确诊,4例经消化道造影、5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确诊,3例误诊。结论:IBD发病例数逐年增多,以UC为主,CD发病年龄早于UC。IBD临床表现和肠外表现形式多样;CD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诊断需结合内镜、影像学甚至手术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一系列研究显示,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滞后现象,但近年来仍呈上升趋势.关于IBD的研究方兴未艾,作者就IBD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的前沿信息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200例炎症性肠病住院病人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 bowel disease,IB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确诊的200例IBD住院病人。结果:131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69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中,均男多于女,各年龄段均有发病,高峰为20~50岁。1%CD有阳性家族史。70%~80%UC患者有腹痛、腹泻、血便和黏液便。58%~80%CD患者有腹痛腹泻,28%CD病人有血便;肠外表现多累及关节、口腔、皮肤和眼,UC及CD发病率分别为2%、0.6%、0、0和6%、5%、5%、1%。CD并发症较多,主要为肠梗阻、瘘管及穿孔。7%UC病人因内科治疗无效而行手术治疗,47%CD病人经手术后确诊,其中15%初诊为“阑尾炎”。结论:IBD就诊人数逐年增加,IBD临床表现多样,CD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UC多见,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慢性肠道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的、易复发的疾病。近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IB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所以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中药单体对IBD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多,采用中药治疗IBD为治疗IBD提供了新思路,并且中药在我国资源丰富、价廉易得、运用广泛,在治疗慢性疾病上运用的越来越多。本文就近年中药单体对炎症性肠病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多为青壮年发病,并发症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营养干预治疗不仅可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又可调节炎症反应。近年来对IBD发病机制与肠屏障的相关性又有新发现,认为肠微环境紊乱致使IBD发生、发展和加重。因此营养干预在炎症性肠病中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CD4+T细胞群在IBD的发病及转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一些与之相关的细胞因子损害肠道黏膜,引发黏膜炎症[1]。Th17细胞是CD4+T细胞群的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胃肠道慢性、特发性的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以局限于结肠的弥漫性黏膜炎症为特点.克罗思病的主要特征为片状节段性的、全层肠壁的炎症,可以累及胃肠道的各个部位.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由遗传易感性和众多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最终导致发病.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依赖病史及多种影像、内镜等手段的综合判断而得出.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强调个体化,应考虑患者的年龄、疾病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病变累及范围、对初始治疗的反应、能否坚持治疗、随访条件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药治疗炎症性肠病作用靶点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病因未明、侵及胃肠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发病机制与免疫、遗传、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由于IBD的全身性、难治性及西药治疗的局限性,为了另辟蹊径,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BD的研究越发被重视,并且已经深入到中药治疗IBD的药理作用机制领域,文章就近5年来中药治疗IBD的作用靶点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大多学者认为肠黏膜免疫调节异常,持续肠道感染,肠黏膜屏障缺损,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参与了疾病发生过程[1~3].CD主要病理学表现为整个肠壁黏膜组织肉芽肿性炎症,多发生在回肠末端和升结肠段,也可发生在口腔、食管、胃和肛门区;而UC仅限于结肠,少部分患者可累及回肠末端,主要表现为结肠壁浅表黏膜组织炎症,可出现溃疡和急性脓性白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63-66+70
目的 探讨我科近1年来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科2019年7月~2020年5月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临床分型、活动度评估、内镜、病理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泻、腹痛、腹胀、关节炎及肛周病变等,其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CD呕吐、口腔溃疡较UC常见,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型上,UC组以初发型最多见(71.44%),病变部位主要是全结肠型(85.17%);CD组病变部位可累及全消化道,以回结肠最常见(60.00%)。活动程度评分中,UC以中度活动期为主(85.71%);CD轻度活动和中/重度活动各占50.00%。CD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跳跃性分布等病变。UC镜下可见弥漫充血、糜烂、溃疡,差异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高对儿童IBD的认知,综合评估,以期达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细胞因子在炎症性肠病免疫调节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人们逐渐接受"免疫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青岛地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IBD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收集近10年青岛地区三甲医院所有确诊住院IBD患者,按照统一标准复习其临床资料,并按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近10年来住院病例数呈现上升趋势。UC与CD患者在一般资料如性别、烟酒史、诱因或加重因素、过敏史以及城乡分布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gt;0.05),但CD的平均诊断年龄要比UC年轻(P&lt;0.05),CD的肠外表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UC患者(P&lt;0.05)。UC病变以左半结肠以远受累为主占72.43%,临床表现以轻中型为主,占81.48%,CD病人以回肠和结肠为主占71.43%。结论青岛地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上病情严重程度较轻,UC的发病远多于CD,所得IBD临床资料与其他亚洲和欧美国家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目前IBD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用于治疗IBD的药物有传统的水杨酸类制剂、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新兴的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治策略。方法:对本院1995年至2004年来住院治疗的101例炎症性肠病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中炎症性肠病发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UC明显多于CD,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龄(43.63±14.08)岁,UC与CD发病年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UC患者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病变以累及左半结肠为主,有肠外表现少、重度患者少的临床特点,大都采取正规升级治疗方案,治疗后有效缓解;CD发病例数较少,大都以并发症行手术治疗后确诊。结论:本院炎症性肠病发病例数逐年上升,IBD的诊断应依靠内镜及病理为主,规范治疗效果良好,同时应加强患者的宣教及定期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确诊的IBD患者相关资料共79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79例患者中,有64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15例为克罗恩病(CD),男女之比分别为1.2∶1和1.5∶1。在UC患者中17.19%为直肠炎,35.94%为直乙状结肠炎,34.38%为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为12.50%。CD患者中有20.00%病变局限于末端回肠,26.67%为结肠,40.00%为回结肠,而13.33%病变累及回肠以上部位。2000~2004年诊断IBD 62例,1995~1999年诊断IBD 17例。结论后5年IBD发病数较前5年明显增多,以UC患者为主,但症状的严重程度低,肠外表现少。  相似文献   

16.
徐艳华  陈晓云 《重庆医学》2011,40(3):293-29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此病欧美发达地区发病率高,而亚洲国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目前的研究认为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1].由于致病因素不尽相同,发病的具体环节不同,最终导致UC和CD组织损害的表现不同.CD病变可达上消化道,病因与特殊微生物关系密切,且家族倾向更明显,使用抗生素有潜在预防和治疗CD的作用,但对UC患者尚无乐观的报道[2].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治疗上缺乏特异有效药物.由于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IBD的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都是西药,疗效较差且不良反应多,使得IBD的治疗成为一个困扰临床医生的棘手难题.因此,寻找新的有效治疗药物成为IBD研究领域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白介素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利娟  陈春晓 《浙江医学》2004,26(7):557-55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学不明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近年来认为肠黏膜免疫紊乱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具有中心性地位,因而,针对介入免疫启动的生物学效应过程治疗IBD已成为研究热点.白介素(interleukin,IL)构成细胞因子网络在IBD炎症反应、免疫调节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对IL在IBD中的生物学行为及特定靶向黏膜T细胞生物治疗IBD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于燕  齐玲芝  李春荣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683-1684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确诊的65例IBD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65例患者中,有60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5例为克罗恩病(CD),男女比分别为0.82∶ 1和0.67∶ 1.在UC患者中,31例病变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占51.7%),12例病变累及左半结肠(占20.0%),9例为全结肠病变(占15.0%),8例病变单纯局限于直肠(占13.3%).CD患者中累及回肠者2例,回盲部2例,降结肠1例,其中同时累及2个及以上部位者2例.UC患者与CD患者腹泻、发热、肠梗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D患者以UC 患者为主,症状的发生率较高,但较CD患者肠外表现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2002年1月~2014年7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IBD的27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BD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71∶1,平均发病年龄(48.19±17.04)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以黏液或脓血便发生率最高(70.67%),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以腹痛发生率最高(76.09%);CD组发热、贫血表现高于UC组,纳差则低于UC组(P<0.05).UC组中血钙水平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136),血小板(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病情以轻度(17.71%)和中度(59.78%)为主.肠镜检查中UC以左半结肠病变为主(46.08%),CD以回结肠病变为主(44.44%);肠镜表现以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为主(87.08%),病理改变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81.92%).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结论:海南省人民医院炎症性肠病住院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轻中度病变居多,肠外表现和并发症较少,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为主.IBD的临床特点与国外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