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方法根据已经证实的22个差异区段(DFR)设计引物,对每株鼠疫菌进行PCR扩增。结果61株天山疫源地鼠疫菌株共包括4个基因型,即1、2、3、4型。基因型1、2和3在北天山疫源地西部鼠疫菌株中都有分布,但尼勒克菌株的基因型全部为1型。南天山疫源地阿合奇和阿图什两个县菌株的基因型存在显著差别,阿合奇菌株基因型与北天山疫源地的菌株比较接近,而3株阿图什菌株的基因型均为4型,与帕米尔高原长尾旱獭鼠疫疫源地鼠疫菌株相同。结论基因分型结果与纪树立的生态分型基本一致。天山疫源地和帕米尔高原疫源地在阿图什县有交叉。  相似文献   

2.
云南、福建和贵州省鼠疫耶尔森菌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存在滇西山地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疫源地)和滇西山地闽广沿海居民区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家鼠鼠疫疫源地),除了剑川地区属于野鼠鼠疫疫源地外,云南省的西北部疫区均属于家鼠鼠疫疫源地。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其境内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也属于家鼠鼠疫疫源地。贵州省兴义市位于云南和广西省交界处,也属于家鼠鼠疫疫源地。为了比较家鼠及野鼠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以下简称鼠疫菌)基因组成的差别,采用PCR技术对分离自三省的69株鼠疫菌进行了基因分型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和掌握准噶尔瓮地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质粒谱类型.方法 提取新疆地区不同鼠疫自然疫源地及青藏高原喜玛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昆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和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39株鼠疫菌质粒DNA,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对其进行质粒谱图型分析.结果 在检测的26株准噶尔盆地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中,有23株质粒谱为6×106、45×106、65×106,3株为6×106、45×106和72×106.结论 准噶尔盆地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质粒谱分为两个类型:一为6×106、45×106、65×106质粒谱型,是该疫源地的主要质粒谱型,与邻近的北天山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内蒙占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昆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和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菌主要质粒谱型一致;二为6×106、45×106和72×106质粒谱型,为少数型,在我国系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我国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的基因分型。方法 根据已经证实的22个DFR(差异区段)设计引物,每株鼠疫菌的每个DFR都采用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17株甘宁黄土高原疫源地鼠疫菌株共包括3个基因型,即7、11和13型。7、11和13型所占比例分别为5.9%(1/17)、5.9%(1/17)和88.2%(15/17)。结论 我国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的基因型主要为13型,而且13型是该疫源地鼠疫菌所特有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古典型鼠疫耶尔森菌的特有序列,为建立和完善该菌基因组分型系统提供可靠数据。方法通过抑制削减杂交技术发现差异片段并应用PCR验证。结果发现了5个在不同生物型鼠疫菌问存在差异的DNA片段,其中一个383bp的片段在来自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30株鼠疫菌全部阳性,而来自其它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菌株全部阴性,5株假结核耶尔森菌中有2株(生物Ⅰ型和Ⅱ型)阳性。结论该383bp片段为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菌所特有,此疫源地的菌株可能是我国较古老的鼠疫菌。  相似文献   

6.
我国鼠疫菌毒力因子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自不同生态型和不同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的鼠疫菌4种毒力因子的性状特征。方法 常璺方法检查鼠疫菌毒力因子性状并比较在不同疫源地之间、不同生态型之间的差异。结果 1326株鼠疫菌中仅1株缺失FI、6株缺失PstI,Pgm和WW阳性分别为92.99%、76.47%。结论 自我国不同疫源地、平淡同生态型和不同年代分离的野生型鼠疫菌绝大多数能产生FI和PstI,且不同生态型和不同疫源地分离的菌株这两种毒力因子无明显差别,性状稳定,VW^-和Pgm^-菌株与生态型及疫源地有一定的关系。经长期人工培养传代后。4种毒力因子相比,VW因子较易丧失,该毒力因子具有更不稳定特点。  相似文献   

7.
新疆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基因组分化和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来自我国新疆4大片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的144株鼠疫菌的基因组组成的差别,研究新疆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的基因分型和进化规律。方法根据已经证实的22个差异区段(DFR)设计引物,每株鼠疫菌的每个DFR都采用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新疆4大片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的144株鼠疫菌的基因型DFR图谱可归类为14种,分为7个主要基因组型和7个次要基因组型。西天山北坡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疫源地存在3个主要基因组型和5个次要基因组型,西段以01型基因组型为主,占种群体的91.7%,02型占8.3%;中段以03型为主,占68.8%,01型占4.2%,02型占20.85%,另有02M1和02M3(02型的突变型)占2.1%,03M1型(03型的突变型)占2.1%;东段以02型为主,89.8%,01型、02M2、02M3和02M4型(02型的突变型)各占2.0%。南天山灰旱獭鼠疫疫源地存在2个主要基因型和1个次要基因型,以4型为主,占66.7%,02型占16.7%, 04M1型(04型的突变型)占16.7%。帕米尔高原-阿赖山红旱獭鼠疫疫源地仅存在04型1种基因型。昆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分为中昆仑和东昆仑鼠疫自然疫源地,中昆仑山存在2种鼠疫基因组型,以11型为主,占群体的90%,12型占10%;东昆仑山存在3种鼠疫基因组型,以05型为主,占66.7%,02型和11型分别占16.7%。结论新疆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基因组的演化由3个演化路线组成。西天山北坡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菌基因组,自西向东在不同的生态地理环境和宿主媒介作用下发生适应性进化和演变,由较为古老的01型基因组逐渐演化为02和03型,最后南下至青海和东昆仑演变为05型,并且在这条演化路线上存在许多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基因组地域交叉和次要基因组型;南天山和帕米尔高原-阿赖山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菌的04型基因组型是由01型直接演化而来,并在这一区域形成主要鼠疫基因组型;中昆仑山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菌基因组型可能是由西藏冈底斯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源地的鼠疫菌的10型基因组演化而来,形成以11型为主,12型为辅的鼠疫基因组构型特点。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鼠疫耶尔森菌的基因组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我国新发现的准噶尔盆地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菌株进行基因组差异性区段的比较分析,确定该鼠疫疫源地鼠疫菌株的基因组类型.方法 按常规方法提取鼠疫菌染色体DNA,依据已证实的鼠疫菌22个差异性区段(DFR)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检测鼠疫菌基因组差异性基因片段的构成.结果 准噶尔盆地鼠疫菌株的差异性区段结构类型为缺失DFRO1、04、06、07、10、13和DFR15~18,不同于其他鼠疫疫源地鼠疫菌株的结构类型.为我国新的鼠疫菌基因组型.结论 准噶尔盆地大沙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株的基因组结构类型为我国新的基因组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西藏地区29个县(市),不同宿主分离的116株鼠疫菌生化,毒力,毒力因子,质粒及外膜蛋白的分析,了解该疫源地内鼠疫病原体间的群落关系及遗传变异的规律性。方法:各项检查均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目前该地区仅有岗底斯山型和青藏高原型两种生态型菌株,二者分别占据一定的地理区域,以念青唐古拉山脉为天然屏障,从藏北地区分离的菌株为青藏高原型,藏南地区及其西南部所分离的菌株均为岗底斯山型。结论:西藏地区是以喜玛拉雅旱獭为主要宿主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就其鼠疫菌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藏北高原疫源地可能是青藏高原喜玛拉雅旱獭疫源地的延伸,而藏南谷地可能是由于有天然屏障的存在,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地理环境,从而表现为相对独立的一块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0.
44株中国田鼠型与24株非田鼠型鼠疫菌的DFR检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我国两个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44株田鼠型鼠疫菌的基因组组成,研究中国田鼠型鼠疫菌的遗传稳定性。方法根据已经证实的22个差异区段(I)FR)设计引物,每株鼠疫菌的每个DFR都采用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22个DFR在两种田鼠型鼠疫菌的分布状态完全一致,即均同时缺失了DFR6、DFR11、DFR12、DFR13、DFR18、DFR19和DFR20,与来源于其他鼠疫自然疫源地非田鼠型鼠疫菌的基因组成有显著差别。结论锡林郭勒高原型鼠疫菌和青藏高原青海田鼠型鼠疫菌在基因组组成上高度一致,田鼠型鼠疫菌的基因缺失可能与其对人不致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基因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以下简称鼠疫菌)的基因组成,采用PCR技术对分离自该疫源地88株鼠疫菌进行了基因分型,其中黑龙江4株、吉林43株、辽宁4株、内蒙37株,鼠疫菌DNA均由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鼠疫菌专业实验室提供。引物设计和PCR扩增方法:在周冬生等鉴定的22个差异区段(DFR)中,有3个位于pMT1质粒中,19个位于染色体上。采用ArrayDesigner2.0软件针对每个DFR各设计1对引物,为了证实pMT1的存在,我们还特意针对pMT1质粒设计了1对引物,引物序列为5′AACACTA TCTCATTCCGCAGTAAAG3′。PCR…  相似文献   

12.
我国鼠疫菌质粒种类及组成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分离自我国各疫源地的2006株鼠疫菌,共观察到13种质粒,分子量分别为(6、7、13、16、22、23、27、30、45、52、65、73、92)×10~6。不同鼠疫菌株的质粒组成有四种类型;含3种质粒的居多,含4种的次之,为数较少的含2种或5种质粒。由于大质粒分子量的差异以及一些菌株带有附加的质粒或质粒缺失,致使我国鼠疫菌在质粒组成上有16种组合形式,但多数菌株带有分子量为(6、45、65)×10~6的质粒(63.01%)。  相似文献   

13.
鼠疫耶尔森菌中国分离株菌体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利用脂肪酸组织对中国鼠疫耶尔森菌菌株进行分型的可能性,获得中国鼠疫耶尔森菌菌株脂肪酸组成的本底资料。方法 选择历年来从我国不同疫源地分离到的58株鼠疫耶尔森菌进行了菌体脂肪酸成分分析。并利用STATISTICA统计软件进行实验菌株的聚类分析。结果 中国鼠疫耶尔森菌菌株的主要脂肪酸分为16:0酸,环式17:0酸,3-羟基14:0酸和ω7c16:1酸以及十八碳单烯酸,与MIDI公司Sherlock系统的菌库中的数据存在一些差异。结论 实验菌株的脂肪酸成分极为接近,聚类图不能充分体现分离株在分离时间,地点以及生物型别上的差异。表明脂肪酸分析目前不适于鼠疫耶尔森菌的分型,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中国鼠疫耶尔森菌菌株的脂肪权组成数据库。  相似文献   

14.
鼠疫耶尔森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已测定完成 ,在染色体上有 4 0 0 0多个编码序列和 14 9个假基因 ,并含有大量的插入序列 ,3个毒性质粒上也含有诸多与致病性有关的基因。本文主要就鼠疫耶尔森菌的染色体及质粒p YV/ p CD1、p Fra/ p MT1和 PST/ p PCP1的基因结构、组成特征和已知的毒性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在巨噬细胞内连续传代诱导后的表型变化情况。方法:布氏田鼠型鼠疫菌201株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连续传代50次后,获得诱导株(201-MI)。通过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生长曲线测定、生物膜形成能力、酸生存能力、过氧化氢生存能力、对Raw264.7及HeLa细胞的毒力以及小鼠攻毒等实...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人间鼠疫一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流行范围不断扩大。而在我国南方,鼠疫疫源地活性极强,动物鼠疫流行活跃,人间鼠疫时有发生,并出现局部暴发流行。本文主要从我国南方鼠疫流行历史、发展趋势与防控对策等方面作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观察比较鼠疫耶尔森菌EV76株与正常兔血清以及兔抗F1抗体反应后微观形态变化,探讨以原子力显微镜为工具的鼠疫耶尔森菌的免疫检测方法.方法 用兔抗F1抗体及正常兔血清处理鼠疫耶尔森菌菌液,并与对照菌一起制样后在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鼠疫耶尔森菌的表面结构的改变,并对其主要指标,包括Ra、Rq改变进行测量比较.结果 正常菌体组细胞呈椭圆形,两端钝圆,长为1.1~1.3 μm,宽为0.8~1.0 μm,阶高为0.04~0.06 μm,细胞形状规则,表面相对比较光滑;对照抗体及F1抗体加入组,细菌阶高均明显增高;F1抗体结合株菌体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度明显增加.结论 获得原子力显微镜下的鼠疫耶尔森菌形态特征;表面抗体与鼠疫耶尔森菌结合后,对鼠疫耶尔森菌的表面超微结构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粗糙度可以作为原子力显微镜免疫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S幂率系统构建鼠疫耶尔森菌小尺度基因调控网络。方法收集鼠疫耶尔森菌基因时间序列表达数据,数据经预处理后,分别用布尔网络模型和S幂率系统网络模型构建小尺度基因调控网络,并对两个网络结构进行比较。结果应用布尔网络模型构建的小尺度基因调控网络中存在2种基因调控模式,而应用S幂率系统网络模型构建的小尺度基因调控网络中存在4种基因调控模式。结论 S幂率系统可用于构建基因调控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鼠疫菌F1抗原。方法用PCR方法扩增出带有信号肽的F1基因,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IPTG诱导目的基因表达,层析方法纯化F1蛋白,测定其分子量、等电点、N末端氨基酸序列,用Westernblot法检测其抗原性。结果根据双酶切和DNA测序结果显示,F1基因成功连接到表达载体pET30a(+)中,F1蛋白主要为分泌性可溶表达。测定纯化后F1蛋白的相对分子量约为15.6kD,等电点为4.15,N末端氨基酸序列与理论序列一致。经Westernblot鉴定,能被兔抗鼠疫菌EV株血清识别。结论成功克隆并构建了F1蛋白分泌性原核表达系统,所表达的重组F1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为新型鼠疫疫苗研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PCR指纹图技术筛选鼠疫耶尔森菌种特异性探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PCR指纹图技术筛选细菌种特异性探针,探索利用PCR指纹图技术实现病原菌通用检测的可能性。方法 以鼠疫耶尔森菌为实验对象,利用REP-1和REP-2引物对在非严谨的条件下进行PCR指纹图扩增;将所有扩增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JM109;用生物素化的载体引物扩增克隆化片段,进行末端标记;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固定鼠疫杆菌的染色体DNA以及相应对照菌株的染色体DNA,以末端标记的扩增产物进行杂交,通过生物素-链霉亲和素-辣根过氧化物酶系统显色,判断扩增片段的特异性。结果 经杂交筛选,发现1个长度约为900bp的扩增具有较好的杂交特异性片段,将序列与鼠疫耶尔森菌已完成的基因组序列比较,仅发现4个核苷酸的差异;根据这段序列设计的引物对可以特异性地扩增鼠疫耶尔森菌的模板。结论 利用PCR指纹图技术成功筛选到一段鼠疫耶尔森菌的种特异性探针,为细菌通用检测技术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