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螺旋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血管成像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价值。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CTA在腓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股动脉、骼外动脉、骼总动脉8节段评定其诊断准确率、特异度与敏感度,同时分析其阳性、阴性诊断预测值情况。结果:51例患者经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后,不同诊断下肢动脉节段图像各400个。其中两种诊断结果一致的阶段有385个,一致率为96.25%。其他15个不相符的节段中,7个节段为低估,8个节段为高估。经Kappa检验分析得出,Kappa值=0.969,证实两种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得出CTA在腓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股动脉、骼外动脉、骼总动脉8节段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与敏感度,同时分析其阳性、阴性诊断预测值中均高于90%,证实了CTA诊断在该疾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螺旋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血...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8,(3):277-278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02例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A与DSA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CTA检查结果显示102例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患者均为大脑动脉狭窄或颈动脉血管狭窄;DSA检查结果显示102例患者中有98例为大脑动脉狭窄或颈动脉血管狭窄,诊断符合率为96.08%(κ=0.769 2,P<0.05)。CTA和DSA对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一致性较高(κ=0.857 5,P<0.05)。CTA检查结果显示155支血管为异常;DSA检查结果显示149支血管为异常,诊断符合率为96.13%(κ=0.817 4,P<0.05)。结论在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的临床诊断上,CTA和DSA均有较高的准确率。与DSA相比,CTA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的创伤更小,应用更便捷,可作为首选诊断技术。而DSA则可作为治疗前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分别接受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检出率和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结果:在检测542个节段中,DS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8个,其中轻度狭窄38个,中度狭窄36个,重度狭窄32个,闭塞102个;而CT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1个,检出率96.63%,其中轻度狭窄41个,中度狭窄34个,重度狭窄33个,闭塞93个。CTA检查阳性预测率为94.71%,阴性预测率为98.8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超声检查在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某院收治的61例拟诊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分别行CTA、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DSA检查作为金标准,对CTA及B超检查进行诊断学实验评价。结果:B超诊断的灵敏度为91.84%,特异度为83.33%,误诊率为16.67%,漏诊率为8.16%;CTA诊断的灵敏度为89.80%,特异度为96.67%,误诊率为8.33%,漏诊率为10.20%。B超及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对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动脉闭塞的诊断,CTA诊断指数均高于B超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对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比B超检查准确性略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64-MSCTA)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12月期间在该院血管外科诊断为下肢ASO,并行64-MSCTA检查的60例住院患者病例资料和图像质量,依据下肢动脉及静脉显影分级标准进行图像质量评估,探讨64-MSCTA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的扫描和重建技巧。结果 60例64-MSCTA均获得较满意的原始图像及后处理图像,能够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结论 64-MSCTA在观测下肢血管分级、狭窄部位及临床分型等方面,具有与下肢动脉DSA相同的检查效果,可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的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张涛 《医疗装备》2023,(7):77-79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医院收治的2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颈动脉超声、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CTA单独及联合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统计超声、CTA单独及联合诊断颈动脉斑块的效能。结果 200例患者中,DSA诊断阳性163例、阴性37例。超声、CTA单独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差(Kappa=0.224、0.258),超声联合CTA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41)。超声联合CTA诊断诊断颈动脉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两者单独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好,且诊断效能高于两者单独诊断,可对颈动脉斑块病变进行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脑血管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新密市中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获得可疑脑血管狭窄224支,均行64排128层螺旋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CTA诊断脑血管狭窄程度的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统计对比两组狭窄位置、数量及狭窄管腔直径检查结果。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A检查脑血管狭窄位置及数量的总符合率为97.22%;CTA检查脑血管狭窄程度准确率为96.88%(217/224)、漏诊率为0.45%(1/224)、误诊率为2.68%(6/224);两项检查脑血管狭窄直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128层螺旋CTA诊断脑血管狭窄的精准度与DSA相近,可准确判断狭窄数量、位置、直径,对狭窄程度诊断的准确性高,漏诊率、误诊率较低,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CVUS)、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进行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CVUS、CTA及MR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对比CVUS、CTA及MR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检查中的准确率,采用Kappa检验,比较CVUS、CTA及MRA与DSA的一致性。结果: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结果显示:DSA诊断轻度21例,中度32例,重度33例,闭塞2例;MRA诊断轻度18例(漏诊3例),中度33例(错诊轻度3例、重度1例),重度35例(错诊中度3例、闭塞1例),闭塞2例(错诊重度1例),MRA与DSA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46,P<0.001)。CVUS诊断轻度16例(错诊中度1例、重度4例),中度31例(错诊轻度5例、重度3例、闭塞1例),重度35例(错诊轻度4例、中度5例、闭塞1例),闭塞6例(错诊轻度1例、中度4例、重度1例),CVUS与DSA一致性一般(Kappa=0.497,P...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68例拟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并行图像处理,观察患者的CTA特点,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对比.结果 68例患者共检查376条血管.CTA发现112条病灶,诊断正常血管数264条;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分布于颈内动脉(53条),大脑前、中、后动脉(共39条)及椎-基底动脉(20条).狭窄动脉段中,狭窄伴钙化的斑块32条,大部分位于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海绵窦段及床突上段、椎动脉的颅内段.对于非钙化斑块,CTA显示模糊.DSA共显示128条病灶,诊断正常血管248条.CTA显示中重度狭窄率[9.31%(35/376)]与DSA[9.31%(35/376)]一致.38例患者临床诊断正确.结论 CTA为一种微创伤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方法,检查耗时少,费用低,且空间分辨率高,适合临床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20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的扫描方法及其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152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行320排CT血管成像,扫描数据调入Vitrea fx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其中21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结果:该组152例320排CTA检查均能清楚显示头颈部动脉,其中,阴性35例,动脉闭塞15例,动脉变细或狭窄28例,动静脉畸形8例,动脉瘤23例,动脉钙化或斑块76例.21例同时行DSA检查,其中,320 CTA检出的5例动脉狭窄仅1例得到DSA证实,余4例中3例为阴性,1例为颅底小动脉瘤;320 CTA检出的9例动脉瘤经DSA检查证实均有动脉瘤存在;320 CTA检查中3例阴性病例DSA检查也为阴性.2种检查结果基本相符.结论:320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可清楚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避免了分段成像的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及追加扫描,为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无创性“一站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东莞市厚街医院收治的76例疑似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以肺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效能,并通过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3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动脉造影阳性患者CTA图像进行重建,选择合理窗位观察,比较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肺动脉栓子检出率。结果 76例疑似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肺动脉造影检查确诊69例为急性肺动脉栓塞;以肺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CTA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灵敏度为97.10%,特异度为85.71%,阳性预测值为98.53%,阴性预测值为75.00%,准确度为96.05%;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CTA检查结果与肺动脉造影结果的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0.778)。3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均可检出肺动脉与主干的全部栓子;MPR对叶动脉栓子的检出率高于VR,对段及以下动脉栓子的检出率、总检出率均高于MIP、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对段及以下动脉栓子的检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ASO)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7月~2022年7月本院影像科接诊疑似为下肢ASO的患者83例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进行疾病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二者在下肢ASO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83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出ASO患者67例,其中19例Ⅰ级,24例Ⅱ级,13例Ⅲ级,11例Ⅳ级;经CT血管成像检出65例,其中18例Ⅰ级,23例Ⅱ级,13例Ⅲ级,11例Ⅳ级,CT血管成像疾病诊断灵敏度97.01%、特异度87.50%以及准确率97.59%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100.00%、100.00%、100.00%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用于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诊断均能取得良好效果,二者诊断效能接近,可有效鉴别患者的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程度,从而为其后续治疗提供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普勒血管检查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中的诊断价值,为PAOD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56例临床怀疑PAOD的患者行多普勒血管检查,将每例每侧下肢动脉分为1 1个节段,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狭窄程度,以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估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效度.结果 所有多普勒超声和DSA图像均有诊断价值.全组总计307个动脉节段,共发现钙化斑块或血管壁钙化256段,其中0级狭窄节段为157个,Ⅰ级狭窄33个,Ⅱ级狭窄42个,Ⅲ级狭窄38个,Ⅳ级37个.多普勒超声显示,97.4%血管的狭窄闭塞程度与DSA一致(Kappa值=0.85>0.75).多普勒超声诊断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下肢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为99.6%,特异度为99.7%,准确度98.6%,阳性预测值为99.6%,阴性预测值为99.7%.结论 多普勒超声可无创、准确地诊断PAOD,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目前流行的下肢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比较了不同影像诊断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适合的检查方法提供了帮助。首先,下肢动脉的超声检查是最经济、简便、无创且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以血管造影为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可以达到90%以上,但诊断多处狭窄的下游狭窄的准确性较低,另外,深部血管显示仍不够清晰,不能穿透血管壁钙化,检查质量严重依赖操作者经验等。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目前公认的检查下肢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它们是有创检查,同时需要使用大量造影剂,从而增加了患者的风险,普通DSA对无法一次获得完整的下肢动脉图像,只有步进DSA能一次性获得直观连续的动态血管及血流图像。CT血管造影(CTA)是新兴的无创伤血管影像技术,以DSA为标准,CTA检查结果按狭窄程度精确分级,总符合率>90%,有望成为血管外科领域最为实用的检查方法。但CTA也需要造影剂且对远端细小动脉的狭窄诊断准确性较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颇具潜力的无创血管成像技术,以DSA为标准,MRA检查有很高的符合率,但仍存在局限性,如扫描时间长,不加对比剂的普通MRA准确性较低,容易夸大或掩盖血管狭窄程度。血管腔内超声技术尚属研究和初步应用阶段,对病变显示较DSA更全面、更准确,弥补了DSA因不能显示血管壁及投照角度限制所造成的误诊,但血管腔内超声(IVUS)是有创检查且对残余管径极小的狭窄无法使用。  相似文献   

15.
邓娜  许慧  黄智华 《医疗装备》2022,(22):40-41+45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超声血流显像(CDFI)技术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DFI、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CDFI诊断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评估CDFI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影像学指标。结果 8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DSA检出轻度狭窄30例,中度狭窄26例,重度狭窄17例,闭塞7例;CDFI检出轻度狭窄28例,中度狭窄26例,重度狭窄20例,闭塞6例;经Kappa一致性检验,CDFI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结果与DSA诊断结果具有强一致性(Kappa=0.858,P<0.05);各组患者之间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比较,结果显示,轻度组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FI技术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结果具有强一致性,可考虑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在颅内血管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在本院2018年3月~2020年2月诊治的疑似颅内血管狭窄患者中选出133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分析TCD对颅内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中DSA共检出128条狭窄血管,TCD共检出123条狭窄血管,TCD与DSA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86.72%,其中大脑中动脉符合率为89.74%,颈内动脉的符合率为85.0%,椎动脉的符合率为75.76%,基底动脉的符合率为94.44%。TCD与DSA检查对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为92.79%,其中,闭塞与重度狭窄的符合率均为100.0%,中度狭窄的符合率为92.31%,轻度狭窄的符合率为81.82%。结论:颅内多普勒检查在颅内血管狭窄的诊断中应用价值高,能准确观察大脑动脉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测量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等,能早期检出颅内动脉狭窄,且操作简单、无创、可重复性好,可作为颅内血管狭窄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双能CTA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3例患者进行双能下肢CTA检查,得到双能去骨后的图像(包括去除钙化斑块后的图像)及传统手动去骨后的图像,分别记录两者去骨时间及对各血管节段的侵蚀度。其中13例患者1周内行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相同血管节段对照研究。结果:双能去骨时间(1.86±0.28)min低于传统手动去骨时间(5.54±0.63 min),P<0.01,t=-34.962;共对903节段血管进行分析,血管侵蚀率前者低于后者,且最常发生于小腿部血管(χ2=4.13,P<0.05)。CTA与DS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诊断一致性非常好,K=0.953,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8.8%、93.3%、96.9%。结论:双能自动去骨方法较传统手动去骨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小腿部血管的显示率,自动去斑块功能可提高狭窄程度判定的准确性。双能CTA在评价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与DSA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是下肢动脉疾病的一种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能量脑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30例经DSA证实为脑动脉瘤患者的双能量脑动脉CTA影像学特点,比较双能量脑动脉CTA和DSA检查对脑动脉瘤诊断准确性.结果 双能量脑动脉CTA能较好地显示脑动脉瘤的直接征象,对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动脉瘤征象显示优于常规脑动脉CTA扫描.对瘤体及瘤颈的测量与DSA有较高的一致性,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脑动脉CTA辐射剂量为19.1~25.4(21.7±0.5) mSv.结论 双能量脑动脉CTA能够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及瘤颈,对脑动脉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颅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和应用。方法选择本院接受CTA与SCTA检查的患者108例,其中98例患者同时进行DSA检查,进行分析。结果108例患者经SCTA检查发现有101例存在脑血管异常,其中动脉瘤39例,脑动脉狭窄48例,CCF10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7例脑血管正常;98例行DSA检查,有4例与SCTA结果不符,其余与SCTA均相吻合,其中3例SCTA检查出脑动脉畸形,而DSA未发现,1例DSA检出了动脉瘤,而SCTA未检出,SCTA检查发现88例患者脑血管壁有钙化影,血栓附着与血管壁上。结论DSA与SCTA是确诊颅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两者两结合可互相弥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减低误诊和漏诊率,SCTA可作为确诊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检查方式,利于在临床中使用。  相似文献   

20.
动脉血管狭窄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以动态、全面地观察血管变异情况、侧支代偿情况,为诊断血管狭窄的金标准。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我院从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DSA下对脑动脉和冠状动脉置入支架85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