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系统梳理三明市医共体支付方式改革的协同治理模式,以尤溪县总医院为例分析改革效果。方法:基于协同治理理论,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定性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间断时间序列分析分别评价尤溪县总医院支付方式改革年度数据、月度数据。结果:支付方式改革多元治理主体间、改革政策间存在协同机制。改革后,尤溪县医保基金结余率提高至2.84%,医共体牵头医院的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手术人次上升趋势明显减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人次数占比从50.8%提高至68.5%,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障碍的公共卫生管理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城乡居民医保患者出院次均自付费用降幅达20.1%。结论:政府主导促进了治理主体间协同,多元治理主体间协同促进改革政策协同,明确、协同的改革政策促进医共体、管理者、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改革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推动医防融合, 完善医防协同机制, 是实现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在明确医防融合协同治理主体的基础上, 建立基于SFIC模型的研究框架, 分别从外部环境、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和协同过程5个方面梳理我国医防融合协同治理困境。为打破医防融合困境, 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笔者提出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补齐资源短板、吸纳多元主体参与等优化策略, 以期为推进我国医防融合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县域医共体是医联体的四大组织模式之一,对于推进分级诊疗、优化县域内医疗资源配置、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兴化市人民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现状调查,发现存在病人外转较多、服务能力不足、人才队伍建设不足、财政投入不足、医共体建设紧密性不强、外部治理体系变革与重构滞后、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信息化建设与医共体发展契合度不高、考核评价体系未建立等问题和困难,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索县域医共体分级诊疗价值认同、行为合作、利益共享的协同治理,以破解县域医共体分级诊疗体系建立的困境,从而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文献和现有资料的分析,系统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县域医共体理论和实践现状,聚焦各地区供给侧结构性集成改革的各方经验.总结出三类经验:第一,强化县域医共体管理体制变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的集成改革;第二,调整医共体医保形式结构,重塑医保基金使用秩序;第三,促进供给侧结构性要件的协同提升,推进"头雁—中台—基层"的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掀起一股医共体建设热潮。各地期望通过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诸多试点县取得可喜成效的同时,县域医共体建设仍遭遇着多元主体一体化行动不足、部门及层级间协同度较低、共建各方权责关系尚未明确等多维困境。本文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从“整合-联动”视角剖析阻碍H县医共体建设进程的原因,提出了树立统一的县域医共体价值理念、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整合协调机制、优化医共体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梳理不同时期我国医保基金监管主体及其变迁过程,为深化我国医保基金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国家级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挖掘我国医保基金监管的核心主体。结果 共纳入63条政策,得到195条监管主体编码。医保基金监管雏形时期的监管主体主要是保险经办机构,依赖医保基金监督组织;探索时期的监管主体主要是行政部门与保险经办机构,开始重视社会参与;发展时期的监管主体以医保行政部门及其经办机构为主、相关部门协作,社会主体参与明显,第三方专业机构成为重要主体。结论 我国医保基金监管主体体现了由职责分散到职能集中统一、由多头监管到多部门综合联动、由政府主导到社会市场力量引入的变迁逻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是未来医保基金监管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医保基金监管协同治理能力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从治理视角看,新加坡医疗保险是以政府为整合者、利益相关方广泛并深度参与的整体性治理体系,实现方式是政府主导下的部门合作和政府引导下的社会协作。政府主导下的部门合作是指在明确的治理目标下,政府负责医保体系形塑、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准政府部门中央公积金局负责医保经办管理。政府引导下的社会协作是指利益协商的三方机制(利益相关方平等参与医保共治)和医保运行的公私整合(私人部门参与医保经办)。当前,我国医保治理创新应以《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为指导,以明确政府职责、推进法人治理、培育多元主体、加强机制建设为重点,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医保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医保按人头付费对典型地区医共体慢病管理的治理机制,为提升治理效果提出相关建议。方法:收集三个医共体2017—2019年慢病管理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进行χ2检验;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按人头付费对不同地区医共体慢病管理的治理实践。结果: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后,A地高血压和糖尿病两病控制率和规范管理率均得到显著提升;B地两病规范管理率小幅下降,两病控制率均先上升后下降;C地高血压规范管理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先下降后上升,两病控制率有上升趋势,以上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整体性治理下医保按人头付费能有效提升医共体慢病管理治理效果,但也会因为医共体治理理念和行为的差异,形成不同程度的激励机制和整合机制,导致按人头付费在不同治理机制下对医共体慢病管理产生不同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抗风险能力是医共体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识别医保基金流动和风险转移过程中可能损害医共体医保支付预算充足性、支付有效性、结算激励性的风险源,能有效移除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的财务脆弱性。本文首先搭建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脆弱性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对侵蚀医保支付的预算充足性、支付兼容性、结算激励性多元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在系统调研国际上整合型医疗组织以价值和人口基础支付、风险调整、风险走廊、医保支付充足性评价为核心的财务脆弱性风险保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从预算充足性、支付兼容性、结算激励性、医保支付充足性评估四个维度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财务脆弱性的风险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三医”联动是新一轮医改确定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深化医改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路径。从健康治理的视角观察,“三医”联动是通过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领域的改革,使“三医”领域的运行机制和治理主体的行动策略协调统一、相互支持,从而共同促进改革目标达成的过程,其本质是重塑“三医”领域的制度环境和行为规则,为治理主体提供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三医”在特定改革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达到制度耦合状态,根本目标则是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为落实“三医”联动的改革要求,可以从治理主体和需求分析的双重视角出发,识别改革目标,设定政策议程,分析实现特定改革目标需要遵循的路径和措施,并督促政府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细化各自领域的改革措施。同时,还需要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提升技术支持手段,为“三医”联动改革的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政府协同式治理是当前我国医改推进的必要支撑和重要方向。上海市长宁区家庭医生制度模式发展过程中,通过卫生、医保、民政、财政等部门面向困难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医疗救助+社会组织医疗帮扶"的"四医联动"基本医疗保障协同治理模式实现了激励相容的可持续发展。十年的改革探索和政策实践表明,卫计委、民政部门精准确定服务人群,医保、财政支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的政策协同,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医疗资源整合支撑,社区健康共建共享是我国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不断完善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县域医共体的构建与运行超越了单一行政部门和服务组织边界,需要运用更加系统化与整体性的视角进行治理.本文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从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三方面结合安徽省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实践,对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过程与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紧密型医共体整体性治理模式的构建逻辑与实现路径.并进一步对整体性治理模式的适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某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不足,为医共体推进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围绕试点建设内容——内部治理结构、医疗资源整合、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建设、薪酬制度改革、支付方式改革等几个维度,对区域内某县域医共体组建运行1年来的情况开展回顾性调研。结果实现紧密型医共体的目标——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新秩序还需要克服形式,深入推进。结论试点工作需要从政府治理层面入手,不仅需要理顺内部责、权,还需要重点解决好“管”“办”分开,内部人事薪酬制度重构、医保支付政策改革,同时在信息化、内部人员配置与优势医疗资源服务下沉、一体化协作、医防融合促进社会大健康理念方面统筹兼顾、释放活力。尤其在政策和配套制度改革方面更需因地制宜,利用政策来积极引导医疗模式转型,为实现连续性医疗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基层治理提出严峻挑战,为提高基层监测预警与响应处置能力,转变以往被动服务与静态管控、资源分散与主体单一的治理格局,社区网格化治理理念被提出.社区网格化治理强调服务理念共生、资源要素共享、多元主体共治的基层精细化协同治理,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层协作过程中,仍存在多元主体的目标难以统一、"权力点"固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惠民保”的快速发展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益补充,其中江苏地区的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为助力江苏“惠民保”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选取江苏典型地区“惠民保”产品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目前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产品定位不清、参与主体单一、协同力度不够和治理手段缺失等问题,并尝试从明确目标定位、加强主体间协同、细化产品效能和规范产品运行等层面探索建构“惠民保”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治理模式,使“惠民保”能够真正发挥其“惠民”之实效。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近年来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服务的主要做法及探索实践,建议在医共体建设中,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将医疗重心下沉,坚持以强基层为重点、需求为导向,建立完善"全科+专科、院区+总院"家庭医生协同服务机制,重塑家庭医生服务品质,促进分级诊疗制度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城市医联体绩效实现高水平的影响因素和路径,为我国城市医联体绩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共生理论的基本要素构建城市医联体影响因素框架,利用25个城市医联体典型案例,通过清晰集定性比较方法,分析影响城市医联体绩效的关键因素和路径。结果:协作制度、机构间资源互补度、业务关联度、经济关联度、考核激励、政府支持和信息平台均是影响城市医联体绩效的前因条件,并形成了业务融合型、管理融合型、组织合并型3种高水平绩效的城市医联体类型。结论:城市医联体应坚持医保医疗改革协同发展,以学科和健康服务为触点,以资源协同治理为核心,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政府正向考核激励,提高城市医联体建设水平,促进城市医联体成为四个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