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骨科杂志》2022,(14):880-888
目的比较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CADR)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因颈椎退行性疾病而行双节段颈前路手术治疗15年以上患者资料。将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CADR和ACDF两组。CADR组15例, 男7例、女8例;年龄(49.73±10.26)岁(范围32~70岁);混合型颈椎病3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 脊髓型颈椎病7例;C3, 4、C4, 5节段1例, C3, 4、C5, 6节段2例, C4, 5、C5, 6节段7例, C5, 6、C6, 7节段5例;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为9.10°±4.00°;随访时间为(189.07±13.51)个月(范围162~210个月)。ACDF组20例, 男12例、女8例;年龄(52.60±8.83)岁(范围32~68岁);混合型颈椎病2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 脊髓...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7):1568-1574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与传统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CDF)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效果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背痛专业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手工检索中文文献,收集19952013年12月发表的关于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160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Hybrid手术组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术前C22013年12月发表的关于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160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Hybrid手术组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术前C27ROM、上位临近节段ROM、下位临近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平均出血量Hybrid手术组少于ACDF组,术后24个月C27ROM、上位临近节段ROM、下位临近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平均出血量Hybrid手术组少于ACDF组,术后24个月C27ROM Hybrid手术组大于ACDF组、术后24个月上位临近间盘ROM及下位临近间盘ROM Hybrid手术组少于ACD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ybrid手术对于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拥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Hybrid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相邻节段颈椎活动度降低,而ACDF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相邻节段颈椎活动度增加,术后C27ROM Hybrid手术组大于ACDF组、术后24个月上位临近间盘ROM及下位临近间盘ROM Hybrid手术组少于ACD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ybrid手术对于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拥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Hybrid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相邻节段颈椎活动度降低,而ACDF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相邻节段颈椎活动度增加,术后C27整体活动度Hybrid手术组较ACDF组大,颈椎活动度更接近生理水平。但上述结果因样本量较小、文献质量不高等可能存在各种偏倚,以及Hybrid手术的远期临床效果,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ACIF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06年11月-2007年6月,收治颈椎退行性疾患21例,均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组件型ACIFC植骨、固定片锚定术,共植入ACIFC 28枚.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5~68岁,平均47.9岁.病程3 d~15年,中位时间2.3年.单节段颈椎病7例,双节段颈椎病3例,单节段下颈椎不稳2例.单节段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术后定期摄X线片,判定植骨融合情况并测量融合节段的椎间高度变化,采用40分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的症状、体征及功能,根据曾岩等标准评价术后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48 h内发生As 1例,经对症治疗后按曾岩等标准评价已由差恢复为良.术中、术后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4个月,平均20.5个月,28个椎间盘均获融合.颈脊髓功能评分术前平均26.2分,术后即刻平均30.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35.5分;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以上颈脊髓功能改善率平均67.4%.椎间高度:术前平均1.9 mm,术后即刻平均4.4mm,末次随访时平均4.3 mm,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未见邻近节段发生退行性变. 结论 采用ACIFC行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治疗退行性颈椎疾患简便快捷、适应证广,临床疗效满意,在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方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长期以来被视为颈椎病外科治疗的金标准,临床应用已有70余年,但其自身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术后可能因植骨不愈合导致假关节形成、手术节段活动度(ROM)丧失、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加速、邻椎病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疗效及对责任椎间盘和临近椎间孔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50例单节段CSM患者,均经ACDF治疗,随访1年,评估其临床疗效及融合节段前凸角、椎间高度,并经CT三维重建计算治疗术前、术后1周的责任椎间盘及临近椎间孔面积与高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1年的JOA评分、融合节段前凸角及椎间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NDI指数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责任椎间盘椎间孔面积与高度均显著增加,临近椎间孔面积与高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治疗单节段CSM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增大责任椎间盘椎间孔面积与高度,但临近椎间孔面积与高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6.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能够为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颈椎融合可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部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外科手段。目的:比较ACDR和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6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6例)或ACDF手术(融合组,3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最终,52例患者(融合组29例,置换组23例)获得平均15.3个月(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上肢痛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90.5%。置换组中2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l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均可明显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间盘置换还能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有望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门型钢板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ACDF治疗的4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根型颈椎病29例,脊髓型颈椎病17例。25例术中采用新型门型钢板固定(观察组),男18例,女7例;年龄42~67岁(58.46±6.04岁);手术节段C4/5 7例,C5/6 12例,C6/7 6例。21例术中使用Katia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固定(对照组),男13例,女8例,年龄45~71岁(58.31±5.79岁),手术节段C4/55例,C5/6 10例,C6/7 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节段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等的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评定;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X线片上测量颈椎Cobb角,并在术后6个月的X线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测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2021年8月因颈椎病于我院接受ACDF术治疗的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C5神经根麻痹,将患者分为C5神经根麻痹组(C5 palsy组)、无C5神经根麻痹组(无C5 palsy组)。采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临床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X线、CT和MRI等影像学参数,包括术前及术后1d两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C4/5椎间隙高度、术前C4/5椎间孔横径和手术节段数,以及患者术前颈椎MRI T2像C4/5节段...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临床诊断、术式选择及手术疗效。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32例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分别摄术前及术后随访之颈椎正侧位、伸屈侧位X线片及颈椎MR检查。32例均经前路行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以颈椎不稳节段与颈椎主要退变节段重合,并行减压内固定患者为A组,共7例;对25例颈椎不稳与颈椎病节段不重合,以其中仅处理颈椎病节段9例为B组;在处理颈椎病节段同时处理颈椎不稳节段16例为C组。以“40分”评分法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情况予以评价,对数据分别行组间均值t检验及组内配对t检验。结果 经12~36个月随访(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平均改善率61.2%。A、B、C组间均值t检验: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各组内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随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患者中,不稳节段与主要退变节段关系密切但往往并不重合。通过颈前路手术,在处理颈椎病节段同时处理相邻颈椎不稳节段,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术后随访评价Prodisc-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置换节段、邻近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2月行Prodisc-C ACDR治疗2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脊髓型9例、神经根型8例、混合型3例,单椎间盘置换17例、双椎间盘置换3例。患者术前行CT、MRI检查明确诊断,术前和术后定期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摄颈椎X线片。结果 13例患者获得6~18个月随访。患者术前颈肩背疼痛、上下肢麻木、肌力减弱等不适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VAS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置换节段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在术后1、3、6个月显著增大,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末次随访时仍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椎间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未见假体松动、移位和异位骨化。结论 Prodisc-C ACDR短期随访疗效优良,置换节段ROM增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椎间ROM维持在正常水平,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及ACDF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测量所有患者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的ROM,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dom分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和Odom功能评定均得到显著改善。置换组术后颈椎ROM、置换节段及其邻近间隙平均ROM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患者中,术后颈椎ROM显著减小,邻近间隙ROM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邻近节段的ROM明显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能保持颈椎ROM,避免邻近节段退变,早、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评价单开门椎板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laminoplasty with foraminotomy, LF )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 自 2008 年 1 月至 2010 年 1 月,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 68 例患者纳入研究,ACDF 组 33 例,LF 组 35 例,随访均超过 2 年。疗效评估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善率,影像学评估采用 X 线片测量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末次随访时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v index,NDI)评估两组患者颈肩部疼痛的改善程度。结果 ACDF 组手术时间平均 187 min、出血量平均为 127 ml,与 LF 组(154 min、235 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手术时间=4.170,P=0.000;Z 出血量=-6.888,P=0.000)。术后两组下肢感觉改善率(ACDF 组 64.0%、 LF 组 66.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512,P=0.000),而上肢运动、上肢感觉及下肢运动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3 个月时 ACDF 组出现 1 例植骨不融合,随访 2 年时 3 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而 LF 组未见并发症出现。末次随访时 ACDF 组在提物(Z=-3.947, P=0.000)及开车(t=-7.523,P=0.000)方面的 NDI 疼痛评分低于 LF 组。ACDF 组颈椎曲度由术前平均 13.7°增加至 16.2°,而 LF 组由 14.6°降至 13.3°(Z=-3.374,P=0.001)。两种术式均导致术后颈椎 ROM 下降(ACDF 组 14.8°、LF 组 16.5°),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7,P =0.034)。结论 LF 在改善长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所致的颈椎髓性症状及根性症状方面与 ACDF 的临床效果相近,但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技术相对简单、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前瞻性对比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fusion,ACDF)对颈椎病治疗的临床结果。方法 2006年8月~2009年2月连续治疗的59名单间隙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Bryan组和ACDF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数据,同时分别于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上肢疼痛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影像学测量等方法进行2组的评估。结果 2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痛VAS、颈部NDI术后6周、3个月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随访时间段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测量手术节段及整个颈椎的过伸过曲位角度变化:Bryan组置换节段正常活动范围存在,ACDF组置换节段无角度变化;整个颈椎的屈伸范围Bryan组在各个时间段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CDF组在术后6周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数(P〈0.05)6,个月逐渐恢复正常。结论经过中期的临床随访,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保持了病变节段正常的屈伸活动范围,可以取得与ACDF相似的临床效果,而且手术后短期内治疗效果优于ACDF。  相似文献   

14.
1 颈椎人工椎间盘的背景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病等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传统手段,自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长期随访发现ACDF术后融合率可达到73%~90%,并且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 [1、2].但刚性融合会导致邻近节段活动度和应力的代偿性增加,从而引起或加速邻近节段退变,进而引起原有症状的加重或复发 [3~5].Hillibrand等 [6]随访21年409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发现,邻近节段新发病的发生率约为2.9%,在手术后10年内大约有近1/4的患者出现邻近节段新发病而需行再次颈椎手术治疗.为解决异常应力作用于融合邻近节段的问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应运而生,它可以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性活动度及稳定性,改善邻近椎间隙的压力,并能减少正常颈托制动时间,使患者早期恢复正常工作生活,而且可以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与ACDF相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恢复或重建了颈椎的生理功能,无疑是治疗颈椎病更加理想的手术方式.常见的颈椎人工椎间盘包括Bryan、Cervitech PCM(porous coated motion)、Pro-disc-C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自2007年2月~2010年4月对2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椎间cage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按照VAS、NDI评分及融合节段的影像学资料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程度、日常生活的影响及颈椎曲度的改变进行疗效评判.结果 17例获得随访,平均19个月.术中均未出现椎动脉损伤、神经根损伤及硬膜破裂的情况.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达到骨性融合,钢板无松动.术后1周、终末随访时,VAS、NDI和融合节段曲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终末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VAS和融合节段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N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减压彻底,术中应避免损伤推动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2019年6月,采用ACDF治疗CSR患者43例,患者病程为8~28个月,病变位于C4,5节段12例、C5,6节段14例、C6,7节段11例、C7~T1节段6例。评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颈部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曲度(C2-7 Cobb角)、椎间高度和颈椎活动度(ROM),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颈椎曲度、NDI、颈部和上肢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椎间高度、颈椎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发生脑脊液漏2例,术后血肿及感染2例。结论 ACDF治疗CSR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可改善颈椎曲度,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神经根型颈椎病常合并因钩突和关节突增生导致的骨性椎间孔狭窄,同时伴有软性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从而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肌力减退等神经根性损害表现。对于合并骨性颈椎间孔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目前手术方式的选择仍有一定争议,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的目的在于从前方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的同时能一定程度撑开椎间隙的高度,增大椎间孔的面积,从而达到间接减压的目的,但椎间融合牺牲了椎间活动度,加速了邻近节段退变。近年来,后路椎间孔切开术是治疗颈椎间孔狭窄的常见手术方式,但同时解决椎间孔前方和后方骨性压迫的技术鲜有报道。2017年5月~2018年7月云南省德宏州中医医院骨科采用全内镜下椎间孔环形减压技术治疗13例伴骨性颈椎间孔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既往曾行颈椎前路手术的病例,再次行其他病变椎间盘切除减压并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ACIFC)行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颈椎前路手术后,其他颈椎节段再次发病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5~64岁,平均49.6岁。再次手术原因:融合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8例,非邻近节段再发颈椎病3例,急性颈椎椎间盘突出症1例。均经前路行病变颈椎椎间盘切除减压、ACIFC植骨术,共置入ACIFC 12枚。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MRI复查;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Chi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COA)40分法及颈椎残障指数( 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随访时间2~4.5年,平均3.5年。12个再手术节段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5~5个月,平均3.3个月。术前COA评分32.00±2.00分,术后末次随访时37.9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NDI评分39.08±3.32,术后末次随访时29.08±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前路再手术中应用ACIFC行植骨融合,施术方便、固定确切、融合率高,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正>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目前治疗颈椎病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术之一,具有直接神经减压、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诸多优势[1、2]。但ACDF使得手术节段丧失活动度,导致手术邻近节段应力增加,术后易增加邻近节段并发症的发生率[3]。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能够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度,理论上能够避免或大幅度减小对邻近节段的不良影响,减少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ACDR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当,  相似文献   

20.
钢板内固定在颈椎前路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骨折、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节段性不稳、单节段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等病症在临床中并不少见。随着MRI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我们发现很多病例的脊髓压迫都来自前方。从治疗角度来说,以往的环锯法减压、单纯开槽式减压在维持减压节段椎节的高度和生理曲度以及颈椎稳定性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远期随访效果并不理想。自2000年起,我们采用颈椎前路开槽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节段性不稳、单节段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病(OPLL)等病种患者38例,平均随访19个月,效果良好。本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