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长德  杜青 《吉林中医药》2010,30(9):770-771
目的:观察中药风眩宁煎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使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风眩宁煎方治疗;对照组单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14 d。主要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增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风眩宁煎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化痰止眩汤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周;治疗组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基础上,予口服化痰止眩汤,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病情和体征的变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治疗前后两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或P0.01),尤其治疗组变化升高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止眩汤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滋肾平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肾阴不足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入选病例采用简单随机对照法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给予口服滋肾平眩汤,对照组给予口服西比灵,均连续服药1个月,观察治疗后眩晕程度、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以及TCD检查基底动脉及双侧颈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血黏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眩晕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脑血流速度、血黏度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肾平眩汤治疗肾阴不足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并能显著改善脑血流速度和血黏度,疗效优于西比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化痰止眩汤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长春西汀静脉滴注,治疗2周;治疗组在予长春西汀静脉滴注基础上,予口服化痰止眩汤,治疗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治疗前后两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 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 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 0. 05或P 0. 01),尤其治疗组变化升高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运用化痰止眩汤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清眩汤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9月—2019年7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30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清眩汤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3.3%(25/30),对照组为60.0%(18/3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63.3%(19/3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快(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2周后左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更快(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2周后左椎动脉、基底动脉搏动指数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基础上合用清眩汤可以增快左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显著提高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百会穴压灸联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压灸组和悬灸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压灸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百会压灸,悬灸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悬灸。观察并记录3组治疗前后眩晕程度和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3组治疗前眩晕程度、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眩晕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压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灸组和悬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3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灸组优于针刺组和悬灸组(P0.05)。结论百会穴压灸联合针刺可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程度及脑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滋肾平眩汤联合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肾阴不足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肾阴不足证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9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滋肾平眩汤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综合疗效、动脉血流速度、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 76%,对照组为71. 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基底动脉、右椎动脉、左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滋肾平眩汤联合西药可提高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肾阴不足证的临床疗效,改善血流速度,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壮医天部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针刺壮医天部穴治疗,对照组予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通过TC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壮医天部穴通过改善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定眩颗粒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老年患者62例,且符合中医辨证"风痰瘀阻",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定眩颗粒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服药前后眩晕症状量表评分以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平均血流速度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后的眩晕症状量表评分以及TCD检测平均血流速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定眩颗粒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能改善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9,(3)
目的观察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对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2组均采用标准化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倍他司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2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然后,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LVA、 RVA)和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比较2组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UCLA眩晕评分,记录安全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入组8周时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A、RVA、BA血流速度显著增加(P0.01),其中LVA、BA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医症候积分、UCLA眩晕评分显著降低(P0.05);显愈率和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能增加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拟眩晕定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7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30例,给予自拟眩晕定方治疗,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7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2.
眩晕病机可概括为“风、火、痰、虚”病位在头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指出:应依据阴虚、气虚的不同适当调整制附子及红参的用量,注意炙甘草及黄连的用量,要保持血压平稳。  相似文献   

13.
对眩晕的认识起源于《内经》,《内经》"因风、因虚致眩",汉?张仲景提出"因痰致眩"理论,汉唐则着重治风治痰治火,明代则强调补虚为眩晕主要疗法,主要以薛立斋和张景岳为主。从症状的主从及本证兼症等各方面,辨别虚实标本缓急,治标治本为中医的正确疗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耳眩晕多年的临床观察,结合中医理论及相关中医文献资料,运用中医治疗中的望诊对患儿进行辨证诊断,为耳眩晕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外感眩晕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临床上部分眩晕病是由外邪引起 ,其发病主要是外邪侵袭 ,上蒙清窍。治疗以祛除外邪、清利脑窍为主。通过分析外感眩晕在临床中的四种常见证型 ,说明外感眩晕说有其临床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眩晕病病因多样,病机有异,涉及多个脏腑,疗法亦有不同,历代医家各有心得,见仁见智。从病名、病因病机、证治入手,对历代重要医籍中眩晕病的相关论述进行整理研究,寻找其学术脉络和规律,以期方便查阅及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推拿、中药外敷治疗颈性眩晕,并与针刺组、针刺推拿组及针刺推拿药物组对照比较.结果:针刺推拿药物组总有效率99%,针刺推拿组为95.7%,针刺组为87.8%,针刺推拿药物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推拿药物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推拿组及针刺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眩晕的实验研究寻找合适的动物模型。方法:对国内眩晕实验研究的相关动物模型作一文献综述。结果:根据造模方法的不同,眩晕动物模型集中在运动诱发动物眩晕模型、外耳道刺激诱发动物眩晕模型、注射硬化剂造模法和手术造模法等四个方面。结论:眩晕动物模型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在研究眩晕时,应根据研究目的来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其病因为多方面的。临床上眩晕疾病的诊断之所以困难 ,原因在于 ,其一 ,眩晕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二 ,牵涉到临床各科。其三 ,目前针对眩晕的客观检查指标少或不完善。其四 ,难以取得病理资料。其五 ,眩晕受多因素影响 ,既有病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要达到对眩晕疾病正确诊断的目的 ,就要了解人的平衡调节机制 ,认识眩晕疾病的临床特点 ,详细采集病史综合分析 ,合理选用现代检测技术进行评价。1 眩晕的调节机制人体的平衡系统主要由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本体觉系统以及与周围神经、中枢神经间复杂的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