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全球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增多。创伤早期患者在接受搬运、査体和辅助检查时常需忍受剧烈疼痛,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外周神经阻滞对全身影响小,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近年来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应尽早在髋部骨折患者中行外周神经阻滞镇痛。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和股神经阻滞(FNB)是目前常用的两种技术,而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是一种新型的保留运动功能的技术。本文就外周神经阻滞在急诊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神经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2月—2022年6月期间在南通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髂筋膜间隙阻滞)及观察组(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各43例,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阻滞前(T0)、6 h(T2)、手术麻醉前(T4)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阻滞30 min(T1)、24 h(T3)静息状态下VAS评分[(2.81±0.74)分、(1.31±0.32)分]高于观察组[(1.21±0.51)分、(1.11±0.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74、2.484,P<0.05);两组患者T0、T2、T4时运动状态下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3.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急诊手术常见指征。髋部区域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控制不佳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住院时间增加、以及病死率增加等。尤其是老年患者,高龄本身可能会使患者更易受到疼痛的不良影响。神经阻滞技术常用于此类手术的术后镇痛。作为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局部镇痛技术,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block,PENG block)已逐渐应用于髋部骨折及其他手术的术后镇痛。不同于以往的神经阻滞,该阻滞效果确切,可有效镇痛且不影响肌力。近年来,随着对髋关节神经支配、周围组织解剖结构和超声下解剖学特点的认识逐渐加深,既往研究显示PENG block有着定位精准、起效快、保留运动功能等优点。因此PENG block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目前正在扩大其适用范围,但随之而来其潜在并发症也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创伤早期应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急诊股骨近端骨折患者100例,年龄≥65岁,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予0.4%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30 mL;对照组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50 mg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镇痛后30 min(T1)、l h(T2)、2 h(T3)的静息疼痛评分(VAS-R)和被动活动疼痛评分(VAS-PA);如需行股骨髁上骨牵引或胫骨结节骨牵引,比较穿刺时(TST)MBP、HR变化和疼痛评分(VAS-ST).同时观察两种镇痛方法的并发症.结果:实验组T1、T2、T3时的VAS-R和VAS-PA均低于对照组,VAS-PA尤为明显.在53例行骨牵引患者中,实验组生命体征平稳,VAS-ST较对照组低.实验组内,行股骨髁上骨牵引的VAS-ST低于胫骨结节骨牵引.结论: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创伤早期应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可明显减轻被动活动时、骨牵引穿刺时的疼痛程度,而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宣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输液量)、手术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S-100β)、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水平、被动屈髋角度、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输液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IL-6、S-100β及Aβ1~40水平分别为(132.75±21.45)、(95.24±15.86)、(6.54±1.12) 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59.36±26.88)、(131.76±22.17)、(9.03±1.77)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阻滞后10、20、30 min的被动屈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评价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收治的66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围手术期镇痛方式不同分为2组。试验组予以塞来昔布和髂筋膜间隙阻滞,对照组仅以塞来昔布镇痛。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静息及动态疼痛评分、手术时间、抬腿15°以上所需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术后6、12、24、48 h静息VAS评分分别为(3.67±0.74)、(4.70±0.64)、(4.79±0.65)、(4.67±0.6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88±0.65)、(5.52±0.76)、(5.39±0.83)、(5.39±0.97)分],搬运时、术后6、12、24 h和48 h动态VAS评分分别为(6.00±1.00)、(5.03±0.47)、(5.70±0.64)、(5.97±0.73)、(5.79±0.7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39±0.83)、(6.21±0.65)、(6.76±0.71)、(6.36±0.90)、(6.42±0.97...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喉罩全麻分别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9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照麻醉方式进行分组,将行喉罩全麻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患者47例纳入A组,将行喉罩全麻联合腰硬联合麻醉患者43例纳入B组,对比两组术后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髂筋膜间隙阻滞早期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A组应用0.5%罗哌卡因20ml于患侧下肢应用神经刺激器引导行“三合一”股神经阻滞;B组应用0.5%罗哌卡因25 ml于患侧下肢依据筋膜突破音行髂筋膜间隙阻滞.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完全清醒时(T0)和清醒后0.5(T1)、1(T2)、2(T3)、4(T4)、6(T5)、8 h(T6)静息及主动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B组T0~T6静息VAS[(4.5±0.7)、(4.5±0.6)、(4.2±0.8)、(4.4±0.5)、(4.3±0.7)、(4.4±0.6)、(5.2±0.6)分]及运动VAS[(4.7±0.6)、(4.4±0.7)、(4.4±0.5)、(4.3±0.6)、(4.4±0.6)、(5.0±0.7)、(5.1±0.6)分]均高于A组[(1.5±0.6)、(1.7±0.6)、(1.7±0.6)、(1.7±0.6)、(1.9±0.9)、(2.0±0.6)、(2.2±0.5)分,(1.6±0.6)、(2.0±0.6)、(1.8±0.6)、(1.7±0.6)、(2.0±0.6)、(2.3±0.6)、(2.5±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静息VAS∶F组内=17.672、P<0.05,F组间=5.062、P<0.001,F交互=1.443、P=0.143;运动VAS:F组内=8.183、P<0.001,F组间=7.742、P<0.001,F交互=0.85、P=0.424).结论 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镇痛有一定镇痛效果,其效果不如“三合一”股神经阻滞,但其操作简便、安全,无需神经刺激器引导,仍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羟考酮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拟行髋部骨折手术的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Ⅱ或Ⅲ级,年龄65~89岁,随机分为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组(SQ组)与腹股沟韧带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组(IQ组),每组30例。SQ组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给予0.33%罗哌卡因40 mL,IQ组腹股沟韧带下髂筋膜间隙阻滞给予0.33%罗哌卡因40 mL。两组均蛛网膜下腔注射0.33%轻比重布比卡因2.0 mL,并留置硬膜外导管。术毕连接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药物配方为羟考酮注射液50 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100 mL,背景剂量为0 mL/h,单次按压注药为4 mL,锁定时间为15 min,镇痛至术后48 h。记录患者入室(T0)、摆放体位(T1)、术后6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应用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接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和对照组?(连续静脉自控镇痛),每组10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以冲击量给药方式行髂筋膜间隙连续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试验方法,纳入71例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0.2%罗哌卡因(A组);0.1%罗哌卡因(B组);A组36例(男10例、女26例),B组35例(男14例、女21例)。两组均在手术结束即刻超声引导下行患肢髂筋膜间隙置管,背景剂量为0,自动冲击量为10 ml/h,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 5 ml,锁定时间为30 min。观察并记录术前T0、术后T1 (2 h)、T2 (4 h)、T3 (6 h)、T4 (8 h)、T5 (12 h)、T6 (24 h)时静息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术后T3、T4、T5、T6各时间点被动曲髋与主动曲髋时VAS以及直腿抬高高度;VAS≥4分时,给予地佐辛。分别于T0、T3、T6采取血标本检测血浆P物质浓度;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PCA有效按压次数,地佐辛、罗哌卡因总用药量以及住院天数。结果:与A组比较,B组罗哌卡因总用药量明显减少(P<0.01),B组T4、T5、T6各时间点直腿抬高高度明显高于A组(P<0.01),B组住院天数降低(P<0.05);A,B两组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地佐辛总用药量、PCA有效按压次数、各时间点静息VAS、各时间点被动曲髋时VAS以及主动曲髋VAS、术后T3直腿抬高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0.1%罗哌卡因以冲击量给药方式行髂筋膜间隙连续阻滞,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时,能够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且对病人术后功能锻炼影响较小,可以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联合椎管内麻醉在老年髋部骨折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按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均接受椎管内麻醉,对照组(33例)接受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研究组(33例)行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指标,对比不同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股四头肌肌力及术后恢复质量(QOR-15)评分,统计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时间与不良反应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更短,24 h、48 h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更少(P<0.05);研究组术后1 h、6 h、12 h、24 h的股四头肌肌力评分比对照组高,同时间的VA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联合椎管内麻醉在老年髋部骨折镇痛中可促进术后恢复,缓解疼痛程度,对肌力影响较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PENG)阻滞联合股外侧皮神经(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LFCN)阻滞的效果,探讨其在患者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为PENG+LFCN阻滞组40例和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组40例。2组均于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PENG+LFCN阻滞组采用质量分数0.5%盐酸罗哌卡因20 mL进行髋关节PENG阻滞和质量分数0.5%盐酸罗哌卡因5 mL进行LFCN阻滞,FICB组采用质量分数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进行FICB。2组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行静脉自控镇痛。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2 d时采用QoR-15量表评估2组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质量,比较2组患者术后6、12、24、48 h患肢肌力,术后镇痛泵首次使用时间、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使用次数,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髋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先天性髋脱位手术治疗患儿60例,年龄2.5 ~ 8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A组行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B组行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C组行全身麻醉.A、B组使用局麻药0.3%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 mL/kg.比较3组患儿手术进程中3个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BP)和心率(HR),麻醉维持异丙酚、芬太尼用量,麻醉恢复室气管拔管时间、停留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A组患儿术中MBP、HR变化小,与B组相似,明显较C组平稳;A、B组麻醉维持异丙酚、芬太尼用量明显小于C组,气管拔管时间及恢复室停留时间明显短于C组;A组相关并发症少于B、C组.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是小儿髋部手术麻醉较好的选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可以减少全麻药及阿片类药物的用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的术后近期镇痛及临床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01/2019-12期间择期行单侧DAA下THA患者139例,随机分为髂后路腰丛神经阻滞组(L组,n=45)、 FICB组(F组,n=46)、对照组(C组,n=48)。L、 F组在全麻诱导前实施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L组实施后路腰丛阻滞, F组实施FICB, 2组患者均予以0.375%罗哌卡因30~40 mL; C组直接予以全麻诱导。三组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侧卧位下行DAA下THA。记录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记录患者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的停留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予以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术后镇痛,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功能康复及影像学Harris评分、 WOMAC评分以及关节疼痛(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均有效随访1个月。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P在手术30 min (T_3)、 HR在拔管后(T_4), L、 F组明显低于C组(P0.05); L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患者拔管时间、 PACU停留时间明显低于C组(P0.05); L、 F组术后24 h静息时,术后24 h、 48 h、 1个月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1个月, L、 F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 WOMAC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FICB应用于侧卧位DAA下THA,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急、慢性疼痛,结合良好功能康复锻炼,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 FICB应用于此类微创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基本等同于后路腰丛阻滞,其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更能让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穿刺路径行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关节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2例,根据穿刺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内侧组(32例)和外侧组(30例)。内侧组全麻后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内侧入针方式穿刺置管,外侧组采用外侧入针方式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的术中及术后情况、疼痛VAS评分、置管相关情况及神经阻滞效果满意率。结果 内侧组术后48 h内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低于外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后24 h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侧组的重新固定导管率、罗哌卡因用量明显低于外侧组,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外侧组,置管深度明显深于外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内侧组的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外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侧入针路径行髂筋膜间隙阻滞具有操作时间短、镇痛药物使用少、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吴川  王秀丽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416-3417
目的:评价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对照组,全麻后不做处理,B组全麻后行患侧髂筋膜间隙阻滞.记录两组术中全麻药物用量,术后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完全清醒时VAS及躁动评分.结果:B组术中麻醉用药明显少于A组,术后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完全清醒时VAS及躁动评分少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操作简便、安全,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不同路径髂筋膜间隙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阻滞麻醉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内测组和外侧组各46例,均在全麻下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前分别经内侧和外侧入路给予髂肌筋膜间隙阻滞,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舒芬...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神经阻滞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比较2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药物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4 h总出血量、术后镇痛效果及认知功能变化。结果T_1~T_4时点,神经阻滞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T_0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较T_0时点降低,心率(HR)较T_0时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_1~T_4时点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4 h总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内静脉自控镇痛(PCIA)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 h,神经阻滞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24、48 h,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 d时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神经阻滞组术后3 d时MMSE评分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3 d,神经阻滞组MMSE评分、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髂筋膜间隙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优于全身麻醉,不仅可维持足够麻醉深度,保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而且麻醉药物用量少,术后POCD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