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基于共生理论探究总额预付制对非紧密型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就医流向和基金分配的影响, 为相关部门制定医共体政策提供参考。方法从某市卫生健康信息系统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某非紧密型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简称基层)的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和医保基金使用等数据。采用共生理论分析非紧密型医共体共生系统, 采用描述性分析和间断时间序列分段回归模型分析2008年4月实施总额预付制以来, 该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的就医流向和基金分配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非紧密型医共体共生系统形成了组织上的连续共生模式和行为上的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从就医流向来看, 2017—2019年, 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门急诊人次均呈上升趋势, 出院人次变化不大;牵头医院下转患者人次从2017年的32人次增至2019年的87人次。间断时间序列分段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总额预付制度实施后, 牵头医院门急诊人次占比下降(β3=-0.43, P<0.05), 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呈上升趋势(β3=0.02, P<0.05)。从基金分配来看, 牵头医院医保基金占比从2017年的45.98%...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额预付制改革对黄州区医共体基层医疗服务供给的影响。方法:收集黄州区医共体月度数据,描述性分析基层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效率及数量的变化,利用间断时间序列检验总额预付两次政策改革前后服务供给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黄州区分别于2018年、2019年开展并完善总额预付制改革。改革后,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占比、医师日均诊疗人次及床位使用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两阶段政策改革后基层门急诊人次及其占比均呈增长趋势(P<0.05),第一阶段政策改革后出院人数及其占比显著增长(P<0.05)。结论:总额预付制促进了基层医疗服务供给增加,但仍存在门急诊服务量增长趋势平缓、住院服务量不合理增长的问题,第二阶段政策改革应进一步扩大总额预付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分析评价2016-2020年安徽省阜南县医共体运行效果,提出政策建议.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分析阜南县医共体的服务能力、资源下沉、双向转诊、医保基金流向情况;运用非整秩次秩和比法(RSR)对医共体建设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阜南县医共体总体运行趋势向好,基层服务利用增加、牵头医院服务能力提高、患者外流现象有所...  相似文献   

4.
目的:发现影响制约医共体医保总额预付改革激励效应的因素,为促进县域医共体医保总额预付改革提供研究证据。方法:以样本地区医共体医保总额预付政策文本及其激励效应为研究对象,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揭示医共体医保总额预付模式的设计要素与其激励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超支分担、购买服务范围、结算方式是影响医共体医保总额预付方案激励效应的决定性因素。结论:采取供方承担超支风险、购买服务范围包含县域外医疗服务和预付制结算方式的设计,有利于提高医共体医保总额预付模式的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5.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与医保打包支付改革都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创新举措,一个是体制的保障,一个是机制的突破。三明市12家紧密型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包干与C-DRG收付费相结合,实现医保支付“双打包”。通过医保支付改革与医共体相关政策分析,结合2017—2021年三明市12家紧密型医共体的运行数据,以医保基金结余、C-DRG执行情况、医疗收入结构、医院职工收入、患者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及住院报销比例等指标作为评价维度,深入评估医保打包支付改革对于紧密型医共体运行管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业务量下滑明显但成效较好的永安医共体为研究样本,进一步探究医保打包支付改革对紧密型医共体运营管理的内在影响机制,从而提出优化紧密型医共体运营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浙江省德清县县域医共体改革措施及阶段性成效。方法:定性访谈了解医共体整合措施,定量分析医共体建设前后(2016-2018年)各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利用数据及医共体部分绩效考核数据。结果:医共体在组织、管理、功能、服务方面进行整合,并取得阶段成效:医保基金在县域内支出率有所增加;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数量、医疗收入有所提高,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有所降低。结论:医共体取得初期成效,应开展以患者健康结局指标为主的长期追踪调查,全面系统评估医共体;保留基层医疗机构地位、功能定位不变;探索实行医共体"总额预付、结余奖励"制度,将医共体发展成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基于利益共享机制、分工合作的责任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付,交由医共体包干使用,是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杠杆。文章通过对肥西县城乡居民住院患者流向及基本医保资金支出实证分析,认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过程中应避免补偿标准与付费政策的矛盾、实行精细化分级诊疗、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发挥医联体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三明市三医联动改革中医保制度改革的效果。方法:梳理2012年以来三明市医保制度改革的政策并描述分析2015—2018年三明市医保基金的运行数据。结果:三明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实施市级统筹后,收入较低的县区医保基金使用率和医疗服务利用率更低。2015—2018年三明医保患者次均住院费用下降,但自付次均住院费用增长;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患者住院实际补偿比分别约为60%和50%;职工医保患者利用三级医院和统筹区外住院服务的比例分别约为41%和21%,利用一级医院的比例不足7%;职工医保基金流向统筹区外的比例超过30%。居民医保患者和资金流向比职工医保合理。结论:三明医保门诊和住院的起付线不断调低、封顶线和补偿比例不断调高,但群众实际负担并未明显减轻;市级统筹存在穷帮富问题;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比例过高,医保基金互助共济能力减弱;职工医保患者就医秩序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改革后医保基金支出的变化,为深化医共体改革和加强医保基金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云南省临沧市M县2016年至2019年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数据,采用基于间断时间序列的分段回归模型分析医共体改革前后该县医保基金支出的变化情况。结果:改革后县级医院出院人数呈下降趋势,平均每月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南通市总额预付制下的结算办法的运行效果。方法:从供需双方的视角,分析不同结算方式对年人均住院次数、次均住院费用、次均医保支付及个人自付比,并建立回归模型评价运行效果。结果:患者年住院两次以上人数逐年增加,三级医院的住院费用年均增长高于二级医院,多因素回归结果发现:增幅管理模式2有效地促进医疗机构降低次均住院费用及次均医保支付费用,尤其是二级医院;次均个人自付支付比例下降了2.48个百分点。结论:医保管理部门应建立总额预付下的价格谈判机制,探索综合支付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上海市实行医疗保险总额预付的三级医院中患者的就医感受。方法应用结构式调查问卷对上海市10家实行医疗保险总额预付的三级医院的699名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数据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结果城保患者对门诊医生明显减少处方金额(或处方天数)的感受强于非城保患者,城保和非城保患者的住院就医感受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对上海市三级医院患者就医感受总体效应似偏弱,而且有限的影响主要集中于门诊而非住院环节。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福建省三明市政府所公布的公立医院运行、医保基金使用月度数据,使用中断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分析了三明市职工医保门诊保障水平提升后,区域内医疗服务利用以及医保基金支出状况的变化。研究发现,政策干预后:三明市职工医保参保群体门诊就诊需求得到释放;参保群体对住院服务与门诊服务的利用之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置换;区域内分级诊疗秩序构建态势良好;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支出趋势未发生明显变化。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建议采取多样化措施促进分级诊疗、完善门诊医师薪酬待遇及药品供应等配套政策、将公共卫生与门诊保障政策相衔接等。  相似文献   

13.
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保支付方式进行详细的介绍,总结支付方式的启示,即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保支付政策应有所倾斜。门急诊推行以就诊人头为核心的总额预算制的支付方式,住院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应逐步分类,总额预付制能控制医保基金的整体支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单病种付费政策的费用控制效果以及对医院、患者、医保基金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2017—2019年徐州市某三甲医院的数据,建立双重差分(difference - in - differences, DID)模型分析胃息肉患者次均住院费用、次均自付费用、住院天数、实际补偿比等相关指标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结果 政策实施后,次均住院费用下降29.46%,次均自付费用下降38.37%,住院天数下降59.71%,月均住院人次数增加55.30%,单病种月收入基本维持稳定。结论 单病种付费政策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次均费用和自付比例、提高医疗机构效率、维持医保基金稳定运行。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单病种付费政策依然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福建省尤溪县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措施、效果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现场调研进行资料收集,采用统计描述和主题框架法进行分析。结果:尤溪县通过试行医联体总额预付制、持续探索完善住院费用按病种付费制度、实行差异化支付政策以及强化医保监督管理职能等,实现了医保基金运行基本平稳、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得以控制、县域内就诊率显著提升、基层服务利用逐步增加、医院收入结构得以优化、患者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结论与建议:尤溪县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有利于激发医疗服务提供者内生控费和质量提升动力、引导患者合理就医、保障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但支付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提升、信息化支撑作用尚未发挥到位、病案首页质量仍难以满足需求,需进行针对性完善,并同步推进其他相关领域改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南京区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方法:通过对南京市区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前后医疗费用数据的测算调研,模拟分析医保基金支出等重点指标的变化。结果:已试点的江宁区医院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均下降,个人负担率住院持平、门诊有升有降。经模拟测算,即将推进改革的其它4个区级医院门诊和住院药占比、次均门诊费用均有所下降,次均住院费用上升,住院费用个人负担下降3.21个百分点,住院费用医保统筹基金增加支出占实际基金支出的7.74%。结论:医药价格改革减轻了患者个人负担;医保基金支出增加,风险有待防范;医药价格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医疗技术和医护服务价值得到体现,补偿率偏高地区个人和医保统筹基金支出均增加。建议: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引导参保人员合理分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基金市级统筹、城乡统筹相结合,促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福建省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改革对定点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的影响。方法:分析福建省省本级、福州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331万参保人员2016年4~9月及上年同期门诊和住院药品消费数据,按年度统计药品费用、用药情况以及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政策执行情况。结果:改革前后医保药品支付标准目录内费用占比从22.50%上升为64.95%;公立医院及非公立医院改革前后门诊药品前10位一致仅排序略有变化,改革后两者门诊支付标准内费用占门诊费用比例分别为73.21%、39.30%;公立医院住院前10位药品品种及其金额变化较大,其中联合采购价差较大的药品费用增幅较高,而非公立医院相对稳定。结论: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改革显著影响了临床用药品牌选择和用药结构;以药品集中采购结合联合带量采购形成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有利于降低药品价格;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改革结合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措施更有利于发挥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医疗保险的目标是利用有限的资金,为参保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保拒付成为当今医院的热点问题,笔者所在医院针对医保审查拒付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使医保拒付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减少了医院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价值医疗权衡医疗成本与所获健康结果之间的关系,关注的是整体健康结果。医保支付制度需要以价值为导向,以经济为杠杆,引导服务提供方以最小的成本产生最优的医疗服务。微观上,对单家机构实施以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多元支付制度;中观层面,探索捆绑支付、以结果为导向的多方风险共担机制;宏观上,实行医联体内的总额预付。通过探索适用于当前中国医疗服务特点的以价值为导向的医保支付制度,提高医疗机构内在动力,优化就诊结构,最终实现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