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线粒体——脑缺血神经元凋亡信号转导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基于PeterM itchell创立的“化学渗透”学说,线粒体一直被认为是具有完美的自我调节功能的ATP制造场所,因具有极高效率的生产能力,生命体得以在各种激烈的生命活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向前发展。近年来,关于线粒体直接参与脑缺血时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的报道,又给线粒体生理及病理生理机制的探索带来了新的生机。1线粒体参与脑缺血时细胞凋亡信号转导1.1促凋亡蛋白自线粒体释放细胞凋亡是由于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细胞通过胞膜特殊的受体,将凋亡信号传导到胞内,激活凋亡基… 相似文献
2.
3.
凋亡网络与缺血性神经元凋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 10年来 ,关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凋亡途径及凋亡调控等方面 ,许多关键性步骤得到了较为明确地阐明。一个由多条细胞凋亡通路交织而成的凋亡网络概貌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各种病理生理刺激促进凋亡启动 ,而各个凋亡通路上的一些节点通过负反馈作用抵抗凋亡的发生 ,一旦凋亡刺激超过负反馈所能承担的某一阈值时 ,凋亡信号将突破这一节点继续向下传导 ,并在正反馈作用下逐级放大 ,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现就这些研究进展以及缺血性中枢神经元凋亡的特点及抗凋亡治疗的应用作一综述。一、凋亡信号的传导途径凋亡的发生是一…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与脑缺血神经元死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Mitchell Peter在许许多多研究线粒体学者奠定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化学渗透”学说。线粒体一直被认为是具有完美的自我调节功能的ATP制造场所,控制着细胞的能量代谢。而近年来,随着线粒体功能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形态和机能障碍可引起一系列疾患,尤其是大脑退行性疾病,使线粒体的研究再度受到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中风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动物实验研究证明,脑缺血后神经元的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两种形式。近年来研究发现.短暂的非致死性缺血可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通过调节靶蛋白活性,合成多种对细胞有保护作用的应激蛋白质。从而对抗细胞凋亡,这一现象称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仅对脑缺血预适应抗凋亡的基因机制作以综述.以期对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的干预措施或基因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灵芝提取物(GLE)对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损伤模型的影响,在细胞水平探讨GLE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新生SD大鼠的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至第7 d,用GLE预处理神经元OGD/R模型。选取OGD/R后的0 h、3 h、6 h、12 h、24 h、48 h和72 h作为观察点,观察GLE干预后对各个时点的细胞形态学、细胞毒作用、细胞线粒体活性、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GLE(0.1、1、10 mg/L)能明显减少神经元LDH的释放,提高线粒体活性。流式细胞术结果证实了GLE能抑制神经元OGD/R损伤导致的凋亡,这种作用甚至能持续至OGD/R后的72 h。GLE(0.1、1、10 mg/L)下调caspase-3、caspase-8蛋白的表达,GLE (10 mg/L)还能下调caspase-9蛋白表达。结论: GLE对OGD/R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是有效防治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药物。 相似文献
7.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损伤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近年来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脑损害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本文就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因机制1.1兴奋性氨基酸 (EAA)与缺血再灌注损伤EAA是一种神经递质 ,神经系统内EAA主要是谷氨酸(Glutamate) ,EAA受体有三种亚型 :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受体 (NMDA)、α -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受体 (AMPA)、亲代谢受体。其中NMDA受体是受配基调节的离子通道 ,对Ca2 + 具有通透性 ,可被Mg2 + 电压依赖性阻断。EAA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和内皮细胞凋亡的差异与Bcl—2和P53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差异及其与Bcl-2和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细胞凋亡及Bcl-2和p53蛋白表达,结果:在缺血周围区,缺血再灌注2h神经细胞和内皮细胞凋亡开始增多,12-24h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少,7-14d降至假手术组水平;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迟于神经元凋亡12-24h,Bcl-2蛋白表达于缺血再灌注2h开始增强,12-24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至7-14d接近假手术组水平,p53蛋白表达于缺血再灌注6h开始增高,24-48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至14d与假手术组已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迟于神经元凋亡,Bcl-2和p53蛋白参与细胞凋亡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利培酮对抑郁症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损伤和免疫紊乱的影响。方法 将10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利培酮低剂量组、利培酮中剂量组、利培酮高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运用慢性不可预见应激(CUS)法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于实验进行第22天分别给予利培酮低剂量组、利培酮中剂量组、利培酮高剂量组0.05 mg/kg、0.10 mg/kg、0.20 mg/kg利培酮腹腔注射干预,模型组和对照组注射相应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4 d。比较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跳台实验犯错误次数、神经递质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谷氨酸转运体(GLT-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凋亡相关蛋白水平。ELISA检测外周血和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HE染色和尼氏小体染色分别观察海马区病理变化和尼氏小体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跳台实验犯错误次数、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外周血和脑组织中IL-6、TNF-α、IL-10水平和Caspase-9、Caspase-3、Bcl-2/Bax蛋白水平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的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定向诱导作用。方法分别培养HT22细胞和GFP转基因荧光小鼠的BMSCs;直接接触法和间接接触法共培养,荧光显微比较GFP标记的干细胞形态变化;收集间接接触共培养的BMSCs行Western blot检测神经相关的蛋白(GFAP,NSE)的表达和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查GFAP和NSE抗原在细胞内的表达。结果培养的骨髓贴壁细胞为CD11b、CD45阴性,CD90阳性。与HT22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及间接接触共培养的BMSCs细胞长轴增长,轴突样突起明显;经HT22细胞培养液诱导的BMSCs内GFAP、NSE表达水平随时间增加而增强;与HT22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诱导的BMSCs表达GFAP和NSE。结论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的微环境可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1.
12.
阿片受体对缺血神经元凋亡和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神经元凋亡和脑损伤的作用,以及阿片受体拮抗剂的阻断效应。方法24只雄性大鼠在芬太尼(0.01mg/kg)预先处理后,随机分为μ、δ和κ三组(n=6),分别接受Naltrindole(κ受体阻断剂)、Nor-binaltorphimine(δ受体阻断剂)和CTOP(μ受体阻断剂),剂量均1mg/kg,对照组(n=6)采用生理盐水对照。局灶性脑缺血后6h后,进行神经受损评分,采用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大脑皮质的凋亡神经元数。结果芬太尼预先处理可显著降低神经缺损分数,而芬太尼的这种脑保护效果可以被NTD和NOR-BIN所阻断,CTOP没能阻断芬太尼的脑保护作用;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坏死灶的周边和皮层,芬太尼预先处理可显著降低神经元凋亡,而芬太尼的这一效果可以被NTD和NOR-BIN所阻断,CTOP没有表现出阻断芬太尼的降低神经元凋亡作用(P〈0.05)。结论δ和κ阿片受体参与了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元凋亡和脑损伤的保护作用,而μ受体没有表现出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Ast)条件培养液(ACM)对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大鼠大脑皮质Ast和神经元,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ACM培养损伤后的神经元,测定其神经元的活性、存活率、死亡率、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率和NOS强阳性细胞的表达量。结果:ACM能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活性和存活率明显提高,使死亡率、LDH的漏出率和NOS强阳性细胞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1)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2)ACM对受损的神经元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修复作用;(3)Ast在脑缺血预适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其对缺氧非常敏感。缺氧本身可造成神经元的损伤,但缺氧时神经元内诸多离子以及核酸、蛋白等的变化对缺氧损伤神经元也具有调节保护作用。因此了解缺氧时神经元内的诸多变化对研究缺氧损伤神经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正桓邹红军宋志文刘锦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3,(1):114-120
背景:以往的研究显示单一改变脊髓损伤区域某一基因表达或者某一细胞的状态,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无显著影响,而大量证据表明调控脊髓损伤后紊乱的细胞微环境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目的:对脊髓损伤前后细胞微环境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多种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以及细胞外组分对损伤神经修复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y,glial cell,neuron,immune cell,neural stem cell,extracellular matrix,cytokine,extracellular vesicle,regeneration”。文献检索的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最终筛选出64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脊髓损伤后,在细胞微环境的细胞组分中,占比最高的胶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神经元的相互调控作用最为关键。②在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外组分中,利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水凝胶模仿天然细胞外基质,可有效模拟和重建损伤区域内的细胞微环境,促进轴突伸长。③在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外调节因子中,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等加剧了细胞微环境的炎症反应,应用受体抑制剂或阻断相关通路抑制上述促炎因子的表达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在脊髓微环境中增加白细胞介素10等抗炎因子的表达,抑制损伤区域炎症发展的研究也陆续出现。④最近被重视起来的细胞外囊泡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在细胞微环境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⑤文章揭示了脊髓损伤后细胞微环境中的包括细胞组分和细胞外组分之间的多组相互调控关系,证实了细胞微环境中各组分之间所发挥的神经修复作用并不是孤立的。 相似文献
16.
细胞凋亡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全球自然科学研究论文最集中三个领域分别是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凋亡和基因组研究。随着对细胞凋亡领域的深入研究,许多机制正逐步阐明,并发现了许多重要的信号分子,使信号分子在细胞凋亡中的地位越来越引人关注。P53蛋白是一个肿瘤抑制蛋白,在组织中广泛表达,通过影响编码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基因表达来调控细胞周期的G1期停滞并诱导细胞凋亡,近年来研究认为P53蛋白在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组稳定性维持,细胞凋亡及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1 P53蛋白结构与家族成员分类P53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7q13.1,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胞自噬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幼龄大鼠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日龄SPF级SD大鼠30只,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HIE组,后者结扎单侧颈总动脉复制缺血缺氧模型。取脑组织行镜下病理观察,免疫组化分析活化型caspase-3和LC3B-II蛋白表达;体外实验中观察缺氧诱导的原代大鼠神经元的自噬过程,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并对大鼠神经元线粒体功能进行测试。结果:(1)与sham组相比,HIE组大鼠出现脑萎缩和脑室增宽;HIE组免疫组化显示活化型caspase-3和LC3B-II蛋白表达上调(P<0.01);(2)体外细胞实验发现,缺氧可诱导大鼠神经元出现自噬和凋亡;(3)与sham组相比,单纯缺氧的神经元内活性氧簇增加,线粒体超氧化物上调,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P<0.01)。结论:在HIE大鼠模型中,缺氧诱导的神经元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与缺氧时神经元出现的自噬和凋亡有关。这一结果将为临床上开发细胞自噬因子类药物治疗HIE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在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ART)上调大鼠海马神经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取18 d的SD大鼠胚胎(E18),分离海马神经元,体外原代培养7 d,以不同剂量CART处理细胞,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不同处理时点p-ERK表达。再以ERK通路特异性阻断剂PD98059(25 μmol/L)预处理细胞,进一步观察CART对p-ERK表达及BDNF合成的影响。 结果: 同对照组比较,CART处理组海马神经元p-ERK表达明显增高(P<0.01),BDNF合成增加。PD98059能阻断内源性ERK磷酸化、也能阻断CART诱导的ERK磷酸化,同时抑制CRAT引起的BDNF合成。结论: CART通过激活ERK促进海马神经元BDNF的合成,从而发挥神经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is considered as a preleukemic course, characteristic of hypercellular marrow and pancytopenia. Many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defects occur in the heamtopoiet-ic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MDS. Recently, many abnormal changes in apoptosis, proliferation, ability of hematopoietic support, cytokine secretion, clonal origin of stromal cells and angiogenesis have also been re-vealed in the bone marrow mieroenvironment of MDS pati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